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茶,要好喝是要標準呢,這似乎不是個問題。

這似乎不是個問題,但其實問題很大。

比如正山小種茶,松煙香,繼而轉出桂圓湯味。可是因為金駿眉的引導和啟發,市場上越來越多的正山小種,薯香,花香盛行,也許在過幾年,拿給人傳統正宗的正山小種,會被鄙視為茶壞了,或者是假茶。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再說說普洱,以前的熟普洱茶,人工發酵度達到80%以上。可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輕中度發酵的出現了。據說是為了存儲中有變化之美,也有些人,把這種茶再次折騰,偽裝一下,用來冒充陳年老生普。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而在巖茶方面,傳統的武夷山岩茶,多是中足程度焙火,幹茶紅褐色,葉底蛤蟆背,三紅七綠,甚至更紅,火工香明顯。

清初的周亮工《閩茶曲》雲:“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脣,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品的三十陳年去,使之巖茶可通靈”。

可如今市場上賣的最多的,卻是輕焙火的清香大紅袍,那幾泡下來葉底都綠了。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西湖龍井手工制的茶,幹茶呈糙米色,不太好看,但市場上卻是嫩綠色的更好賣,某些原料相對粗老些的茶青葉,為了避免做出的綠茶苦澀,採摘之後先放置一段時間,或者用上點悶黃工藝,做出了近似黃茶的綠茶。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而做黃茶的一些地方呢,則偷工減料,縮短嫩黃時間和黃變程度,做出些黃不黃,綠不綠的茶出來,有的頂著黃茶的名字,實際則是綠茶。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正山小種原本幹茶是烏黑的顏色為主,80~%90%的發酵度,而現在,黑黃色的更受歡迎,條索更完整好看,發酵度也逐漸下調,只為了出蜜香,花香,薯香,更香甜,更像是簡化版的烏龍茶。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很多人反映,現在的清香型茶葉越來越不耐保管了,比如鐵觀音,即使是冰箱保存,用不了多久,也容易發青草氣,這原因呢,都是為了保持幹茶的綠意,在製作當中降低了溫度,殺青不夠,或者偏高溫,短時間乾燥所形成的。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一位製作了幾十年祁門紅茶的老技工,感慨的說,有好幾年沒喝到過祁門香了,採摘太勤,做法也變了。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一個朋友說,會想起他1998年我經銷鐵觀音的時候,廠家發來的貨,都是半斤紙包,碼放在櫃檯上,在乾燥後又有焙火工藝,喝了真是胃啊,現在可好了,哪家不是放在冰箱冰櫃裡保存的呢?可茶性卻愈發寒涼,追求清香的結果,使許多脾胃虛寒的人就明說了,不喝鐵觀音,因為覺得傷胃拉肚子。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去年見到了一個大廠生產的君山銀針,紅茶的口感香型,紅豔的湯色,簡直讓我哭笑不得。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白茶呢,白茶也變身了,我有點懷念那些年喝不慣的,似乎北方賣水豆腐的時候嘀嗒的那種水的味道,還有著青草一樣的感受,想不到,現在竟變得這麼好喝,甜甜的,賦予著莫名的花香。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在最近這10年裡,茶葉界發生的這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許是超過了之前千百年的工藝變化的總和,人們喜笑顏開,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迎合消費,或與時俱進,感受這個市場大手的潮流趨勢。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繼承傳統,保留工藝,還是銳意進取,改革創新,孰優孰劣呢?我也不清楚,但總覺得有哪裡不對了?

有些茶的工藝傳承了數百年,現在卻被革新了,真的感覺是件挺遺憾的事,大量的業界人士高喊,要向更香更甜,更美觀發展;另一些人和我一樣,希望茶葉還得是原來的那個樣。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是飲料化的發展,還是保持茶的個性,堅持文化屬性呢,這個問題已經不可避免的擺在眼前。如果是有條件的企業,完全可以雙軌並行,兩手一起抓,一手繼承發展傳統,一手革新,緊跟市場需要,可惜,多數小型茶企是無力兼顧的。

所以說,現在市場上的茶,越發的缺少個性了,大量的茶口感近似,各地的紅茶,有和金駿眉有著近似的外形和香型,假想一下,如果說未來的市場上,只剩下了幾種好喝的茶,那麼,還有茶文化嗎?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曾經有人假設過說,未來的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整容就像吃飯那麼簡單便宜,而且還沒副作用,要那樣的話,街上的人都是男的英俊,女的美麗,大家都以大眾的美醜觀點來進行自我修改,那大家不就越來越像了麼?那時候,還會有美醜了嗎?

企業家們在迎合大眾需求,生產售賣商品的時候,是否也該看得更遠,堅持些理念,守著些自己的道呢?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不斷的優化樹種,提高產量,像糧食一樣,要求多產,爭取多出口。新培育的茶樹,抗病蟲害,抗旱澇,抗寒,抗寒熱能力增強,發芽也越來越早,畝產量也越來越高,茶樹都開始修剪的一般高,嫁接,扦插,壓條,不停的複製著我們認為最好的茶樹,那些有缺點的,不符合經濟效益的茶樹種,種植的人越來越少,紛紛死掉,而這些死掉的茶種,它們在地球上,曾經和恐龍在同一個時期存在,又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在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當中,存活到了現在,卻大量的死在了最近這30年,死在了市場化的今天,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嗎?

茶葉越來越好喝,但總是覺得那裡不對,茶圈到底怎麼了?


依我看,茶之美,在於不同,在於區別,在於個性,在於特點,我始終堅信,這一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