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育女 | “不善交往”的男孩,與一場25分鐘的痛哭

不完美媽媽 籃球 蝸牛 文章 南方週末 2019-05-23

編者按:養兒育女,許多時候都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漫長的路上前行。為人父母師長的你,沿途經過了多少風景,領悟了什麼道理,歡迎來信分享。

每個人成長的路途中都必然要經歷孤獨,永遠處於群體中的男孩,要麼沒有個性或獨立的思想,要麼沒有走向獨立或成熟。我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養兒育女 | “不善交往”的男孩,與一場25分鐘的痛哭

孩子們在校園裡玩遊戲(圖文無關)。 (新華社 龍元彬/圖)

金箍棒(我私底下對外甥的稱呼)的老師打來電話說:金箍棒現在人緣很差,因為愛吹牛、浮誇,同學都不願意和他玩,換座位的時候甚至沒有同學願意和他坐;而他自己,常常獨來獨往,活在自己的世界。

我和姐姐大吃一驚。金箍棒小學畢業時主動寫了一篇關於班主任的文章,那篇文章把老師感動得每讀一次就流一次淚,這樣的孩子,才讀了一個學期的初一,居然成了不善交往的人。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當即決定去一趟學校。

下課鈴響,金箍棒一步一步地朝我們走來,雖然脊背挺直,但仍顯得瘦弱而單薄。陽光下的這個穿著白色襯衫和黑色運動褲的少年,少了笑容,多了內斂和不屬於14歲孩子的沉穩。在學校見到媽媽和小姨,沒有歡呼雀躍,只是靜靜地叫了一聲。

四人坐下。我主持。我說:金箍棒,剛才你媽媽問你和同學關係怎麼樣,你說還好,但是老師瞭解的情況並不是這樣,請老師把她瞭解的情況再說一下。

老師介紹的內容包括:因為他在春遊的時候戴著黑色的口罩批評他愛裝;打球和別人PK失敗後不承認自己技術差,卻找藉口說自己的腳受傷了;同學在討論科學難題,他走過去一句“這道題目很簡單啊”,結果試卷發下來也並沒有幾分。

光由以上事實判斷,坐實了他的浮誇、愛吹牛,也坐實了他必然不受歡迎。

聽老師介紹的時候,金箍棒滿臉肅穆,目光渙散。中途試圖解釋,才說了一句:上次打籃球失敗,我並沒有說腳不好……

話還沒說完,老師開始舉出更多的能證明她的觀點的例子,在座的其他大人也已經迫不及待地輪番講道理:比如“一個人不踏踏實實做事,就不能讓別人覺得你值得信任”,又如“同學說難,你走過去說‘很簡單’,情商也太低了”……

這時恰巧班裡的男生經過,老師馬上請他進來談談對金箍棒的認識。同學說的還是老師說的那幾件。

我問他:如果這個人成績很好,他說這道題目很簡單,最終成績也很好,你會不會覺得他浮誇?同學如實說:不會,也就覺得他有些張揚。

我又問:如果這位同學成績不好,他和同學籃球PK失敗後並不覺得自己厲害,你會不會覺得他吹牛?同學說:不會,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我們要會聽別人的意見、改正自己的缺點。

金箍棒聽完,平靜地說明:上次籃球,我確實說了我腿不好;科學作業我看到他們在討論,也去說了題目不難。但我也僅限於科學和籃球這兩個方面會說,其他方面我都不會說的。以前都覺得在學校挺好的,但從這個學期開始,感覺還是在家裡比較自在。

聽完他的話,我悲從中來,哀由心生:“你也就籃球和科學比較擅長,在這兩個你比較擅長的方面自我表現了一下,別人就說你‘愛吹牛’‘浮誇’,你怎麼可能壓力不大?”

話剛說完,經過一秒鐘的遲疑,一直坐得筆直的金箍棒忽然彎下腰、垂下頭,眼淚從眼角溢出,然後就開始抽泣,直至放聲大哭。

這場痛哭,持續了將近25分鐘。

一個已經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男孩,在自己弱的方面,不敢展示,也不願展示,於是以獨來獨往的方式自我保全,生怕別人看到他的弱點和不足就會看不起他,最終落得“孤僻”“清高”的判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又不會以合理的方式展示,甚至以一種讓別人不舒服的誇張來吸引他人注意,最終被排擠、被孤立。而誰又能理解,不謙虛、愛找理由,只是對自我脆弱自尊心的畸形保護呢?

在一群以成績為標準被分層、分類甚至分流的群體中,最終也用成績評判、分類同類。如果你成績不好,就必須要夾著尾巴做人,或者用不扎眼的方式把自己縮起來,否則就是犯了群體交往禁忌,你就活該被孤立、坐冷宮。

這是一個何其可怕的生活環境!

當看到那位和他平時還有些交往的同學表現出的卻是明顯的不願意和他坐的表情,那時候的金箍棒該有多孤獨?這樣的孤獨,會不會導致他的絕望?這個敏感而又豐富的男孩,又是怎樣掩飾他的尷尬和孤獨的呢?我不得而知。每個人成長的路途中都必然要經歷孤獨,永遠處於群體中的男孩,要麼沒有個性或獨立的思想,要麼沒有走向獨立或成熟。我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

在這樣一場走向成熟的孤獨之旅中,如果金箍棒沒有意識到和一群人在一起也並不一定能走得更遠,人群甚至會成為高爾基筆下摧毀英雄的邪惡,又或者在這場孤獨之旅中沒有得到足夠強大的信任和支撐,由此自暴自棄,事情又會怎樣發展?

此刻,真想和你分享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那篇一直留在我心底的序,《蝴蝶結》。還有那篇,我更喜歡的《跌倒——寄K》。願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家長,在這場與分數角逐的遊戲中,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無能為力的絕望,而是自我挑戰的勇氣和力量!

(作者為浙江省金華市外國語學校教師)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水小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