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孩子入學後,哪些事會觸發焦慮?

很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而忽視了剛上小學也會焦慮。入園焦慮的孩子年齡較小,大多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而上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已經滿6歲,大部分孩子遇事不再大哭大鬧,而是較為剋制。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並且經歷過進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從而放鬆了警惕,開始一門心思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其實,大人換了新環境都常常焦慮,何況剛入學的孩子呢?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孩子入學後,哪些事會觸發焦慮?

很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而忽視了剛上小學也會焦慮。入園焦慮的孩子年齡較小,大多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而上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已經滿6歲,大部分孩子遇事不再大哭大鬧,而是較為剋制。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並且經歷過進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從而放鬆了警惕,開始一門心思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其實,大人換了新環境都常常焦慮,何況剛入學的孩子呢?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面對新環境的緊張

孩子剛上小學,需要適應新校園。教室在哪裡?廁所在哪裡?老師辦公室在哪裡?弄明白這些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

孩子需要與新老師、新同學磨合。前一個月還是幼兒園裡的寶寶,後一個月就變成小學裡的少年。幼兒園裡笑眯眯的老師不見了,眼前是一個表情嚴肅、語言強勢的小學班主任。

幼兒園裡一個班只有二十幾個熟悉的的小朋友,現在一個班有四五十個陌生的同學。

社交恐懼,是孩子焦慮的一大表現。這樣的孩子,可能跟同學說句話都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時常處於緊張中,難免產生軀體的不適感。

  • 對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

幼兒園期間,孩子們都在玩中學。上小學後,學習變成上學的唯一目的。一節課40分鐘全程坐在那裡聽講,下課不讓玩鬧,很快又是新的一節課。

語文、數學、英語,不同的知識點輪番轟炸孩子的大腦,杏仁體本能地起反應,讓孩子緊張焦慮起來。

  • 對前所未遇的小事的糾結

如前面所說,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敏感,可能被一件小事搞得半天情緒不好。

比如同學借去他的橡皮沒有還他不好意思要回,或者聽寫錯誤較多被老師批評,這種小事在有的孩子眼中不算事,在個別孩子眼中就是天大的事,足以焦慮一整天。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孩子入學後,哪些事會觸發焦慮?

很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而忽視了剛上小學也會焦慮。入園焦慮的孩子年齡較小,大多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而上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已經滿6歲,大部分孩子遇事不再大哭大鬧,而是較為剋制。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並且經歷過進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從而放鬆了警惕,開始一門心思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其實,大人換了新環境都常常焦慮,何況剛入學的孩子呢?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面對新環境的緊張

孩子剛上小學,需要適應新校園。教室在哪裡?廁所在哪裡?老師辦公室在哪裡?弄明白這些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

孩子需要與新老師、新同學磨合。前一個月還是幼兒園裡的寶寶,後一個月就變成小學裡的少年。幼兒園裡笑眯眯的老師不見了,眼前是一個表情嚴肅、語言強勢的小學班主任。

幼兒園裡一個班只有二十幾個熟悉的的小朋友,現在一個班有四五十個陌生的同學。

社交恐懼,是孩子焦慮的一大表現。這樣的孩子,可能跟同學說句話都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時常處於緊張中,難免產生軀體的不適感。

  • 對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

幼兒園期間,孩子們都在玩中學。上小學後,學習變成上學的唯一目的。一節課40分鐘全程坐在那裡聽講,下課不讓玩鬧,很快又是新的一節課。

語文、數學、英語,不同的知識點輪番轟炸孩子的大腦,杏仁體本能地起反應,讓孩子緊張焦慮起來。

  • 對前所未遇的小事的糾結

如前面所說,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敏感,可能被一件小事搞得半天情緒不好。

比如同學借去他的橡皮沒有還他不好意思要回,或者聽寫錯誤較多被老師批評,這種小事在有的孩子眼中不算事,在個別孩子眼中就是天大的事,足以焦慮一整天。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干預?

其實焦慮並不完全是壞事,適度的焦慮對孩子有所幫助。

《如何才能不焦慮》一書中提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的焦慮喚起水平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這樣一條倒U形曲線:焦慮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時,個體的表現都不好;適度焦慮的情況下,個體的表現最佳。

這表明,適度的焦慮能幫助孩子做得更好,但過於焦慮,就會使表現下降。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孩子入學後,哪些事會觸發焦慮?

很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而忽視了剛上小學也會焦慮。入園焦慮的孩子年齡較小,大多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而上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已經滿6歲,大部分孩子遇事不再大哭大鬧,而是較為剋制。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並且經歷過進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從而放鬆了警惕,開始一門心思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其實,大人換了新環境都常常焦慮,何況剛入學的孩子呢?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面對新環境的緊張

孩子剛上小學,需要適應新校園。教室在哪裡?廁所在哪裡?老師辦公室在哪裡?弄明白這些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

孩子需要與新老師、新同學磨合。前一個月還是幼兒園裡的寶寶,後一個月就變成小學裡的少年。幼兒園裡笑眯眯的老師不見了,眼前是一個表情嚴肅、語言強勢的小學班主任。

幼兒園裡一個班只有二十幾個熟悉的的小朋友,現在一個班有四五十個陌生的同學。

社交恐懼,是孩子焦慮的一大表現。這樣的孩子,可能跟同學說句話都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時常處於緊張中,難免產生軀體的不適感。

  • 對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

幼兒園期間,孩子們都在玩中學。上小學後,學習變成上學的唯一目的。一節課40分鐘全程坐在那裡聽講,下課不讓玩鬧,很快又是新的一節課。

語文、數學、英語,不同的知識點輪番轟炸孩子的大腦,杏仁體本能地起反應,讓孩子緊張焦慮起來。

  • 對前所未遇的小事的糾結

如前面所說,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敏感,可能被一件小事搞得半天情緒不好。

比如同學借去他的橡皮沒有還他不好意思要回,或者聽寫錯誤較多被老師批評,這種小事在有的孩子眼中不算事,在個別孩子眼中就是天大的事,足以焦慮一整天。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干預?

其實焦慮並不完全是壞事,適度的焦慮對孩子有所幫助。

《如何才能不焦慮》一書中提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的焦慮喚起水平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這樣一條倒U形曲線:焦慮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時,個體的表現都不好;適度焦慮的情況下,個體的表現最佳。

這表明,適度的焦慮能幫助孩子做得更好,但過於焦慮,就會使表現下降。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過度焦慮?《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書中給出了以下危險信號:

● 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過度痛苦:哭泣、身體症狀、悲傷、憤怒、沮喪、無助和尷尬。

● 處於應激狀態時很容易痛苦、激動或憤怒。

● 反覆確認“如果……怎麼辦”的問題,並且無法安慰,對邏輯爭論不作反應。

● 頭疼、胃痛、經常因為噁心不能去上學。

● 預期性焦慮,擔心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後的事。

● 睡眠紊亂,比如很難入睡或時常做噩夢。

● 完美主義:標準很高,眼裡沒有足夠好的東西。

● 過度的責任感:過度地關注別人是否因為自己而心煩,為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 表現出過度的逃避傾向:拒絕參加活動、拒絕去上學。

● 兒童自身或家庭功能受到影響:對於上學、去朋友家、家庭聚會和度假等活動感到困難。

● 對於正常情境引起的兒童痛苦需要給予過多的安慰,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勸說孩子從事常規活動,例如做作業、打掃衛生和吃飯。

前面所說的嘟嘟總說肚子疼,顯然符合“頭疼、胃痛、經常因為噁心不能去上學”這一條。

家長可以對照以上危險信號,孩子表現出來的症狀越多,可能焦慮越嚴重,越需要家長多做引導。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孩子入學後,哪些事會觸發焦慮?

很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而忽視了剛上小學也會焦慮。入園焦慮的孩子年齡較小,大多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而上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已經滿6歲,大部分孩子遇事不再大哭大鬧,而是較為剋制。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並且經歷過進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從而放鬆了警惕,開始一門心思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其實,大人換了新環境都常常焦慮,何況剛入學的孩子呢?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面對新環境的緊張

孩子剛上小學,需要適應新校園。教室在哪裡?廁所在哪裡?老師辦公室在哪裡?弄明白這些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

孩子需要與新老師、新同學磨合。前一個月還是幼兒園裡的寶寶,後一個月就變成小學裡的少年。幼兒園裡笑眯眯的老師不見了,眼前是一個表情嚴肅、語言強勢的小學班主任。

幼兒園裡一個班只有二十幾個熟悉的的小朋友,現在一個班有四五十個陌生的同學。

社交恐懼,是孩子焦慮的一大表現。這樣的孩子,可能跟同學說句話都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時常處於緊張中,難免產生軀體的不適感。

  • 對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

幼兒園期間,孩子們都在玩中學。上小學後,學習變成上學的唯一目的。一節課40分鐘全程坐在那裡聽講,下課不讓玩鬧,很快又是新的一節課。

語文、數學、英語,不同的知識點輪番轟炸孩子的大腦,杏仁體本能地起反應,讓孩子緊張焦慮起來。

  • 對前所未遇的小事的糾結

如前面所說,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敏感,可能被一件小事搞得半天情緒不好。

比如同學借去他的橡皮沒有還他不好意思要回,或者聽寫錯誤較多被老師批評,這種小事在有的孩子眼中不算事,在個別孩子眼中就是天大的事,足以焦慮一整天。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干預?

其實焦慮並不完全是壞事,適度的焦慮對孩子有所幫助。

《如何才能不焦慮》一書中提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的焦慮喚起水平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這樣一條倒U形曲線:焦慮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時,個體的表現都不好;適度焦慮的情況下,個體的表現最佳。

這表明,適度的焦慮能幫助孩子做得更好,但過於焦慮,就會使表現下降。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過度焦慮?《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書中給出了以下危險信號:

● 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過度痛苦:哭泣、身體症狀、悲傷、憤怒、沮喪、無助和尷尬。

● 處於應激狀態時很容易痛苦、激動或憤怒。

● 反覆確認“如果……怎麼辦”的問題,並且無法安慰,對邏輯爭論不作反應。

● 頭疼、胃痛、經常因為噁心不能去上學。

● 預期性焦慮,擔心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後的事。

● 睡眠紊亂,比如很難入睡或時常做噩夢。

● 完美主義:標準很高,眼裡沒有足夠好的東西。

● 過度的責任感:過度地關注別人是否因為自己而心煩,為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 表現出過度的逃避傾向:拒絕參加活動、拒絕去上學。

● 兒童自身或家庭功能受到影響:對於上學、去朋友家、家庭聚會和度假等活動感到困難。

● 對於正常情境引起的兒童痛苦需要給予過多的安慰,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勸說孩子從事常規活動,例如做作業、打掃衛生和吃飯。

前面所說的嘟嘟總說肚子疼,顯然符合“頭疼、胃痛、經常因為噁心不能去上學”這一條。

家長可以對照以上危險信號,孩子表現出來的症狀越多,可能焦慮越嚴重,越需要家長多做引導。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怎樣幫孩子走出過度焦慮,早日適應學校生活?

當孩子焦慮十分嚴重時,建議求助專業人士,目前公認的認知行為療法在焦慮障礙兒童中療效顯著。

如果孩子焦慮沒有那麼嚴重,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管理焦慮。

  •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覺

通過語言和動作,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站在他這邊的。可以給他個擁抱,也可以幫他表達感覺:“我知道你討厭焦慮。”“這讓你很難過。”

  • 第二步:給焦慮大腦重貼標籤

告訴孩子當焦慮的想法出現時,把他標識為大腦的錯誤警報,就像蚊子一樣沒有用處,只會“嗡嗡”叫惹人煩。

  • 第三步:啟用第二反應

找到孩子真正焦慮的問題,並重新認知。

比如前面所述同學借孩子的橡皮沒還,孩子不好意思要,孩子真正焦慮的可能他是要了同學不還。我們可以幫孩子分析,很大的概率並不是同學故意不還,可能只是同學忘了這回事。

  • 第四步:關掉身體的警報

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思考焦慮想法的時候,身體自動進入了焦慮就緒狀態,應該切斷這個想法。

可以讓孩子像吹氣球一樣吹氣,這能讓孩子調整、放鬆以及用現實的思考來打破情境與焦慮之間的聯繫。

  • 第五步:讓孩子自己做主

當孩子暫時從焦慮情緒中脫離後,讓他自己選擇想做的事情去忙碌起來,以徹底擺脫焦慮的感覺。

最好選擇動態的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玩捉迷藏、運動等。

  • 第六步:鼓勵

當孩子戰勝一次困難,要表揚他,強化這個成功的過程。且要在一定長的時間內持續獎賞及鼓勵,直到孩子養成習慣。

"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同事的兒子嘟嘟今年上小學一年級,開學一週下來,半道從學校接回來三次。

第一次,嘟嘟媽媽接到班主任電話,說孩子肚子疼,要求回家。嘟嘟媽媽趕緊去接出來,帶到醫院,醫生檢查完又做B超,都說沒什麼問題。再問嘟嘟,他說好像不疼了。

第二次,嘟嘟媽媽又接到電話說嘟嘟肚子疼,班主任說問他能不能堅持一下,嘟嘟表示不光肚子疼,還頭疼,覺得發冷。媽媽又趕忙接出來,帶到醫院一通檢查,既不發燒,也沒發炎,還是沒毛病。

到了第三次,嘟嘟媽媽直接把他接回家。沒多久,看著嘟嘟沒事人一樣,完全不像肚子疼的樣子了。

媽媽問他是不是假裝肚子疼來逃學,嘟嘟委屈地哭了,一邊抽泣一邊說,在學校裡真肚子疼,沒有撒謊。

其實,像嘟嘟這種頻繁肚子疼,排除病理性和生理性的,通常是心理性的,也就是焦慮導致了腹痛。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塔瑪•瓊斯基所著的《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一書中,提到焦慮會使人產生心跳加速、手腳冰涼、臉色蒼白、頭暈、出汗、胃痛、發抖等莫名的、不舒服的症狀。

有的人一考試就肚子疼,有的人一緊張就頭疼,其實都是焦慮在作怪。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孩子焦慮來源於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

  • 基因

從遺傳學角度來看,父母焦慮,遺傳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很大。換句話說父母愛焦慮,孩子可能天生就愛焦慮。自身容易焦慮的爸爸媽媽要注意這一點了,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愛焦慮。

  • 大腦生理機能

在大腦防禦系統的中心,有一個杏仁狀的細胞群,叫作杏仁核。杏仁核是大腦的情緒反應中心,當外部世界令人不安時,它會立即喚起負面情緒,使人焦慮。有研究表明,杏仁核大的兒童,更容易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氣質

孩子有不同的先天氣質,比如三個月的嬰兒,有的別人一抱就哭,有的誰抱都行。同樣的變化,在不同的孩子眼中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天生比較敏感、對周邊變化謹慎的孩子,往往更容易焦慮。

  • 家庭教養方式

採取過度控制或者過度保護的家庭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容易焦慮。

  • 環境因素,包括創傷性事件

經歷過創傷性事件,包括親人去世、被暴力傷害、失去最好的朋友、父母離異、生病住院等,面對新環境更容易產生焦慮。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孩子入學後,哪些事會觸發焦慮?

很多家長十分重視孩子入園時的分離焦慮,而忽視了剛上小學也會焦慮。入園焦慮的孩子年齡較小,大多會通過哭鬧的方式吸引家長的注意力。而上小學一年級時,孩子已經滿6歲,大部分孩子遇事不再大哭大鬧,而是較為剋制。家長認為孩子長大了,並且經歷過進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從而放鬆了警惕,開始一門心思盯在孩子的學習上。

其實,大人換了新環境都常常焦慮,何況剛入學的孩子呢?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 面對新環境的緊張

孩子剛上小學,需要適應新校園。教室在哪裡?廁所在哪裡?老師辦公室在哪裡?弄明白這些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

孩子需要與新老師、新同學磨合。前一個月還是幼兒園裡的寶寶,後一個月就變成小學裡的少年。幼兒園裡笑眯眯的老師不見了,眼前是一個表情嚴肅、語言強勢的小學班主任。

幼兒園裡一個班只有二十幾個熟悉的的小朋友,現在一個班有四五十個陌生的同學。

社交恐懼,是孩子焦慮的一大表現。這樣的孩子,可能跟同學說句話都需要拿出很大的勇氣,時常處於緊張中,難免產生軀體的不適感。

  • 對新的學習方式的不適應

幼兒園期間,孩子們都在玩中學。上小學後,學習變成上學的唯一目的。一節課40分鐘全程坐在那裡聽講,下課不讓玩鬧,很快又是新的一節課。

語文、數學、英語,不同的知識點輪番轟炸孩子的大腦,杏仁體本能地起反應,讓孩子緊張焦慮起來。

  • 對前所未遇的小事的糾結

如前面所說,有的孩子天生比較敏感,可能被一件小事搞得半天情緒不好。

比如同學借去他的橡皮沒有還他不好意思要回,或者聽寫錯誤較多被老師批評,這種小事在有的孩子眼中不算事,在個別孩子眼中就是天大的事,足以焦慮一整天。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什麼樣的焦慮需要干預?

其實焦慮並不完全是壞事,適度的焦慮對孩子有所幫助。

《如何才能不焦慮》一書中提到,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的焦慮喚起水平和行為表現之間存在這樣一條倒U形曲線:焦慮水平過高或者過低時,個體的表現都不好;適度焦慮的情況下,個體的表現最佳。

這表明,適度的焦慮能幫助孩子做得更好,但過於焦慮,就會使表現下降。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過度焦慮?《讓孩子遠離焦慮:幫助孩子擺脫不安、害怕與恐懼的心理課》書中給出了以下危險信號:

● 與現實狀況不相稱的過度痛苦:哭泣、身體症狀、悲傷、憤怒、沮喪、無助和尷尬。

● 處於應激狀態時很容易痛苦、激動或憤怒。

● 反覆確認“如果……怎麼辦”的問題,並且無法安慰,對邏輯爭論不作反應。

● 頭疼、胃痛、經常因為噁心不能去上學。

● 預期性焦慮,擔心幾小時、幾天甚至幾星期後的事。

● 睡眠紊亂,比如很難入睡或時常做噩夢。

● 完美主義:標準很高,眼裡沒有足夠好的東西。

● 過度的責任感:過度地關注別人是否因為自己而心煩,為不必要的事情道歉。

● 表現出過度的逃避傾向:拒絕參加活動、拒絕去上學。

● 兒童自身或家庭功能受到影響:對於上學、去朋友家、家庭聚會和度假等活動感到困難。

● 對於正常情境引起的兒童痛苦需要給予過多的安慰,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勸說孩子從事常規活動,例如做作業、打掃衛生和吃飯。

前面所說的嘟嘟總說肚子疼,顯然符合“頭疼、胃痛、經常因為噁心不能去上學”這一條。

家長可以對照以上危險信號,孩子表現出來的症狀越多,可能焦慮越嚴重,越需要家長多做引導。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怎樣幫孩子走出過度焦慮,早日適應學校生活?

當孩子焦慮十分嚴重時,建議求助專業人士,目前公認的認知行為療法在焦慮障礙兒童中療效顯著。

如果孩子焦慮沒有那麼嚴重,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管理焦慮。

  •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覺

通過語言和動作,讓孩子知道我們是站在他這邊的。可以給他個擁抱,也可以幫他表達感覺:“我知道你討厭焦慮。”“這讓你很難過。”

  • 第二步:給焦慮大腦重貼標籤

告訴孩子當焦慮的想法出現時,把他標識為大腦的錯誤警報,就像蚊子一樣沒有用處,只會“嗡嗡”叫惹人煩。

  • 第三步:啟用第二反應

找到孩子真正焦慮的問題,並重新認知。

比如前面所述同學借孩子的橡皮沒還,孩子不好意思要,孩子真正焦慮的可能他是要了同學不還。我們可以幫孩子分析,很大的概率並不是同學故意不還,可能只是同學忘了這回事。

  • 第四步:關掉身體的警報

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們思考焦慮想法的時候,身體自動進入了焦慮就緒狀態,應該切斷這個想法。

可以讓孩子像吹氣球一樣吹氣,這能讓孩子調整、放鬆以及用現實的思考來打破情境與焦慮之間的聯繫。

  • 第五步:讓孩子自己做主

當孩子暫時從焦慮情緒中脫離後,讓他自己選擇想做的事情去忙碌起來,以徹底擺脫焦慮的感覺。

最好選擇動態的活動,比如唱歌、跳舞、玩捉迷藏、運動等。

  • 第六步:鼓勵

當孩子戰勝一次困難,要表揚他,強化這個成功的過程。且要在一定長的時間內持續獎賞及鼓勵,直到孩子養成習慣。

孩子入學了,不哭不鬧就不焦慮嗎?別忽視頻繁的肚子疼、頭疼……

概括一下就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產生了焦慮情緒—判定這種焦慮是不恰當的—重新認識令自己焦慮的事情—通過“吹氣球”的做法讓身體放鬆—進行一些孩子喜歡的活動—孩子不再為此事焦慮,家長予以獎賞和鼓勵。

比如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的語言暴力,產生了過度焦慮,感覺很沮喪,內心緊張與同學相處,甚至牴觸上學。家長可以幫孩子認識到,自己因為這件事產生焦慮了,事實上誰也不願意被那樣說,但是其實這種焦慮是杏仁體的過度反應,或許同學只是隨口說一句,或者他對別人也這樣說,即使是他故意的,也是他做錯了,我們沒有必要因為他的錯誤去不高興。讓孩子深呼吸,將身體放鬆,然後去做點喜歡的事情。當孩子的焦慮得到緩解,家長趁機鼓勵一下,或者給點小獎勵。

孩子每次遇到令他焦慮的事情時,通過不斷嘗試上述六步,便能形成慣性思維模式,從而管理好焦慮,將焦慮程度降到可接受的範圍內,化敵為友,助力他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焦慮了”!

——感謝閱讀,歡迎個人收藏轉發——

歡迎關注@雪茄成長志,媽媽好好學習,寶寶天天向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