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處理能力,爸媽可以用有趣、好玩的遊戲來訓練孩子:

遊戲1:玻璃珠轉移。

具體做法:準備2只碗、10小玻璃珠球,1個小勺。讓孩子把10個小玻璃珠放進一隻碗裡,再用勺子一顆一顆舀到另一隻碗裡。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遊戲2:幫大娃娃穿衣服。

具體做法:大娃娃一個。

大娃娃相信每家都有,衣服嘛,娃娃自身有的,或者是孩子不穿的,或是穿舊的衣服,可以給娃娃穿上,爸爸媽媽在一旁提示孩子如何分清衣服前後,怎麼穿即可。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第四,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處理能力,爸媽可以用有趣、好玩的遊戲來訓練孩子:

遊戲1:玻璃珠轉移。

具體做法:準備2只碗、10小玻璃珠球,1個小勺。讓孩子把10個小玻璃珠放進一隻碗裡,再用勺子一顆一顆舀到另一隻碗裡。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遊戲2:幫大娃娃穿衣服。

具體做法:大娃娃一個。

大娃娃相信每家都有,衣服嘛,娃娃自身有的,或者是孩子不穿的,或是穿舊的衣服,可以給娃娃穿上,爸爸媽媽在一旁提示孩子如何分清衣服前後,怎麼穿即可。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第四,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孩子上幼兒園順當,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來往,比如可以請小朋友來家中做客,或者去小朋友家中串門、走訪,並讓孩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多少可以在入園之前,就有幾個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也不會孤單,怕被欺負。

第五,爸爸媽媽自己早起不慌亂。

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一週,爸爸媽媽就開始要自己堅持每天早睡早起。

據有經驗的媽媽傳授,自己早上大概比孩子早起30分鐘左右,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點等。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處理能力,爸媽可以用有趣、好玩的遊戲來訓練孩子:

遊戲1:玻璃珠轉移。

具體做法:準備2只碗、10小玻璃珠球,1個小勺。讓孩子把10個小玻璃珠放進一隻碗裡,再用勺子一顆一顆舀到另一隻碗裡。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遊戲2:幫大娃娃穿衣服。

具體做法:大娃娃一個。

大娃娃相信每家都有,衣服嘛,娃娃自身有的,或者是孩子不穿的,或是穿舊的衣服,可以給娃娃穿上,爸爸媽媽在一旁提示孩子如何分清衣服前後,怎麼穿即可。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第四,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孩子上幼兒園順當,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來往,比如可以請小朋友來家中做客,或者去小朋友家中串門、走訪,並讓孩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多少可以在入園之前,就有幾個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也不會孤單,怕被欺負。

第五,爸爸媽媽自己早起不慌亂。

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一週,爸爸媽媽就開始要自己堅持每天早睡早起。

據有經驗的媽媽傳授,自己早上大概比孩子早起30分鐘左右,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點等。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心的爸爸媽媽還會在前一天就問好孩子要吃的早餐,並準備好孩子最喜歡的餐具,引誘寶寶早起,便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早起習慣。

第六,配合家校,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目前,很多幼兒園都與時俱進,會舉行好玩又有意義的開學活動,想要找到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處理能力,爸媽可以用有趣、好玩的遊戲來訓練孩子:

遊戲1:玻璃珠轉移。

具體做法:準備2只碗、10小玻璃珠球,1個小勺。讓孩子把10個小玻璃珠放進一隻碗裡,再用勺子一顆一顆舀到另一隻碗裡。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遊戲2:幫大娃娃穿衣服。

具體做法:大娃娃一個。

大娃娃相信每家都有,衣服嘛,娃娃自身有的,或者是孩子不穿的,或是穿舊的衣服,可以給娃娃穿上,爸爸媽媽在一旁提示孩子如何分清衣服前後,怎麼穿即可。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第四,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孩子上幼兒園順當,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來往,比如可以請小朋友來家中做客,或者去小朋友家中串門、走訪,並讓孩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多少可以在入園之前,就有幾個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也不會孤單,怕被欺負。

第五,爸爸媽媽自己早起不慌亂。

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一週,爸爸媽媽就開始要自己堅持每天早睡早起。

據有經驗的媽媽傳授,自己早上大概比孩子早起30分鐘左右,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點等。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心的爸爸媽媽還會在前一天就問好孩子要吃的早餐,並準備好孩子最喜歡的餐具,引誘寶寶早起,便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早起習慣。

第六,配合家校,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目前,很多幼兒園都與時俱進,會舉行好玩又有意義的開學活動,想要找到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學校,與幼兒園老師多主動聯繫,提供自己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比如我們當地的幼兒園會提前一週發開學須知,告知家長幼兒園會舉辦什麼樣的活動,讓爸爸媽媽告訴孩子,“誘惑”孩子自己想入園。

比如,老師會與爸爸媽媽們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商量好,會在幼兒園設置“玩具角”,這裡有孩子們喜歡的小玩具,只有不遲到、遵守紀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為了得到玩具,孩子們自己就會催促爸爸媽媽早點起床,早早入園了。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處理能力,爸媽可以用有趣、好玩的遊戲來訓練孩子:

遊戲1:玻璃珠轉移。

具體做法:準備2只碗、10小玻璃珠球,1個小勺。讓孩子把10個小玻璃珠放進一隻碗裡,再用勺子一顆一顆舀到另一隻碗裡。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遊戲2:幫大娃娃穿衣服。

具體做法:大娃娃一個。

大娃娃相信每家都有,衣服嘛,娃娃自身有的,或者是孩子不穿的,或是穿舊的衣服,可以給娃娃穿上,爸爸媽媽在一旁提示孩子如何分清衣服前後,怎麼穿即可。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第四,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孩子上幼兒園順當,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來往,比如可以請小朋友來家中做客,或者去小朋友家中串門、走訪,並讓孩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多少可以在入園之前,就有幾個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也不會孤單,怕被欺負。

第五,爸爸媽媽自己早起不慌亂。

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一週,爸爸媽媽就開始要自己堅持每天早睡早起。

據有經驗的媽媽傳授,自己早上大概比孩子早起30分鐘左右,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點等。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心的爸爸媽媽還會在前一天就問好孩子要吃的早餐,並準備好孩子最喜歡的餐具,引誘寶寶早起,便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早起習慣。

第六,配合家校,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目前,很多幼兒園都與時俱進,會舉行好玩又有意義的開學活動,想要找到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學校,與幼兒園老師多主動聯繫,提供自己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比如我們當地的幼兒園會提前一週發開學須知,告知家長幼兒園會舉辦什麼樣的活動,讓爸爸媽媽告訴孩子,“誘惑”孩子自己想入園。

比如,老師會與爸爸媽媽們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商量好,會在幼兒園設置“玩具角”,這裡有孩子們喜歡的小玩具,只有不遲到、遵守紀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為了得到玩具,孩子們自己就會催促爸爸媽媽早點起床,早早入園了。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

原創首發:小曉樣兒,歡迎頭條號轉發分享!

“媽媽,我不想去上幼兒園。”

“幼兒園多好啊,幼兒園裡有滑滑梯,有老師教寶貝畫畫,有小朋友一起玩兒。”

“不嘛,我就要媽媽,我不去幼兒園!”

……

今天在下班的路上,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開學在即,像這樣的親子對話應該不少。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最近,有關孩於子愛不愛上幼兒園的問題成了熱點,網上很多討論“分離焦慮”的文章,導致不少爸爸媽媽以為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就是“分離焦慮”所引起的!

所謂“分離焦慮”,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不願意跟親愛的爸媽分開,去到陌生的環境當中,沒有安全感,因而產生焦急情緒,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

事實上,據很多老師反映,近幾年小孩子們入園很快就能夠適應。主要原因是由於現在的不少小朋友在入園之前,就有跟爸爸媽媽分離的經歷和經驗,比如有些小朋友在10個月大的時候,就上過各種親子班、培訓班等等。在現在這個時代,不比從前,孩子們已經提早進入集體生活,再融入集體也相當容易一些。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小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並未一定就是“分離焦慮”惹的禍,有可能是爸媽對很多細節還沒有想到,而孩子不願入園,可能另有“隱情”,爸爸媽媽需謹慎,最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具體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才是孩子不願入園的根本原因。

假如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分離焦慮”在作祟,那麼孩子為何不願入園呢?可能與以下生活習慣和小細節有緊密的關聯:

第一,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研究顯示,人天生就傾向於輕鬆和安逸,因此安逸往往會滋生出懶散。

當孩子在家就愛睡懶覺,尤其是體驗或聽小朋友說起過幼兒園的孩子,平時爸爸媽媽起床也晚,往往在七點半時還睡眼惺鬆穿著睡衣打著呵欠。

而幼兒園畢竟是集體生活,它的作息時間相對嚴格,導致孩子出現心理落差,感覺幼兒園太規範,限制太多,讓孩子想逃離,他們就會出現或撒嬌、或哭鬧著不願去上幼兒園。

第二,孩子自理能力較差。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現在的家庭,多數把孩子看成是家裡唯一的寶貝,平日裡從不讓孩子受苦受累,也不大注意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尤其是祖輩帶娃,更容易得到寵愛,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

比如,前幾天就有東方網的一個新聞報道《女孩從小不愛啃東西吃得太精細,長成“月牙臉”》,文中叫小敏的女孩生在武漢,家人無比驕縱寵愛,連吃排骨都要把肉剔下來打成泥了再吃。導致小敏吃東西的能力幾乎消失,11歲時出現明顯的“地包天”,看側臉像“月牙”,現已在醫院做了2年的畸正,需成年後再做“正頜正畸”聯合治療,看能否正常。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些孩子在家“天下第一”,習慣了無拘束,自在不說,還有人寶貝著,而到幼兒園要自己動手吃飯、穿疊衣褲,加上不太會表達自己,就顯得動作磨蹭,達不到老師的要求,比不過其他小朋友,做什麼都顯得很吃力,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入園了。

第三,爸爸媽媽自身有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小區豌豆媽就說:“我家寶貝從小體質不好,在家總吃藥。這要上幼兒園的話,我擔心豌豆身體受不了。”

同一小區的明明媽覺得明明平時膽子就小,不太愛跟小朋友遊戲。為了讓明明適應集體生活,明明媽甚至還給明明報過一個早教班,明明媽說:“早教班也不知道起作用沒,一週就三天課,一堂課就2小時,這麼短的時間,怕是沒改變明明的膽小和內向性格。要是上了幼兒園,明明還是不主動和小朋友玩,我就怕他被孤立和欺負,那他就更不願意上幼兒園了。”

還有的爸媽擔心幼兒園伙食不好,孩子吃不好、睡不好,

有的爸媽生怕孩子頑皮,滿教室跑,老師不耐心,責備孩子。

有的爸媽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裡根本學不到知識……

總之,爸媽很焦慮,強化了孩子對幼兒園的反感。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因此,孩子不願意入園,很可能是成長問題中遇見的“滄海一粟”,爸媽需謹慎,早日找出具體細節和原因,早日改善加強,孩子才會輕鬆入園不受罪。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如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學了,為更好的讓孩子順當入園,作為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孩子:

第一、積極的語言引導。

比如,爸爸媽媽不要這麼說——

“再不乖,我把你送幼兒園去,讓老師管。”

“我看你上幼兒園還怎麼耍賴?”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爸爸媽媽要這麼說——

“豌豆哥哥會認字了呀,原來是上了幼兒園呀,寶貝上幼兒園也會很認字的……”

“幼兒園裡有很多跟你一樣的乖寶寶,他們還會唱兒歌,過2天我們也去幼兒園,好不好?”

這些帶著一定的鼓勵性、讚歎性的句子,有積極的、正向的引導作用,可以增加孩子上幼兒園的興趣,讓孩子對入園這件事比較期待。

第二,帶孩子熟悉幼兒園。

抽個時間,在入園前帶孩子去幼兒園裡面看一看,轉一轉,或到幼兒園附近散個步。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比如,到園中的活動,帶孩子去娛樂區、午睡間、教室等地方,儘量讓孩子發現園中的美好,讓孩子清楚小朋友在幼兒園中做什麼,在孩子腦中對幼兒園有一個好的印象,如幼兒園“也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我要做幼兒園的乖寶寶”等等。

第三,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除了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自己用勺子、用杯子、如廁、飯前便後、穿脫鞋襪及衣服等。作息規律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儘量訓練孩子早睡早起,讓孩子獨立入睡。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處理能力,爸媽可以用有趣、好玩的遊戲來訓練孩子:

遊戲1:玻璃珠轉移。

具體做法:準備2只碗、10小玻璃珠球,1個小勺。讓孩子把10個小玻璃珠放進一隻碗裡,再用勺子一顆一顆舀到另一隻碗裡。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遊戲2:幫大娃娃穿衣服。

具體做法:大娃娃一個。

大娃娃相信每家都有,衣服嘛,娃娃自身有的,或者是孩子不穿的,或是穿舊的衣服,可以給娃娃穿上,爸爸媽媽在一旁提示孩子如何分清衣服前後,怎麼穿即可。中間依據孩子自身能力安排休息或持續時間。

第四,培養孩子與小朋友交往。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為孩子上幼兒園順當,爸爸媽媽應該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跟小朋友來往,比如可以請小朋友來家中做客,或者去小朋友家中串門、走訪,並讓孩子學會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食物、玩具等等。

這樣一來,孩子多少可以在入園之前,就有幾個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上幼兒園也不會孤單,怕被欺負。

第五,爸爸媽媽自己早起不慌亂。

在孩子上幼兒園前一週,爸爸媽媽就開始要自己堅持每天早睡早起。

據有經驗的媽媽傳授,自己早上大概比孩子早起30分鐘左右,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點等。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有心的爸爸媽媽還會在前一天就問好孩子要吃的早餐,並準備好孩子最喜歡的餐具,引誘寶寶早起,便於孩子養成良好的早起習慣。

第六,配合家校,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目前,很多幼兒園都與時俱進,會舉行好玩又有意義的開學活動,想要找到孩子們的“興趣點”,讓孩子自己想入園。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這就需要爸爸媽媽配合學校,與幼兒園老師多主動聯繫,提供自己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比如我們當地的幼兒園會提前一週發開學須知,告知家長幼兒園會舉辦什麼樣的活動,讓爸爸媽媽告訴孩子,“誘惑”孩子自己想入園。

比如,老師會與爸爸媽媽們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商量好,會在幼兒園設置“玩具角”,這裡有孩子們喜歡的小玩具,只有不遲到、遵守紀律的小朋友才能得到,為了得到玩具,孩子們自己就會催促爸爸媽媽早點起床,早早入園了。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孩子不願入園一定是“分離焦急”嗎?可能另有隱情,爸媽別弄錯

文章版權原創聲明:小曉樣兒。

孩子健康成長的路上,小曉樣兒與你同行,歡迎關注、個人轉發、以及留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