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不完美媽媽 麵包 發現佩奇 凌晨媽媽育兒 2019-09-16
"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誠然,成人的世界遠比小朋友所知的複雜,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陌生人釋放的善意完全拒絕,在保護娃安全之餘,就沒有什麼"副作用麼?"

我把旅途中小插曲分享給朋友,誰知道她深有同感:她的女兒恬恬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小姑娘,最誇張的一次是恬恬拿著小姨從澳門買來的零食給小區的小朋友們分,大家竟然都擺擺手跑開了。恬恬哭著回來對朋友說,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要我的禮物。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誠然,成人的世界遠比小朋友所知的複雜,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陌生人釋放的善意完全拒絕,在保護娃安全之餘,就沒有什麼"副作用麼?"

我把旅途中小插曲分享給朋友,誰知道她深有同感:她的女兒恬恬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小姑娘,最誇張的一次是恬恬拿著小姨從澳門買來的零食給小區的小朋友們分,大家竟然都擺擺手跑開了。恬恬哭著回來對朋友說,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要我的禮物。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早就指出:在"熟悉"社會中,只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普世的真理,"心安"是人們相處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鄉村,在陌生人的現代社會被不適用。

事實上"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種說法,就是延續了古老的熟人社會法則,對陌生人充滿了先入為主的敵意和被害妄想。但現代大都市中,幾百萬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充滿了陌生人。

這樣教條的教育方式,只能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誠然,成人的世界遠比小朋友所知的複雜,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陌生人釋放的善意完全拒絕,在保護娃安全之餘,就沒有什麼"副作用麼?"

我把旅途中小插曲分享給朋友,誰知道她深有同感:她的女兒恬恬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小姑娘,最誇張的一次是恬恬拿著小姨從澳門買來的零食給小區的小朋友們分,大家竟然都擺擺手跑開了。恬恬哭著回來對朋友說,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要我的禮物。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早就指出:在"熟悉"社會中,只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普世的真理,"心安"是人們相處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鄉村,在陌生人的現代社會被不適用。

事實上"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種說法,就是延續了古老的熟人社會法則,對陌生人充滿了先入為主的敵意和被害妄想。但現代大都市中,幾百萬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充滿了陌生人。

這樣教條的教育方式,只能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別人給零食吃不吃,要分情況對待

相比教孩子"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把陌生人都看作是"壞人",不如教孩子在面對陌生人釋放善意的時候,如何區別對待。經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分辨在什麼情況下該接受,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

● 突然給零食的陌生人

如果在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比如放學回家的路上,獨自搭乘地鐵公交的時候,突然出現給零食的大人,自然要警惕起來。如果僅僅是給一個糖果,最好致謝後表達自己不想吃,或者致謝收下帶回家。而不是當場就放進嘴裡吃掉。作為一個小朋友獨處時自然要提高警惕。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誠然,成人的世界遠比小朋友所知的複雜,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陌生人釋放的善意完全拒絕,在保護娃安全之餘,就沒有什麼"副作用麼?"

我把旅途中小插曲分享給朋友,誰知道她深有同感:她的女兒恬恬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小姑娘,最誇張的一次是恬恬拿著小姨從澳門買來的零食給小區的小朋友們分,大家竟然都擺擺手跑開了。恬恬哭著回來對朋友說,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要我的禮物。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早就指出:在"熟悉"社會中,只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普世的真理,"心安"是人們相處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鄉村,在陌生人的現代社會被不適用。

事實上"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種說法,就是延續了古老的熟人社會法則,對陌生人充滿了先入為主的敵意和被害妄想。但現代大都市中,幾百萬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充滿了陌生人。

這樣教條的教育方式,只能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別人給零食吃不吃,要分情況對待

相比教孩子"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把陌生人都看作是"壞人",不如教孩子在面對陌生人釋放善意的時候,如何區別對待。經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分辨在什麼情況下該接受,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

● 突然給零食的陌生人

如果在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比如放學回家的路上,獨自搭乘地鐵公交的時候,突然出現給零食的大人,自然要警惕起來。如果僅僅是給一個糖果,最好致謝後表達自己不想吃,或者致謝收下帶回家。而不是當場就放進嘴裡吃掉。作為一個小朋友獨處時自然要提高警惕。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寶寶見過的人

爸爸媽媽的朋友同事,表親阿姨姑姑可能會給寶寶一些零食,但是這些零食有可能是媽媽不想讓寶寶吃的,或者擔心孩子養成向別人要零食的習慣。除了跟自己親戚朋友打好招呼。也可以讓寶寶將好吃的交公,媽媽代為保管,約定好吃的時間。

● 其他的小朋友

向大寶和恬恬這樣主動散發零食的小朋友,隨著現在生活條件變好越來越多。很多孩子的友誼就是從互相交換零食開始的。所以這其實是孩子社交的手段,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進行交換。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誠然,成人的世界遠比小朋友所知的複雜,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陌生人釋放的善意完全拒絕,在保護娃安全之餘,就沒有什麼"副作用麼?"

我把旅途中小插曲分享給朋友,誰知道她深有同感:她的女兒恬恬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小姑娘,最誇張的一次是恬恬拿著小姨從澳門買來的零食給小區的小朋友們分,大家竟然都擺擺手跑開了。恬恬哭著回來對朋友說,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要我的禮物。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早就指出:在"熟悉"社會中,只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普世的真理,"心安"是人們相處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鄉村,在陌生人的現代社會被不適用。

事實上"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種說法,就是延續了古老的熟人社會法則,對陌生人充滿了先入為主的敵意和被害妄想。但現代大都市中,幾百萬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充滿了陌生人。

這樣教條的教育方式,只能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別人給零食吃不吃,要分情況對待

相比教孩子"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把陌生人都看作是"壞人",不如教孩子在面對陌生人釋放善意的時候,如何區別對待。經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分辨在什麼情況下該接受,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

● 突然給零食的陌生人

如果在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比如放學回家的路上,獨自搭乘地鐵公交的時候,突然出現給零食的大人,自然要警惕起來。如果僅僅是給一個糖果,最好致謝後表達自己不想吃,或者致謝收下帶回家。而不是當場就放進嘴裡吃掉。作為一個小朋友獨處時自然要提高警惕。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寶寶見過的人

爸爸媽媽的朋友同事,表親阿姨姑姑可能會給寶寶一些零食,但是這些零食有可能是媽媽不想讓寶寶吃的,或者擔心孩子養成向別人要零食的習慣。除了跟自己親戚朋友打好招呼。也可以讓寶寶將好吃的交公,媽媽代為保管,約定好吃的時間。

● 其他的小朋友

向大寶和恬恬這樣主動散發零食的小朋友,隨著現在生活條件變好越來越多。很多孩子的友誼就是從互相交換零食開始的。所以這其實是孩子社交的手段,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進行交換。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面對陌生人的善意教會寶寶這樣做

當在公共場所遭遇陌生人給予零食,有一部分父母根本不會給孩子自己拒絕的機會,而是代替孩子回答,說:"不用了,我不讓他吃。"對於已經能夠跟別人交流的孩子而言,這樣的做法其實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社交的能力。我們不妨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該如何禮貌迴應或拒絕別人的善意。

★、 就算拒絕,學會致謝

當遇到別人送禮物,或者分給寶寶零食的時候。寶媽首先應該教孩子學會致謝,無論要不要收下這份善意,都應該先致謝。比如在地鐵上遇到給寶寶糖的阿姨,媽媽可以先讓寶寶謝謝阿姨,然後再幫寶寶解釋說自己不讓寶寶吃糖就可以了。

"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帶娃去別的城市旅行,在動車上坐在我旁邊的正好也是一位媽媽帶著姐弟二人,火車剛剛開動,二寶就鬧著要吃東西,我放下小桌板給他們拿出零食。大寶自然而然地抓了一把小饅頭分給鄰座的姐弟倆,弟弟猶豫了一下接住了,姐姐卻一本正經的命令道:"媽媽不是說過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還回去。"

弟弟嚥了咽口水,把手裡的小饅頭倒回到桌子上,轉過頭不再看大寶。大寶訕訕地把零食裝回盒子,那位媽媽也非常尷尬,忙對我說:"不好意思啊,在家我總是說別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都死心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東西不能吃",是我們小時候經常聽到的父母囑託,甚至還有父母變本加厲的嚇唬孩子,說陌生人給的東西吃了會變成妖怪之類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被這樣嚇唬過?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別人給的零食不能吃",背後暗藏"陌生人恐懼"

誠然,成人的世界遠比小朋友所知的複雜,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是每個家長的責任,但是無論什麼情況都會陌生人釋放的善意完全拒絕,在保護娃安全之餘,就沒有什麼"副作用麼?"

我把旅途中小插曲分享給朋友,誰知道她深有同感:她的女兒恬恬是一個特別熱情的小姑娘,最誇張的一次是恬恬拿著小姨從澳門買來的零食給小區的小朋友們分,大家竟然都擺擺手跑開了。恬恬哭著回來對朋友說,媽媽,為什麼大家都不要我的禮物。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早就指出:在"熟悉"社會中,只需簡單的方法,不需要普世的真理,"心安"是人們相處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鄉村,在陌生人的現代社會被不適用。

事實上"陌生人給的零食不能吃"這種說法,就是延續了古老的熟人社會法則,對陌生人充滿了先入為主的敵意和被害妄想。但現代大都市中,幾百萬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充滿了陌生人。

這樣教條的教育方式,只能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別人給零食吃不吃,要分情況對待

相比教孩子"一棍子打翻一船人"的,把陌生人都看作是"壞人",不如教孩子在面對陌生人釋放善意的時候,如何區別對待。經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分辨在什麼情況下該接受,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

● 突然給零食的陌生人

如果在身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比如放學回家的路上,獨自搭乘地鐵公交的時候,突然出現給零食的大人,自然要警惕起來。如果僅僅是給一個糖果,最好致謝後表達自己不想吃,或者致謝收下帶回家。而不是當場就放進嘴裡吃掉。作為一個小朋友獨處時自然要提高警惕。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寶寶見過的人

爸爸媽媽的朋友同事,表親阿姨姑姑可能會給寶寶一些零食,但是這些零食有可能是媽媽不想讓寶寶吃的,或者擔心孩子養成向別人要零食的習慣。除了跟自己親戚朋友打好招呼。也可以讓寶寶將好吃的交公,媽媽代為保管,約定好吃的時間。

● 其他的小朋友

向大寶和恬恬這樣主動散發零食的小朋友,隨著現在生活條件變好越來越多。很多孩子的友誼就是從互相交換零食開始的。所以這其實是孩子社交的手段,我們應該鼓勵孩子進行交換。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面對陌生人的善意教會寶寶這樣做

當在公共場所遭遇陌生人給予零食,有一部分父母根本不會給孩子自己拒絕的機會,而是代替孩子回答,說:"不用了,我不讓他吃。"對於已經能夠跟別人交流的孩子而言,這樣的做法其實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社交的能力。我們不妨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該如何禮貌迴應或拒絕別人的善意。

★、 就算拒絕,學會致謝

當遇到別人送禮物,或者分給寶寶零食的時候。寶媽首先應該教孩子學會致謝,無論要不要收下這份善意,都應該先致謝。比如在地鐵上遇到給寶寶糖的阿姨,媽媽可以先讓寶寶謝謝阿姨,然後再幫寶寶解釋說自己不讓寶寶吃糖就可以了。

'別人給的零食別吃',放大'陌生人恐懼',會傷害孩子社交能力

★、 入口的東西問媽媽

我一般並不會分吃的給旅行中交通工具上遇到的孩子,因為考慮到可能別人家長會不想讓孩子零食。但是有一次飛機晚點了,我們在候機大廳拿出中午買的麵包吃的時候,旁邊一個小男孩一直在看,而且對媽媽說,我想吃麵包。這個時候我把麵包撕下來一塊遞給他。雖然還是很想吃,但是小男孩先是揚起臉問媽媽:媽媽我能吃嗎?那位媽媽點點頭,朝我謝意一笑。這樣既能保證孩子安全,又不會讓釋放善意的陌生人很尷尬。

凌晨媽媽來叨叨:

與"別人的零食不能吃"這個老規矩相對的是,在生活中小朋友互相交換吃的東西,在公共場合遭遇"投喂"的情況越來越多了。這跟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關係,小零食也許就是孩子開展一段友誼的契機。與其讓孩子生活在對陌生人社交的防備中,不如通過這樣的機會,教孩子如何在保證自己安全的情況下和陌生人相處吧!畢竟,這才是社交中最核心的"技巧",你說呢?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