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農場

崇明島 農業 三星 長江 水稻 上觀新聞 2018-11-30

許多上海知青的印象裡,大多忘不了“新海農場”這一名詞。它是當年崇明地區建立最早的國營農場,曾經先後有數萬上海知青在那裡生活過,揮灑過他們的青春汗水。時至今年,新海已有60個年頭。

在崇明縣18個鄉鎮中,新海和東平鎮一樣,是個僅設立不滿10年的建制鎮。稱它六秩,似乎有點離譜。然而,作為農場而言,它確確實實已有60年的歷史,如果把時間回溯到1958年——

許多上海知青的印象裡,大多忘不了“新海農場”這一名詞。它是當年崇明地區建立最早的國營農場,曾經先後有數萬上海知青在那裡生活過,揮灑過他們的青春汗水。時至今年,新海已有60個年頭。

在崇明縣18個鄉鎮中,新海和東平鎮一樣,是個僅設立不滿10年的建制鎮。稱它六秩,似乎有點離譜。然而,作為農場而言,它確確實實已有60年的歷史,如果把時間回溯到1958年——

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農場

崇明島的西北部,早在1911年後就已有沙洲出露水面,人們把它稱作為“開沙”。到了20世紀50年代開沙已高出江面許多。附近的農民曾先後5次自發組織起來套圩圍墾,無奈勢單力薄,靠有限的人力、單薄的財力根本成不了氣候,形不成規模。1958年,中共崇明縣委統戰部組織了部分工商業者來到開沙,圈圍起了一小部分土地,建立起了畜牧場,場名套用解放前北新橋附近新海鄉的名字,稱新海畜牧場。至此,開沙這塊20世紀初中國版圖上最年輕的土地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新海。

開沙真正大規模的圍墾是在新海畜牧場的翌年,也就是1959年。那年,經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批准,崇明縣在慶祝建國10週年之際,成立了開沙圍墾籌備委員會,下設圍墾指揮部。12月初,冒著初冬的寒汛,海橋、三星、廟鎮、合作、江口、港西、城橋、城北、城東、新河、豎河等11個公社的8000餘名民工浩浩蕩蕩地進駐開沙,和新海畜牧場的場員共1萬餘人,在秋後刈倒的蘆葦地上樹起了紅旗,搭起了環洞舍、人字棚,擺開了與大江爭地的戰場。

許多上海知青的印象裡,大多忘不了“新海農場”這一名詞。它是當年崇明地區建立最早的國營農場,曾經先後有數萬上海知青在那裡生活過,揮灑過他們的青春汗水。時至今年,新海已有60個年頭。

在崇明縣18個鄉鎮中,新海和東平鎮一樣,是個僅設立不滿10年的建制鎮。稱它六秩,似乎有點離譜。然而,作為農場而言,它確確實實已有60年的歷史,如果把時間回溯到1958年——

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農場

崇明島的西北部,早在1911年後就已有沙洲出露水面,人們把它稱作為“開沙”。到了20世紀50年代開沙已高出江面許多。附近的農民曾先後5次自發組織起來套圩圍墾,無奈勢單力薄,靠有限的人力、單薄的財力根本成不了氣候,形不成規模。1958年,中共崇明縣委統戰部組織了部分工商業者來到開沙,圈圍起了一小部分土地,建立起了畜牧場,場名套用解放前北新橋附近新海鄉的名字,稱新海畜牧場。至此,開沙這塊20世紀初中國版圖上最年輕的土地終於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字:新海。

開沙真正大規模的圍墾是在新海畜牧場的翌年,也就是1959年。那年,經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批准,崇明縣在慶祝建國10週年之際,成立了開沙圍墾籌備委員會,下設圍墾指揮部。12月初,冒著初冬的寒汛,海橋、三星、廟鎮、合作、江口、港西、城橋、城北、城東、新河、豎河等11個公社的8000餘名民工浩浩蕩蕩地進駐開沙,和新海畜牧場的場員共1萬餘人,在秋後刈倒的蘆葦地上樹起了紅旗,搭起了環洞舍、人字棚,擺開了與大江爭地的戰場。

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農場

這是一場搶時間、趕進度的戰鬥。圍墾人員必須趕在大潮汛末、小潮汛初的短短15天汛期內,挑築起長達22公里的小堤岸,堵住港口,然後再在大汛之時,於堤內開挖岸轉河,取泥加高已築就的小堤。在大汛退去、小汛來臨時,又在堤外的江灘上挖土培堤。今天,我們在書寫這段歷史時仍不難想象,在沒有任何機械作業,全憑矮釺挖土、扁擔泥絡挑泥的日子裡,參加圍墾的1萬餘名民工,腳下是刺腳的蘆根,肩上是沉重的擔子,眼前是泥濘的道路,空中是凜冽的寒風。他們的勞動強度是何等大!施工是何等艱苦!

為了加快築堤的進度,保證大堤的質量,圍墾工地上的勞動紅旗競賽開展得熱火朝天。史稱在1959年12月18日的那天,廟鎮公社一位名叫倪漢香的青年民工,創下了1天之內自掘自挑泥土13.36個土方的記錄。

相對於挑泥築岸而言,築壩截流則更要驚心動魄。未圍墾的灘塗上常有一條條天然形成的港汊。要使大堤將灘塗圍成一體,就必須將它們堵截。開沙的圍墾過程中,就碰到了一條名叫小洪的港汊。它全長4000多米,由東向西流入長江,入口處寬達250多米。當時,三星公社和新海畜牧場的民工在此已奮戰了兩個星期。大壩行將合攏時,水流越來越急,越來越急。成擔成擔的泥塊傾倒下來,還來不及眨眼就沒了蹤影。一隻只用蘆葦紮成的柴排沉下便被急流衝得不知去向。圍墾指揮部在審時度勢後,作出了載石沉船的決定,3只木船載著滿滿的石塊行駛到了合攏口,停沉至水中。水流雖稍有減緩,但仍十分湍急。這時,一位名叫陸靜娟的女青年,帶頭躍入了合攏口,欲以身阻擊洶猛的潮流。在這位女中豪傑的帶動下,百餘位民工也紛紛跳入水中。潮流平穩了下來,挑泥的隊伍如接力賽一般,接二連三地將泥塊傾倒下去,大壩終告合攏。

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農場

開沙的圍墾工程在經過了3個多月的奮戰後終於勝利完成。崇明縣在圍得的62100多畝土地上建起了新海農場。農場當年就在其中的23400畝地裡栽種了水稻,產糧610萬斤。

開沙的圍墾成功和當年的豐收,無疑讓上海找到了一個大糧倉。當時的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員會領導正為困難時期的物資供應短缺而犯愁。開沙的經驗讓他們堅定了圍墾灘塗解決副食品供應困難的決心,於是成立起上海市圍墾總指揮部,組織各區組建圍墾大軍,奔赴江海灘塗。

1960年9月,數萬圍墾大軍渡江而來,他們在“潮來一片的白茫茫,潮退一片蘆葦蕩”的灘塗上,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吳淞區、黃浦區和高教局三家單位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圍得了19134畝土地,建起了吳淞、黃浦、高校3個畜牧場。1963年,三場合併為新安沙農場,1966年更名為躍進農場。普陀、長寧、盧灣、徐匯4個區亦派出隊伍,在大龍沙、合隆沙等處擺開了戰場。

4個區在圍得的土地上分別建起了畜牧場。1963年,普陀畜牧場及長寧、盧灣畜牧場的一部分,再加上新海農場的部分生產隊一起組成了洪西農場,長寧、盧灣畜牧場的其餘部分和徐匯畜牧場則合併為合隆沙農場。1966年更名為紅星農場和長征農場。正是由於當年崇明當地1萬多農民和吳淞、黃浦、長寧、普陀、盧灣、徐匯6個區及高教局系統的數萬幹部、職工、居民、工人、店員、學生、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才使崇明西北部的版圖上增加了10萬畝多的可耕地,為保證上海市的農副產品供應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老圍墾們在灘塗上墾建起了躍進、新海、紅星、長征等農場,為農場日後的壯大和興旺打下了基礎。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大批知識青年的到來,農場增添了創業的生力軍。在老職工和知青們的揮汗墾拓、奮力拼搏下,新海——這塊崇明島西北部的大蘆蕩,起了覆地翻天的變化。

據有關資料顯示,新海、躍進、紅星、長征等4個農場,共開挖縣級河道(途徑農場部分)48公里;場級河道41條116公里;其他河道如泯溝等43條;修築了灌溉乾渠182條121公里;灌溉支渠1211條804公里。

資料還顯示,新海在她的而立之年1990年,4個農場共生產糧食約56750萬噸。向市區提供家禽35萬羽,蛋品180多萬公斤,淡水魚1506噸,生豬25026頭。可以說,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裡,都有新海人的辛勞在裡面。

開沙的圍墾工程在經過了3個多月的奮戰後終於勝利完成。崇明縣在圍得的62100多畝土地上建起了新海農場。農場當年就在其中的23400畝地裡栽種了水稻,產糧610萬斤。

開沙的圍墾成功和當年的豐收,無疑讓上海找到了一個大糧倉。當時的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員會領導正為困難時期的物資供應短缺而犯愁。開沙的經驗讓他們堅定了圍墾灘塗解決副食品供應困難的決心,於是成立起上海市圍墾總指揮部,組織各區組建圍墾大軍,奔赴江海灘塗。

1960年9月,數萬圍墾大軍渡江而來,他們在“潮來一片的白茫茫,潮退一片蘆葦蕩”的灘塗上,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吳淞區、黃浦區和高教局三家單位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圍得了19134畝土地,建起了吳淞、黃浦、高校3個畜牧場。1963年,三場合併為新安沙農場,1966年更名為躍進農場。普陀、長寧、盧灣、徐匯4個區亦派出隊伍,在大龍沙、合隆沙等處擺開了戰場。

4個區在圍得的土地上分別建起了畜牧場。1963年,普陀畜牧場及長寧、盧灣畜牧場的一部分,再加上新海農場的部分生產隊一起組成了洪西農場,長寧、盧灣畜牧場的其餘部分和徐匯畜牧場則合併為合隆沙農場。1966年更名為紅星農場和長征農場。正是由於當年崇明當地1萬多農民和吳淞、黃浦、長寧、普陀、盧灣、徐匯6個區及高教局系統的數萬幹部、職工、居民、工人、店員、學生、知識分子的不懈努力,才使崇明西北部的版圖上增加了10萬畝多的可耕地,為保證上海市的農副產品供應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老圍墾們在灘塗上墾建起了躍進、新海、紅星、長征等農場,為農場日後的壯大和興旺打下了基礎。隨著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大批知識青年的到來,農場增添了創業的生力軍。在老職工和知青們的揮汗墾拓、奮力拼搏下,新海——這塊崇明島西北部的大蘆蕩,起了覆地翻天的變化。

據有關資料顯示,新海、躍進、紅星、長征等4個農場,共開挖縣級河道(途徑農場部分)48公里;場級河道41條116公里;其他河道如泯溝等43條;修築了灌溉乾渠182條121公里;灌溉支渠1211條804公里。

資料還顯示,新海在她的而立之年1990年,4個農場共生產糧食約56750萬噸。向市區提供家禽35萬羽,蛋品180多萬公斤,淡水魚1506噸,生豬25026頭。可以說,上海市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裡,都有新海人的辛勞在裡面。

知青忘不了的崇明新海農場

1970年開始興辦的農場工業,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有了長足的進展。當年的躍進農場,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和潛力,積極創辦了不鏽鋼製品、五金工具、醫療器械和儀表電器、鋼木傢俱等5大類企業。其中的不鏽鋼製品廠、乳品廠和電錶廠還是產值超千萬、利潤過百萬的農場局重點工廠。“申工”牌雙頭呆板手、“恆”字牌電熱恆溫培養箱、“飛躍”牌鋼鐵刀、“月環”牌單相電度表、FFF不鏽鋼廚具、“環球”牌不鏽鋼雙復底鍋,都是響噹噹的部優、市優產品,躍進工具廠還是國家的二級企業。

新海農場工業也可圈可點。它的主要工業產品曾達50個大類500多個品種。立式鑽床為國家機械部、國家商檢總局、市機電局認可的信得過產品,“三圈牌”皮尺曾獲上海市優質產品和出口優質產品稱號,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毛絨玩具更是享譽海內外,暢銷東南亞和歐美市場。

座落在紅星農場的紅星日化廠是國家化妝品生產的重點骨幹企業,生產的碧麗牌美容、護膚、護髮、潔膚等5大類日用化妝品在市場上有很高的佔有率。紅星機械廠生產的自行車中軸、八角錘也是重要的出口產品。長征農機以機電、輕工、橡膠、塑料、化工5大類產品為主打。其生產產品中的鏍釘旋具、擦字橡皮、油灰刀、醫用輸液器、乳膠手套等曾遠銷美國、加拿大、蘇聯、瑞士等國家和大洋洲、非洲、中東、東南亞及我國香港澳門等地。

隨著農場經濟的日益發展,各場部的設施也得以日益完善。中小學、幼兒園、醫院、俱樂部、影劇院的興建,綜合商店、飯店旅館、銀行、郵電局的開辦,公交班車車次的增加,居民住宅樓的建造,讓4家場部成了職工安居樂業之地。規模初具的農場小城鎮已出現在躍進、新海、紅星和長征農場的版圖上。

從1994年9月起,國營農場的體制有了較大的變化。作為主管全市所有國營農場的上海市農場管理局,轉制組建成了上海市農工商(集團)總公司。躍進、新海、紅星、長征等農場,亦相繼更名為農工商集團躍進有限公司、農工商集團新海公司、紅星總公司和長征總公司。

2003年5月,市農工商集團又對所屬農場型的子公司作歸併和調整,決定將集團所屬的躍進有限公司和新海總公司合併為農工商集團躍進有限公司,並建新海社區及黨工委。而農工商集團原屬的紅星總公司和長征總公司已先於躍進、新海,在2003年1月份合併成了長征總公司,但政府職能部分事務仍未分開。2003年3月,長征、紅星社區納入新海社區。2003年6月,新海、躍進歸併成立新海地區社區。2004年3月,原長征(紅星)、新海(躍進)農場社區實現新一輪歸併,建立上海市新海地區社區。2008年,按照市人民政府59號文件的批覆,農場社區所屬的上海新海社區、東平社區劃歸崇明管轄,成立新的建制鎮。由此,新海鎮在2009年1月正式掛牌。

建鎮,讓農場社區的幹部群眾個個歡欣鼓舞。僅就建鎮的第二年年而言,新海鎮就有15項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工程啟動。售後公房的改造、水道管網的鋪設、中小學幼兒園標準化工程的實施、社區文化工程的建設、河道的清淤疏浚、危橋道路的維修,每一件都是新海鎮人民翹首以盼了多時的心頭事。 滄海桑田多變幻,華章新篇待重續。

附:新海鎮的沙洲名稱

新海鎮所轄的區域,都由崇明西北沿並漲的沙洲圍墾而成。這些沙洲在數十年前從江水中漸漸露出水面時,附近的居民便根據當時的氣象、地貌、民間傳說等,為它們起了一個個名字。這些名字在圍墾初還常常掛在人們的口頭,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腦海,現大致作一下介紹,以便讓當年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大批知青鉤沉起回憶,也讓年輕一代的讀者有所瞭解。

開沙

開沙所在的地段即是新海鎮原新海農場部分。大約在1917年的時候,崇明島西北沿的江中露出了一個長滿蘆葦的沙洲。沙洲淤積得很快,未幾就有附近的農民乘江潮退落時登上岸去捉蟛蜞、割蘆柴。後來,又有附近的糧戶組織窮苦農民在上面圍套小圩,開墾種植糧食。但由於當時生產水平低下,人力財力缺乏,所築堤岸低低矮矮,又窄又狹,常被風潮吞沒,常遭狂濤打坍,莊稼難以收穫。據先前老農回憶,當地農田30多年來僅獲得過8次的收成。但由於沙洲的日漲夜大,面積可觀,附近的百姓心有不甘。儘管圩堤屢遭侵毀,但人們仍不死心,每沖毀一次便上去再圍一次,屢圍屢坍,屢坍屢圍,立誓要把這沙洲開發成良田沃土。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便約定了取了一個討口彩的名字:開沙,希望此沙有朝一日能開發成功。

建國後,附近的農民又先後5次自發組織上開沙套圩,均未獲得成功。1958年,崇明縣委統戰部組織部分工商業者前去套圩,圍得部分土地,建起畜牧場,並以建國前北新橋附近的新海鄉之“新海”來命名,稱為新海畜牧場。開沙之名遂逐漸被新海所取代。

新安沙

躍進農場原名新安沙農場,由此也可推知,它是在當年名叫新安的沙洲上圍墾而成的。事實也確實如此。

這個沙洲位於開沙的西部及北部外江。據舊時《縣誌》上稱,先前江中曾經漲迭起過一個沙洲,面積很大,也很繁華,不但有被墾拓成的良田,也有百姓聚居的集鎮。集鎮的名字稱新安。後來長江江流改變,沙洲經過幾十年江濤海浪的沖刷漸漸沒入江中,了無蹤影。時過境遷,江流又有變向,沒入江中的沙洲重又開始復漲(這一沙洲復漲現象在崇明歷史上並不鮮見)。到了上世紀的50年代,已成為水草搖曳的灘塗。人們因其是重新復漲出來的緣故,便把它按原沙洲上的集鎮名字來稱呼:新安沙。

新安沙圍墾後,其西邊很短時間又漲起了一大片灘塗。因其淤漲迅速,成塗於大躍進年代,人們便把它喚作為躍進沙。與此同時,在新安沙的東北部也漲出了一片粗粗長長的伸入江中的沙洲,人們因其形狀而叫它為老虎尾巴。1964年,經新安沙農場與崇明海橋、三星、合作、廟鎮、江口、港西、城橋、城北8個商定,共同負責圍得土地9600多畝。

大龍沙

大龍沙是原紅星農場所在地的一部分。

據當年合作公社北部的一些老農介紹,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大龍沙所在地還是一片蒼茫的江水,江中可以行船,根本沒有沙洲的影子。後來有一年的夏秋之際,這一帶的天空突然有烏龍現身。粗黑的雲柱從天而降突入江中,龍吸水的情景讓附近的百姓驚得個個失色。也就在這次烏龍突現探江之後,江中開始暗沙湧積。日積月累,到了上世紀50年代,江面已隱隱浮現起了一個東西走向的狹長沙洲。人們因它在龍吸水後迭漲,形狀又似長龍,便把它喚作大龍沙。

在崇明話中,“龍”和“同”的讀音基本相近。一些外地來的人聽當地居民叫此沙為“大龍沙”時,竟誤作了“大同沙”,這些人中包括原來到此圍墾的普陀區的許多幹部、職工、店員,而民間也有許多人不知道“大同沙”其實就是“大龍沙”。

由於這個沙洲未圍墾前蟛蜞特別多,老百姓常上去捕捉食用,因此,也有許多群眾乾脆稱其為蟛蜞沙。

合隆沙

長征農場原名合隆沙農場,地處現新海鎮的最東邊,和港西鎮接壤。

其實,在未圍墾前,合隆沙並不和崇明本島相連,它處在臨近崇明的江中,東邊是東平沙,西邊是大龍沙。上個世紀30年代,崇明北沿的江面流水變緩,泥沙沉積,淤漲起了一大片沙洲,合隆沙就是其中的一個。

這個沙洲地形比較奇特,上面通向長江的自然河道眾多,據說有四五十條。其中最大的一條要數合隆沙與大龍沙之間的小洪(崇明原來把兩沙間的水道稱作為“洪”),寬度竟達800米。

附近的居民在上世紀40年代就開始到沙洲上去套圩圍墾,但由於自然河道眾多,漲潮時流水漫溢,堤岸很難擋住,再加上人力不均,河壩無法攔築,故圍堤墾殖始終無法成功。人們在與江水的反覆較量中終於認識到,要使這個沙洲圍套有成效,必須讓它與崇明本島合攏相連。於是,合攏就成了人們談起這個沙洲的話題,沙洲也因此乾脆被人們稱作為“合攏沙”。文人們為祈吉利,將它寫作“合隆沙”,合則昌盛興隆也。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圖片編輯:邵競

本文圖:崇明區 資料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