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什麼是"延遲滿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很重要?為什麼會認為"及時迴應"會慣壞孩子?

這其實還要總"糖果實驗"開始說起。

"糖果實驗"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一個實驗。

實驗開始前,他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會兒的話,就只有一顆糖果。

然而,實驗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兩顆糖果。

且經過20年以上的跟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們後來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由此可見,在"延遲滿足"下培養的孩子,對於他們各方面都有幫助。

所以當這一概念傳入國內,便很快地開始被人熟知,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什麼是"延遲滿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很重要?為什麼會認為"及時迴應"會慣壞孩子?

這其實還要總"糖果實驗"開始說起。

"糖果實驗"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一個實驗。

實驗開始前,他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會兒的話,就只有一顆糖果。

然而,實驗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兩顆糖果。

且經過20年以上的跟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們後來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由此可見,在"延遲滿足"下培養的孩子,對於他們各方面都有幫助。

所以當這一概念傳入國內,便很快地開始被人熟知,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但是他們卻錯把"延遲滿足"當做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其實經常能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鬧,哭得更凶;

孩子看到櫥窗裡的東西,很想要,一定要拖延著不給他買,一定要他完成什麼事情後再給,不然就會驕縱、慣壞孩子。

誠然,這樣的辦法是有效的,但也是暫時的。孩子哭過之後,發現並沒有理會自己,也就不再哭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會表達了。

但這樣真的如同"糖果實驗"那樣,培養了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了嗎?

|對"延遲滿足"的誤解

  •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糖果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地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讓自己主動地延遲或者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這也就是說,哪邊的利益價值更大,是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

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因此,在生活中發生的所謂的"延遲滿足",都是家長們的判斷和決定,孩子並未參與其中,所以這並不算是培養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什麼是"延遲滿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很重要?為什麼會認為"及時迴應"會慣壞孩子?

這其實還要總"糖果實驗"開始說起。

"糖果實驗"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一個實驗。

實驗開始前,他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會兒的話,就只有一顆糖果。

然而,實驗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兩顆糖果。

且經過20年以上的跟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們後來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由此可見,在"延遲滿足"下培養的孩子,對於他們各方面都有幫助。

所以當這一概念傳入國內,便很快地開始被人熟知,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但是他們卻錯把"延遲滿足"當做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其實經常能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鬧,哭得更凶;

孩子看到櫥窗裡的東西,很想要,一定要拖延著不給他買,一定要他完成什麼事情後再給,不然就會驕縱、慣壞孩子。

誠然,這樣的辦法是有效的,但也是暫時的。孩子哭過之後,發現並沒有理會自己,也就不再哭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會表達了。

但這樣真的如同"糖果實驗"那樣,培養了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了嗎?

|對"延遲滿足"的誤解

  •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糖果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地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讓自己主動地延遲或者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這也就是說,哪邊的利益價值更大,是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

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因此,在生活中發生的所謂的"延遲滿足",都是家長們的判斷和決定,孩子並未參與其中,所以這並不算是培養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 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想說的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了一定的延時滿足的能力,那麼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但是並沒有說"如何讓孩子在4、5歲期間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更沒有給家長提出所謂建議"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的訓練,從而獲取這個能力"。

其實,研究者們為了更好地瞭解清楚延遲滿足能力,進行了很多的研究探索,但後續的這些研究結構卻被倡導"延遲滿足訓練"的人忽略了。

|"及時迴應"很重要

真正的延遲滿足能力,來源於對需求滿足的確定。如果我不能確定我是否可以得到,那麼也就無法等待。

就像被禁止吃冰淇淋的孩子,當他看到冰淇淋的時候,他就會立馬撲上去吃,害怕等會就吃不到了。

而那些允許吃冰淇淋的小孩,反而會覺得冰淇淋並沒有那麼有誘惑力,隨時都可以吃到,所以等待對他們來說會更加容易。

  • 能滿足的就及時滿足

比如孩子餓了,就及時給孩子餵奶;當孩子需要和媽媽親近,就去擁抱他;當孩子想要在下雨天踩水玩,就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

很多父母其實也並非不想這麼做,只是覺得這樣未免太慣著孩子,怕孩子長大後會驕縱無度,不懂珍惜。

但從現實看來,一個心理需求會被及時滿足、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的孩子,不會是一個貪得無厭、小氣自我的孩子。

他們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會容易寬容別人的小過錯。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什麼是"延遲滿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很重要?為什麼會認為"及時迴應"會慣壞孩子?

這其實還要總"糖果實驗"開始說起。

"糖果實驗"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一個實驗。

實驗開始前,他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會兒的話,就只有一顆糖果。

然而,實驗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兩顆糖果。

且經過20年以上的跟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們後來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由此可見,在"延遲滿足"下培養的孩子,對於他們各方面都有幫助。

所以當這一概念傳入國內,便很快地開始被人熟知,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但是他們卻錯把"延遲滿足"當做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其實經常能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鬧,哭得更凶;

孩子看到櫥窗裡的東西,很想要,一定要拖延著不給他買,一定要他完成什麼事情後再給,不然就會驕縱、慣壞孩子。

誠然,這樣的辦法是有效的,但也是暫時的。孩子哭過之後,發現並沒有理會自己,也就不再哭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會表達了。

但這樣真的如同"糖果實驗"那樣,培養了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了嗎?

|對"延遲滿足"的誤解

  •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糖果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地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讓自己主動地延遲或者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這也就是說,哪邊的利益價值更大,是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

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因此,在生活中發生的所謂的"延遲滿足",都是家長們的判斷和決定,孩子並未參與其中,所以這並不算是培養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 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想說的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了一定的延時滿足的能力,那麼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但是並沒有說"如何讓孩子在4、5歲期間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更沒有給家長提出所謂建議"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的訓練,從而獲取這個能力"。

其實,研究者們為了更好地瞭解清楚延遲滿足能力,進行了很多的研究探索,但後續的這些研究結構卻被倡導"延遲滿足訓練"的人忽略了。

|"及時迴應"很重要

真正的延遲滿足能力,來源於對需求滿足的確定。如果我不能確定我是否可以得到,那麼也就無法等待。

就像被禁止吃冰淇淋的孩子,當他看到冰淇淋的時候,他就會立馬撲上去吃,害怕等會就吃不到了。

而那些允許吃冰淇淋的小孩,反而會覺得冰淇淋並沒有那麼有誘惑力,隨時都可以吃到,所以等待對他們來說會更加容易。

  • 能滿足的就及時滿足

比如孩子餓了,就及時給孩子餵奶;當孩子需要和媽媽親近,就去擁抱他;當孩子想要在下雨天踩水玩,就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

很多父母其實也並非不想這麼做,只是覺得這樣未免太慣著孩子,怕孩子長大後會驕縱無度,不懂珍惜。

但從現實看來,一個心理需求會被及時滿足、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的孩子,不會是一個貪得無厭、小氣自我的孩子。

他們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會容易寬容別人的小過錯。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父母的及時迴應和滿足。

父母的及時迴應和滿足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正因為孩子信任,所以才願意等待,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心理學專家說,越是被及時迴應和滿足的孩子,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育兒這事,千萬不能拿表象來教育孩子。

有心理學者說:如果嬰兒時期經常被及時滿足,通常不到兩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安心等待必要的過程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 延遲滿足或不能滿足,及時迴應

有些事情必須要有一個期待、等待的過程,就像喝熱水時必須要緩衝到合適的溫度。

任何家長都會有工作繁忙沒有辦法顧及孩子的時候,當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接納他的想法和願望,跟他一起感受失落和傷心,而不要獨斷地評價孩子的需求。

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有問題、自己是個壞孩子,只是當下自己的需求還沒有辦法得到滿足。

那麼孩子儘管內心失落,但也可以接受,並不會自我攻擊,也不會喪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信心。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什麼是"延遲滿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很重要?為什麼會認為"及時迴應"會慣壞孩子?

這其實還要總"糖果實驗"開始說起。

"糖果實驗"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一個實驗。

實驗開始前,他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會兒的話,就只有一顆糖果。

然而,實驗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兩顆糖果。

且經過20年以上的跟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們後來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由此可見,在"延遲滿足"下培養的孩子,對於他們各方面都有幫助。

所以當這一概念傳入國內,便很快地開始被人熟知,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但是他們卻錯把"延遲滿足"當做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其實經常能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鬧,哭得更凶;

孩子看到櫥窗裡的東西,很想要,一定要拖延著不給他買,一定要他完成什麼事情後再給,不然就會驕縱、慣壞孩子。

誠然,這樣的辦法是有效的,但也是暫時的。孩子哭過之後,發現並沒有理會自己,也就不再哭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會表達了。

但這樣真的如同"糖果實驗"那樣,培養了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了嗎?

|對"延遲滿足"的誤解

  •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糖果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地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讓自己主動地延遲或者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這也就是說,哪邊的利益價值更大,是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

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因此,在生活中發生的所謂的"延遲滿足",都是家長們的判斷和決定,孩子並未參與其中,所以這並不算是培養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 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想說的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了一定的延時滿足的能力,那麼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但是並沒有說"如何讓孩子在4、5歲期間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更沒有給家長提出所謂建議"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的訓練,從而獲取這個能力"。

其實,研究者們為了更好地瞭解清楚延遲滿足能力,進行了很多的研究探索,但後續的這些研究結構卻被倡導"延遲滿足訓練"的人忽略了。

|"及時迴應"很重要

真正的延遲滿足能力,來源於對需求滿足的確定。如果我不能確定我是否可以得到,那麼也就無法等待。

就像被禁止吃冰淇淋的孩子,當他看到冰淇淋的時候,他就會立馬撲上去吃,害怕等會就吃不到了。

而那些允許吃冰淇淋的小孩,反而會覺得冰淇淋並沒有那麼有誘惑力,隨時都可以吃到,所以等待對他們來說會更加容易。

  • 能滿足的就及時滿足

比如孩子餓了,就及時給孩子餵奶;當孩子需要和媽媽親近,就去擁抱他;當孩子想要在下雨天踩水玩,就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

很多父母其實也並非不想這麼做,只是覺得這樣未免太慣著孩子,怕孩子長大後會驕縱無度,不懂珍惜。

但從現實看來,一個心理需求會被及時滿足、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的孩子,不會是一個貪得無厭、小氣自我的孩子。

他們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會容易寬容別人的小過錯。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父母的及時迴應和滿足。

父母的及時迴應和滿足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正因為孩子信任,所以才願意等待,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心理學專家說,越是被及時迴應和滿足的孩子,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育兒這事,千萬不能拿表象來教育孩子。

有心理學者說:如果嬰兒時期經常被及時滿足,通常不到兩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安心等待必要的過程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 延遲滿足或不能滿足,及時迴應

有些事情必須要有一個期待、等待的過程,就像喝熱水時必須要緩衝到合適的溫度。

任何家長都會有工作繁忙沒有辦法顧及孩子的時候,當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接納他的想法和願望,跟他一起感受失落和傷心,而不要獨斷地評價孩子的需求。

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有問題、自己是個壞孩子,只是當下自己的需求還沒有辦法得到滿足。

那麼孩子儘管內心失落,但也可以接受,並不會自我攻擊,也不會喪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信心。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比如父母有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出差,孩子卻很粘著你,你沒有辦法陪在孩子身邊。

這種延遲是不可控的、自然發生的,並不是我們刻意為之。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及時告知就行了。

這樣既不會給孩子有陰影和創傷,防止孩子自我矛盾,反而還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

或者當孩子在櫥窗裡看到喜歡的東西,一直不肯走,但東西卻特別貴,你沒有辦法買給孩子時,要不帶憤怒和斥責的情緒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真的太貴了,媽媽實在沒有辦法買回家。"

這個時候,要允許孩子失落,而不是呵斥孩子振作精神。給予孩子緩衝的時間,在能力範圍內關注孩子,讓他感到愛。

讓孩子確定如果媽媽有能力滿足我,她便一定會;而如果超過了能力範圍,那也是沒有辦法的。

再這樣的想法下,孩子會慢慢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哭鬧著一直要。他們可以坦然地面對這樣的失落。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繁忙,我把孩子交給我媽幫忙帶著,昨天我早早地完成了工作,馬不停蹄地趕回家休息。

一回家就看到孩子在地上哭鬧,我媽在一旁哄著。

我很奇怪:"媽,這是怎麼了?"

我媽說道:"哎呀,多大點事,前兩天寶寶怎麼也不肯吃飯,不乖乖上床睡覺,我就跟他說,要是每天都按時吃飯和睡覺我就給他買他想要的東西。"

"我這不就給忘了嗎,然後他就鬧了……"

我很無奈:"媽,既然你都說了,就要給他做到啊,孩子現在雖小,對這一方面記得可清楚了。"

我媽反駁道:"我看電視上常說啊,孩子不能要什麼你就給他什麼,這樣會慣壞他的,你以後也別總是太寵著孩子了……"

我這才意識到,我媽原來是受了傳統教育說法的影響,認為"不要立刻滿足孩子"、"要讓孩子學會等待",擔心孩子"被寵壞"。

但實際上,這其實是大多數對"延遲滿足"的一種誤解,對於孩子來說,"及時迴應"是很重要的。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什麼是"延遲滿足"

為什麼那麼多家長認為"延遲滿足"很重要?為什麼會認為"及時迴應"會慣壞孩子?

這其實還要總"糖果實驗"開始說起。

"糖果實驗"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一個實驗。

實驗開始前,他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果,並告訴他們,如果你能夠等15分鐘的話,那麼你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你不能多等一會兒的話,就只有一顆糖果。

然而,實驗發現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小孩可以等待,得到兩顆糖果。

且經過20年以上的跟蹤調查,這一小部分的孩子在他們後來的人生中的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

由此可見,在"延遲滿足"下培養的孩子,對於他們各方面都有幫助。

所以當這一概念傳入國內,便很快地開始被人熟知,所以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知道"延遲滿足"的重要性。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但是他們卻錯把"延遲滿足"當做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其實經常能看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能立即去抱,否則孩子只會越來越鬧,哭得更凶;

孩子看到櫥窗裡的東西,很想要,一定要拖延著不給他買,一定要他完成什麼事情後再給,不然就會驕縱、慣壞孩子。

誠然,這樣的辦法是有效的,但也是暫時的。孩子哭過之後,發現並沒有理會自己,也就不再哭了,自己的需要也不會表達了。

但這樣真的如同"糖果實驗"那樣,培養了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了嗎?

|對"延遲滿足"的誤解

  • 誤解一:對定義的誤解

"糖果實驗"從一開始,就明確地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而讓自己主動地延遲或者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這也就是說,哪邊的利益價值更大,是由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

是否延遲滿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

因此,在生活中發生的所謂的"延遲滿足",都是家長們的判斷和決定,孩子並未參與其中,所以這並不算是培養了"延遲滿足的能力"。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 誤解二:對邏輯的誤解

實驗者想說的是:如果孩子在4、5歲時發展出了一定的延時滿足的能力,那麼他在以後的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但是並沒有說"如何讓孩子在4、5歲期間發展出延遲滿足能力",更沒有給家長提出所謂建議"父母需要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的訓練,從而獲取這個能力"。

其實,研究者們為了更好地瞭解清楚延遲滿足能力,進行了很多的研究探索,但後續的這些研究結構卻被倡導"延遲滿足訓練"的人忽略了。

|"及時迴應"很重要

真正的延遲滿足能力,來源於對需求滿足的確定。如果我不能確定我是否可以得到,那麼也就無法等待。

就像被禁止吃冰淇淋的孩子,當他看到冰淇淋的時候,他就會立馬撲上去吃,害怕等會就吃不到了。

而那些允許吃冰淇淋的小孩,反而會覺得冰淇淋並沒有那麼有誘惑力,隨時都可以吃到,所以等待對他們來說會更加容易。

  • 能滿足的就及時滿足

比如孩子餓了,就及時給孩子餵奶;當孩子需要和媽媽親近,就去擁抱他;當孩子想要在下雨天踩水玩,就和孩子痛痛快快地玩。

很多父母其實也並非不想這麼做,只是覺得這樣未免太慣著孩子,怕孩子長大後會驕縱無度,不懂珍惜。

但從現實看來,一個心理需求會被及時滿足、懂得珍惜和享受當下的孩子,不會是一個貪得無厭、小氣自我的孩子。

他們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會容易寬容別人的小過錯。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父母的及時迴應和滿足。

父母的及時迴應和滿足可以建立孩子的信任,正因為孩子信任,所以才願意等待,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需要會被滿足。

心理學專家說,越是被及時迴應和滿足的孩子,越具有延遲滿足的能力;育兒這事,千萬不能拿表象來教育孩子。

有心理學者說:如果嬰兒時期經常被及時滿足,通常不到兩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安心等待必要的過程了,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態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 延遲滿足或不能滿足,及時迴應

有些事情必須要有一個期待、等待的過程,就像喝熱水時必須要緩衝到合適的溫度。

任何家長都會有工作繁忙沒有辦法顧及孩子的時候,當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接納他的想法和願望,跟他一起感受失落和傷心,而不要獨斷地評價孩子的需求。

這樣,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的需求有問題、自己是個壞孩子,只是當下自己的需求還沒有辦法得到滿足。

那麼孩子儘管內心失落,但也可以接受,並不會自我攻擊,也不會喪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信心。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比如父母有時候不可避免地要出差,孩子卻很粘著你,你沒有辦法陪在孩子身邊。

這種延遲是不可控的、自然發生的,並不是我們刻意為之。這個時候我們只需要幫助孩子緩解情緒,及時告知就行了。

這樣既不會給孩子有陰影和創傷,防止孩子自我矛盾,反而還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

或者當孩子在櫥窗裡看到喜歡的東西,一直不肯走,但東西卻特別貴,你沒有辦法買給孩子時,要不帶憤怒和斥責的情緒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真的太貴了,媽媽實在沒有辦法買回家。"

這個時候,要允許孩子失落,而不是呵斥孩子振作精神。給予孩子緩衝的時間,在能力範圍內關注孩子,讓他感到愛。

讓孩子確定如果媽媽有能力滿足我,她便一定會;而如果超過了能力範圍,那也是沒有辦法的。

再這樣的想法下,孩子會慢慢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哭鬧著一直要。他們可以坦然地面對這樣的失落。

別再被“延遲滿足”給騙了,與孩子相處,“及時迴應”很重要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