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EGO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8-24
"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慾望,滿足人的慾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本我的目標,是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各種慾望的滿足,並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處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狀態,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單地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慾望,滿足人的慾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本我的目標,是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各種慾望的滿足,並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處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狀態,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單地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無意義感,是自我弱小的一種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這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從這個層面上看,一個人如果本我太強大,只會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其實是內心沒有成長的一種體現。

本我有著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是生命力和人的內驅力源泉。

自我是在超我的監督下,不違反道德秩序的原則的情況下去滿足本我需求的。一個人的自我越強大,能合理有序滿足本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強,他的生命力也越強,同時人生體驗越美好。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太弱小,無法有效地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就會產生很多痛苦,這就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來源。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慾望,滿足人的慾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本我的目標,是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各種慾望的滿足,並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處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狀態,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單地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無意義感,是自我弱小的一種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這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從這個層面上看,一個人如果本我太強大,只會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其實是內心沒有成長的一種體現。

本我有著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是生命力和人的內驅力源泉。

自我是在超我的監督下,不違反道德秩序的原則的情況下去滿足本我需求的。一個人的自我越強大,能合理有序滿足本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強,他的生命力也越強,同時人生體驗越美好。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太弱小,無法有效地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就會產生很多痛苦,這就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來源。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很多人說,“這個人活得太自我了”,或“現在的孩子都很自我”,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抑鬱或自殺呢?

這裡,大家所說的孩子“很自我”,其實恰恰相反。真相是孩子的本我太強大了,而自我和超我還太弱小,無法合理地滿足本我的需求。

抑鬱症,其實是自我意義的喪失。如果一個孩子的本我需求一直被超我壓制,當自我的力量太弱,無法很好地滿足他內心的真實需求,內在生命力就會萎縮,甚至喪失,對一切失去興趣,找不到活著的意義。這種無意義感,就是自我弱小的一種表現。

許多人長大後感覺空虛,沒有存在價值,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因為內心的自我太弱小了,缺乏自我實現的能力。

當內心自我無法很好地調解本我與超我的衝突,超我太強時,可能就會出現完美主義、討好型人格等,而本我太強,表現出一些孩子自我中心、缺乏道德和規則意識,或行為幼稚任性等。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慾望,滿足人的慾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本我的目標,是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各種慾望的滿足,並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處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狀態,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單地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無意義感,是自我弱小的一種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這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從這個層面上看,一個人如果本我太強大,只會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其實是內心沒有成長的一種體現。

本我有著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是生命力和人的內驅力源泉。

自我是在超我的監督下,不違反道德秩序的原則的情況下去滿足本我需求的。一個人的自我越強大,能合理有序滿足本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強,他的生命力也越強,同時人生體驗越美好。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太弱小,無法有效地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就會產生很多痛苦,這就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來源。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很多人說,“這個人活得太自我了”,或“現在的孩子都很自我”,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抑鬱或自殺呢?

這裡,大家所說的孩子“很自我”,其實恰恰相反。真相是孩子的本我太強大了,而自我和超我還太弱小,無法合理地滿足本我的需求。

抑鬱症,其實是自我意義的喪失。如果一個孩子的本我需求一直被超我壓制,當自我的力量太弱,無法很好地滿足他內心的真實需求,內在生命力就會萎縮,甚至喪失,對一切失去興趣,找不到活著的意義。這種無意義感,就是自我弱小的一種表現。

許多人長大後感覺空虛,沒有存在價值,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因為內心的自我太弱小了,缺乏自我實現的能力。

當內心自我無法很好地調解本我與超我的衝突,超我太強時,可能就會出現完美主義、討好型人格等,而本我太強,表現出一些孩子自我中心、缺乏道德和規則意識,或行為幼稚任性等。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強大的自我,或喚醒孩子內心的自我意識?

一、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

父母要學會看見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並及時給予積極的迴應。

在孩子生命早期,父母與孩子的良好互動是孩子形成自我的基礎。

早期嬰兒的自我還沒有形成時,他們需要藉助於母親的自我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媽媽對嬰兒這種及時的滿足和迴應,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他們能夠通過媽媽的反應,看見自己的狀態與感受,同時,在這樣的互動中有了自我的存在感和控制感,這是他們形成自我人格的基礎。

如果媽媽的自我功能不夠好,無法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需求,反而需要孩子來適應媽媽的需求,孩子的自我感就會被摧毀。這樣,孩子就會懷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併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發展出“假自體”來適應媽媽的要求。漸漸地,孩子就會以外界反應為中心,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長大後過度在意外界的評價,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就是自我太弱的表現。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慾望,滿足人的慾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本我的目標,是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各種慾望的滿足,並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處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狀態,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單地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無意義感,是自我弱小的一種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這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從這個層面上看,一個人如果本我太強大,只會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其實是內心沒有成長的一種體現。

本我有著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是生命力和人的內驅力源泉。

自我是在超我的監督下,不違反道德秩序的原則的情況下去滿足本我需求的。一個人的自我越強大,能合理有序滿足本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強,他的生命力也越強,同時人生體驗越美好。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太弱小,無法有效地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就會產生很多痛苦,這就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來源。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很多人說,“這個人活得太自我了”,或“現在的孩子都很自我”,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抑鬱或自殺呢?

這裡,大家所說的孩子“很自我”,其實恰恰相反。真相是孩子的本我太強大了,而自我和超我還太弱小,無法合理地滿足本我的需求。

抑鬱症,其實是自我意義的喪失。如果一個孩子的本我需求一直被超我壓制,當自我的力量太弱,無法很好地滿足他內心的真實需求,內在生命力就會萎縮,甚至喪失,對一切失去興趣,找不到活著的意義。這種無意義感,就是自我弱小的一種表現。

許多人長大後感覺空虛,沒有存在價值,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因為內心的自我太弱小了,缺乏自我實現的能力。

當內心自我無法很好地調解本我與超我的衝突,超我太強時,可能就會出現完美主義、討好型人格等,而本我太強,表現出一些孩子自我中心、缺乏道德和規則意識,或行為幼稚任性等。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強大的自我,或喚醒孩子內心的自我意識?

一、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

父母要學會看見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並及時給予積極的迴應。

在孩子生命早期,父母與孩子的良好互動是孩子形成自我的基礎。

早期嬰兒的自我還沒有形成時,他們需要藉助於母親的自我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媽媽對嬰兒這種及時的滿足和迴應,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他們能夠通過媽媽的反應,看見自己的狀態與感受,同時,在這樣的互動中有了自我的存在感和控制感,這是他們形成自我人格的基礎。

如果媽媽的自我功能不夠好,無法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需求,反而需要孩子來適應媽媽的需求,孩子的自我感就會被摧毀。這樣,孩子就會懷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併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發展出“假自體”來適應媽媽的要求。漸漸地,孩子就會以外界反應為中心,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長大後過度在意外界的評價,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就是自我太弱的表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不會扭曲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按照最適合自己的軌跡發展。這就父母需要學習和了解孩子的成長特徵,並把握好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期。

2-4歲的孩子剛剛形成自我意識,父母要學會兩件事:一是放手讓孩子探索,二是培養孩子安全和規則意識。

7-9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父母最需要做的兩件事是:一幫助孩子找到內心興趣,二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12-17歲的孩子開始尋找人生方向,父母做的兩件最重要的事是:傾聽和尊重,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三,培養孩子的社會化意識

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多交朋友,多與小夥伴一起玩。這是培養孩子社會化意識,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有效途徑。

培養孩子的社會化意識,可以讓孩子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通過親身體驗和小朋友的反饋,來感受和確定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讓孩子在各種與人相處的經驗中,認識規則的作用,提高主動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並積累了處理衝突的經驗。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通過自己努力,學會了如何在衝突中平衡本我和超我,從而在內心不斷地滋生力量,讓自我變得越來越強大。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常說,教育就是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更好地成就自己。

鼓勵孩子做自己,他們的潛能才會被激活,用熱情和創造力點燃生命力,永不疲倦地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成就自己最好的人生。

我們會用"是否擁有內心力量"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那麼,什麼是"自我內心力量"呢?簡單地說,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一個人實現並滿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一個人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的能力"。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了質疑。他們說:

很多孩子什麼也不懂,鼓勵他們做自己,那不是亂來了嗎?如果讓他們從此都隨心所欲,想不學習就不學,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想折騰就折騰個夠,這不是要培養和滋生一大堆的熊孩子嗎?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其實,這裡面有個概念混淆的問題。我所說的“做自己”和你所理解的“做自己”,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這裡說的做自己,是指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遵循自己的成長規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去努力活成自己想成為的那個樣子。

只有那些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做自己的人,才能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排斥什麼,做什麼最快樂。

首先,做自已的前提是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

其次,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做什麼最快樂,擅長做什麼,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最後,還要有定力,聽從內心的聲音,排除一切外界干擾,堅定不移地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因此,鼓勵孩子做自己,不是讓他隨心所欲。隨心所欲的孩子是沒有目標和定力的,只顧自己眼前當下的享樂而不知道自己是誰。

而能夠做自己的孩子,內心清楚地自己的目標,他們有定力,會排除干擾,並積極尋求一切可幫助自己的資源,來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實現願望。

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許多人並不清楚“做自已”的真正含義。

記得之前收到這樣的讀者留言:

做自己固然好。但現在好多很自我、管理不好自己情緒、很極端的孩子也很多,給別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傷害。我感覺就是很自我的人……我個人認為人活在這個周圍都是人的社會,你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那後果就是周圍的人都會不很舒服。所以,好或不好都是個例,還是普通的人多。

這個留言也代表了許多人的想法。

在很多人的意識裡,一個人做自己,就是活得“很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而這樣的人往往很少顧及別人的感受。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實際上,這裡大家所指的自我,是一種廣義意義上的原始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這種本能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而我們所說的“自我強大”和“自我弱小”裡的自我,在心理學裡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它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去爭取外界的資源和支持系統,以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這其實也是尊重客觀自然成長規律的一種體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本我、自我和超我: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的意識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人格。

一、“本我”(英文:id)

本我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慾望,滿足人的慾望和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生氣、性慾等。

本我的目標,是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各種慾望的滿足,並避免痛苦。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它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它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處於潛意識(無意識)的狀態,是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二、“自我”(ego)

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來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三、超我(superego)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單地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無意義感,是自我弱小的一種體現

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這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期。

從這個層面上看,一個人如果本我太強大,只會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樂,其實是內心沒有成長的一種體現。

本我有著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是生命力和人的內驅力源泉。

自我是在超我的監督下,不違反道德秩序的原則的情況下去滿足本我需求的。一個人的自我越強大,能合理有序滿足本我需求的能力就越強,他的生命力也越強,同時人生體驗越美好。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太弱小,無法有效地調節本我和超我的衝突,就會產生很多痛苦,這就是一些心理疾病的來源。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很多人說,“這個人活得太自我了”,或“現在的孩子都很自我”,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人抑鬱或自殺呢?

這裡,大家所說的孩子“很自我”,其實恰恰相反。真相是孩子的本我太強大了,而自我和超我還太弱小,無法合理地滿足本我的需求。

抑鬱症,其實是自我意義的喪失。如果一個孩子的本我需求一直被超我壓制,當自我的力量太弱,無法很好地滿足他內心的真實需求,內在生命力就會萎縮,甚至喪失,對一切失去興趣,找不到活著的意義。這種無意義感,就是自我弱小的一種表現。

許多人長大後感覺空虛,沒有存在價值,不知道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因為內心的自我太弱小了,缺乏自我實現的能力。

當內心自我無法很好地調解本我與超我的衝突,超我太強時,可能就會出現完美主義、討好型人格等,而本我太強,表現出一些孩子自我中心、缺乏道德和規則意識,或行為幼稚任性等。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如何培養孩子強大的自我,或喚醒孩子內心的自我意識?

一、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

父母要學會看見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並及時給予積極的迴應。

在孩子生命早期,父母與孩子的良好互動是孩子形成自我的基礎。

早期嬰兒的自我還沒有形成時,他們需要藉助於母親的自我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媽媽對嬰兒這種及時的滿足和迴應,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他們能夠通過媽媽的反應,看見自己的狀態與感受,同時,在這樣的互動中有了自我的存在感和控制感,這是他們形成自我人格的基礎。

如果媽媽的自我功能不夠好,無法及時迴應和滿足孩子需求,反而需要孩子來適應媽媽的需求,孩子的自我感就會被摧毀。這樣,孩子就會懷疑自己存在的真實性,併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發展出“假自體”來適應媽媽的要求。漸漸地,孩子就會以外界反應為中心,忽略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我。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人長大後過度在意外界的評價,按照他人的意願而活,就是自我太弱的表現。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二、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不會扭曲孩子的成長,讓孩子按照最適合自己的軌跡發展。這就父母需要學習和了解孩子的成長特徵,並把握好孩子自我成長的關鍵期。

2-4歲的孩子剛剛形成自我意識,父母要學會兩件事:一是放手讓孩子探索,二是培養孩子安全和規則意識。

7-9歲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父母最需要做的兩件事是:一幫助孩子找到內心興趣,二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12-17歲的孩子開始尋找人生方向,父母做的兩件最重要的事是:傾聽和尊重,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

三,培養孩子的社會化意識

鼓勵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多交朋友,多與小夥伴一起玩。這是培養孩子社會化意識,完成“去自我中心化”的有效途徑。

培養孩子的社會化意識,可以讓孩子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中,通過親身體驗和小朋友的反饋,來感受和確定自己的身份和位置。讓孩子在各種與人相處的經驗中,認識規則的作用,提高主動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並積累了處理衝突的經驗。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通過自己努力,學會了如何在衝突中平衡本我和超我,從而在內心不斷地滋生力量,讓自我變得越來越強大。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讓孩子“做自己”卻培養出熊孩子?你要知道怎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孩子本人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

喚醒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學會向內看,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素質教育觀察推送的這份閱讀清單,幫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