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也許有的父母在“對號入座”後會覺得委屈,“我也不是故意打他的啊,哪有孩子整天跟父母頂嘴的,說他一句,他還推我……為了不讓他成為熊孩子,我這才動手的”?

所以你看,父母家暴孩子,竟然還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多諷刺。並且,孩子頂嘴一定是他主觀上故意的行為嗎?未必!

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暴力懲罰,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他們主觀上故意的。事實上,孩子會胡鬧,多是受下腦也就是原始腦所攫下腦是人體反應之源,在孩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時,它已經可以驅使著孩子做出“開火”的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滿月的寶寶,已經會無意識地“毆打”父母的原因。

而相應地,負責思考、決策、籌劃等高級能力的上腦,由於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在人25歲時才能完全長成,所以孩子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早早成長為一個成熟又認真的少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也許有的父母在“對號入座”後會覺得委屈,“我也不是故意打他的啊,哪有孩子整天跟父母頂嘴的,說他一句,他還推我……為了不讓他成為熊孩子,我這才動手的”?

所以你看,父母家暴孩子,竟然還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多諷刺。並且,孩子頂嘴一定是他主觀上故意的行為嗎?未必!

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暴力懲罰,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他們主觀上故意的。事實上,孩子會胡鬧,多是受下腦也就是原始腦所攫下腦是人體反應之源,在孩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時,它已經可以驅使著孩子做出“開火”的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滿月的寶寶,已經會無意識地“毆打”父母的原因。

而相應地,負責思考、決策、籌劃等高級能力的上腦,由於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在人25歲時才能完全長成,所以孩子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早早成長為一個成熟又認真的少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不瞭解人的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式教育”,孩子吃不動,就是他們不懂事,需要教訓。並且,在“填鴨”時還不注重“食物”的質量,導致孩子的行為越來越不端。

2.大腦會因給予體驗的不同發生變化

據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雖然自有其發展歷程,但通過主動體驗,大腦還是可以被有意識塑造的。於是,親子教育、胎教開始越來越盛行。只不過,很多父母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給予了孩子很多消極的體驗,反而激發了孩子大腦中主管“原始衝動”的下腦的生長。

比如,為了讓孩子多接觸這個世界,給他一個手機或者平板,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迅速跌入了黑暗暴力電子遊戲的旋渦。受遊戲的影響,孩子大腦裡的暴力因子開始越長越大,一發不可控制。

人的上腦和下腦是兩個非常極端的個體,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而孩子因為接受了不好的體驗,使得下腦受到刺激,而上腦紋絲不動。於是,孩子的大腦占上峰的成了下腦,反饋給父母的信息自然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富有生理性衝動的,比如大吼大叫、比如暴力抵抗等等。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也許有的父母在“對號入座”後會覺得委屈,“我也不是故意打他的啊,哪有孩子整天跟父母頂嘴的,說他一句,他還推我……為了不讓他成為熊孩子,我這才動手的”?

所以你看,父母家暴孩子,竟然還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多諷刺。並且,孩子頂嘴一定是他主觀上故意的行為嗎?未必!

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暴力懲罰,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他們主觀上故意的。事實上,孩子會胡鬧,多是受下腦也就是原始腦所攫下腦是人體反應之源,在孩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時,它已經可以驅使著孩子做出“開火”的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滿月的寶寶,已經會無意識地“毆打”父母的原因。

而相應地,負責思考、決策、籌劃等高級能力的上腦,由於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在人25歲時才能完全長成,所以孩子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早早成長為一個成熟又認真的少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不瞭解人的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式教育”,孩子吃不動,就是他們不懂事,需要教訓。並且,在“填鴨”時還不注重“食物”的質量,導致孩子的行為越來越不端。

2.大腦會因給予體驗的不同發生變化

據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雖然自有其發展歷程,但通過主動體驗,大腦還是可以被有意識塑造的。於是,親子教育、胎教開始越來越盛行。只不過,很多父母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給予了孩子很多消極的體驗,反而激發了孩子大腦中主管“原始衝動”的下腦的生長。

比如,為了讓孩子多接觸這個世界,給他一個手機或者平板,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迅速跌入了黑暗暴力電子遊戲的旋渦。受遊戲的影響,孩子大腦裡的暴力因子開始越長越大,一發不可控制。

人的上腦和下腦是兩個非常極端的個體,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而孩子因為接受了不好的體驗,使得下腦受到刺激,而上腦紋絲不動。於是,孩子的大腦占上峰的成了下腦,反饋給父母的信息自然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富有生理性衝動的,比如大吼大叫、比如暴力抵抗等等。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3.衝突發生時,父母行為過激,會更激發孩子下腦的叛逆

有時候,父母也會認識到自己行為過激,於是便將暴力改為了威脅,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父母這些爬蟲式下腦的行為會在瞬間激活孩子的下腦裡的防禦性腦回路,引發孩子的情緒過激。

威脅發生時,孩子的感官系統會在瞬間檢測到威脅,然後啟動神經迴路,作出反抗、逃離等行為,以使自己擺脫這個險象環生的境地——這完全就是一個生物性的過程

所以,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要麼是父母不瞭解孩子大腦發展進程受限的原理,給予了孩子太高的期待,要麼是父母自己行為過激,無意間刺激到了孩子的下腦,使得他作出了“生物性”的反抗。而並不單純是孩子故意想要激怒父母,要承擔更多過錯的,其實是我們父母自己。

只有父母先行改變,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改變教養方式,讓孩子在健康快樂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儘可能地遠離攻擊型人格障礙的侵襲。

三、父母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們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也許有的父母在“對號入座”後會覺得委屈,“我也不是故意打他的啊,哪有孩子整天跟父母頂嘴的,說他一句,他還推我……為了不讓他成為熊孩子,我這才動手的”?

所以你看,父母家暴孩子,竟然還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多諷刺。並且,孩子頂嘴一定是他主觀上故意的行為嗎?未必!

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暴力懲罰,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他們主觀上故意的。事實上,孩子會胡鬧,多是受下腦也就是原始腦所攫下腦是人體反應之源,在孩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時,它已經可以驅使著孩子做出“開火”的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滿月的寶寶,已經會無意識地“毆打”父母的原因。

而相應地,負責思考、決策、籌劃等高級能力的上腦,由於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在人25歲時才能完全長成,所以孩子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早早成長為一個成熟又認真的少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不瞭解人的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式教育”,孩子吃不動,就是他們不懂事,需要教訓。並且,在“填鴨”時還不注重“食物”的質量,導致孩子的行為越來越不端。

2.大腦會因給予體驗的不同發生變化

據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雖然自有其發展歷程,但通過主動體驗,大腦還是可以被有意識塑造的。於是,親子教育、胎教開始越來越盛行。只不過,很多父母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給予了孩子很多消極的體驗,反而激發了孩子大腦中主管“原始衝動”的下腦的生長。

比如,為了讓孩子多接觸這個世界,給他一個手機或者平板,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迅速跌入了黑暗暴力電子遊戲的旋渦。受遊戲的影響,孩子大腦裡的暴力因子開始越長越大,一發不可控制。

人的上腦和下腦是兩個非常極端的個體,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而孩子因為接受了不好的體驗,使得下腦受到刺激,而上腦紋絲不動。於是,孩子的大腦占上峰的成了下腦,反饋給父母的信息自然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富有生理性衝動的,比如大吼大叫、比如暴力抵抗等等。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3.衝突發生時,父母行為過激,會更激發孩子下腦的叛逆

有時候,父母也會認識到自己行為過激,於是便將暴力改為了威脅,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父母這些爬蟲式下腦的行為會在瞬間激活孩子的下腦裡的防禦性腦回路,引發孩子的情緒過激。

威脅發生時,孩子的感官系統會在瞬間檢測到威脅,然後啟動神經迴路,作出反抗、逃離等行為,以使自己擺脫這個險象環生的境地——這完全就是一個生物性的過程

所以,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要麼是父母不瞭解孩子大腦發展進程受限的原理,給予了孩子太高的期待,要麼是父母自己行為過激,無意間刺激到了孩子的下腦,使得他作出了“生物性”的反抗。而並不單純是孩子故意想要激怒父母,要承擔更多過錯的,其實是我們父母自己。

只有父母先行改變,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改變教養方式,讓孩子在健康快樂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儘可能地遠離攻擊型人格障礙的侵襲。

三、父母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們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所以,在面對孩子不可理喻的行為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1.儘量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父母的情緒過激,會激發孩子的原始行為,使得衝突加劇。所以,在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事態惡化。

此時,父母可以選擇去衛生間待一會,或者去書房安靜地看一會自己喜歡的書,以此來平靜自己的內心。只有父母心態變得平和,才能以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2.不要主觀臆測,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很多事情,看到的和聽到的未必都是事實。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先儘量客觀地瞭解事情的原委。

當然,在孩子情緒還未平靜時,這一招是不奏效的。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帶著不良情緒時做出客觀描述

3.引導孩子紓解情緒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時,外在刺激是不容易被腦補吸收的。

所以,在解決孩子犯錯這件事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紓解情緒。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讓他把委屈都發洩出來。等孩子情緒平靜了,一切的勸導哪怕說教都才會起作用。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也許有的父母在“對號入座”後會覺得委屈,“我也不是故意打他的啊,哪有孩子整天跟父母頂嘴的,說他一句,他還推我……為了不讓他成為熊孩子,我這才動手的”?

所以你看,父母家暴孩子,竟然還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多諷刺。並且,孩子頂嘴一定是他主觀上故意的行為嗎?未必!

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暴力懲罰,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他們主觀上故意的。事實上,孩子會胡鬧,多是受下腦也就是原始腦所攫下腦是人體反應之源,在孩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時,它已經可以驅使著孩子做出“開火”的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滿月的寶寶,已經會無意識地“毆打”父母的原因。

而相應地,負責思考、決策、籌劃等高級能力的上腦,由於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在人25歲時才能完全長成,所以孩子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早早成長為一個成熟又認真的少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不瞭解人的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式教育”,孩子吃不動,就是他們不懂事,需要教訓。並且,在“填鴨”時還不注重“食物”的質量,導致孩子的行為越來越不端。

2.大腦會因給予體驗的不同發生變化

據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雖然自有其發展歷程,但通過主動體驗,大腦還是可以被有意識塑造的。於是,親子教育、胎教開始越來越盛行。只不過,很多父母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給予了孩子很多消極的體驗,反而激發了孩子大腦中主管“原始衝動”的下腦的生長。

比如,為了讓孩子多接觸這個世界,給他一個手機或者平板,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迅速跌入了黑暗暴力電子遊戲的旋渦。受遊戲的影響,孩子大腦裡的暴力因子開始越長越大,一發不可控制。

人的上腦和下腦是兩個非常極端的個體,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而孩子因為接受了不好的體驗,使得下腦受到刺激,而上腦紋絲不動。於是,孩子的大腦占上峰的成了下腦,反饋給父母的信息自然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富有生理性衝動的,比如大吼大叫、比如暴力抵抗等等。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3.衝突發生時,父母行為過激,會更激發孩子下腦的叛逆

有時候,父母也會認識到自己行為過激,於是便將暴力改為了威脅,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父母這些爬蟲式下腦的行為會在瞬間激活孩子的下腦裡的防禦性腦回路,引發孩子的情緒過激。

威脅發生時,孩子的感官系統會在瞬間檢測到威脅,然後啟動神經迴路,作出反抗、逃離等行為,以使自己擺脫這個險象環生的境地——這完全就是一個生物性的過程

所以,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要麼是父母不瞭解孩子大腦發展進程受限的原理,給予了孩子太高的期待,要麼是父母自己行為過激,無意間刺激到了孩子的下腦,使得他作出了“生物性”的反抗。而並不單純是孩子故意想要激怒父母,要承擔更多過錯的,其實是我們父母自己。

只有父母先行改變,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改變教養方式,讓孩子在健康快樂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儘可能地遠離攻擊型人格障礙的侵襲。

三、父母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們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所以,在面對孩子不可理喻的行為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1.儘量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父母的情緒過激,會激發孩子的原始行為,使得衝突加劇。所以,在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事態惡化。

此時,父母可以選擇去衛生間待一會,或者去書房安靜地看一會自己喜歡的書,以此來平靜自己的內心。只有父母心態變得平和,才能以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2.不要主觀臆測,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很多事情,看到的和聽到的未必都是事實。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先儘量客觀地瞭解事情的原委。

當然,在孩子情緒還未平靜時,這一招是不奏效的。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帶著不良情緒時做出客觀描述

3.引導孩子紓解情緒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時,外在刺激是不容易被腦補吸收的。

所以,在解決孩子犯錯這件事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紓解情緒。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讓他把委屈都發洩出來。等孩子情緒平靜了,一切的勸導哪怕說教都才會起作用。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4.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有時候,正是因為這些祕密隱藏得太深,孩子才被人誤解,以至於與父母產生了衝突。所以,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打零分,先去仔細傾聽下他們內心的聲音。

此時,父母可以利用“啟發式提問”,問他“是不是媽媽最近加班太多,你想讓我多陪陪你?”或者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在被擁抱或者親親後仍面有不安,說明他不是安全感缺失,而是有其他原因。

總而言之,就是極盡所能地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5.讓孩子直面犯錯的代價

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而這些最爭取的道路里,其中有一條極為有效,那就是讓孩子直面犯錯的代價。

比如,孩子因為拖拉遲到,父母一定不能幫忙說情,要讓他親自體驗一次遲到的代價。也許老師會因為罰他打掃衛生,也許老師會罰他多寫一篇作文,但是,這樣的代價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體驗,讓他們學會“守時”的意義。

"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一、當面“乖寶寶”,背後“熊孩子”,典型的“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我家樓上有個8歲大的小男孩,性格雖然有點靦腆,但十分有禮貌,每次在電梯裡遇見,他都會主動跟我問好。見得多了,慢慢便熟了起來,有時候在樓下遇見,我會主動招呼女兒,“去跟著哥哥玩吧”。

女兒是個自來熟,很快就跟小男孩混得很熟。但有一天,女兒玩回來時有點不太高興,我問了好半天她都沒說出來個所以然。畢竟女兒才兩歲半,表達不清楚也很正常,所以我便沒太在意。

第二天,當我再次帶著女兒下樓玩的時候,我發現她自己開發出了新的遊戲——踢樹。並且,邊踢嘴裡還邊碎碎念著。起初我覺得好玩,但觀察了一會我才發現不對。

制止了女兒的行為後,我問她:“為什麼要踢樹啊寶寶,這樣樹得多疼”?

女兒想了一會,奶聲奶氣地回答我:“哥哥昨天就是這樣玩的……媽媽,哥哥還哭了……”

後來,跟旁邊一起陪孩子玩的幾個父母聊了會之後,我發現我猜對了。小男孩表面上對誰都很有禮貌,但私下裡,總會做一些熊孩子才做的事情。比如小區裡掛的燈籠,有好幾個就是他給戳破的,有家長親眼看到過。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說實話,那個瞬間,我突然有些毛骨悚然。因為,我沒有想到那麼小的孩子會出現如此嚴重的人格障礙——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

在心理學上,攻擊型人格障礙被分為兩種,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的顯著特點是用消極的、惡劣的、廕庇的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此作為‘攻擊’他人的方式。

當然,8歲的小孩,還不具備“攻擊型人格”,只能算有“攻擊型傾向”,但這已經足夠我們警醒。畢竟,人格一旦形成就難以輕易改變,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則更難矯正。如果父母不及時止步,等孩子真出現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一切就都晚了。

二、父母教育方法越失當,孩子的行為越不端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像我鄰居小男孩這樣具有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傾向的孩子,多是由於父母教育方法失當,對孩子管教太嚴,有時甚至付諸暴力,使得孩子不敢違背父母的意願,內心有想法卻不敢大聲說出來。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也許有的父母在“對號入座”後會覺得委屈,“我也不是故意打他的啊,哪有孩子整天跟父母頂嘴的,說他一句,他還推我……為了不讓他成為熊孩子,我這才動手的”?

所以你看,父母家暴孩子,竟然還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多諷刺。並且,孩子頂嘴一定是他主觀上故意的行為嗎?未必!

1.孩子為什麼會出現不良行為?

很多父母會對孩子暴力懲罰,是因為他們認為,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是他們主觀上故意的。事實上,孩子會胡鬧,多是受下腦也就是原始腦所攫下腦是人體反應之源,在孩子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時,它已經可以驅使著孩子做出“開火”的動作。這也就是為什麼剛剛滿月的寶寶,已經會無意識地“毆打”父母的原因。

而相應地,負責思考、決策、籌劃等高級能力的上腦,由於發育時間很長,一般要在人25歲時才能完全長成,所以孩子無法如父母期待的那樣,早早成長為一個成熟又認真的少年,其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然而,很多父母因為不瞭解人的大腦發育的相關知識,只是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填鴨式教育”,孩子吃不動,就是他們不懂事,需要教訓。並且,在“填鴨”時還不注重“食物”的質量,導致孩子的行為越來越不端。

2.大腦會因給予體驗的不同發生變化

據研究表明,人的大腦雖然自有其發展歷程,但通過主動體驗,大腦還是可以被有意識塑造的。於是,親子教育、胎教開始越來越盛行。只不過,很多父母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給予了孩子很多消極的體驗,反而激發了孩子大腦中主管“原始衝動”的下腦的生長。

比如,為了讓孩子多接觸這個世界,給他一個手機或者平板,而孩子沒有分辨能力,迅速跌入了黑暗暴力電子遊戲的旋渦。受遊戲的影響,孩子大腦裡的暴力因子開始越長越大,一發不可控制。

人的上腦和下腦是兩個非常極端的個體,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而孩子因為接受了不好的體驗,使得下腦受到刺激,而上腦紋絲不動。於是,孩子的大腦占上峰的成了下腦,反饋給父母的信息自然也就是最原始的、最富有生理性衝動的,比如大吼大叫、比如暴力抵抗等等。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3.衝突發生時,父母行為過激,會更激發孩子下腦的叛逆

有時候,父母也會認識到自己行為過激,於是便將暴力改為了威脅,殊不知,孩子是最敏感的,父母這些爬蟲式下腦的行為會在瞬間激活孩子的下腦裡的防禦性腦回路,引發孩子的情緒過激。

威脅發生時,孩子的感官系統會在瞬間檢測到威脅,然後啟動神經迴路,作出反抗、逃離等行為,以使自己擺脫這個險象環生的境地——這完全就是一個生物性的過程

所以,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要麼是父母不瞭解孩子大腦發展進程受限的原理,給予了孩子太高的期待,要麼是父母自己行為過激,無意間刺激到了孩子的下腦,使得他作出了“生物性”的反抗。而並不單純是孩子故意想要激怒父母,要承擔更多過錯的,其實是我們父母自己。

只有父母先行改變,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改變教養方式,讓孩子在健康快樂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孩子才能儘可能地遠離攻擊型人格障礙的侵襲。

三、父母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尹建莉曾經說過,“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們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所以,在面對孩子不可理喻的行為時,我們可以這樣做:

1.儘量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父母的情緒過激,會激發孩子的原始行為,使得衝突加劇。所以,在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事態惡化。

此時,父母可以選擇去衛生間待一會,或者去書房安靜地看一會自己喜歡的書,以此來平靜自己的內心。只有父母心態變得平和,才能以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2.不要主觀臆測,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很多事情,看到的和聽到的未必都是事實。所以,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直接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先儘量客觀地瞭解事情的原委。

當然,在孩子情緒還未平靜時,這一招是不奏效的。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帶著不良情緒時做出客觀描述

3.引導孩子紓解情緒

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時,外在刺激是不容易被腦補吸收的。

所以,在解決孩子犯錯這件事之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引導孩子紓解情緒。給孩子一個情緒的出口,讓他把委屈都發洩出來。等孩子情緒平靜了,一切的勸導哪怕說教都才會起作用。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4.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孩子所有的不良行為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祕密。有時候,正是因為這些祕密隱藏得太深,孩子才被人誤解,以至於與父母產生了衝突。所以,不要一開始就給孩子打零分,先去仔細傾聽下他們內心的聲音。

此時,父母可以利用“啟發式提問”,問他“是不是媽媽最近加班太多,你想讓我多陪陪你?”或者觀察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在被擁抱或者親親後仍面有不安,說明他不是安全感缺失,而是有其他原因。

總而言之,就是極盡所能地去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5.讓孩子直面犯錯的代價

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而這些最爭取的道路里,其中有一條極為有效,那就是讓孩子直面犯錯的代價。

比如,孩子因為拖拉遲到,父母一定不能幫忙說情,要讓他親自體驗一次遲到的代價。也許老師會因為罰他打掃衛生,也許老師會罰他多寫一篇作文,但是,這樣的代價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體驗,讓他們學會“守時”的意義。

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心理學家提醒,警惕攻擊型人格障礙

當然,事後,父母還是要跟孩子仔細談一次,給他情緒的行為界限。有時候,說“不”才是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最大的愛

鄧超在《銀河補習班》裡說,“我也是第一次給人當爸爸,對不起啊,兒子”。同樣,我們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給人做父母,所以難免犯錯。但是,“有錯改之,無則加勉”,這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祖訓,為了不讓孩子不跌入人格障礙的魔窟,廣大父母們,還要繼續努力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