植物工廠創業熱潮風起雲湧,哪種模式適合你?

創業 種植業 蔬菜 萵苣 我的農場 2017-06-08

植物工廠創業熱潮風起雲湧,哪種模式適合你?

文 | 王一鳴

昨天的文章,咱們講到既然技術設備成熟、國家重視、資本集聚,市場需求也有較大發展空間,為何植物工廠行業目前仍未爆發呢?

什麼阻止了行業爆發?

此前,種植成本過高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工廠行業難以在短期內爆發的重要原因,對此,目前大多數植物工廠採取產品高端化、品牌化的策略,希望通過高端產品定位和價值溢價,來抵消過高的生產成本。然而,至今尚未有一家取得突破性發展的現實證明,走高端路線並不是解決行業發展瓶頸的好辦法,這是為什麼呢?

  • 多樣化種類需求和單一供給的矛盾

據統計,我國居民最常食用的蔬菜包括以下28類,其中,葉菜類蔬菜包括菠菜、大白菜、甘藍、小油菜、生菜、芹菜、大蔥和韭菜;花菜類蔬菜包括花椰菜和青花菜;根菜類蔬菜包括白蘿蔔和胡蘿蔔;莖菜類蔬菜包括洋蔥、大蒜、生薑、蓮藕、馬鈴薯和萵筍;果菜類蔬菜包括冬瓜、黃瓜、南瓜、西葫蘆、茄子、甜椒、番茄和豇豆;食用菌類包括平菇和香菇。其中,目前適合植物工廠的水培法種植的種類,只包括葉菜類(特別是生菜)、食用菌類和個別果菜類,甚至目前部分植物工廠只適合生產少部分生食葉菜,只能滿足消費者的部分需求,很難通過高端定製、包攬消費者蔬菜消費的方式形成品牌忠誠。

  • 分散需求和集中供給的矛盾

植物工廠生產蔬菜多為新鮮生食葉菜類,產品新鮮度是決定其價值和用戶體驗的核心指標,而面對相對分散的用戶分佈,集中化生產的植物工廠要負責將蔬菜配送至用戶家中,技術難度和成本壓力都會成倍提高,而要求專注於蔬菜生產的植物工廠,還要兼長蔬菜物流配送,使得運營難度成倍加大。

針對這一矛盾,部分業內企業採用集中供應餐飲店或者在社區內設立小型生產基地的方式來化解,其實際效果有待觀察評估。

  • 常規化需求和高端化供給的矛盾

根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對我國蔬菜市場2016年的價格統計,我國蔬菜平均批發價格為4.14元/公斤,而生產成本因各地區的要素稟賦、生產方式不同和蔬菜品類的不同而具有較大差異,以深圳地區為例,生菜的平均生產成本在0.52元/公斤左右(2014年數據)。

而據筆者瞭解到的植物工廠的生產成本,高的達到8-12元/公斤,最低的也有3元/公斤,不僅生產成本遠遠高於露地蔬菜,甚至有些高於批發價格。

植物工廠在日本、荷蘭等國出現之初,其原本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土地資源匱乏導致的蔬菜成本高企問題,為此,這些國家的科學家才採取立體化種植、人工燈光、營養液水培等方式,增加土地、光、營養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效率以此降低成本。

可見,植物工廠出現的初衷,是為了降低蔬菜的種植成本的,而由於日本、荷蘭等國蔬菜種植成本本來就很高,植物工廠生產的蔬菜成本僅比露地蔬菜成本高50%左右(日本露地生菜價格約為人民幣20-39元/公斤),加之其安全性相對高於露地蔬菜,所以是具有競爭力的。饒是如此,這幾年還有不少高調進軍植物工廠的技術巨頭,最後卻暗淡退場,如東芝在日本國內建造的最大規模的完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廠“無塵室農場”,就在今年年初宣佈關閉,植物工廠的經營風險可見一斑。

這裡應該指出的是,以上指出植物工廠行業在供給和需求之間的根本矛盾,並不是否定這個行業,而是提醒想進入這個行業的大佬們,充分分析市場、瞭解痛點。而筆者也觀察到不少行業從業者,針對以上這些行業瓶頸和痛點,進行了諸多有趣的探索。

植物工廠的消費場景探索

  • 集中供應的大規模植物工廠

隨著LED燈具技術的進步,如今的植物工廠中光源產生的成本已經減少到十年前的一成,將植物工廠從實驗室走向民用大大推進了一步,但即使成本大幅降低,對目前大部分全人工光源的植物工廠而言,電費成本仍佔到90%之多,可見這方面的技術改進空間還有很大。

為此,不少業內公司通過使用部分自然光源的方式來降低成本(但如果完全不使用人工光源,那麼也就不成其為“植物工廠”了),同時通過增加種植規模、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等方式,來降低人工成本和運營成本。據筆者瞭解,目前有些植物工廠項目,如廣州綠垠,可以將蔬菜種植成本壓低至2.4元/公斤左右,和類似品質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相比,已經有相當的價格競爭力。

這種大規模種植模式的風險首先在於單體固定資產投入比較大,佔用了較大規模的啟動資金,投資的門檻比較高。以全光源植物工廠為例,每平米的設備投入需4000--10000元,這意味著一個1000平方米的植物工廠初期建設投入就要400萬~1000萬元,而投入運營後,大量人工光源、空調系統帶來的電量消耗又是一筆不小的固定支出。

植物工廠創業熱潮風起雲湧,哪種模式適合你?

其次,這種模式對銷售渠道穩定性的要求較高,綠垠的水培鮮葉菜類每月可收穫一茬,每天的產量都有數千斤,如果沒有穩定、高效、大額的銷售鏈條支撐,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滯銷風險。

另外,由於生產的集中和消費的分散的矛盾,這類項目在選址上頗有門道,要選擇接近消費地、交通方便的郊區或農村,才能夠兼顧壓縮土地成本和保證物流時效,如綠垠選擇在廣州增城建設基地,就是考慮到產品必須能在數小時內運至香港上市,確保蔬菜的新鮮。

  • 分散至家庭的陽臺生態模式

為了解決蔬菜運輸影響新鮮度和一次性投入成本過高的問題,部分企業選擇了設計“陽臺生態”型產品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將種植設備設置在消費者家中,既可在陽臺採用自然光照射,也可在室內進行人工燈光補光,種出的蔬菜,消費者可以現採現吃,最大程度保證了蔬菜的新鮮和對安全性的信任。

這種模式存在的問題是,由於消費者並非專業種植技術人員,雖然種植設備的設計已經儘量考慮到操作簡單易行,仍然無法像在大規模商業化植物工廠那樣保證種植效果,消費者對植株生長中出現的問題難以及時觀察並恰當處置,會加劇蔬菜種植效果的滑坡,從而對用戶體驗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要提高設備對家庭環境的適應性,就要提高設備的技術投入,也就是提高了設備的研發製造成本,使得模式不得不傾向於高端定製路線。而如前文所述,走高端路線的植物工廠,也無法解決消費者對蔬菜種類多樣化的需求、對常規化消費的需求,也就是說,讓產品不具備足夠的吸引力撬動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另外,這種模式在產品設計路線上,有兩個相互平行的思路,一種是直接郵購育成的菜苗,讓菜苗在消費者家中通過最後的育繁階段,這樣可以把技術難度最大的出苗、育苗、間苗、移苗等程序放在公司這一端由專業人員設備來做,最大程度地保證蔬菜種植過程受控,確保產成品成活度和質量。但這種技術路線的問題是嬌嫩的菜苗對物流的要求高,在運輸中出現的損耗,會影響受眾體驗。

另一種思路則是直接郵寄種子定植盤,由消費者自己進行育苗等工序,這個路線規避了菜苗運輸損耗問題,但對消費者的技術要求較高,需要對其進行相當程度的培訓,對售後客服的要求也會比較高。

  • 公共空間的植物工廠

部分業內企業為了解消費者技術專業度不足的問題,選擇餐飲場所、中央廚房等作為自己的目標受眾,這樣增加了客單量,減少了培訓成本。

如深圳創業項目“妖精的盒子”將咖啡廳作為B端受眾的突破口,首先,將植物培養設備作為展示裝置,為咖啡廳打造特色景觀,吸引更多客流。其次,也能為咖啡廳提供新鮮食材,咖啡廳的餐飲特色(西餐冷食)也可以與水培蔬菜的主要品類形成匹配。最後,放置在咖啡廳的蔬菜培育裝置還能為“妖精的盒子”的銷售形成成本低廉、定位精準的線下流量入口,可謂是一舉多得。

植物工廠創業熱潮風起雲湧,哪種模式適合你?

同樣位於深圳的卒子科技,正在積極開拓針對社區小型基地的市場拓展,他們幫助加盟商在具有消費需求的中高端社區建立小型蔬菜種植基地,使得基地兼具展示引流、蔬菜種植和銷售的功能,還通過自主開發的APP平臺,幫助加盟商解決產品營銷、推廣和銷售等經營問題。

還有的業內企業如都市田園,為辦公區和購物區建設樓頂空中菜園,還可為學校、機關食堂的蔬菜供應提供植物工廠式的全套解決方案,這類設施也是集線下引流、展示科普、種植銷售等多項功能為一體。有機食材電商網站良食網打造的“天空農莊”更是將水培蔬菜設施作為兒童休閒娛樂設施的一部分,充分發揮了植物工廠技術的科普、娛樂價值。

筆者認為,創業資本的加入無疑為植物工廠的多元市場化之路打開了無數扇門,但同時也存在市場拓展費用高,前期業務增速較慢,有效市場需求尚待探索等方面問題。而歸根到底,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有其可取之處,關鍵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資源,然後選擇、設計一種能將自身長處最大化、並將模式自身風險最小化的方式。

植物工廠行業,在技術設備、戰略時機、市場需求和資本投入方面都已經蓄勢待發,那麼誰將成為引爆整個行業的開路先鋒?在植物工廠行業領域的創業者們,還會創造出什麼樣新奇有趣的創新模式?筆者還將繼續觀察。

有興趣的同好歡迎頭條私信我,或加微信 wangziqiao2741 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