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東部新城效果圖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東部新城效果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東部新城效果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標註有東西城區的成都地圖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東部新城效果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標註有東西城區的成都地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1991年4月版成都市市區圖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東部新城效果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標註有東西城區的成都地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1991年4月版成都市市區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2019年成都市六環地圖,成都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註有六環的城市

"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這張成都市街道地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東部新城效果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50年代成都市城區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標註有東西城區的成都地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1991年4月版成都市市區圖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2019年成都市六環地圖,成都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註有六環的城市

成都70年城市變化史:見證一座城市蝶變的過程

2019年6月版成都市地圖


地圖,擺滿了遊世龍的辦公室。

“這就是最新版的《成都市六環地圖》”,8月27日,他在辦公室裡展開一幅嶄新的巨幅地圖,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興奮地說,成都是繼北京之後,全國第二個在地圖上標有六環的城市。

遊世龍是成都地圖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他多年的工作,就是根據最新的城市規劃建設及測繪情況不斷更新地圖、再版地圖。

更新的速度太快了。

儘管城市再大的變化投射到二維平面圖紙上,也只能是寥寥數筆。但即便再版的時間間隔再短,地圖上的變化也是顯著的,那代表著城市進階的步伐。

“70年前的成都,只有中間這一點點大。”遊世龍指著新版地圖最中間的位置說,1949年之前的成都,總面積不到30平方公里。即便將彼時的街巷詳細勾勒,地圖上的線條也不會太多。

後來的圖,一張比一張密。就像每個年代的每位成都人都在揮汗親自作畫,萬千筆劃疊加後,城市今天的地圖,終於成為色彩斑斕線網綿密的一幅巨畫。

1

1953年

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

翻開一張古舊的成都地圖,或實或虛的線條中,有許多至今仍熟悉的地名。北面有路,通向新都、新繁;南面有路,通往神仙樹、石羊場。

這張圖1948年測繪、1949年出版。遊世龍說,那個時代,地圖都是手繪的。好在,那時代成都還不算太大。

根據《成都市志》記載,1949年,成都總面積29.9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不到現在錦江區的四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成都進行了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51年,原本的成都縣、華陽縣部分鄉村劃歸成都市;1952年,成都縣直接撤銷,併入了成都市;到了1955年,許多“老成都”對這次變化有了記憶——成都將城市調整為三區:東城區、西城區、市郊區。

姬勇退休前一直在成都市檔案館擔任調研員,他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站在如今的天府廣場,面對著四川科技館,你的右手邊就是東城區,左手邊就是西城區。”而包圍著東西城區的市郊區,在1960年更名為“金牛區”。

彼時,金堂、新都、灌縣、華陽、雙流、簡陽各縣的部分公社也都劃歸成都市,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0年裡,成都市的面積擴大到821.9平方公里,為1949年的27倍,城區面積也已達到39.06平方公里。

翻看上世紀50年代的成都地圖,有個不得不提的關鍵人物,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作家馬識途。“馬識途老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四川省建設廳廳長”,姬勇說,馬老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牽頭做成都城市規劃的人。

成都自1953年開始編制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馬識途在早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解放初期成都城市建設的日日夜夜》中,曾講述過那段經歷。“我們總算找到了劉昌誠工程師,看來他對城市規劃並不陌生,而且樂於承擔。劉昌誠不久就搞出一張成都城市規劃的草圖來……”

他還在文中回憶了彼時的規劃:“首先是把成渝鐵路火車站擺在城北,貨站擺在城東北八里莊,新工業區自然就放在貨站不遠的東北郊。城市的中心還是放在皇城三座門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天府廣場一帶。要從城市中心輻射出幾條幹道出去,首先要修建的就是一直通火車站的人民北路……外圍規劃一條環形的一環路……”

也正是在1953年的這次規劃中,成都形成了放射加環狀的道路系統。

2

半世紀

手繪線條已描不盡發展軌跡

53歲的李老師一直在成都實驗中學當語文老師。地圖是再平常不過的教學工具,不論是她自己讀書時,或者長大教書後。她親眼看著城市從點滴前進到鉅變,也見證了那一步步進階在地圖上的再版呈現。

在她的記憶中,成都地圖上東西城區的標註延續了很多年。兒時她就住在東城區,如今的建設路一帶,“那時候住在工廠家屬院,建設路到東郊一帶,都是老國企、工業區”。

那是上世紀70年代,成都一環路外還有著大量的農田。李老師中學就讀於培華中學,後來更名為30中,也就是如今的成都石室初中學校培華校區。記得從家屬院通往學校,她每次都要穿越農田。

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都的行政區劃是有諸多調整的。1976年,金堂、雙流兩縣和簡陽縣的洛帶區劃歸成都市轄;1983年5月,原溫江地區的灌縣、彭縣、崇慶、邛崍、溫江、新都、郫縣、新津、大邑、蒲江10個縣劃入成都市;再往後,灌縣、彭縣、崇慶、邛崍4縣改建為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崍4個縣級市,為成都市轄。至此,成都市總面積達到12390平方公里,市區建成面積192平方公里,較新中國成立前的18平方公里,增加了9.7倍。

無論對於李老師,還是大多數的“老成都”而言,1990年的記憶都是頗為深刻的。

那一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成都市的區劃調整方案,將東城、西城、金牛三個區調整為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華五個城區。

也是在那一年,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獲批成立,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2.5平方公里。次年,高新區正式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從那時起,成都的地圖越來越接近成都人現在看到的樣子,但也隨著城市加速發展呈現出莫測的變幻。比如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了二環路、機場高速路等幹道以及人民南路立交橋等12座立交橋,到1998年,成都城區道路總長已達到909公里。

地圖上早已不是手繪的線條,而是精準的測繪製圖。

也是在那個時期,遊世龍來到成都。他所在的成都地圖出版社,早已開始根據市場所需出版多元化多類型的成都地圖,比如成都旅遊地圖、成都市區鳥瞰圖、成都市街道詳圖等等。一幅圖,已然很難承載一座高速發展的城市了。

3

今天

長卷鋪開繪新圖

其實哪怕到了最近幾年,成都的地圖仍有明顯改變。比如近三四年間,雙流與郫都的相繼撤縣設區,簡陽市劃歸成都代管。

還有2014年四川天府新區正式獲批國家級新區,此後成都的地圖上有了諸多調整,很顯著的,就是多了面積可觀的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

如今,成都的城市面積已超過1.4萬平方公里,路網密集、高樓林立、產業聚集……再詳盡的地圖,也很難全然呈現這座城市的今時今日。

於是,人們更習慣於在分類地圖上尋找需要的座標。

比如李老師的兒子小迦,他剛剛工作,經常需要奔走於成都的各個街巷,所以他最常打開的是成都地鐵線路圖,去尋找最便捷的地鐵線路。而那五顏六色紛繁複雜的圖經常會讓他研究上好一陣子,“成都的地鐵發展太快,短短几年,1、2、3、4、7、10總共6條線路開通,圖上看確實有些密。”

還有近些年流行起來的美食地圖、綠道地圖等等,不斷“進化”的成都地圖,似乎也隨著城市的發展越來越有時尚味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最觸動人心的地圖,仍是那張不斷再版的成都全域圖。它越來越大、越來越密、越來越多線條與元素,但它的每一筆,都是成都人用拼搏繪製的。並且仍在描繪,用全新的思路與智慧。

於是人們看到,正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成都,地圖上越來越多綠色的著墨。也看到,提出了“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成都,打破了千年城市格局,開始向東進階,打開面向未來的永續發展新空間。

龍泉山在地圖上的角色變成了城市的“綠心”,連接東西兩翼。而東部新城的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也在前不久出爐了。

戰略規劃中的一大批新詞,挑戰著人們對於未來地圖的想象力:“新鎮”、“組團”、“快速路盒子”、“土地鎖定”、“戰略留白”……

規劃是白紙作畫,因為描繪的,是將由自己締造的未來。但可以預見的是,成都地圖將繼續迎來不斷的更新再版,因為新的建設已然如火如荼。

來源:成都商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