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馬依:草莓花開幸福來

本報特約記者朱紹雄

撒馬依:草莓花開幸福來

貧困戶在草莓基地務工。張紅仙攝

在距曲靖中心城區60公里的東山鎮撒馬依村,清澈見底的河水緩緩地從人工擴建的河道穿流而過,一個個種植大棚整齊地排列在河道兩旁,工人們或採摘、或分揀、或裝箱,將一盒盒鮮嫩欲滴、香甜誘人的草莓打包裝箱,送進冷庫,發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種植草莓,讓撒馬依村土地經濟效益翻了數番。

“在沒有引進草莓種植前,我們撒馬依村民都是種植玉米、烤煙,農作物品種單一,收入較低。以種植玉米為例,農民一年一畝的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烤煙好一點,一年一畝有三四千元。自從引進草莓種植80畝後,去年就實現了140多萬元的收入。現在,我們除了種植草莓,還種植三七、魔芋、青花、東北大豆等經濟作物3000多畝,產生的經濟效益比以前多多了。”撒馬依村黨總支書記李興國介紹說。

2018年,東山鎮先試先營,成立了撒馬依農旅文合作社,引進以草莓種植為主的特色產業,徹底刷新了老百姓的土地價值觀。“草莓種植,我們嚴格按照每米10株的種植密度,一畝大約可以種植7000多株。因為東山日照時間長、氣候適宜無汙染,草莓採摘期可以從3月份一直延續到11月份,每株能夠產出草莓20公斤左右,按照每公斤15元的價格,每畝至少可以實現21萬元的產出,這也是我們來這裡投資種植的主要原因。”來自吉林省舒蘭市的投資人艾東旭說。

政府搭臺,企業入駐,村民打工。“撒馬依土地平整,水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為了充分發揮這些優勢資源的作用,吸引外地企業到我們這裡來投資種植,打響東山的高原農業特色品牌,鎮政府投資100多萬元對園區的河道進行改擴建,硬化兩側道路,聯繫供電部門改建供電線路。”東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沈中偉向記者介紹說。

撒馬依村通過提供公共基礎設施收取每畝每年100元服務費,土地流轉收取每畝每年100元管理費,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10萬元以上。“在這裡上班的主要是我們村和周邊的老百姓,在採摘高峰期,園區裡用工達600多人,在淡季管理期,都有200人左右在上班。”園區負責人艾東旭說。“我們文化也低,到外面打工也難,不如在這裡,一天80元,打工成本低,關鍵是能夠照顧家裡,田裡地裡的活計也能順帶做了。”剛從大棚出來的王大姐說。

“撒馬依村委會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1戶,其中常年外出務工的有38戶,年老體弱和殘疾的有26戶,有勞動能力的有47戶47人都在草莓園區務工。”李興國介紹道。該村結合實際,將貧困戶土地流轉到合作社,貧困戶每畝每年收取租金1200元。安排貧困戶到園區務工獲取薪金,每人每月1600元。招收草莓採摘工、脫把工和生產技術員,每月按時領取薪金。行動不便的貧困戶則在家承接摺紙盒的活計掙取酬金,對有勞動力又有知識的則吸納到合作社。

近年來,東山鎮打破“南煙北煤”產業格局,在農業上不唯煙是舉,引導多樣化種植,促進差異化競爭,積極輸出“山地糧”。有序擴大土地流轉規模,推動獼猴桃、藍莓、果桑等基地向大中型轉變,做大“山地果”規模。全面推廣訂單農業模式,引進龍頭企業和大戶發展辣椒、洋芋、大蒜、蔬菜、油菜、鮮食豆新興產業,打響“山地菜”品牌。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加快畜牧產品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做強“山地肉蛋”產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