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不完美媽媽 文章 鯨魚奶媽 2019-07-26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 形式主義過多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麼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簡單的來看這種方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們通過細細的理解這句話,並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對,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出現自我否定,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更危險的一點是會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

這種"因為什麼,所以可以得到什麼"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育法。這種做法並不是一時出現的,而是在我們祖輩教育中不斷滲透的一種教育傳統模式。

  • 利益關係過大

當孩子出現我們所不滿意的行為時。我們總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對孩子進行打磨。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孩子對我們愛的驗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活動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媽媽還會愛我嗎?假如我沒有考到第1名,他們還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嗎?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殊不知造成這樣的原因都出在我們父母自身上。不經意間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過是以愛為名。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 形式主義過多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麼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簡單的來看這種方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們通過細細的理解這句話,並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對,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出現自我否定,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更危險的一點是會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

這種"因為什麼,所以可以得到什麼"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育法。這種做法並不是一時出現的,而是在我們祖輩教育中不斷滲透的一種教育傳統模式。

  • 利益關係過大

當孩子出現我們所不滿意的行為時。我們總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對孩子進行打磨。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孩子對我們愛的驗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活動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媽媽還會愛我嗎?假如我沒有考到第1名,他們還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嗎?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殊不知造成這樣的原因都出在我們父母自身上。不經意間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過是以愛為名。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平等關係

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作為上級,主觀認為自己是孩子的領導者,因此,不管是表達關懷還是其他,我們總是習慣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和態度,強硬的要求他們去做事。

在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有不滿,厭惡,憤恨的情緒。其次,他們並沒有做出過自我的真正選擇,因此他們在取得成功後的自我認同幸福感極低,他們常常會出現焦慮,自責,困惑。最重要的一點,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看到這裡,我們就忍不住對自我提出疑問,自己是否對子女真正做到了無條件的愛。又或者會對自我提問:"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呢?"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 形式主義過多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麼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簡單的來看這種方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們通過細細的理解這句話,並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對,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出現自我否定,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更危險的一點是會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

這種"因為什麼,所以可以得到什麼"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育法。這種做法並不是一時出現的,而是在我們祖輩教育中不斷滲透的一種教育傳統模式。

  • 利益關係過大

當孩子出現我們所不滿意的行為時。我們總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對孩子進行打磨。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孩子對我們愛的驗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活動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媽媽還會愛我嗎?假如我沒有考到第1名,他們還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嗎?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殊不知造成這樣的原因都出在我們父母自身上。不經意間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過是以愛為名。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平等關係

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作為上級,主觀認為自己是孩子的領導者,因此,不管是表達關懷還是其他,我們總是習慣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和態度,強硬的要求他們去做事。

在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有不滿,厭惡,憤恨的情緒。其次,他們並沒有做出過自我的真正選擇,因此他們在取得成功後的自我認同幸福感極低,他們常常會出現焦慮,自責,困惑。最重要的一點,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看到這裡,我們就忍不住對自我提出疑問,自己是否對子女真正做到了無條件的愛。又或者會對自我提問:"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呢?"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如何做"無條件"愛的父母

  • 多對孩子給予情感鼓勵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松子一個典型缺愛的形象。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關注往往也更少。在電影中可憐的松子想盡辦法極力討好父親,從不反駁父親。父親希望她成績優異,她就努力向上;父親希望他作為一名教師他就考進國立。如此順應父親的心意,只希望得到父親的一點點支持和鼓勵。

然而他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情感迴應,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松子在每一段生活中,努力的取悅他人,即使在遭遇家暴,拋棄,背叛。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我不會離開你",而默默的忍受苦難的生活。

即使到了最後,她明白父親其實是愛自己的,但那時候一切都晚了。因為父親的不善表達,導致她一生的痛苦。因此,父母在與子女的交流中,表達自己的愛時,一定要大聲的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愛是多麼的明顯。

  • 講道理比說條件更好

每當子女讓我們感到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都會惱怒的訓斥他們,同時說:"你再這樣下去,那就真的不會要你了"。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做父母的心態就會不斷變化,由最開始的只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到後來的對孩子加註更多的期望,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他們達不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我們就會對他們進行指責打罵,全然沒有曾經那種單純的愛。

我們自以為這種方式是為了孩子好,其實不然,只是在不斷的加深對他們的傷害罷了。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你怎樣,那麼你就可以得到我的關注。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講道理。他們之所以要努力,並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

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作為家長,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該用什麼辦法,所以才會使用這種短暫有效,但是在長期會有明顯反作用的方式。與此同時,家長也很難意識到這種方法正在對孩子造成無限的傷害。心理學家曾經指出,培養一個孩子的自我人格和自信心,首先要從父母無條件的愛開始。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 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條件的愛看似很難,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我愛我的孩子,我愛他的全部,我愛他本來的樣子,而不會因為他的某些作為而說不愛他。

當孩子出現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說:"我愛你,僅僅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並不是因為你是怎樣的人。無論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敗,爸爸媽媽都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直到你長大。"這種沒有任何修飾的純粹的愛,就是無條件。

  • 不受外在事物影響

很多家長在看到自己朋友的子女成績優異,或者是有特殊技能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多厲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樣的程度,那麼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形式的愛就是受外物影響的愛。長期處在這種環境裡,當他在面對社會時,他的心裡會出現不安,感覺自己沒有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受家長情緒影響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把自己的個人情緒代入。這顯然是不對的,會讓孩子覺得是自己引起父母不開心,從而厭棄自我。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同時也會受到同齡人所帶來的尊重,鼓勵,以及父母對他們的信任,他們在面對生活時會更加有信心。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父母並不明白這一點。父母經常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高標準、高要求。分不清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是很多家長的通病。那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呢?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 形式主義過多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出現以下這種回答:"如果你學習成績不好,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相反,如果你成績考到了第1名,那麼爸爸媽媽就會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簡單的來看這種方式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我們通過細細的理解這句話,並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對,我就會發現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會出現自我否定,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更危險的一點是會戴上勢利的眼鏡去面對愛。

這種"因為什麼,所以可以得到什麼"的做法,是典型的形式主義教育法。這種做法並不是一時出現的,而是在我們祖輩教育中不斷滲透的一種教育傳統模式。

  • 利益關係過大

當孩子出現我們所不滿意的行為時。我們總會根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對孩子進行打磨。可是我們沒有想到,這其實是孩子對我們愛的驗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內心活動其實是這樣的"如果我做的不好,爸爸媽媽還會愛我嗎?假如我沒有考到第1名,他們還會帶我去吃好吃的嗎?如果我犯了錯誤,他們會不會不要我…"

很多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都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變成了這個樣子。殊不知造成這樣的原因都出在我們父母自身上。不經意間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有條件的,不過是以愛為名。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平等關係

很多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很容易把自己作為上級,主觀認為自己是孩子的領導者,因此,不管是表達關懷還是其他,我們總是習慣用高高在上的語氣和態度,強硬的要求他們去做事。

在這種有條件的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對父母抱有不滿,厭惡,憤恨的情緒。其次,他們並沒有做出過自我的真正選擇,因此他們在取得成功後的自我認同幸福感極低,他們常常會出現焦慮,自責,困惑。最重要的一點,隨著他們逐漸長大成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會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看到這裡,我們就忍不住對自我提出疑問,自己是否對子女真正做到了無條件的愛。又或者會對自我提問:"我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呢?"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如何做"無條件"愛的父母

  • 多對孩子給予情感鼓勵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松子一個典型缺愛的形象。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窮人家的孩子,他們得到父母的關注往往也更少。在電影中可憐的松子想盡辦法極力討好父親,從不反駁父親。父親希望她成績優異,她就努力向上;父親希望他作為一名教師他就考進國立。如此順應父親的心意,只希望得到父親的一點點支持和鼓勵。

然而他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情感迴應,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松子在每一段生活中,努力的取悅他人,即使在遭遇家暴,拋棄,背叛。也會因為別人的一句:"我不會離開你",而默默的忍受苦難的生活。

即使到了最後,她明白父親其實是愛自己的,但那時候一切都晚了。因為父親的不善表達,導致她一生的痛苦。因此,父母在與子女的交流中,表達自己的愛時,一定要大聲的告訴他們,你對他們的愛是多麼的明顯。

  • 講道理比說條件更好

每當子女讓我們感到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都會惱怒的訓斥他們,同時說:"你再這樣下去,那就真的不會要你了"。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做父母的心態就會不斷變化,由最開始的只希望孩子健康的成長,到後來的對孩子加註更多的期望,提出更多的要求。如果他們達不到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我們就會對他們進行指責打罵,全然沒有曾經那種單純的愛。

我們自以為這種方式是為了孩子好,其實不然,只是在不斷的加深對他們的傷害罷了。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對孩子說:如果你怎樣,那麼你就可以得到我的關注。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對孩子講道理。他們之所以要努力,並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你乖我才愛你'?家長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 不要自以為是

很多家長自以為自己對子女的關懷是非常充足的。但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只是習慣性的對孩子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對他們的內心活動情感需求並沒有過多的關注。因此,一旦對子女表現愛時,就會加以條件的輔助,似乎覺得這樣才會顯得自然得多。

魯迅曾說過,人類最大的悲哀就在於總是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表達對周圍的看法。作為父母的我們也不例外,我們總覺得對孩子的關注就是我們心中所想,絲毫沒有考慮他們的看法。

在文章的最後想說的是:怎麼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權利,但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讓他們培養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人格,是一個好父母的基本體現。既然我們愛孩子,那麼我們就要選擇正確的方式來對待他們。表達我們的愛也是一個要注重質量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給予。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