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

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家長面對慢慢長大的孩子,總是會擔心地說,“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外甥今年剛剛三歲,大姐前段時間就有些擔憂地說,害怕教不好怎麼辦。

的確,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小時候來說,簡直個個都是人精。同樣的年齡,我們可能還在和泥巴,現在的孩子已經玩轉了各種電子設備,見過了眾多世面,接觸大量的資訊,時不時蹦出個讓大人們都咋舌的金句,讓人大跌眼鏡,連連佩服。

面對如此古靈精怪的小鬼們,這一代的家長們的確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不過,雖然孩子千千萬,但家長們遇到的困惑卻相差無幾,比如開頭說的,有些家長擔心教不了孩子,孩子問問題,我怕答錯了。孩子學英語,我發音不一定都對。家長們擔心的,主要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足。

學英語、背唐詩、珠心算這些技能真的是6歲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嗎?本著“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很多家長說,這個不重要哪個重要?

其實這些技能,就算家長不會,還有各種專業輔導班的老師,家長大可把這些“業務”外包。而比起這些事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特別是六歲之前,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提供一個自在的探索環境。

一、童年可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某個技能

如果童年只是為了學習一些一成不變的技能,那就太小看人類的進化了。

動物界有個普遍的規律,未成年期越漫長的物種,智力水平越發達。可以看到,雞鴨這些動物雖然一出生就會走,但智商一般都不咋地,沒多久也就上了人類的餐桌。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動物長,靈長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哺乳動物長,而人類的未成年期則是最長的。而且還有種趨勢,人類的童年期越來越長。比如曾經孔子說,三十而立,但現在三十歲的人可能還在人生的探索階段。

為什麼人類的童年會這麼長呢?有個理論認為未成年期顯著變長是源自地球在五萬年前經歷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當時的人不得不到處遷徙,這就導致了人類的主要課題就是學會變化。也就是說人類只有變得越來越複雜,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世界。

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期望孩子能夠僅僅靠著一個技能就可以應對長大後的世界,未免太過低估世界的變化。先不說上下五千年,單單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讓很多人感覺步入了一個新世界一樣。

所以說,除了學習技能之外,家長更要做的則是,犯錯成本最小的時候,給孩子打造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環境,幫助孩子打破一個個未知的世界,培養孩子主動、好奇、勇於探索的個性,這樣孩子以後面對新環境時才不會茫然不知所措。

"

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家長面對慢慢長大的孩子,總是會擔心地說,“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外甥今年剛剛三歲,大姐前段時間就有些擔憂地說,害怕教不好怎麼辦。

的確,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小時候來說,簡直個個都是人精。同樣的年齡,我們可能還在和泥巴,現在的孩子已經玩轉了各種電子設備,見過了眾多世面,接觸大量的資訊,時不時蹦出個讓大人們都咋舌的金句,讓人大跌眼鏡,連連佩服。

面對如此古靈精怪的小鬼們,這一代的家長們的確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不過,雖然孩子千千萬,但家長們遇到的困惑卻相差無幾,比如開頭說的,有些家長擔心教不了孩子,孩子問問題,我怕答錯了。孩子學英語,我發音不一定都對。家長們擔心的,主要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足。

學英語、背唐詩、珠心算這些技能真的是6歲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嗎?本著“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很多家長說,這個不重要哪個重要?

其實這些技能,就算家長不會,還有各種專業輔導班的老師,家長大可把這些“業務”外包。而比起這些事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特別是六歲之前,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提供一個自在的探索環境。

一、童年可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某個技能

如果童年只是為了學習一些一成不變的技能,那就太小看人類的進化了。

動物界有個普遍的規律,未成年期越漫長的物種,智力水平越發達。可以看到,雞鴨這些動物雖然一出生就會走,但智商一般都不咋地,沒多久也就上了人類的餐桌。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動物長,靈長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哺乳動物長,而人類的未成年期則是最長的。而且還有種趨勢,人類的童年期越來越長。比如曾經孔子說,三十而立,但現在三十歲的人可能還在人生的探索階段。

為什麼人類的童年會這麼長呢?有個理論認為未成年期顯著變長是源自地球在五萬年前經歷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當時的人不得不到處遷徙,這就導致了人類的主要課題就是學會變化。也就是說人類只有變得越來越複雜,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世界。

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期望孩子能夠僅僅靠著一個技能就可以應對長大後的世界,未免太過低估世界的變化。先不說上下五千年,單單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讓很多人感覺步入了一個新世界一樣。

所以說,除了學習技能之外,家長更要做的則是,犯錯成本最小的時候,給孩子打造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環境,幫助孩子打破一個個未知的世界,培養孩子主動、好奇、勇於探索的個性,這樣孩子以後面對新環境時才不會茫然不知所措。

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二、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

那家長可能又會擔心了,不刻意讓孩子學習,那孩子不就什麼都學不到了嗎?

也不是說完全就排斥各種輔導班,只是說家長要摒棄一種觀念,覺得小時候學了很多技能,以後的人生就萬事大吉了。

大人還是太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了,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我外甥兩歲多的時候,大姐帶著去逛超市,經過一家藥店,他指著藥店上的一個字直接唸了出來,而家裡的大人都沒有教過他,後來發現他是看電視自己學的。

高普尼克說,學習有三個渠道:摸索和試錯、模仿、聽講。

人類兒童非常善於模仿。我們常常說孩子就是大人的複印機,大人做什麼孩子都跟著做什麼。但事實上,高普尼克說,兒童既不是錄像機也不是錄音機,他們非常積極主動。也就是孩子的模仿是有條件的。

首先,你跟孩子關係好不好。你跟孩子關係越好,他越願意模仿你。

其次,你做事到底行不行。你是否真的做到,影響孩子模仿你的意願。實驗表明兩三歲的小孩就已經善於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小孩對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還強烈,如果這個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但總體來說,你是孩子的榜樣,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所以說,當你不知道該如何教孩子的時候,那就做好你自己吧,如果你才華橫溢、陽光自信、脾氣溫和,你的孩子也差不到哪裡去。

"

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家長面對慢慢長大的孩子,總是會擔心地說,“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外甥今年剛剛三歲,大姐前段時間就有些擔憂地說,害怕教不好怎麼辦。

的確,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小時候來說,簡直個個都是人精。同樣的年齡,我們可能還在和泥巴,現在的孩子已經玩轉了各種電子設備,見過了眾多世面,接觸大量的資訊,時不時蹦出個讓大人們都咋舌的金句,讓人大跌眼鏡,連連佩服。

面對如此古靈精怪的小鬼們,這一代的家長們的確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不過,雖然孩子千千萬,但家長們遇到的困惑卻相差無幾,比如開頭說的,有些家長擔心教不了孩子,孩子問問題,我怕答錯了。孩子學英語,我發音不一定都對。家長們擔心的,主要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足。

學英語、背唐詩、珠心算這些技能真的是6歲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嗎?本著“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很多家長說,這個不重要哪個重要?

其實這些技能,就算家長不會,還有各種專業輔導班的老師,家長大可把這些“業務”外包。而比起這些事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特別是六歲之前,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提供一個自在的探索環境。

一、童年可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某個技能

如果童年只是為了學習一些一成不變的技能,那就太小看人類的進化了。

動物界有個普遍的規律,未成年期越漫長的物種,智力水平越發達。可以看到,雞鴨這些動物雖然一出生就會走,但智商一般都不咋地,沒多久也就上了人類的餐桌。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動物長,靈長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哺乳動物長,而人類的未成年期則是最長的。而且還有種趨勢,人類的童年期越來越長。比如曾經孔子說,三十而立,但現在三十歲的人可能還在人生的探索階段。

為什麼人類的童年會這麼長呢?有個理論認為未成年期顯著變長是源自地球在五萬年前經歷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當時的人不得不到處遷徙,這就導致了人類的主要課題就是學會變化。也就是說人類只有變得越來越複雜,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世界。

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期望孩子能夠僅僅靠著一個技能就可以應對長大後的世界,未免太過低估世界的變化。先不說上下五千年,單單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讓很多人感覺步入了一個新世界一樣。

所以說,除了學習技能之外,家長更要做的則是,犯錯成本最小的時候,給孩子打造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環境,幫助孩子打破一個個未知的世界,培養孩子主動、好奇、勇於探索的個性,這樣孩子以後面對新環境時才不會茫然不知所措。

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二、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

那家長可能又會擔心了,不刻意讓孩子學習,那孩子不就什麼都學不到了嗎?

也不是說完全就排斥各種輔導班,只是說家長要摒棄一種觀念,覺得小時候學了很多技能,以後的人生就萬事大吉了。

大人還是太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了,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我外甥兩歲多的時候,大姐帶著去逛超市,經過一家藥店,他指著藥店上的一個字直接唸了出來,而家裡的大人都沒有教過他,後來發現他是看電視自己學的。

高普尼克說,學習有三個渠道:摸索和試錯、模仿、聽講。

人類兒童非常善於模仿。我們常常說孩子就是大人的複印機,大人做什麼孩子都跟著做什麼。但事實上,高普尼克說,兒童既不是錄像機也不是錄音機,他們非常積極主動。也就是孩子的模仿是有條件的。

首先,你跟孩子關係好不好。你跟孩子關係越好,他越願意模仿你。

其次,你做事到底行不行。你是否真的做到,影響孩子模仿你的意願。實驗表明兩三歲的小孩就已經善於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小孩對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還強烈,如果這個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但總體來說,你是孩子的榜樣,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所以說,當你不知道該如何教孩子的時候,那就做好你自己吧,如果你才華橫溢、陽光自信、脾氣溫和,你的孩子也差不到哪裡去。

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三、家長要扮演園丁,而不是工匠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的童年主要是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家長只需要做好自己之後,想要培育更好的孩子,家長還要謹記一個觀念:“家長要扮演好園丁的角色,而不是做一個精益求精的工匠。”

很多家長自己不是龍鳳,孩子一出生就想著孩子以後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後按自己的設想,今天讓孩子學這個,明天讓孩子學那個,大學什麼專業、畢業做什麼工作,連孩子和誰結婚都想好了,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期成長,將孩子作為一個產品一樣進行精雕細琢。

但實際上,孩子不是產品,他們和父母之間是一種關係,而不是一種工作。父母扮演的角色不應該是木匠,而應該是園丁,為孩子提供一個環境,適時澆澆水、除除草,然後讓孩子自由生長。

從前物質不豐富的時候,家長只顧著孩子的暖飽即可。如今吃飽不再是問題,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但過度的關注,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孩子幸福與否,是要看他的性格和未來的環境是否匹配,所以當孩子六歲以前,父母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寬容的環境讓孩子自由探索。讓他們可以無責任地隨便折騰,變複雜,以期適應未來多變的環境。

"

身邊有很多年輕的家長面對慢慢長大的孩子,總是會擔心地說,“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了!”外甥今年剛剛三歲,大姐前段時間就有些擔憂地說,害怕教不好怎麼辦。

的確,現在的孩子比起我們小時候來說,簡直個個都是人精。同樣的年齡,我們可能還在和泥巴,現在的孩子已經玩轉了各種電子設備,見過了眾多世面,接觸大量的資訊,時不時蹦出個讓大人們都咋舌的金句,讓人大跌眼鏡,連連佩服。

面對如此古靈精怪的小鬼們,這一代的家長們的確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不過,雖然孩子千千萬,但家長們遇到的困惑卻相差無幾,比如開頭說的,有些家長擔心教不了孩子,孩子問問題,我怕答錯了。孩子學英語,我發音不一定都對。家長們擔心的,主要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不足。

學英語、背唐詩、珠心算這些技能真的是6歲前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嗎?本著“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很多家長說,這個不重要哪個重要?

其實這些技能,就算家長不會,還有各種專業輔導班的老師,家長大可把這些“業務”外包。而比起這些事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特別是六歲之前,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做孩子的榜樣,給孩子提供一個自在的探索環境。

一、童年可不只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某個技能

如果童年只是為了學習一些一成不變的技能,那就太小看人類的進化了。

動物界有個普遍的規律,未成年期越漫長的物種,智力水平越發達。可以看到,雞鴨這些動物雖然一出生就會走,但智商一般都不咋地,沒多久也就上了人類的餐桌。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動物長,靈長類動物的未成年期比一般哺乳動物長,而人類的未成年期則是最長的。而且還有種趨勢,人類的童年期越來越長。比如曾經孔子說,三十而立,但現在三十歲的人可能還在人生的探索階段。

為什麼人類的童年會這麼長呢?有個理論認為未成年期顯著變長是源自地球在五萬年前經歷的氣候變化。氣候變化導致當時的人不得不到處遷徙,這就導致了人類的主要課題就是學會變化。也就是說人類只有變得越來越複雜,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世界。

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期望孩子能夠僅僅靠著一個技能就可以應對長大後的世界,未免太過低估世界的變化。先不說上下五千年,單單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讓很多人感覺步入了一個新世界一樣。

所以說,除了學習技能之外,家長更要做的則是,犯錯成本最小的時候,給孩子打造一個可以自由探索的環境,幫助孩子打破一個個未知的世界,培養孩子主動、好奇、勇於探索的個性,這樣孩子以後面對新環境時才不會茫然不知所措。

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二、孩子無時無刻都在學習

那家長可能又會擔心了,不刻意讓孩子學習,那孩子不就什麼都學不到了嗎?

也不是說完全就排斥各種輔導班,只是說家長要摒棄一種觀念,覺得小時候學了很多技能,以後的人生就萬事大吉了。

大人還是太小看孩子的學習能力了,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我外甥兩歲多的時候,大姐帶著去逛超市,經過一家藥店,他指著藥店上的一個字直接唸了出來,而家裡的大人都沒有教過他,後來發現他是看電視自己學的。

高普尼克說,學習有三個渠道:摸索和試錯、模仿、聽講。

人類兒童非常善於模仿。我們常常說孩子就是大人的複印機,大人做什麼孩子都跟著做什麼。但事實上,高普尼克說,兒童既不是錄像機也不是錄音機,他們非常積極主動。也就是孩子的模仿是有條件的。

首先,你跟孩子關係好不好。你跟孩子關係越好,他越願意模仿你。

其次,你做事到底行不行。你是否真的做到,影響孩子模仿你的意願。實驗表明兩三歲的小孩就已經善於判斷一個人靠不靠譜。小孩對自信的敏感度比大人還強烈,如果這個人不自信,小孩根本不信他。

但總體來說,你是孩子的榜樣,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所以說,當你不知道該如何教孩子的時候,那就做好你自己吧,如果你才華橫溢、陽光自信、脾氣溫和,你的孩子也差不到哪裡去。

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三、家長要扮演園丁,而不是工匠

當我們知道了孩子的童年主要是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家長只需要做好自己之後,想要培育更好的孩子,家長還要謹記一個觀念:“家長要扮演好園丁的角色,而不是做一個精益求精的工匠。”

很多家長自己不是龍鳳,孩子一出生就想著孩子以後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後按自己的設想,今天讓孩子學這個,明天讓孩子學那個,大學什麼專業、畢業做什麼工作,連孩子和誰結婚都想好了,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預期成長,將孩子作為一個產品一樣進行精雕細琢。

但實際上,孩子不是產品,他們和父母之間是一種關係,而不是一種工作。父母扮演的角色不應該是木匠,而應該是園丁,為孩子提供一個環境,適時澆澆水、除除草,然後讓孩子自由生長。

從前物質不豐富的時候,家長只顧著孩子的暖飽即可。如今吃飽不再是問題,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但過度的關注,既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也加重了家長的負擔。

孩子幸福與否,是要看他的性格和未來的環境是否匹配,所以當孩子六歲以前,父母的任務就是提供一個寬容的環境讓孩子自由探索。讓他們可以無責任地隨便折騰,變複雜,以期適應未來多變的環境。

面對六歲前的兒童教育,發展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