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越來越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包括人民南路立交橋在內的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人民南路 1991年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越來越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包括人民南路立交橋在內的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人民南路 1991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

"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越來越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包括人民南路立交橋在內的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人民南路 1991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越來越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包括人民南路立交橋在內的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人民南路 1991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越來越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包括人民南路立交橋在內的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人民南路 1991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

8月27日

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

嶄新泛著光亮的巨幅地圖

對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

成都可是繼北京之後

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以來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最新的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的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裡意味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

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只有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

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灑汗水親自執筆作畫一樣,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成都地圖出版社工作人員遊世龍在講述最新版的成都市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初次規劃 始於1953

翻開一張古早的成都地圖

或實或虛的線條中

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

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

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

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的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面積,僅相當於現在錦江區的不到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開始了多次的行政區劃調整。

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

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

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開始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

這一年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進行了更名,改叫金牛區。

▼航拍城市中軸線天府廣場和四川科技館 圖據ICphoto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已經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的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開始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 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之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

“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

“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成都市古地圖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後來的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

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

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

亦或長大教書後

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

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學校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天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著諸多調整的。

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彼時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

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

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四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

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成都市中心區鳥瞰圖 1985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無論對於李老師

還是大多“老成都”們而言

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

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

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

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成都市市區圖 1991年4月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越來越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

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包括人民南路立交橋在內的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人民南路 1991年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

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城市擴容400多倍,70年成都成長的祕密在這7張地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