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文/張霄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1951年,當時還是一名鐵道工的爺爺響應國家號召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志願軍子弟兵。1953年,爺爺因左耳被炮彈碎片所傷,影響了聽力,不能繼續留在戰場作戰,同年回國復員。這是我家的第一代子弟兵。

當年志願軍的敵人美國大兵在伙食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保證中午一頓牛肉,真是應了那句頓頓有肉吃。牛奶,餅乾,麵包,糖果甚至是冰激凌都應有盡有。而志願軍基本一個月都不會見葷,主要的伙食就是炒麵。那時候的炒麵就是把玉米等磨成粉,澀口又沒營養。磨好的粉用水泡著吃,泡炒麵的熱水對軍隊來說也是一種奢侈,一來麻煩沒有時間,二來容易暴露軍情不被允許。抗美援朝的戰爭地點緯度偏高,下雪是常見的,所以士兵就吃一口炒麵再從地上抓一把雪混著吃。這已經算是伙食不錯了,甚至有時候連炒麵都沒得吃,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場。

"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文/張霄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1951年,當時還是一名鐵道工的爺爺響應國家號召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志願軍子弟兵。1953年,爺爺因左耳被炮彈碎片所傷,影響了聽力,不能繼續留在戰場作戰,同年回國復員。這是我家的第一代子弟兵。

當年志願軍的敵人美國大兵在伙食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保證中午一頓牛肉,真是應了那句頓頓有肉吃。牛奶,餅乾,麵包,糖果甚至是冰激凌都應有盡有。而志願軍基本一個月都不會見葷,主要的伙食就是炒麵。那時候的炒麵就是把玉米等磨成粉,澀口又沒營養。磨好的粉用水泡著吃,泡炒麵的熱水對軍隊來說也是一種奢侈,一來麻煩沒有時間,二來容易暴露軍情不被允許。抗美援朝的戰爭地點緯度偏高,下雪是常見的,所以士兵就吃一口炒麵再從地上抓一把雪混著吃。這已經算是伙食不錯了,甚至有時候連炒麵都沒得吃,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場。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1951年2月23日誌願軍經常為填飽肚子而擔憂的事情通過彭德懷元帥向國內反映,引起了周總理的重視,於是我國發起了一場“全國人民製造炒麵支援志願軍”的活動,很多人都投身於製作炒麵的隊伍中,125萬斤糧食在不久後送給志願軍。

想來爺爺當年也是吃著祖國人民送來的炒麵和裝備精良、食物充足的美國大兵在戰場上做生死較量。後來爺爺給我講起這段歷史時,我年紀尚小,還不懂得爺爺這段戎馬生涯是多麼的難忘。隨著他老人家的過世,也再沒有人給我講一講那炒麵的味道,那崢嶸的歲月。

1976年,剛滿20歲的爸爸參軍了,他是我家的第二代子弟兵。爸爸的部隊駐紮在北京古北口,是一個陸軍部隊。現如今,這裡已經是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各種餐飲美食、特色小吃琳琅滿目,任君挑選。爸爸當年可沒有這口福,爸爸說他們當年早飯是糙米飯,中午是二米粥,晚上是高粱米。最常吃的就是大燴菜,大白菜、土豆、蘿蔔這老三樣燴在一起,有鹽無油,偶爾有點兒肉片,那就是好日子啦。主食除了米飯基本都是玉米麵發糕、窩頭,醃鹹菜和大頭菜是主要的下飯菜,當然這比起爺爺的“一口炒麵一口雪”還是強的多了。

"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文/張霄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1951年,當時還是一名鐵道工的爺爺響應國家號召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志願軍子弟兵。1953年,爺爺因左耳被炮彈碎片所傷,影響了聽力,不能繼續留在戰場作戰,同年回國復員。這是我家的第一代子弟兵。

當年志願軍的敵人美國大兵在伙食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保證中午一頓牛肉,真是應了那句頓頓有肉吃。牛奶,餅乾,麵包,糖果甚至是冰激凌都應有盡有。而志願軍基本一個月都不會見葷,主要的伙食就是炒麵。那時候的炒麵就是把玉米等磨成粉,澀口又沒營養。磨好的粉用水泡著吃,泡炒麵的熱水對軍隊來說也是一種奢侈,一來麻煩沒有時間,二來容易暴露軍情不被允許。抗美援朝的戰爭地點緯度偏高,下雪是常見的,所以士兵就吃一口炒麵再從地上抓一把雪混著吃。這已經算是伙食不錯了,甚至有時候連炒麵都沒得吃,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場。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1951年2月23日誌願軍經常為填飽肚子而擔憂的事情通過彭德懷元帥向國內反映,引起了周總理的重視,於是我國發起了一場“全國人民製造炒麵支援志願軍”的活動,很多人都投身於製作炒麵的隊伍中,125萬斤糧食在不久後送給志願軍。

想來爺爺當年也是吃著祖國人民送來的炒麵和裝備精良、食物充足的美國大兵在戰場上做生死較量。後來爺爺給我講起這段歷史時,我年紀尚小,還不懂得爺爺這段戎馬生涯是多麼的難忘。隨著他老人家的過世,也再沒有人給我講一講那炒麵的味道,那崢嶸的歲月。

1976年,剛滿20歲的爸爸參軍了,他是我家的第二代子弟兵。爸爸的部隊駐紮在北京古北口,是一個陸軍部隊。現如今,這裡已經是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各種餐飲美食、特色小吃琳琅滿目,任君挑選。爸爸當年可沒有這口福,爸爸說他們當年早飯是糙米飯,中午是二米粥,晚上是高粱米。最常吃的就是大燴菜,大白菜、土豆、蘿蔔這老三樣燴在一起,有鹽無油,偶爾有點兒肉片,那就是好日子啦。主食除了米飯基本都是玉米麵發糕、窩頭,醃鹹菜和大頭菜是主要的下飯菜,當然這比起爺爺的“一口炒麵一口雪”還是強的多了。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爸爸86年退伍,那時候的軍隊伙食就好得多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部隊伙食質量以落實軍委提出的“斤半加四兩”為標誌,即除糧食外,保證部隊每人每天達到一斤半蔬菜、一兩肉、一兩禽魚蛋、一兩豆製品、一兩植物油的食物定量。

到了我家第三代子弟兵——表哥和表弟,他們可就幸福多了。什麼雞鴨魚肉,六菜一湯那都是日常,不僅好吃管飽,還更注重營養。表哥探親回家都說部隊的飯比家裡的飯還好吃。

進入新世紀,新的軍事變革提出新的要求,對軍人特殊營養需求更加突出,軍隊伙食開始向“營養型”發展。如今,部隊已經從憑經驗訂食譜到“電子營養師”科學制定營養食譜,等級廚師走進連隊食堂,營養配餐員也將成為部隊生活保障的新崗位,部隊餐桌上由兩菜一湯,到三菜一湯、四菜一湯、六菜一湯乃至自助餐。

"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文/張霄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1951年,當時還是一名鐵道工的爺爺響應國家號召應徵入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志願軍子弟兵。1953年,爺爺因左耳被炮彈碎片所傷,影響了聽力,不能繼續留在戰場作戰,同年回國復員。這是我家的第一代子弟兵。

當年志願軍的敵人美國大兵在伙食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夠保證中午一頓牛肉,真是應了那句頓頓有肉吃。牛奶,餅乾,麵包,糖果甚至是冰激凌都應有盡有。而志願軍基本一個月都不會見葷,主要的伙食就是炒麵。那時候的炒麵就是把玉米等磨成粉,澀口又沒營養。磨好的粉用水泡著吃,泡炒麵的熱水對軍隊來說也是一種奢侈,一來麻煩沒有時間,二來容易暴露軍情不被允許。抗美援朝的戰爭地點緯度偏高,下雪是常見的,所以士兵就吃一口炒麵再從地上抓一把雪混著吃。這已經算是伙食不錯了,甚至有時候連炒麵都沒得吃,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場。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1951年2月23日誌願軍經常為填飽肚子而擔憂的事情通過彭德懷元帥向國內反映,引起了周總理的重視,於是我國發起了一場“全國人民製造炒麵支援志願軍”的活動,很多人都投身於製作炒麵的隊伍中,125萬斤糧食在不久後送給志願軍。

想來爺爺當年也是吃著祖國人民送來的炒麵和裝備精良、食物充足的美國大兵在戰場上做生死較量。後來爺爺給我講起這段歷史時,我年紀尚小,還不懂得爺爺這段戎馬生涯是多麼的難忘。隨著他老人家的過世,也再沒有人給我講一講那炒麵的味道,那崢嶸的歲月。

1976年,剛滿20歲的爸爸參軍了,他是我家的第二代子弟兵。爸爸的部隊駐紮在北京古北口,是一個陸軍部隊。現如今,這裡已經是遊人如織的旅遊景點。各種餐飲美食、特色小吃琳琅滿目,任君挑選。爸爸當年可沒有這口福,爸爸說他們當年早飯是糙米飯,中午是二米粥,晚上是高粱米。最常吃的就是大燴菜,大白菜、土豆、蘿蔔這老三樣燴在一起,有鹽無油,偶爾有點兒肉片,那就是好日子啦。主食除了米飯基本都是玉米麵發糕、窩頭,醃鹹菜和大頭菜是主要的下飯菜,當然這比起爺爺的“一口炒麵一口雪”還是強的多了。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爸爸86年退伍,那時候的軍隊伙食就好得多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部隊伙食質量以落實軍委提出的“斤半加四兩”為標誌,即除糧食外,保證部隊每人每天達到一斤半蔬菜、一兩肉、一兩禽魚蛋、一兩豆製品、一兩植物油的食物定量。

到了我家第三代子弟兵——表哥和表弟,他們可就幸福多了。什麼雞鴨魚肉,六菜一湯那都是日常,不僅好吃管飽,還更注重營養。表哥探親回家都說部隊的飯比家裡的飯還好吃。

進入新世紀,新的軍事變革提出新的要求,對軍人特殊營養需求更加突出,軍隊伙食開始向“營養型”發展。如今,部隊已經從憑經驗訂食譜到“電子營養師”科學制定營養食譜,等級廚師走進連隊食堂,營養配餐員也將成為部隊生活保障的新崗位,部隊餐桌上由兩菜一湯,到三菜一湯、四菜一湯、六菜一湯乃至自助餐。

我家三代子弟兵的軍旅伙食

我國軍隊的伙食費自1978年以來調整了24次,漲幅23倍。現在解放軍的伙食制度精確到了每個解放軍戰士每餐吃多少道素菜和葷菜,餐前甜點,餐後水果,日常零食以及訓練補充體能的食物一應俱全,部隊的伙食豐富多彩,加上中國傳統烹飪手藝的加持,讓美國大兵都很羨慕。

從爺爺輩的雪加炒麵,羨慕美國大兵到現在菜品豐盛、營養豐富,讓美國大兵羨慕,從吃不飽到溫飽再到種類繁多、營養均衡,變化的是我國的飛速發展,我們國力的日益強盛,不變的是人民子弟兵永遠保衛人民的堅定信念,忠誠和擔當。

辛苦了,我家的三代子弟兵;辛苦了,祖國的將士們!

來源《農村青年》雜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