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心理學 幼兒園 斯坦福大學 大學 小布兜媽媽育兒經 2019-08-19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實驗第一部分:

他們把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孩子會先遇上一個研究人員,給他們一盒普通畫筆,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等上15分鐘再創作,會得到更多的材料,有水彩,閃粉等。

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告訴孩子,沒有找到那些材料,他讓孩子們還是用畫筆創作。

第二組也遇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過了15分鐘,研究人員真的拿來了更多的材料來,孩子們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更豐富的創作了。

實驗第二部分,也就是棉花糖實驗:

兩組的的孩子都會先得到一個棉花糖,然後研究者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上15分鐘,那麼他們就都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願意等待。但是實驗還有更驚人的發現,之前被欺騙過的第一組孩子,拿到第一顆棉花糖後大部分人馬上就吃了,平均等待時間不足3分鐘,而值得信賴的第一組最少的一個也等了12分鐘,大部分人都等滿了15分鐘。

這說明了:

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要做的事情,那麼成人在孩子眼中的信譽程度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他的父母是一個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或者很少滿足過他的人,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做不到等一等,因為他認為他總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實驗第一部分:

他們把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孩子會先遇上一個研究人員,給他們一盒普通畫筆,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等上15分鐘再創作,會得到更多的材料,有水彩,閃粉等。

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告訴孩子,沒有找到那些材料,他讓孩子們還是用畫筆創作。

第二組也遇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過了15分鐘,研究人員真的拿來了更多的材料來,孩子們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更豐富的創作了。

實驗第二部分,也就是棉花糖實驗:

兩組的的孩子都會先得到一個棉花糖,然後研究者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上15分鐘,那麼他們就都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願意等待。但是實驗還有更驚人的發現,之前被欺騙過的第一組孩子,拿到第一顆棉花糖後大部分人馬上就吃了,平均等待時間不足3分鐘,而值得信賴的第一組最少的一個也等了12分鐘,大部分人都等滿了15分鐘。

這說明了:

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要做的事情,那麼成人在孩子眼中的信譽程度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他的父母是一個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或者很少滿足過他的人,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做不到等一等,因為他認為他總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延時滿足能成功與否,主要看父母如何去做,如何把控好這個。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延時滿足”雖延時,但一定要滿足

剛我們也說了,家長在對孩子延時滿足時,如果之前給孩子留下過“說話不算話”的不好的印象,那麼孩子就有可能不願意接受延時滿足的考驗。

有多少家長是這樣的,明明答應孩子說明天買,但是到了明天又說明天買,或者答應給孩子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看到孩子選的東西太貴又改口說不能買,這樣“信口雌黃”,不僅摧毀孩子的耐力,還讓孩子認為應該及時滿足。

我閨蜜就是這樣一個反例。

父母完全可以鼓勵孩等待,但要遵守諾言,給孩子一個可信賴的形象。

如果有些東西不好馬上答應給,可以先加入購物車,等孩子生日或重要日子買來送給他。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也能接受父母延時滿足的這樣一個手段。而且這個禮物對於孩子來說也別具意義。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實驗第一部分:

他們把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孩子會先遇上一個研究人員,給他們一盒普通畫筆,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等上15分鐘再創作,會得到更多的材料,有水彩,閃粉等。

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告訴孩子,沒有找到那些材料,他讓孩子們還是用畫筆創作。

第二組也遇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過了15分鐘,研究人員真的拿來了更多的材料來,孩子們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更豐富的創作了。

實驗第二部分,也就是棉花糖實驗:

兩組的的孩子都會先得到一個棉花糖,然後研究者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上15分鐘,那麼他們就都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願意等待。但是實驗還有更驚人的發現,之前被欺騙過的第一組孩子,拿到第一顆棉花糖後大部分人馬上就吃了,平均等待時間不足3分鐘,而值得信賴的第一組最少的一個也等了12分鐘,大部分人都等滿了15分鐘。

這說明了:

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要做的事情,那麼成人在孩子眼中的信譽程度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他的父母是一個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或者很少滿足過他的人,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做不到等一等,因為他認為他總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延時滿足能成功與否,主要看父母如何去做,如何把控好這個。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延時滿足”雖延時,但一定要滿足

剛我們也說了,家長在對孩子延時滿足時,如果之前給孩子留下過“說話不算話”的不好的印象,那麼孩子就有可能不願意接受延時滿足的考驗。

有多少家長是這樣的,明明答應孩子說明天買,但是到了明天又說明天買,或者答應給孩子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看到孩子選的東西太貴又改口說不能買,這樣“信口雌黃”,不僅摧毀孩子的耐力,還讓孩子認為應該及時滿足。

我閨蜜就是這樣一個反例。

父母完全可以鼓勵孩等待,但要遵守諾言,給孩子一個可信賴的形象。

如果有些東西不好馬上答應給,可以先加入購物車,等孩子生日或重要日子買來送給他。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也能接受父母延時滿足的這樣一個手段。而且這個禮物對於孩子來說也別具意義。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充分滿足之上

慾望是天性,每個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怎樣控制好這個慾望,很重要。

有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延時滿足就是能不滿足孩子就不滿足孩子,孩子要什麼都不給。但是物極必反,這樣長期不被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匱乏的,長大了要麼不敢滿足自己的需求,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要麼內心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我對女兒需求的做法是這樣的:

每次出去逛街可以買一樣10塊錢左右的東西,但只能買一樣。因此女兒很珍惜這樣能得到自己所愛的機會,不管是一個玩具還是一本書,都會考慮再三,看有沒有重複購買,看值不值得。

孩子只有內心充滿滿足感,才能剋制慾望,做到延遲滿足。因此每次我說等幾天,或者等我發工資了再買,女兒都不急不躁,很願意等待。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實驗第一部分:

他們把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孩子會先遇上一個研究人員,給他們一盒普通畫筆,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等上15分鐘再創作,會得到更多的材料,有水彩,閃粉等。

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告訴孩子,沒有找到那些材料,他讓孩子們還是用畫筆創作。

第二組也遇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過了15分鐘,研究人員真的拿來了更多的材料來,孩子們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更豐富的創作了。

實驗第二部分,也就是棉花糖實驗:

兩組的的孩子都會先得到一個棉花糖,然後研究者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上15分鐘,那麼他們就都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願意等待。但是實驗還有更驚人的發現,之前被欺騙過的第一組孩子,拿到第一顆棉花糖後大部分人馬上就吃了,平均等待時間不足3分鐘,而值得信賴的第一組最少的一個也等了12分鐘,大部分人都等滿了15分鐘。

這說明了:

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要做的事情,那麼成人在孩子眼中的信譽程度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他的父母是一個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或者很少滿足過他的人,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做不到等一等,因為他認為他總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延時滿足能成功與否,主要看父母如何去做,如何把控好這個。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延時滿足”雖延時,但一定要滿足

剛我們也說了,家長在對孩子延時滿足時,如果之前給孩子留下過“說話不算話”的不好的印象,那麼孩子就有可能不願意接受延時滿足的考驗。

有多少家長是這樣的,明明答應孩子說明天買,但是到了明天又說明天買,或者答應給孩子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看到孩子選的東西太貴又改口說不能買,這樣“信口雌黃”,不僅摧毀孩子的耐力,還讓孩子認為應該及時滿足。

我閨蜜就是這樣一個反例。

父母完全可以鼓勵孩等待,但要遵守諾言,給孩子一個可信賴的形象。

如果有些東西不好馬上答應給,可以先加入購物車,等孩子生日或重要日子買來送給他。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也能接受父母延時滿足的這樣一個手段。而且這個禮物對於孩子來說也別具意義。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充分滿足之上

慾望是天性,每個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怎樣控制好這個慾望,很重要。

有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延時滿足就是能不滿足孩子就不滿足孩子,孩子要什麼都不給。但是物極必反,這樣長期不被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匱乏的,長大了要麼不敢滿足自己的需求,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要麼內心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我對女兒需求的做法是這樣的:

每次出去逛街可以買一樣10塊錢左右的東西,但只能買一樣。因此女兒很珍惜這樣能得到自己所愛的機會,不管是一個玩具還是一本書,都會考慮再三,看有沒有重複購買,看值不值得。

孩子只有內心充滿滿足感,才能剋制慾望,做到延遲滿足。因此每次我說等幾天,或者等我發工資了再買,女兒都不急不躁,很願意等待。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要看年齡,低幼兒童不宜採用

延時滿足其實是有違背孩子的天性的,因為低幼兒童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對父母的依賴和需求需要及時滿足才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有的家長見孩子一哭就放到一邊,認為等他哭夠了自然不會再哭。

這就跟那個“哭聲免疫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我們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其實不是吃就是睡,對外界的反應較少,安全感和滿足感的主要來源於父母的及時迴應。

演員馬伊琍曾在微博發表過這樣的感慨: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來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期得到充分情感迴應的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實驗第一部分:

他們把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孩子會先遇上一個研究人員,給他們一盒普通畫筆,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等上15分鐘再創作,會得到更多的材料,有水彩,閃粉等。

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告訴孩子,沒有找到那些材料,他讓孩子們還是用畫筆創作。

第二組也遇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過了15分鐘,研究人員真的拿來了更多的材料來,孩子們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更豐富的創作了。

實驗第二部分,也就是棉花糖實驗:

兩組的的孩子都會先得到一個棉花糖,然後研究者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上15分鐘,那麼他們就都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願意等待。但是實驗還有更驚人的發現,之前被欺騙過的第一組孩子,拿到第一顆棉花糖後大部分人馬上就吃了,平均等待時間不足3分鐘,而值得信賴的第一組最少的一個也等了12分鐘,大部分人都等滿了15分鐘。

這說明了:

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要做的事情,那麼成人在孩子眼中的信譽程度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他的父母是一個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或者很少滿足過他的人,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做不到等一等,因為他認為他總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延時滿足能成功與否,主要看父母如何去做,如何把控好這個。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延時滿足”雖延時,但一定要滿足

剛我們也說了,家長在對孩子延時滿足時,如果之前給孩子留下過“說話不算話”的不好的印象,那麼孩子就有可能不願意接受延時滿足的考驗。

有多少家長是這樣的,明明答應孩子說明天買,但是到了明天又說明天買,或者答應給孩子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看到孩子選的東西太貴又改口說不能買,這樣“信口雌黃”,不僅摧毀孩子的耐力,還讓孩子認為應該及時滿足。

我閨蜜就是這樣一個反例。

父母完全可以鼓勵孩等待,但要遵守諾言,給孩子一個可信賴的形象。

如果有些東西不好馬上答應給,可以先加入購物車,等孩子生日或重要日子買來送給他。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也能接受父母延時滿足的這樣一個手段。而且這個禮物對於孩子來說也別具意義。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充分滿足之上

慾望是天性,每個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怎樣控制好這個慾望,很重要。

有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延時滿足就是能不滿足孩子就不滿足孩子,孩子要什麼都不給。但是物極必反,這樣長期不被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匱乏的,長大了要麼不敢滿足自己的需求,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要麼內心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我對女兒需求的做法是這樣的:

每次出去逛街可以買一樣10塊錢左右的東西,但只能買一樣。因此女兒很珍惜這樣能得到自己所愛的機會,不管是一個玩具還是一本書,都會考慮再三,看有沒有重複購買,看值不值得。

孩子只有內心充滿滿足感,才能剋制慾望,做到延遲滿足。因此每次我說等幾天,或者等我發工資了再買,女兒都不急不躁,很願意等待。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要看年齡,低幼兒童不宜採用

延時滿足其實是有違背孩子的天性的,因為低幼兒童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對父母的依賴和需求需要及時滿足才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有的家長見孩子一哭就放到一邊,認為等他哭夠了自然不會再哭。

這就跟那個“哭聲免疫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我們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其實不是吃就是睡,對外界的反應較少,安全感和滿足感的主要來源於父母的及時迴應。

演員馬伊琍曾在微博發表過這樣的感慨: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來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期得到充分情感迴應的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就算要延遲滿足,也要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以後,要不然也白搭!

◆延遲滿足雖好,不建議頻繁使用

孩子想看電視,那就延時滿足一下;孩子上課不認真聽經常開小差,延時滿足發展不足;孩子做事缺乏耐心沒有控制力,延時滿足沒做到位……

很多家長屢試不爽,孩子一出現什麼問題都想到延時滿足,甚至想吃個水果都要延時滿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延時滿足,比如好不容易看到一本好書,難道還要讓孩子再等一等嗎?也許這是他夢寐以求想看的書呢,你的延時滿足不是一下子就把他的興致給澆滅了嗎?

尹建莉老師說過:“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心理。”

頻繁地延時滿足,孩子不免會產生失望和不被理解的感受,因此適當的滿足,更加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我們可以在心中放著一個原則,有些東西可以及時滿足,比如買書買資料;有些東西不能隨意滿足,比如買玩具,或太貴的物品等。

"

“延時滿足”這個詞現在已經是橫掃各大教育平臺的“新寵兒”,出現的頻率特高,成了各位爸爸媽媽無比信賴的育兒法寶。

很多家長髮現了,延時滿足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好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控制力,提高專注力,激發孩子潛能,還能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是,延時滿足真的是一個萬能法寶嗎?延時滿足真的適合每一個孩子嗎?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不恰當的延時滿足,也會引起不良後果。

案例一:

前段時間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發現小朋友萌萌出現一個很奇怪的舉動,她不停地拿桌子上的糖果,偷偷地裝到書包裡。

我就悄悄問他拿那麼糖果放書包乾什麼,他說說想拿回家慢慢吃。我很納悶,他家是做酒樓生意的,不是窮人家的孩子,應該不缺這些吧。

後來問了他媽媽才知道,平時在家對他進行“延時滿足”教育,想吃的想要的都不會馬上給,等上兩三個小時,或找各種藉口推脫掉,不給孩子吃不給孩子買。

開始他們一家還挺得意,覺得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吵著要零食吃,後來才發現不對勁,去別人家孩子經常會偷偷藏糖果回家。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案例二:

閨蜜是“延時滿足”忠實的奉行著,從她女兒還是小baby時就開始執行。餓了哭上三分鐘才能吃到奶;想要吃一粒糖,糖就在媽媽手裡拿著就是吃不到;想要什麼玩具,說等過兩三天再買,就算孩子不情願也不行,有時候等著等著孩子就忘了,或者乾脆就不買了,用她的話說都忍了幾天了,不玩也罷。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女兒變得很狂躁,不管想要什麼,說要就必須要,說什麼都不願意等,要不到就鬧,越來越叛逆。

不管是偷偷藏糖果的萌萌,還是變得異常暴躁的閨蜜的女兒,這一切,都是不恰當的“延時滿足”惹的禍。

延時滿足並不能隨意使用,如果不瞭解其背後的“祕密”,把控不好這個度,真的得不償失。

我們來說說延時滿足的起源——棉花糖實驗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這些實驗的孩子都是4歲的孩子,每人手裡都有一顆棉花糖,然後研究人員告訴他們:

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吃兩顆。實驗中有的孩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有的孩子則通過各種動作來轉移注意力,剋制住自己想吃棉花糖的念頭,最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

在十幾年後,這個團隊回去採訪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有了一個發現:

那些願意為了更多棉花糖而等一等的孩子,注意力和推理能力比不能等待的孩子要好得多,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這就是“延遲滿足”,跟及時滿足剛好相對,是指人們主動放棄及時滿足的好處和快感,從而得到更大價值的回報。

這個實驗只是驗證了延遲滿足對孩子各方面的成長有良好促進作用,但是實驗過後我們會產生一個疑問: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夠等上十幾分鍾,而有的孩子卻做不到?也就是說,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延時滿足的能力?

在對孩子延時滿足之前,我們先了解是什麼因素讓孩子願意等待

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者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在原來的實驗上做了一些變動。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實驗第一部分:

他們把孩子分成兩組,第一組的孩子會先遇上一個研究人員,給他們一盒普通畫筆,並告訴他們,如果他們願意等上15分鐘再創作,會得到更多的材料,有水彩,閃粉等。

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告訴孩子,沒有找到那些材料,他讓孩子們還是用畫筆創作。

第二組也遇到一樣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過了15分鐘,研究人員真的拿來了更多的材料來,孩子們可以用這些材料進行更豐富的創作了。

實驗第二部分,也就是棉花糖實驗:

兩組的的孩子都會先得到一個棉花糖,然後研究者告訴他們如果願意等上15分鐘,那麼他們就都會得到第二顆棉花糖。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更願意等待。但是實驗還有更驚人的發現,之前被欺騙過的第一組孩子,拿到第一顆棉花糖後大部分人馬上就吃了,平均等待時間不足3分鐘,而值得信賴的第一組最少的一個也等了12分鐘,大部分人都等滿了15分鐘。

這說明了:

如果一個孩子願意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想要做的事情,那麼成人在孩子眼中的信譽程度會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他的父母是一個出爾反爾、說話不算數或者很少滿足過他的人,那麼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就做不到等一等,因為他認為他總是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延時滿足能成功與否,主要看父母如何去做,如何把控好這個。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延時滿足”雖延時,但一定要滿足

剛我們也說了,家長在對孩子延時滿足時,如果之前給孩子留下過“說話不算話”的不好的印象,那麼孩子就有可能不願意接受延時滿足的考驗。

有多少家長是這樣的,明明答應孩子說明天買,但是到了明天又說明天買,或者答應給孩子說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但是看到孩子選的東西太貴又改口說不能買,這樣“信口雌黃”,不僅摧毀孩子的耐力,還讓孩子認為應該及時滿足。

我閨蜜就是這樣一個反例。

父母完全可以鼓勵孩等待,但要遵守諾言,給孩子一個可信賴的形象。

如果有些東西不好馬上答應給,可以先加入購物車,等孩子生日或重要日子買來送給他。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願望,也能接受父母延時滿足的這樣一個手段。而且這個禮物對於孩子來說也別具意義。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充分滿足之上

慾望是天性,每個人都有,孩子也不例外,怎樣控制好這個慾望,很重要。

有的家長錯誤的認為,延時滿足就是能不滿足孩子就不滿足孩子,孩子要什麼都不給。但是物極必反,這樣長期不被滿足的孩子內心是匱乏的,長大了要麼不敢滿足自己的需求,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的東西;要麼內心就像一個無底洞,怎麼填都填不滿。

我對女兒需求的做法是這樣的:

每次出去逛街可以買一樣10塊錢左右的東西,但只能買一樣。因此女兒很珍惜這樣能得到自己所愛的機會,不管是一個玩具還是一本書,都會考慮再三,看有沒有重複購買,看值不值得。

孩子只有內心充滿滿足感,才能剋制慾望,做到延遲滿足。因此每次我說等幾天,或者等我發工資了再買,女兒都不急不躁,很願意等待。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延遲滿足要看年齡,低幼兒童不宜採用

延時滿足其實是有違背孩子的天性的,因為低幼兒童心智發展還不夠成熟,對父母的依賴和需求需要及時滿足才能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有的家長見孩子一哭就放到一邊,認為等他哭夠了自然不會再哭。

這就跟那個“哭聲免疫法”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我們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嬰幼兒,其實不是吃就是睡,對外界的反應較少,安全感和滿足感的主要來源於父母的及時迴應。

演員馬伊琍曾在微博發表過這樣的感慨: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來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期得到充分情感迴應的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因此,就算要延遲滿足,也要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以後,要不然也白搭!

◆延遲滿足雖好,不建議頻繁使用

孩子想看電視,那就延時滿足一下;孩子上課不認真聽經常開小差,延時滿足發展不足;孩子做事缺乏耐心沒有控制力,延時滿足沒做到位……

很多家長屢試不爽,孩子一出現什麼問題都想到延時滿足,甚至想吃個水果都要延時滿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適合延時滿足,比如好不容易看到一本好書,難道還要讓孩子再等一等嗎?也許這是他夢寐以求想看的書呢,你的延時滿足不是一下子就把他的興致給澆滅了嗎?

尹建莉老師說過:“扼殺孩子小小的慾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心理。”

頻繁地延時滿足,孩子不免會產生失望和不被理解的感受,因此適當的滿足,更加有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我們可以在心中放著一個原則,有些東西可以及時滿足,比如買書買資料;有些東西不能隨意滿足,比如買玩具,或太貴的物品等。

“延遲滿足”好處多?有的坑不能踩,父母的“信譽”最重要

總之,延時滿足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能夠培養孩子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等一些優良的品質,但並不能“包治百病”。

孩子享受不到延時滿足帶來的快樂,他內在自控力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他的內心將是被壓制出來的痛苦。

教育孩子不是一成不變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END-

作者:小布兜媽媽,幼教工作者,相信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育兒路上我們一起走!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