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冬波:巢湖姥山行走漫記

夏冬波

巢湖姥山行走漫記

夏冬波

巢湖方圓800裡,煙波浩渺,漁帆點點,湖光山色,景色如畫,為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最誘人的,則是被當代文豪郭沫若譽為“遙看巢湖金浪裡,愛她姑姥發如油”的姥山。

姥山卓立巢湖湖心,周長約4公里,四面環水,松竹青鬱,塔高入雲,水闊遠天,如青螺淡水,似蓬萊仙界。巢湖姥山上的文峰塔,更是觀賞巢湖美景的絕佳之地。

夏冬波:巢湖姥山行走漫記

文峰塔

文峰塔始建於明崇禎四年(1631)。當時流傳“姥山尖一尖,廬州出狀元”的民謠。時任廬州知府的嚴爾珪為了驗證此謠,主建此塔。剛建成四層,就因明末農民起義而輟工。二百四十七年後的清光緒四年(1878),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倡議續建,派江蘇補用道吳毓芬督修,又續建了三層,共七層,光緒六年(1880)完工,共有一百三十五級臺階,十五丈三尺高。塔基四層全用青石條和青磚、糯米絲壘砌而成,結構精良,穩重挺拔,堅如鐵壁。李鴻章本想拆毀重建,因為基石堅固,無法折除,因此只好原封不動,在原有塔基上續建“七級浮屠”。塔身每層都有八角飛簷,角掛銅鈴,風吹入塔,鈴聲悅耳,美妙動聽。

李鴻章為什麼要續修文峰塔呢?原來,家鄉傳說,李鴻章當上了中堂大人,正“擋浪”(合肥方言,即有權有勢的意思)時,有位風水先生對他說:“廬州府地勢好,出了不少人,只是府門正對姥山,姥山嫌平了些,不能出人頭地,因此,廬州出不了狀元。如果將塔修了,起名叫‘文峰塔’,就可以應了那句家鄉的民謠:‘姥山尖一尖,廬州出狀元’”。這李鴻章身為重臣,極重鄉邦文化,聽此人一言,不覺動了心。

於是,李鴻章邀集分防全國各地的淮軍將領濡墨弄翰,題詞題匾懸於塔上,既展現了淮軍將領們的文化修養,又可留下永久的紀念。“文峰塔”的人文內涵就集中在塔壁四周淮軍名將的題刻之上。由於文峰塔塔內四壁陡峻,加之題匾眾多,一般遊客難以知曉題匾的完整內容。那麼,文峰塔上究竟有多少塊題匾?這些題匾又是哪些人舞文弄墨的呢?

走近文峰塔塔下,塔門上有時任直隸廬州府知府嚴爾珪寫的“雲梯”二字,端莊剛勁。塔外北側一樓刻有明崇禎五年仲夏合肥縣知縣熊文舉寫的楷書“奎光映鬥”四個大字。在二層門頂上,刻有淮軍將領吳毓芬的《姥山四季歌》,清晰依舊。

大小算來,共有名人題刻匾額24塊。這24塊題刻匾額中,除明代時任直隸廬州府知府嚴爾珪,合肥知縣熊文舉,天中古蓼吳大樸、南海羅憲四人和道銜知廬州府事黃雲外,主要是淮軍將領的題刻。有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2塊、湖廣總督李瀚章2塊,甘肅甘涼兵備道李鶴章1塊,還有淮軍名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兩廣總督張樹聲,盛軍統領周盛波,浙江提督吳長慶,浙江陸路提督唐定奎,署布政使丁壽昌,江蘇候補道龔照瑗,按察使銜江蘇候補道吳毓芬等人,堪稱淮軍主要將領的手跡題刻大觀。可為什麼沒有劉秉璋和潘鼎新的題字呢?劉秉璋在淮軍中除淮軍首領李鴻章外,是淮軍將領中唯一的進士出身,而潘鼎新也是淮軍大將中唯一的舉人出身,不知李鴻章李大人作何考慮?也不知劉潘二位又是作何感想?是公務繁忙?抑或自視清高?就每塊題刻來說,文詞優美,意境雋永,有寫景,有抒情,有教化。書法也各具特色,真行篆隸俱全,或正大雄強、或秀美端正、或險峻奇崛,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此塔修成後,李鴻章十分滿意,特撰《姥山塔碑記》以示紀念。

(注:本文部分圖片由巢湖市文物管理所提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