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孔融讓梨是因為不愛吃?孩子要學會分享

文|青檸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迪快到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可是最近小迪媽媽發現,小迪有點“護食”了。只要到他手裡的東西是不會再給別人了,哪怕是他最愛的爺爺。

這不,爺爺知道小迪喜歡吃鴨梨,又給小迪買了好幾個大的回來,小迪可高興了,小嘴還不忘說“謝謝爺爺,你最好了!”奶奶看著鴨梨挺大個兒,小迪一個人也吃不完,就去廚房把鴨梨切成了幾瓣。

奶奶端出切了幾瓣的鴨梨後,小迪趕忙端起盤子就回了自己的房間,趕緊把門關上,一副很怕被人吃了的樣子。奶奶著急了,連忙說:“小迪,趕緊出來,鴨梨你不能都吃了,會撐壞的!”“不行,鴨梨是我一個人的,誰都不給。”

正在這時,小迪媽媽回來了,知道事情原委後,小迪媽媽說:“小迪,忘記媽媽講過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嗎?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啊!”“我才不學孔融呢!你怎麼知道孔融是不是因為他不愛吃梨才分給大家的呢?”小迪隔著門說。

這一下子就給大家都逗笑了,“你這孩子,都從哪學的。孔融是懂得和大家分享,才把梨先分給別人的。”媽媽苦笑不得的說。就這樣,大家費了好大勁才說服小迪,等小迪出來的時候,一盤子的梨已經被他吃了大半。

“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孔融讓梨是因為不愛吃?孩子要學會分享

孩子“護食”是好事還是壞事

其實很多父母面對孩子護東西的行為,第一反應就是“這是不對的行為”,然後開始和孩子進行說教,教導孩子要和別人分享等等。但是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有沒有反過來想過,您珍愛的東西您會心甘情願的拿出去和人分享嗎?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也是“我不願意!”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珍愛的東西,有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的東西,大人如此,孩子亦如此。在大人的眼中,“小孩子東西都不值錢,拿出去和大家玩有什麼呀,再說還能拿回來呢!”“玩具被小朋友玩壞了有什麼呀,媽媽還給你買呢!”

當小朋友之間發生爭搶玩具的行為時,父母不要急於否定孩子的行為,甚至用一些“小氣鬼”“你太摳了”“你太小氣”這樣負面的標籤貼到孩子身上。有的父母覺得沒面子,更會用粗暴的方式從孩子手裡搶出來交到別的小朋友的手裡。

成人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孩子的東西再小再便宜,在孩子的心中也是他們珍愛的東西。孩子不懂物品的貴賤,他們只懂得喜歡和不喜歡。在大人看來簡單的分享,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很不情願的!

所以父母們不要隨便向孩子灌輸“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這種理念,相反父母應該要幫助孩子,保護孩子“護食”的行為。

“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孔融讓梨是因為不愛吃?孩子要學會分享

孩子為什麼會有“護食”的行為呢?

曾經網絡上有一位媽媽,因為支持孩子不分享的行為火了,網友們紛紛留言,並且被轉發了二十多萬次。

事情是這樣的,這位媽媽帶孩子去公園玩,在玩耍的過程中,有好幾個小朋友對孩子的玩具產生了興趣,並出手要搶,這個孩子趕緊把玩具護在了懷裡,同時望向媽媽尋求幫助。
這位媽媽說:“你要是不想給他們玩,你就可以拒絕,對他們說不!”
從媽媽那裡得到支持以後,孩子很有勇氣的拒絕了這些小朋友的行為。
這位媽媽並向這些孩子解釋道:“那是他的玩具,他沒有必要一定要和誰分享,他已經說‘不’了。如果他想要分享的話,他會和你們分享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分享?分享指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分享的前提是心甘情願的、自主的、積極的,並在這個過程中能讓人體會到快樂和享受。分享是一種主動行為,而不是被動行為,不是為了分享而分享,而是一種發至內心的願意的行為。

“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孔融讓梨是因為不愛吃?孩子要學會分享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不願分享的想法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詞彙“物權意識的敏感期”,物權意識的敏感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敏感期,主要出現在2歲以後。這個時期的寶寶會常常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凡是屬於他的物品幾乎是不肯與他人分享的,這樣的行為在大人看來就是“自私”的表現。

孩子“護食”只是這個時期的特點而不是缺點,這是孩子在進行物權歸屬意識的形成過程,更是有育兒專家說:“這個時期的孩子的處事哲學就是——我的我的,什麼都是我的”。

“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孔融讓梨是因為不愛吃?孩子要學會分享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處於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要“順”不要“逆”

處於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儘量順著孩子的意願去引導分享的行為。

當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父母可以在旁邊有意識的引導“寶貝,你看明明把他最喜歡的小汽車借給你玩了,你喜歡嗎?”當孩子表示出肯定時,父母可以接著說:“那我覺得如果你把你的小手槍借給明明玩,他也一定會很高興的!”

等父母說完之後,就不要再理孩子接下來的行為,他是否按照父母引導的行為去做,父母就不要再加以干涉,一切順其自然。無論孩子是否有接下來的行為,孩子都已經接收到來自父母的信息了,不要再進一步強迫孩子。

這樣的行為父母反覆的做幾次,當孩子能嘗試著去把自己的玩具進行分享時,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同時要告訴孩子玩具是自己的,借出去的玩具回家之前記得自己再拿回來,這樣孩子通過分享體會到快樂了,就願意主動去分享了。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傑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處的需要是渴望別人的讚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動物的地方。”
“我的東西你不許動”,孔融讓梨是因為不愛吃?孩子要學會分享

​​■父母要給給孩子起到榜樣作用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的老師”相信很多父母都懂,在生活中也很努力的去做。對於教會孩子如何分享,父母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

比如:家裡來客人了,父母需要為客人準備茶點,這個時候父母就可以把孩子招呼過來,讓孩子學著招待客人,讓孩子心裡有一種“小主人”的感覺。

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學著拿出平時他喜歡吃的水果、他喜歡吃的點心和糖果來招待客人,面對客人的表揚,讓孩子體會到分享帶來的喜悅,這樣孩子也會試著學著去和別人分享。

還比如:父母約朋友們去野餐,讓孩子體會“我們家的東西給別人吃、給別人用”的行為,並且體會大家在一起因分享而開心的氛圍。這些種種,父母起到的榜樣作用比用語言說教要強得多。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的行為,而“分享”這種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樣需要父母的耐心。在這個過程中無論孩子是否表現出讓父母滿意的行為,父母都不要用強硬的手段來強迫孩子,要給孩子足夠的時間。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曾經也都是孩子。教會孩子“分享”的背後,其實就是家長學會包容的過程,教導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重新學習的過程。每一位父母都仔細描繪著孩子的未來,那麼如何讓孩子更幸福就需要我們父母運用適當的教育方法了。

今日互動:你是如何教會孩子分享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這些建議對你的煩惱和困擾有所幫助。

我是青檸媽媽,想了解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