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統計數據,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與此同時,離婚率卻是逐年攀升。離結比(離婚率與結婚率的比值)的逐年上升,自然有諸多因素在背後起作用,以下我們從五個角度來討論下這個現象的成因。

"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統計數據,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與此同時,離婚率卻是逐年攀升。離結比(離婚率與結婚率的比值)的逐年上升,自然有諸多因素在背後起作用,以下我們從五個角度來討論下這個現象的成因。

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一、適婚人群總數量減少

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持續下降到1997年的16.75‰,且之後出生率仍在持續走低。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對應到2019年,就正好是22歲至29歲年齡段的適齡群體總數量的持續減少。

同時,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新生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按7歲上小學起算,大學畢業至少22歲,研究生畢業至少25歲,博士畢業至少28歲。儘管已經達到了適婚年齡,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以學業為主要任務,而非婚姻。就算畢業了,也需要等工作穩定下來,積攢足夠的物質財富才會考慮婚姻,因此適齡群體裡面“適婚”的人,也比上一代要更少。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表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個體生產力水平提升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的最小單位由家庭逐漸轉變為個人。以前經濟不發達的時候,過年要吃頓好的,可能得去這個鄰居家裡借塊肉、去那個鄰居家裡藉口鍋,然後全家人忙上忙下半天,才能一起吃上一頓簡樸的年夜飯。而現在,如果不是為了那個氛圍的話,只需要花錢,全家人隨時都可以一起出去外面吃頓好的。

這裡面反映的,就是社會分工細化的帶來的影響,每個社會成員都只需要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精進自己換取勞動報酬的能力。其他自己欠缺的資源,都只需要靠錢作為媒介進行交換即可,這是社會成熟的重要標誌:由熟人社會轉變成陌生人社會。

但問題也隨著而來了:既然我自己可以過得好好的,那為什麼要組建婚姻呢?即,個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導致婚姻作為生產力整合工具的作用被減弱了,進而導致個體結婚的意願降低

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個體生產力提升帶來的影響,遠大於男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勝吾家”,意思是女性出嫁的話,必須嫁到家境比孃家好的夫家,反之亦然。這是由於在過去的婚姻模式中,女性因為體力上處於劣勢、受教育比例低以及社會認可度低,沒有資格參與專業度高、收益穩定的工作,能夠創造的社會價值遠不及自身的繁殖價值,因此婚姻對她們來說,意味著用身體換取下半輩子的物質保障,需要挑選物質條件比自家更好的家庭才更穩妥。

而現在,不論是受教育程度,還是職場收入水平,女性跟男性相差無幾,神州行很多領域女性比男性還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單獨購房的女性也逐漸增多。

“買房後,自己對婚戀的需求感明顯下降了,一個人住覺得很輕鬆,也沒有特別必要去找一個伴兒了。”在一項關於單身族的調查中,一位來自成都的呂小姐這樣說。

上海社科院調查顯示,1986年,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女碩士生的比重不到20%。到2017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獲得碩士學位的女生有6.84萬人,佔碩士總數的50.3%;獲得博士學位的女生1.27萬人,佔博士總數的48.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陸傑華認為,“80後”“90後”跟“60後”“70後”明顯不同。經濟的發展帶來收入增長,互聯網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外面社會的變化,瞭解到世界的發展。對他們而言,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統計數據,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與此同時,離婚率卻是逐年攀升。離結比(離婚率與結婚率的比值)的逐年上升,自然有諸多因素在背後起作用,以下我們從五個角度來討論下這個現象的成因。

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一、適婚人群總數量減少

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持續下降到1997年的16.75‰,且之後出生率仍在持續走低。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對應到2019年,就正好是22歲至29歲年齡段的適齡群體總數量的持續減少。

同時,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新生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按7歲上小學起算,大學畢業至少22歲,研究生畢業至少25歲,博士畢業至少28歲。儘管已經達到了適婚年齡,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以學業為主要任務,而非婚姻。就算畢業了,也需要等工作穩定下來,積攢足夠的物質財富才會考慮婚姻,因此適齡群體裡面“適婚”的人,也比上一代要更少。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表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個體生產力水平提升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的最小單位由家庭逐漸轉變為個人。以前經濟不發達的時候,過年要吃頓好的,可能得去這個鄰居家裡借塊肉、去那個鄰居家裡藉口鍋,然後全家人忙上忙下半天,才能一起吃上一頓簡樸的年夜飯。而現在,如果不是為了那個氛圍的話,只需要花錢,全家人隨時都可以一起出去外面吃頓好的。

這裡面反映的,就是社會分工細化的帶來的影響,每個社會成員都只需要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精進自己換取勞動報酬的能力。其他自己欠缺的資源,都只需要靠錢作為媒介進行交換即可,這是社會成熟的重要標誌:由熟人社會轉變成陌生人社會。

但問題也隨著而來了:既然我自己可以過得好好的,那為什麼要組建婚姻呢?即,個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導致婚姻作為生產力整合工具的作用被減弱了,進而導致個體結婚的意願降低

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個體生產力提升帶來的影響,遠大於男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勝吾家”,意思是女性出嫁的話,必須嫁到家境比孃家好的夫家,反之亦然。這是由於在過去的婚姻模式中,女性因為體力上處於劣勢、受教育比例低以及社會認可度低,沒有資格參與專業度高、收益穩定的工作,能夠創造的社會價值遠不及自身的繁殖價值,因此婚姻對她們來說,意味著用身體換取下半輩子的物質保障,需要挑選物質條件比自家更好的家庭才更穩妥。

而現在,不論是受教育程度,還是職場收入水平,女性跟男性相差無幾,神州行很多領域女性比男性還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單獨購房的女性也逐漸增多。

“買房後,自己對婚戀的需求感明顯下降了,一個人住覺得很輕鬆,也沒有特別必要去找一個伴兒了。”在一項關於單身族的調查中,一位來自成都的呂小姐這樣說。

上海社科院調查顯示,1986年,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女碩士生的比重不到20%。到2017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獲得碩士學位的女生有6.84萬人,佔碩士總數的50.3%;獲得博士學位的女生1.27萬人,佔博士總數的48.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陸傑華認為,“80後”“90後”跟“60後”“70後”明顯不同。經濟的發展帶來收入增長,互聯網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外面社會的變化,瞭解到世界的發展。對他們而言,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三、情感替代品增多

跟21世紀初日本的“食草一族”概念的流行一樣,“佛系青年”這個概念近幾年在國內也越來越盛行。

2006年,日本專欄作家深澤真紀在以“年輕一代”為主題的系列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食草族”的概念。她解釋道:“在日本,性被詮釋成‘肉體的關係’。由於這些年輕人對肉體不感興趣,所以我稱他們為‘食草族’。”

在環球週報中,有這樣一段對“食草族”的採訪:

“食草族”高橋表示:“談戀愛太費精力了,為了讓她喜歡我,我得放棄每個週末,我可不想那麼做。”

另一名“食草族”鎮幸永山,則承認自己在談情說愛方面比較笨拙。

社會學家酒井茂分析指出,許多“食草族”在異性面前打退堂鼓是因為他們不擅長溝通。“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而且父母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交流。但是他們有電視、音響和遊戲機,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也能自得其樂,所以與人交流的技能下降

由於欠缺社交技巧、社會責任過重、個體缺乏生活目標,導致了日本御宅一族、食草族的誕生。這些年輕人閒暇時間寧願去二次元世界跟虛擬戀人相處、玩遊戲、暴飲暴食或者沉迷連續劇,也不願主動去跟異性接觸,更別說戀愛和結婚。

中國的“佛系青年”沒有“食草族”那麼頹唐和消極,更多是年輕一代面對社會壓力的一種無奈自嘲。但相較於戀愛和結婚這種可能帶來精神、經濟雙重壓力的事情,刷刷搞笑視頻、吃喝玩樂這些能夠讓大腦快速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部分戀愛和婚姻的作用,在價值多元,且娛樂至死的年代,想從其他途徑尋求到心理的慰藉並不是一件難事。生物繁衍的根本驅動力被當成娛樂消耗,社會負擔過重,個體生產力提升,導致追求個人幸福成為了政治正確,個人幸福的方向與婚姻的方向相悖,那人自然就不會有想結婚的想法。

四、離婚成本降低

上一輩的婚姻並不比這一代人的婚姻更幸福,但之所以當時的離婚率遠遠低於當下,是因為離婚成本高。這個成本,既有看不見的機會成本,也有看得見的物質成本。

在那個結婚領證都要單位開證明的年代,離婚是鄰里鄉親都喜歡討論的八卦新聞。離婚當事人的社會名聲則往往會一落千丈,且會一直被別人當成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並充當他們教育子女的“榜樣”,別說另找“真愛”了,連抬起頭做人都需要勇氣。而在現在這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丁克、同性戀等原先社會不認可、不理解的關係類型都逐漸被社會所接納,離婚自然也不會給當事人帶來像之前那麼強烈的內心壓力了,離婚後再婚,也是一件高概率可行的事情,離婚並不意味著失敗和結束,而是重新追求幸福,是新生。

"

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統計數據,自2013年開始,全國結婚率逐年下降,與此同時,離婚率卻是逐年攀升。離結比(離婚率與結婚率的比值)的逐年上升,自然有諸多因素在背後起作用,以下我們從五個角度來討論下這個現象的成因。

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一、適婚人群總數量減少

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持續下降到1997年的16.75‰,且之後出生率仍在持續走低。出生率的持續下降,對應到2019年,就正好是22歲至29歲年齡段的適齡群體總數量的持續減少。

同時,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新生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按7歲上小學起算,大學畢業至少22歲,研究生畢業至少25歲,博士畢業至少28歲。儘管已經達到了適婚年齡,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以學業為主要任務,而非婚姻。就算畢業了,也需要等工作穩定下來,積攢足夠的物質財富才會考慮婚姻,因此適齡群體裡面“適婚”的人,也比上一代要更少。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表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個體生產力水平提升

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和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的最小單位由家庭逐漸轉變為個人。以前經濟不發達的時候,過年要吃頓好的,可能得去這個鄰居家裡借塊肉、去那個鄰居家裡藉口鍋,然後全家人忙上忙下半天,才能一起吃上一頓簡樸的年夜飯。而現在,如果不是為了那個氛圍的話,只需要花錢,全家人隨時都可以一起出去外面吃頓好的。

這裡面反映的,就是社會分工細化的帶來的影響,每個社會成員都只需要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精進自己換取勞動報酬的能力。其他自己欠缺的資源,都只需要靠錢作為媒介進行交換即可,這是社會成熟的重要標誌:由熟人社會轉變成陌生人社會。

但問題也隨著而來了:既然我自己可以過得好好的,那為什麼要組建婚姻呢?即,個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導致婚姻作為生產力整合工具的作用被減弱了,進而導致個體結婚的意願降低

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個體生產力提升帶來的影響,遠大於男性。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勝吾家”,意思是女性出嫁的話,必須嫁到家境比孃家好的夫家,反之亦然。這是由於在過去的婚姻模式中,女性因為體力上處於劣勢、受教育比例低以及社會認可度低,沒有資格參與專業度高、收益穩定的工作,能夠創造的社會價值遠不及自身的繁殖價值,因此婚姻對她們來說,意味著用身體換取下半輩子的物質保障,需要挑選物質條件比自家更好的家庭才更穩妥。

而現在,不論是受教育程度,還是職場收入水平,女性跟男性相差無幾,神州行很多領域女性比男性還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單獨購房的女性也逐漸增多。

“買房後,自己對婚戀的需求感明顯下降了,一個人住覺得很輕鬆,也沒有特別必要去找一個伴兒了。”在一項關於單身族的調查中,一位來自成都的呂小姐這樣說。

上海社科院調查顯示,1986年,上海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女碩士生的比重不到20%。到2017年,上海高校畢業生中獲得碩士學位的女生有6.84萬人,佔碩士總數的50.3%;獲得博士學位的女生1.27萬人,佔博士總數的48.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陸傑華認為,“80後”“90後”跟“60後”“70後”明顯不同。經濟的發展帶來收入增長,互聯網提高信息化水平,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外面社會的變化,瞭解到世界的發展。對他們而言,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

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三、情感替代品增多

跟21世紀初日本的“食草一族”概念的流行一樣,“佛系青年”這個概念近幾年在國內也越來越盛行。

2006年,日本專欄作家深澤真紀在以“年輕一代”為主題的系列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食草族”的概念。她解釋道:“在日本,性被詮釋成‘肉體的關係’。由於這些年輕人對肉體不感興趣,所以我稱他們為‘食草族’。”

在環球週報中,有這樣一段對“食草族”的採訪:

“食草族”高橋表示:“談戀愛太費精力了,為了讓她喜歡我,我得放棄每個週末,我可不想那麼做。”

另一名“食草族”鎮幸永山,則承認自己在談情說愛方面比較笨拙。

社會學家酒井茂分析指出,許多“食草族”在異性面前打退堂鼓是因為他們不擅長溝通。“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而且父母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交流。但是他們有電視、音響和遊戲機,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也能自得其樂,所以與人交流的技能下降

由於欠缺社交技巧、社會責任過重、個體缺乏生活目標,導致了日本御宅一族、食草族的誕生。這些年輕人閒暇時間寧願去二次元世界跟虛擬戀人相處、玩遊戲、暴飲暴食或者沉迷連續劇,也不願主動去跟異性接觸,更別說戀愛和結婚。

中國的“佛系青年”沒有“食草族”那麼頹唐和消極,更多是年輕一代面對社會壓力的一種無奈自嘲。但相較於戀愛和結婚這種可能帶來精神、經濟雙重壓力的事情,刷刷搞笑視頻、吃喝玩樂這些能夠讓大腦快速釋放多巴胺和內啡肽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部分戀愛和婚姻的作用,在價值多元,且娛樂至死的年代,想從其他途徑尋求到心理的慰藉並不是一件難事。生物繁衍的根本驅動力被當成娛樂消耗,社會負擔過重,個體生產力提升,導致追求個人幸福成為了政治正確,個人幸福的方向與婚姻的方向相悖,那人自然就不會有想結婚的想法。

四、離婚成本降低

上一輩的婚姻並不比這一代人的婚姻更幸福,但之所以當時的離婚率遠遠低於當下,是因為離婚成本高。這個成本,既有看不見的機會成本,也有看得見的物質成本。

在那個結婚領證都要單位開證明的年代,離婚是鄰里鄉親都喜歡討論的八卦新聞。離婚當事人的社會名聲則往往會一落千丈,且會一直被別人當成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並充當他們教育子女的“榜樣”,別說另找“真愛”了,連抬起頭做人都需要勇氣。而在現在這個價值觀多元的社會,丁克、同性戀等原先社會不認可、不理解的關係類型都逐漸被社會所接納,離婚自然也不會給當事人帶來像之前那麼強烈的內心壓力了,離婚後再婚,也是一件高概率可行的事情,離婚並不意味著失敗和結束,而是重新追求幸福,是新生。

婚姻制度正在走向消亡-這一代人的圍城

從物質的角度說,締結婚姻,意味著男女雙方的捲入程度達到最緊密的層次,你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我的東西也是你的東西,雙方互幫互助降低生活成本。而一旦分手,則意味著自己又需要重新回到獨自生活的狀態中,所有的衣食住行都需要自己一個人操心,生活舒適度會瞬間下降。而在當下這個個體生產力水平提升的時代,無論男女,一個人自給自足完全不是一件難事,更有婚前財產協議這類法律保障可以撐腰,想要在自身利益不受損的情況下離婚完全是可以實現的,因此離婚意願更可能被付諸行動。

五、婚姻忠誠度下降

大數據顯示,離婚率最高的城市依次為北上深廣,離婚的六大原因分別為:出軌、家暴、性格不合、婆媳不和睦、不良嗜好和購房。其中,全職媽媽和IT男性出軌率最高。

自2000年以來,短短十五年間,無論丈夫還是妻子(均含同居),發生過外遇的比例一直在不斷增加,且還有加速增長的趨勢。2015年與2000年進行對比,丈夫出現外遇行為的頻率是原先的2.9倍,妻子出現外遇行為的頻率是原先的3.3倍。

2000年,每十對夫妻裡,就會有一對裡面的一方存在出軌行為;2015年,大約每3個丈夫和每7.5個妻子中,就有一個曾經出軌。

個體對婚姻忠誠度的下降,導致適婚群體建立婚姻的意願進一步降低。畢竟身邊那麼多反面例子都在論證“婚姻是不可靠的”,要讓年輕人鼓起勇氣進入婚姻,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適婚群體人數下降,直接導致可能進入婚姻的人數減少;

個體生產力水平提升,一個人可以承擔全部生活成本,削弱了婚姻的生活功能;

情感替代品增多,導致個體缺乏進入婚姻的動力;

離婚成本降低,導致婚姻維護難度加大,“寧換不修”;

婚姻忠誠度下降,導致婚姻神聖感消失,婚姻自身的價值受到挑戰。

錢鍾書的圍城困境,是“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而我們這一代人的圍城困境,是“外面的人不想進去,裡面的人還想出來”。

圍城之外的,是人性的貪婪、自私、功利、怠惰和色慾。

圍城之內的,是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