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孩子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父母把老家爺爺奶奶的房子、自己現在住的房子全部賣掉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個比較好的學區房,並經常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呢,好像並不“領情”,反而經常在學校打架。

父母們總是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最好的”追求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無可厚非的愛。只是這愛,常常用力過猛,常常盲目混沌。於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愛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純粹的愛,而是莫名的壓力與禁錮。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而引發這樣一些問題的原因除了兒童青少年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危機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影響。焦慮的家庭氛圍使得年幼的孩子不知如何應對及排解,只能以不恰當的行為和症狀表現出來。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孩子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父母把老家爺爺奶奶的房子、自己現在住的房子全部賣掉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個比較好的學區房,並經常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呢,好像並不“領情”,反而經常在學校打架。

父母們總是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最好的”追求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無可厚非的愛。只是這愛,常常用力過猛,常常盲目混沌。於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愛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純粹的愛,而是莫名的壓力與禁錮。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而引發這樣一些問題的原因除了兒童青少年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危機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影響。焦慮的家庭氛圍使得年幼的孩子不知如何應對及排解,只能以不恰當的行為和症狀表現出來。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剝奪孩子的機會,削弱孩子的能力

記得有一次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女兒在學校裡交了一個不太好的朋友,自己很擔心,跟女兒講了幾次也不聽”,站在家長的立場,會對這樣的情況著急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她是否覺得這是個問題?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父母們在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越過邊界”。覺得孩子無法判斷是非、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於是父母就強行越過邊界去代替孩子做決定、做事情,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形成正常的邊界,父母不僅剝奪了孩子應對挑戰的機會,也同時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依然在物質、精神上依賴自己的父母,發展成為一個“巨嬰”。

“中國式父母焦慮”在於父母們總想做到100分,卻不知道100分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個災難,因為當你去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時,也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增強能力的機會。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孩子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父母把老家爺爺奶奶的房子、自己現在住的房子全部賣掉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個比較好的學區房,並經常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呢,好像並不“領情”,反而經常在學校打架。

父母們總是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最好的”追求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無可厚非的愛。只是這愛,常常用力過猛,常常盲目混沌。於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愛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純粹的愛,而是莫名的壓力與禁錮。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而引發這樣一些問題的原因除了兒童青少年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危機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影響。焦慮的家庭氛圍使得年幼的孩子不知如何應對及排解,只能以不恰當的行為和症狀表現出來。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剝奪孩子的機會,削弱孩子的能力

記得有一次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女兒在學校裡交了一個不太好的朋友,自己很擔心,跟女兒講了幾次也不聽”,站在家長的立場,會對這樣的情況著急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她是否覺得這是個問題?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父母們在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越過邊界”。覺得孩子無法判斷是非、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於是父母就強行越過邊界去代替孩子做決定、做事情,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形成正常的邊界,父母不僅剝奪了孩子應對挑戰的機會,也同時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依然在物質、精神上依賴自己的父母,發展成為一個“巨嬰”。

“中國式父母焦慮”在於父母們總想做到100分,卻不知道100分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個災難,因為當你去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時,也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增強能力的機會。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疲憊不堪

父母的焦慮不僅傳染給孩子,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實父母自身也是深受其害。因為焦慮,就經常有事沒事“別人家的孩子”、“各種補習班”,甚至有的父母辭掉工作放棄事業,專心陪讀。

當父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時候,那種不可掌控的感覺就會更強烈。因為看到自己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卻沒有如自己預期的那樣考出好成績的時候,失控的感覺會強烈,然後被更深一層的焦慮包圍,焦慮引起睡眠問題。如此往復,陷入惡性循環,父母自身常常被焦慮折磨得疲憊不堪。

另外,這種焦慮帶來的一個很直接的影響是父母們的經濟壓力通常比較大。據"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統計,中國家庭特別願意在孩子教育上花錢,且每年花費的錢能佔到家庭收入的50%,甚至有30%的人願意花費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錢在教育上。經濟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造成身心疲憊的一大因素。而當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會凸顯得更加嚴重。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如何化解“中國式父母焦慮”?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孩子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父母把老家爺爺奶奶的房子、自己現在住的房子全部賣掉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個比較好的學區房,並經常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呢,好像並不“領情”,反而經常在學校打架。

父母們總是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最好的”追求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無可厚非的愛。只是這愛,常常用力過猛,常常盲目混沌。於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愛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純粹的愛,而是莫名的壓力與禁錮。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而引發這樣一些問題的原因除了兒童青少年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危機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影響。焦慮的家庭氛圍使得年幼的孩子不知如何應對及排解,只能以不恰當的行為和症狀表現出來。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剝奪孩子的機會,削弱孩子的能力

記得有一次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女兒在學校裡交了一個不太好的朋友,自己很擔心,跟女兒講了幾次也不聽”,站在家長的立場,會對這樣的情況著急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她是否覺得這是個問題?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父母們在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越過邊界”。覺得孩子無法判斷是非、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於是父母就強行越過邊界去代替孩子做決定、做事情,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形成正常的邊界,父母不僅剝奪了孩子應對挑戰的機會,也同時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依然在物質、精神上依賴自己的父母,發展成為一個“巨嬰”。

“中國式父母焦慮”在於父母們總想做到100分,卻不知道100分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個災難,因為當你去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時,也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增強能力的機會。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疲憊不堪

父母的焦慮不僅傳染給孩子,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實父母自身也是深受其害。因為焦慮,就經常有事沒事“別人家的孩子”、“各種補習班”,甚至有的父母辭掉工作放棄事業,專心陪讀。

當父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時候,那種不可掌控的感覺就會更強烈。因為看到自己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卻沒有如自己預期的那樣考出好成績的時候,失控的感覺會強烈,然後被更深一層的焦慮包圍,焦慮引起睡眠問題。如此往復,陷入惡性循環,父母自身常常被焦慮折磨得疲憊不堪。

另外,這種焦慮帶來的一個很直接的影響是父母們的經濟壓力通常比較大。據"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統計,中國家庭特別願意在孩子教育上花錢,且每年花費的錢能佔到家庭收入的50%,甚至有30%的人願意花費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錢在教育上。經濟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造成身心疲憊的一大因素。而當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會凸顯得更加嚴重。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如何化解“中國式父母焦慮”?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看到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成長

“你的焦慮來自於你看到了孩子的錯誤,而你不再焦慮的原因是你看到了孩子的成長” XSCHOOL創始人Angel Lin在一刻talks未來教育場的圓桌討論中如是說到。

父母們會為孩子的未來焦慮,是因為他們無法從內心深處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無法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總覺得孩子沒了自己不行。但是當你不斷地去覺得孩子不行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越來越不行。而孩子也只有在你不斷地覺得他可以的時候,他才會變得越來越有能力。

我記得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經常會對我說一句話:“媽媽,我自己來”,他要自己擠牙膏、自己洗衣服……當他第一次看到我洗衣服,要求自己洗衣服的時候,我的直覺反應是:“你怎麼洗得來,會弄得亂七八糟的。”但是,我馬上轉念“洗就洗吧,弄亂一點也是可以收拾的”。孩子開開心心地洗起了自己的小襪子,雖然洗完後襪子是髒的,地上都是水,但是看到他一臉的興奮和喜悅,我想我的決定是對的。

這種“原來我可以做到”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不斷地積累這種經驗,孩子會越來越自信。無論以後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可以去嘗試”,而不是“我肯定做不到”。所以,我們要去相信孩子,先從小事中去看到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能力。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也只有去相信,因為我們所擔憂的那個不確定的未來,只有孩子自己能去,父母是無法替代的。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孩子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父母把老家爺爺奶奶的房子、自己現在住的房子全部賣掉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個比較好的學區房,並經常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呢,好像並不“領情”,反而經常在學校打架。

父母們總是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最好的”追求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無可厚非的愛。只是這愛,常常用力過猛,常常盲目混沌。於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愛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純粹的愛,而是莫名的壓力與禁錮。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而引發這樣一些問題的原因除了兒童青少年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危機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影響。焦慮的家庭氛圍使得年幼的孩子不知如何應對及排解,只能以不恰當的行為和症狀表現出來。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剝奪孩子的機會,削弱孩子的能力

記得有一次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女兒在學校裡交了一個不太好的朋友,自己很擔心,跟女兒講了幾次也不聽”,站在家長的立場,會對這樣的情況著急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她是否覺得這是個問題?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父母們在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越過邊界”。覺得孩子無法判斷是非、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於是父母就強行越過邊界去代替孩子做決定、做事情,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形成正常的邊界,父母不僅剝奪了孩子應對挑戰的機會,也同時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依然在物質、精神上依賴自己的父母,發展成為一個“巨嬰”。

“中國式父母焦慮”在於父母們總想做到100分,卻不知道100分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個災難,因為當你去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時,也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增強能力的機會。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疲憊不堪

父母的焦慮不僅傳染給孩子,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實父母自身也是深受其害。因為焦慮,就經常有事沒事“別人家的孩子”、“各種補習班”,甚至有的父母辭掉工作放棄事業,專心陪讀。

當父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時候,那種不可掌控的感覺就會更強烈。因為看到自己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卻沒有如自己預期的那樣考出好成績的時候,失控的感覺會強烈,然後被更深一層的焦慮包圍,焦慮引起睡眠問題。如此往復,陷入惡性循環,父母自身常常被焦慮折磨得疲憊不堪。

另外,這種焦慮帶來的一個很直接的影響是父母們的經濟壓力通常比較大。據"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統計,中國家庭特別願意在孩子教育上花錢,且每年花費的錢能佔到家庭收入的50%,甚至有30%的人願意花費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錢在教育上。經濟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造成身心疲憊的一大因素。而當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會凸顯得更加嚴重。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如何化解“中國式父母焦慮”?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看到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成長

“你的焦慮來自於你看到了孩子的錯誤,而你不再焦慮的原因是你看到了孩子的成長” XSCHOOL創始人Angel Lin在一刻talks未來教育場的圓桌討論中如是說到。

父母們會為孩子的未來焦慮,是因為他們無法從內心深處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無法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總覺得孩子沒了自己不行。但是當你不斷地去覺得孩子不行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越來越不行。而孩子也只有在你不斷地覺得他可以的時候,他才會變得越來越有能力。

我記得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經常會對我說一句話:“媽媽,我自己來”,他要自己擠牙膏、自己洗衣服……當他第一次看到我洗衣服,要求自己洗衣服的時候,我的直覺反應是:“你怎麼洗得來,會弄得亂七八糟的。”但是,我馬上轉念“洗就洗吧,弄亂一點也是可以收拾的”。孩子開開心心地洗起了自己的小襪子,雖然洗完後襪子是髒的,地上都是水,但是看到他一臉的興奮和喜悅,我想我的決定是對的。

這種“原來我可以做到”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不斷地積累這種經驗,孩子會越來越自信。無論以後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可以去嘗試”,而不是“我肯定做不到”。所以,我們要去相信孩子,先從小事中去看到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能力。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也只有去相信,因為我們所擔憂的那個不確定的未來,只有孩子自己能去,父母是無法替代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要有自身的追求與成長

前面我們提到,當父母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相當於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交託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受到無限的壓力,父母也失去了自我。

有一句調侃的話:“以前的笨鳥是自己先飛,現在的笨鳥是自己不飛,下個蛋,讓蛋飛。”很多父母總說,自己年紀大了,沒什麼追求了,只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不在於言傳,更在於身教。父母身體力行地做出表率,才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

比如有的父母來諮詢的時候,會抱怨自家的孩子平時週末就知道玩遊戲,也不像別人家孩子那樣讀讀書、學學英語。其實再追問之下,便知道父母自身也不愛看書,下班回來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遊戲,平時週末也很少出門,宅在家,一覺睡到大中午。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不看書、玩遊戲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呀。

所以,父母們不要總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到自我的成長與追求上。育兒即育己,當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做得怎麼樣?當父母自身不斷成長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會跟著成長。

"

這兩天一則“家長要求幼兒園教室裝監控”的消息上了新聞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為什麼想在幼兒園教室裡裝監控呢?家長表示,小朋友今年剛上小班,班上小朋友比較多,有兩位老師和一位保育員阿姨,但都比較年輕,家長們都不太放心,想時刻知道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樣一則消息背後透露出父母們滿心的焦慮。不知道從何時開始,焦慮成了中國父母的一大特色,為此專門有一個詞叫做“中國式父母焦慮”。

百度百科上焦慮的定義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也就是說我們這裡指的焦慮是一種情緒,而不是焦慮症。焦慮情緒本身並不都是不好的,它能引導人們採取有效措施、調動資源,以防事件惡化。美國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通過實驗研究,發現了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該定律指出,動機強度和工作效率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而是呈倒U形的曲線關係。也就是說當我們的焦慮水平處於中等時,其實是有益於我們調動相應的身體機能去完成某項任務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而“中國式父母焦慮”常常是因為愛得用力過猛,造成過度。這種過度的焦慮很難產生什麼正面效果,反而還會滋生很多問題。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各類培訓花費……中國式父母焦慮,大多集中體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這彷彿是一口越燒越燙的平底鍋,越來越多的父母不僅自覺跳到鍋上,還拉著孩子一起。在這口鍋上,只有不停地、越來越快地跳,才能不被燙傷。

那麼這份焦慮到底來自何處?它可能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我們做父母的又應當如何化解?今天,我們就具體來聊一聊。

一、“中國式父母焦慮”來自何處?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大環境的影響—從眾心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2018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中關於教育問責的部分指出,教育是我們所有人——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個體的共同責任。因此提到父母的焦慮,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就拿孩子上課外補習班來說,很多父母最初也是秉持著“以孩子興趣為主,儘量給孩子自由”的觀念。可是,看到周圍同齡的孩子都在補習文化課,考試成績蹭蹭往上升。再加上老師可能提到自家孩子的基礎知識薄弱,需要加強之類的話。原本不考慮文化課培訓的父母也開始打聽哪裡的一對一教學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唱歌、跳舞、主持、繪畫樣樣精通,父母們也忍不住希望自家孩子多學幾樣。

這樣一種心理其實就是“從眾心理”,從眾是一種因為受到周圍環境壓力,而選擇隨大流的現象。產生這個現象最關鍵是就是周圍環境這個因素,很多父母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也不想讓孩子這麼辛苦,可是能怎麼辦呢?別人都在補課,孩子不補就跟不上了。”應該說“中國式父母焦慮”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整個大環境的影響。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養育經驗的不足

為人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獨特的工作,每個孩子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可以適用每個孩子。因此,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就很容易陷入焦慮。

最常見的就是孩子還在嬰兒期的時候,看到周圍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會走了,自家孩子才剛剛能扶著站,如果不瞭解孩子身心發展規律,就會很擔心自己孩子是否出現了異常。再比如,孩子升學期間,出現成績下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是學校生活的適應上需要一段時間,或者是校內人際關係出現了一些問題。父母們如果簡單地通過給孩子進行課外補習去提高成績,很可能就會治標不治本,沒能解決根本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有一個客觀的身心發展規律,但因為每個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環境不同,又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如果父母們缺乏這樣一些知識經驗,在養育、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一些突發狀況而感到措手不及,產生更多焦慮的情緒。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對於不確定未來的恐懼

焦慮的本質是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樣,因此產生擔憂。如果把焦慮細分開來,可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不確定性;第二層是失控感、不安全感;第三層是恐懼。心理學家Freeston等人提出了“無法容忍不確定的程度”的概念,當我們面對未知情形的時候,會有一種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感覺,這讓我們覺得不安全。而面對這種潛在的失控,我們所感到的焦慮,其實是人潛意識中的恐懼,甚至是危及生存的恐懼。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未來的不確定性太大,父母們就會擔心孩子現在如果不學多一些,不上好學校,未來就會沒有競爭力,不能過上好的生活甚至於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一股腦兒的把自己體驗過的、能想到的都強加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考上好大學,就想讓孩子考上985、211;自己小時侯成績不如別人,就想讓孩子爭口氣,超過別人家的孩子;自己沒過上安穩的生活,就催促孩子一定要考上公務員……其實這是把自身對未來的恐懼與焦慮轉移給了孩子。

二、“中國式父母焦慮”有哪些危害?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孩子壓力大,心理問題增多

同小區的一個孩子,父母把老家爺爺奶奶的房子、自己現在住的房子全部賣掉就為了給孩子買一個比較好的學區房,並經常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但是孩子呢,好像並不“領情”,反而經常在學校打架。

父母們總是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最好的,為孩子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讓孩子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最好的”追求背後是父母對孩子無可厚非的愛。只是這愛,常常用力過猛,常常盲目混沌。於是,孩子們在這樣的愛下,往往感受到更多的不是純粹的愛,而是莫名的壓力與禁錮。

在這種壓力下,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根據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曾發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其中,有30%的兒童青少年出現過抑鬱症狀,有4.76%-10.9%的兒童青少年出現有過不同的焦慮障礙。而引發這樣一些問題的原因除了兒童青少年自身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危機以外,更多的是來自於家庭關係、家庭氛圍的影響。焦慮的家庭氛圍使得年幼的孩子不知如何應對及排解,只能以不恰當的行為和症狀表現出來。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剝奪孩子的機會,削弱孩子的能力

記得有一次接到一個家長的諮詢“女兒在學校裡交了一個不太好的朋友,自己很擔心,跟女兒講了幾次也不聽”,站在家長的立場,會對這樣的情況著急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她是否覺得這是個問題?她是否真的需要幫助?

父母們在參與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越過邊界”。覺得孩子無法判斷是非、沒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於是父母就強行越過邊界去代替孩子做決定、做事情,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孩子無法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形成正常的邊界,父母不僅剝奪了孩子應對挑戰的機會,也同時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很多孩子在成年後,依然在物質、精神上依賴自己的父母,發展成為一個“巨嬰”。

“中國式父母焦慮”在於父母們總想做到100分,卻不知道100分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個災難,因為當你去為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所有障礙時,也剝奪了孩子面對挑戰,增強能力的機會。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3、父母自身疲憊不堪

父母的焦慮不僅傳染給孩子,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其實父母自身也是深受其害。因為焦慮,就經常有事沒事“別人家的孩子”、“各種補習班”,甚至有的父母辭掉工作放棄事業,專心陪讀。

當父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轉移到孩子身上的時候,那種不可掌控的感覺就會更強烈。因為看到自己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卻沒有如自己預期的那樣考出好成績的時候,失控的感覺會強烈,然後被更深一層的焦慮包圍,焦慮引起睡眠問題。如此往復,陷入惡性循環,父母自身常常被焦慮折磨得疲憊不堪。

另外,這種焦慮帶來的一個很直接的影響是父母們的經濟壓力通常比較大。據"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統計,中國家庭特別願意在孩子教育上花錢,且每年花費的錢能佔到家庭收入的50%,甚至有30%的人願意花費超過自己消費能力的錢在教育上。經濟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造成身心疲憊的一大因素。而當父母自身的身心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會凸顯得更加嚴重。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三、如何化解“中國式父母焦慮”?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1、看到孩子自身的能力和成長

“你的焦慮來自於你看到了孩子的錯誤,而你不再焦慮的原因是你看到了孩子的成長” XSCHOOL創始人Angel Lin在一刻talks未來教育場的圓桌討論中如是說到。

父母們會為孩子的未來焦慮,是因為他們無法從內心深處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無法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總覺得孩子沒了自己不行。但是當你不斷地去覺得孩子不行的時候,孩子真的就會越來越不行。而孩子也只有在你不斷地覺得他可以的時候,他才會變得越來越有能力。

我記得孩子在兩三歲的時候,經常會對我說一句話:“媽媽,我自己來”,他要自己擠牙膏、自己洗衣服……當他第一次看到我洗衣服,要求自己洗衣服的時候,我的直覺反應是:“你怎麼洗得來,會弄得亂七八糟的。”但是,我馬上轉念“洗就洗吧,弄亂一點也是可以收拾的”。孩子開開心心地洗起了自己的小襪子,雖然洗完後襪子是髒的,地上都是水,但是看到他一臉的興奮和喜悅,我想我的決定是對的。

這種“原來我可以做到”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不斷地積累這種經驗,孩子會越來越自信。無論以後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他的第一反應都是“我可以去嘗試”,而不是“我肯定做不到”。所以,我們要去相信孩子,先從小事中去看到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能力。

而且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們也只有去相信,因為我們所擔憂的那個不確定的未來,只有孩子自己能去,父母是無法替代的。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2、父母要有自身的追求與成長

前面我們提到,當父母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相當於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交託在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受到無限的壓力,父母也失去了自我。

有一句調侃的話:“以前的笨鳥是自己先飛,現在的笨鳥是自己不飛,下個蛋,讓蛋飛。”很多父母總說,自己年紀大了,沒什麼追求了,只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對孩子的教育不在於言傳,更在於身教。父母身體力行地做出表率,才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

比如有的父母來諮詢的時候,會抱怨自家的孩子平時週末就知道玩遊戲,也不像別人家孩子那樣讀讀書、學學英語。其實再追問之下,便知道父母自身也不愛看書,下班回來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玩手機遊戲,平時週末也很少出門,宅在家,一覺睡到大中午。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不看書、玩遊戲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呀。

所以,父母們不要總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到自我的成長與追求上。育兒即育己,當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的時候,不妨先問問自己做得怎麼樣?當父母自身不斷成長的時候,孩子自然而然會跟著成長。

中國式父母焦慮:錢、學區房、補習,誰能拯救我的焦慮?

究其根本,“中國式父母焦慮”還是因為父母把太多自身的期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父母們希望孩子們過上父母心目中的理想生活。說起來是愛,其實對孩子人生的一種“剝奪”,用孩子的人生,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是何其殘忍的一件事。所以,把自己和孩子分開來吧,父母和孩子不是共生的關係,而是各自獨立的個體。

就像杜江在《爸爸去哪兒》送給嗯哼的一段話:“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我愛你,僅此而已。”孩子始終有孩子的自己的天地,無論是凡塵俗事、抑或星辰大海,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自己的路。做父母的,唯有深深的愛與祝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