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崇明的鄉間土路、獨輪車

從前崇明島上的道路和交通工具都十分簡陋,那些道路全是土築路,且高低不平,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當時島上的客運車僅幾輛,且都是私人經營的,價格自然不菲,因此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乘坐得起。


那些年崇明的鄉間土路、獨輪車


土路有黃泥路和沙泥路之分。黃泥路溼時黏性大,泥漿多,幹後卻堅硬如石;沙泥路滲水快,黏性少,幹了後受壓極易碎。因此晴天都塵土飛揚,雨天則泥濘不堪。為了解決出行和運輸問題,於是一種叫“獨輪手推車”的簡易運輸工具就在島上應運而生,甚至一度還成為島上交通運輸的主力軍。

這些獨輪手推車選用上等的硬木精製而成。平時,人們一般都用它來運載糧食、柴草之類的農物。到了秋收季節,人們則用它來裝載糧食和蔬菜。也有婚慶人家用它來運載嫁妝和新娘的,於是十數輛獨輪車排成了長隊,一路浩浩蕩蕩,倒也古樸壯觀,靚麗惹眼。當時鄉里人家,倘若哪個小夥子家裡有這三大件,即獨輪車、水車(灌溉農田用的)和織布機,那就算得是上等富裕人家了,提親的人必定踏破門檻。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這些鄉間的獨輪手推車才逐步被勞動車(以後又被手扶拖拉機)等取代。然而,當時更多的島上人家連這樣簡易的獨輪車也捨不得乘坐,人們出行辦事就只得憑自己的兩條腿走。在我的青少年時代,島上人去一次市中心,比現在出國還難,僅從家鄉四滧村到堡鎮碼頭步行10餘里路,沒有1個半小時那是根本走不到的。

記得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一個冬天,生產隊派農用小木船到縣城去運糞,那時候,這種小船都沒有機器動力,全靠人力拉。我和其他三位小夥伴被選派去拉縴,那天從凌晨4點出發,頂著寒風沿著河岸拉縴行走70多里路,到縣城已是中午時分。待一船糞裝滿後,又急急往回趕,到家裡時已是下半夜,來回足足耗費了20多個小時,走得筋疲力盡,全身如散了架一般。

那時候,鄉間能買得起自行車的人家極少,當時我們整個生產隊幾十戶人家中僅有幾家才擁有。記得那年我因做竹器小手工業品,經常要到離家較遠的集鎮去趕集。為了出行方便,我省吃儉用了好幾年,才好不容易買了輛鳳凰牌自行車。但由於走的都是鄉間土路,雨天車輪時常會陷在爛泥裡,根本無法騎行,於是只得將自行車扛在肩上走,是十足的車騎人。

如今,崇明島上不僅有了寬敞的馬路,連村與村,戶與戶之間都有了水泥路,路邊還增添了太陽能環保燈。公共汽車也進了村,真是既快捷又方便。就連通往田間的機耕路和田埂小路也都是水泥路。家家幾乎都擁有電動車和小汽車,有的人家還有面包車和運輸車,獨輪手推車已成古董,只有在農家樂等旅遊景點或博物館裡才能偶爾見到。

2009年10月,長江隧橋一路通。滬崇之間終於結束了“濃霧鎖江斷航道,颱風肆虐難上島”的困擾。更令人欣喜的是,該隧橋還與崇啟大橋相連接,使上海至啟東、海門、南通及連雲港、山東等地的通行速度大大加快,從而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通行支持。

進入新時代,崇明正在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歷史資源,使之成為一個美麗的大花園。目前正在建設中的崇明大道、環島大道、生態大道和軌道交通等工程,將進一步使海島成為創新之城、生態之城、活力之城、旅遊之城、綠色之城,崇明島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將不斷擴大,作為土生土長的島上人,我怎不為之而感到欣喜和鼓舞呢?(郭樹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