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記得千尋當時最喜歡的是《媽媽一定來接你》,這個故事讓她感覺很安心。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記得千尋當時最喜歡的是《媽媽一定來接你》,這個故事讓她感覺很安心。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會來接我嗎?”

“要是路上的車堵了一條街,你回來接我嗎?”

……

“當然啦,我會像遊得最快的魚,嗖嗖嗖,準時來接你回家!”

這個故事,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狀況,媽媽都會準時來接寶寶回家。

書裡還有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一一累述啦,還是要留足空間,待大家自行欣賞與探索。:)

另外,針對家有初入小學娃的家長,也有一本不錯的繪本:

《媽媽,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學》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記得千尋當時最喜歡的是《媽媽一定來接你》,這個故事讓她感覺很安心。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會來接我嗎?”

“要是路上的車堵了一條街,你回來接我嗎?”

……

“當然啦,我會像遊得最快的魚,嗖嗖嗖,準時來接你回家!”

這個故事,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狀況,媽媽都會準時來接寶寶回家。

書裡還有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一一累述啦,還是要留足空間,待大家自行欣賞與探索。:)

另外,針對家有初入小學娃的家長,也有一本不錯的繪本:

《媽媽,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學》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這本書前段時間我剛陪千尋讀過,個人感覺對媽媽的情緒疏導很有借鑑意義,正好也應和了我前面掰的策略,小學入學,最需要“放心”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記得千尋當時最喜歡的是《媽媽一定來接你》,這個故事讓她感覺很安心。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會來接我嗎?”

“要是路上的車堵了一條街,你回來接我嗎?”

……

“當然啦,我會像遊得最快的魚,嗖嗖嗖,準時來接你回家!”

這個故事,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狀況,媽媽都會準時來接寶寶回家。

書裡還有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一一累述啦,還是要留足空間,待大家自行欣賞與探索。:)

另外,針對家有初入小學娃的家長,也有一本不錯的繪本:

《媽媽,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學》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這本書前段時間我剛陪千尋讀過,個人感覺對媽媽的情緒疏導很有借鑑意義,正好也應和了我前面掰的策略,小學入學,最需要“放心”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媽媽從一起床就開始擔心,

“學校課間有點心嗎?如果午餐時吃不完三明治,該怎麼辦?你會餓壞的。”

“文具都整齊了嗎?如果我忘了什麼東西該怎麼辦?”

“你跟大孩子在一起上學行嗎?你還這麼小。”

“哎呀,這麼大一個學校,你在裡面會迷路的。”

……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好快啊,眼看暑假就要過完了。最近後臺留言最多的,就是關於開學季孩子入學的事。

這個九月,千尋也將進入小學,成為一名小學生。要說我一點不焦慮是不可能的,就連剛買來的便當盒也要看她順利打開關閉一次才放心,真是可憐天下老母親的心。

文具盒、直尺和鉛筆......每樣用品細細備齊,回想起三年前,也是夏末秋初,一樣的開學前夕,只不過,書包裡的用品變成了備用尿不溼和更換衣服,而身邊那個拽著我衣角不放手的小傢伙,正哭哭啼啼為自己“爭取權益”:“媽媽不要上班,寶寶也不上幼兒園。”

沒錯,說到開學,最焦慮的可能就是處於特殊時間節點上的家長了,孩子第一次入園or第一次進入小學。

因為兩種都有經歷,我暗自在心裡做了個對比。

第一次入園,主要是孩子焦慮,不肯離開爸爸媽媽,融入集體環境。還記得當時的媽媽群裡,大家交流最多就是娃的哭泣時長問題:

“你家娃還在哭沒?我家娃都哭一週了。”

“我家應該適應了,老師說最近都沒哭,自己乖乖吃飯睡覺。”

那時候,我們都盼著孩子不哭,好像不哭就表示克服了分離焦慮。

待進入小學,孩子變得獨立自主了,反倒是父母成了焦慮的主體。

我自己就是典型,操心這操心那,相比而言,千尋還更冷靜,沒事人一樣,每天都期待著上學,渴望認識新老師和新同學。

總之,不同階段,同樣的焦慮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關於入學焦慮,我猜大家也看了很多文章,一些大的理論,適時培養獨立能力,提前熟悉環境啊等等,但很多媽媽在實踐的時候還是有深深的無力感,命題太宏大或者不好操作,都容易讓人失去行動的信心。

我當初也一樣,後來想明白了,哪有那麼複雜,入學焦慮說到底就是解決情緒問題。這個核心問題搞定了,焦慮就能少一大半!

1、初入幼稚園

  •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

千尋剛入園時,我印象最深是,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分離時的大哭手足無措,當時有種說法在媽媽群裡很流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大人就偷偷離開,不要讓孩子看見”,甚至很多幼兒園老師也這麼建議。

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用逃避來應對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更焦慮,因為擔心爸爸媽媽突然“消失”,黏人的功夫變本加厲。

這種做法的流行,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我們小時候,不存在情緒教育,情緒被當作“洪水猛獸”,是需要被壓制的東西。

不信大家可以回憶一下,當年哭的時候,爸媽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是不是“別哭了”,凶一點的還會威脅“再哭我就……!”

然而壓制不解決根本問題,情緒不會因為壓制就消失,它只會囤積起來,變成童年記憶乃至性格塑造中的陰影。

正確的情緒處理是,直面和接受。

剛入園的孩子捨不得爸爸媽媽,難過、傷心,是很正常的情緒,我們要做的是理解萬歲,“柔性過渡”。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留下你的一個東西,是不錯的過渡策略。

這個東西,可以是一個有魔法的吻,也可以是有媽媽氣味的小毛巾……

曾獲得“紐約時報最佳圖書”的《魔法親親》,媽媽們可能都熟悉,它的作者奧黛麗.潘恩就曾經苦惱於如何化解孩子剛進幼兒園時的焦慮。

後來有一天,她和女兒在家附近的公園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涴熊的手摩挲自己的臉頰,讓它聞聞媽媽的氣味。

奧黛莉査資料才明白, 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麼做,目的是希望小浣熊因為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裡。

於是奧黛莉如法炮製,每天送女兒上幼兒園前,先在她的掌心親一下,告訴她:“不管什麼時候,如果你想念媽媽,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

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因此獲得了極大的安定力量,一週後順利度過了分離焦慮階段,輕鬆融入集體生活。

2、初入小學

  • 放下“過度防禦”心理

如果說初入園解決的是孩子的情緒問題,初入小學更需要解決的反倒是大人的情緒問題。

經歷了幼稚園的集體生活,孩子長大了不少,獨立能力也強了,對進入新環境沒那麼畏懼。

千尋幼稚園畢業典禮後,我隨機採訪了十幾個小朋友,問他們擔不擔心上小學,大家基本都只擔心作業太多沒時間玩(他們怎麼知道小學作業多?),並不擔心換環境。

倒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擔心比較多。或許是跟我們身處的這個環境安全感缺失有關,老母親大多有種“過度防禦”心理。

“唉,不知道孩子分到哪個班,班主任會不會太嚴厲。”

“我的孩子性格溫和,會不會被強勢的同學欺負?”

“她做事慢吞吞,會不會集體活動時太磨蹭被老師批評?”

……

這種“過度防禦”心理多少都會傳導到孩子身上,因為大人很可能根據自己想象出的場景給孩子加戲,反而搞得人家緊張兮兮。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其實仔細想想,什麼環境不復雜呢?

孩子遲早要走入社會,社會中哪個環境都不是單純、真空的,他需要自己去感受並做出反應,這也是成長的必需。

不同的老師有不同風格,嚴厲的能幫孩子自律,溫和的能給孩子慢成長的空間,但客觀來看,並沒有哪種好、哪種不好,各有利弊;

一個班級裡,有溫和的孩子,也有霸道的孩子才是正常,多元環境裡,孩子也正好能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

很多事情,換個角度看就會不一樣。

與其瞎擔心,把想象當現實,不如放下心,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樂觀是個好東西!

3

掰完了緩解入學焦慮的策略,按慣例給大家帶來了應景繪本。

老朋友都知道,千媽閱讀的特點,一定是策略+繪本,效果翻倍!

擅長經營家庭的育兒教主孫儷娘娘,也曾發微博力薦,開學前,家長藉助繪本緩解孩子的入學焦慮,益處多多。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今天我要給新入園父母推薦的繪本,不是娘娘手裡這本。

而是四月逛博洛尼亞童書展,在一個小小的“解決入學焦慮”繪本區發現的一套國內原創作品:《愛上幼兒園》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推薦它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出於民族自豪感吧,覺得能在異國他鄉看到我們本土作者的作品,真的很不容易,很值得安利。

另一個原因是兩套書我都買了,從孩子反饋來看,《愛上幼兒園》更貼閤中國實際,一套共6本書,把幼稚園裡孩子可能遇到的場景都分析了一遍,還給出瞭解決辦法,實操意義非常強。

看看6本書的標題,你就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

  • 1.《噓,午安》
  • 2.《老師我想上廁所》
  • 3.《幼兒園裡守規則》
  • 4.《我想和你交朋友》
  • 5.《媽媽一定來接你》
  • 6.《愛上幼兒園》

再來看看內容,插畫很活潑,一改國內傳統繪本的刻板風格。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記得千尋當時最喜歡的是《媽媽一定來接你》,這個故事讓她感覺很安心。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要是工作堆得像小山一樣高,會來接我嗎?”

“要是路上的車堵了一條街,你回來接我嗎?”

……

“當然啦,我會像遊得最快的魚,嗖嗖嗖,準時來接你回家!”

這個故事,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不管遇到什麼狀況,媽媽都會準時來接寶寶回家。

書裡還有很多有趣又有用的內容,我就不在這裡一一累述啦,還是要留足空間,待大家自行欣賞與探索。:)

另外,針對家有初入小學娃的家長,也有一本不錯的繪本:

《媽媽,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學》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這本書前段時間我剛陪千尋讀過,個人感覺對媽媽的情緒疏導很有借鑑意義,正好也應和了我前面掰的策略,小學入學,最需要“放心”的是父母,不是孩子。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媽媽從一起床就開始擔心,

“學校課間有點心嗎?如果午餐時吃不完三明治,該怎麼辦?你會餓壞的。”

“文具都整齊了嗎?如果我忘了什麼東西該怎麼辦?”

“你跟大孩子在一起上學行嗎?你還這麼小。”

“哎呀,這麼大一個學校,你在裡面會迷路的。”

……

孫儷也力薦!開學前這樣做,孩子終生受益

其實,孩子自己有辦法:

“我可以吃快點,媽媽。”

“媽媽,我把蠟筆、馬克筆和所有的東西都帶了。我準備好了!”

“媽媽,別擔心,我會沒事的。”

“媽媽,學校沒那麼大。我覺得對我這樣的大男孩正合適。”

千媽絮絮叨:

今天的分享有點兒挑戰,因為初入園和初入小學兩個階段都談到了,寫之前我也糾結過,會不會內容太多把大家看暈啊……不過又看一遍後臺大家的留言後,還是決定全面點,因為留言裡既有寶貝即將進入幼稚園的媽媽,也有和我一樣孩子將成為小學生的媽媽,我想盡力對大家都有些幫助,希望你們不要嫌我囉嗦。:)

最後還想說,大家可千萬別覺得"麻煩",看起來,幫孩子順利過渡、繪本引導都要費些精力,但它帶給孩子的溫暖和力量,卻是終生受益。

而且,孩子一生裡這樣的特殊時期真的不多,有爸爸媽媽用心的陪伴,才是童年最暖的記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