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早期全民保界面直接用高檔收益率演示,且未顯著提示收益率有分檔

其次,像當前的經濟環境,理財險回報在中檔是較為合理的,但是依然是有風險的,會波動的,不確定的。根據合同,只有低檔收益是白紙黑字保證的。但低檔收益往往比銀行定存利率還要差。

所以,購買前展示的收益和購買後實際的回報差距較大,成為分紅險常被投訴的一個重要原因。

2、概念混淆

在多數的年交型分紅險中,單年保費保單保額的數字往往不會相差太大,但是累計保費(=單年保費×年數)和保單保額相比可能會多出一個數量級。

分紅保險一般逐年分紅返錢,個別業務不精的業務員會說成是以累計保費作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返錢,但實際上合同約定的是以保單保額作為基數計算。

這裡差別就太大了。

3、一旦急用錢取不出來

分紅保險的好處是,能給未來以確定的經濟回報,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一旦急著用錢,想要取出來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想通過分紅險賺錢,務必要用近幾年都確定不會用到的款項,切忌將日常生活用度都搭進去了。

因為一旦因為週轉不來而選擇退保取現,往往損失極大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早期全民保界面直接用高檔收益率演示,且未顯著提示收益率有分檔

其次,像當前的經濟環境,理財險回報在中檔是較為合理的,但是依然是有風險的,會波動的,不確定的。根據合同,只有低檔收益是白紙黑字保證的。但低檔收益往往比銀行定存利率還要差。

所以,購買前展示的收益和購買後實際的回報差距較大,成為分紅險常被投訴的一個重要原因。

2、概念混淆

在多數的年交型分紅險中,單年保費保單保額的數字往往不會相差太大,但是累計保費(=單年保費×年數)和保單保額相比可能會多出一個數量級。

分紅保險一般逐年分紅返錢,個別業務不精的業務員會說成是以累計保費作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返錢,但實際上合同約定的是以保單保額作為基數計算。

這裡差別就太大了。

3、一旦急用錢取不出來

分紅保險的好處是,能給未來以確定的經濟回報,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一旦急著用錢,想要取出來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想通過分紅險賺錢,務必要用近幾年都確定不會用到的款項,切忌將日常生活用度都搭進去了。

因為一旦因為週轉不來而選擇退保取現,往往損失極大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痛如割肉

二、分紅險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分紅≠利息

利息是顯而易見的,就等於本金×利率×時間,這三個因素都是投資者心裡有數的。

分紅,實質是以保險公司或者該類分紅險產品全年產生的利潤,挖出一塊作為“可分配盈餘”,也就是一塊“大餅”,投保人按各自份額比例“分大餅”。

這裡涉及可分配盈餘和份額兩個大問題。

1、可分配盈餘是怎麼來的?

可分配盈餘是該產品全年利潤的一部分,而保險產品利潤就三個來源:死差,利差,費差。

死差,是實際死亡率和預計死亡率的差別,而產生的損益。

比如按照生命表,每1萬人裡每年預計有1個賠付。假設保險公司今年銷售了100萬張保單,按比例應有100個賠付案例。但是年底一看,今年只發生80個賠付,那少賠那20份保額,就是“死差益”。

利差,是指保險公司資金的實際收益情況和預計收益情況的差異。

比如按照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投資預計收益是3.5%,但沒想到經濟大環境回暖啊,年底一看實際收益率居然有4%,那多出來的0.5%,就是“利差益”。

費差,是保險公司實際運營費用和預計運營費用的差額。

比如年初定的全年運營成本預算是2000萬,年底發現預算沒花完,剩了300萬,那就是“費差益”。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早期全民保界面直接用高檔收益率演示,且未顯著提示收益率有分檔

其次,像當前的經濟環境,理財險回報在中檔是較為合理的,但是依然是有風險的,會波動的,不確定的。根據合同,只有低檔收益是白紙黑字保證的。但低檔收益往往比銀行定存利率還要差。

所以,購買前展示的收益和購買後實際的回報差距較大,成為分紅險常被投訴的一個重要原因。

2、概念混淆

在多數的年交型分紅險中,單年保費保單保額的數字往往不會相差太大,但是累計保費(=單年保費×年數)和保單保額相比可能會多出一個數量級。

分紅保險一般逐年分紅返錢,個別業務不精的業務員會說成是以累計保費作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返錢,但實際上合同約定的是以保單保額作為基數計算。

這裡差別就太大了。

3、一旦急用錢取不出來

分紅保險的好處是,能給未來以確定的經濟回報,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一旦急著用錢,想要取出來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想通過分紅險賺錢,務必要用近幾年都確定不會用到的款項,切忌將日常生活用度都搭進去了。

因為一旦因為週轉不來而選擇退保取現,往往損失極大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痛如割肉

二、分紅險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分紅≠利息

利息是顯而易見的,就等於本金×利率×時間,這三個因素都是投資者心裡有數的。

分紅,實質是以保險公司或者該類分紅險產品全年產生的利潤,挖出一塊作為“可分配盈餘”,也就是一塊“大餅”,投保人按各自份額比例“分大餅”。

這裡涉及可分配盈餘和份額兩個大問題。

1、可分配盈餘是怎麼來的?

可分配盈餘是該產品全年利潤的一部分,而保險產品利潤就三個來源:死差,利差,費差。

死差,是實際死亡率和預計死亡率的差別,而產生的損益。

比如按照生命表,每1萬人裡每年預計有1個賠付。假設保險公司今年銷售了100萬張保單,按比例應有100個賠付案例。但是年底一看,今年只發生80個賠付,那少賠那20份保額,就是“死差益”。

利差,是指保險公司資金的實際收益情況和預計收益情況的差異。

比如按照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投資預計收益是3.5%,但沒想到經濟大環境回暖啊,年底一看實際收益率居然有4%,那多出來的0.5%,就是“利差益”。

費差,是保險公司實際運營費用和預計運營費用的差額。

比如年初定的全年運營成本預算是2000萬,年底發現預算沒花完,剩了300萬,那就是“費差益”。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這“三差”加起來,就組成了分紅這張“大餅”。

  • 然而,在國內保險市場,各家保險公司的“死差”不會相差很大,因為都是用同一個生命表做產品設計。
  • “利差”也不會有顯著差異。國內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向和範圍,都受到銀保監會的嚴格監管,大比例是穩健投資,所以風險有限,收益自然也有限。
  • 至於“費差”嘛,事在人為。賺錢不容易,花錢還不容易嗎?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 總體而言,國內保險公司給產品的分紅水平差別不會太大。

2、份額是怎麼確定的?

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上還是很好理解的——

保額越高,賬戶存續時間越長,或者累積的保單賬戶價值越高,佔的份額就越大唄。

但佔多少?

抱歉,保單太多,涉及各種因素過於複雜,算出來了你也看不懂。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險公司每年給印發紅利通知書,通知書上寫了多少錢,就領多少錢。

三、分紅險到底“坑”在哪?

根據《分紅保險精算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在每一次精算結餘確定之後,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可分配盈餘比例不低於70%。

挺好的啊,全年利潤至少分出7成,給投保人分紅呢。

但是,規定終歸是規定,和實務還是有差距的。

分紅的來源是利潤,至於一年下來實際利潤是多少,最終還是保險公司說了算。

每一個投保人該佔多少份額,也是保險公司絕不外傳的內部數據。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紅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費者終歸是無從知悉。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早期全民保界面直接用高檔收益率演示,且未顯著提示收益率有分檔

其次,像當前的經濟環境,理財險回報在中檔是較為合理的,但是依然是有風險的,會波動的,不確定的。根據合同,只有低檔收益是白紙黑字保證的。但低檔收益往往比銀行定存利率還要差。

所以,購買前展示的收益和購買後實際的回報差距較大,成為分紅險常被投訴的一個重要原因。

2、概念混淆

在多數的年交型分紅險中,單年保費保單保額的數字往往不會相差太大,但是累計保費(=單年保費×年數)和保單保額相比可能會多出一個數量級。

分紅保險一般逐年分紅返錢,個別業務不精的業務員會說成是以累計保費作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返錢,但實際上合同約定的是以保單保額作為基數計算。

這裡差別就太大了。

3、一旦急用錢取不出來

分紅保險的好處是,能給未來以確定的經濟回報,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一旦急著用錢,想要取出來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想通過分紅險賺錢,務必要用近幾年都確定不會用到的款項,切忌將日常生活用度都搭進去了。

因為一旦因為週轉不來而選擇退保取現,往往損失極大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痛如割肉

二、分紅險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分紅≠利息

利息是顯而易見的,就等於本金×利率×時間,這三個因素都是投資者心裡有數的。

分紅,實質是以保險公司或者該類分紅險產品全年產生的利潤,挖出一塊作為“可分配盈餘”,也就是一塊“大餅”,投保人按各自份額比例“分大餅”。

這裡涉及可分配盈餘和份額兩個大問題。

1、可分配盈餘是怎麼來的?

可分配盈餘是該產品全年利潤的一部分,而保險產品利潤就三個來源:死差,利差,費差。

死差,是實際死亡率和預計死亡率的差別,而產生的損益。

比如按照生命表,每1萬人裡每年預計有1個賠付。假設保險公司今年銷售了100萬張保單,按比例應有100個賠付案例。但是年底一看,今年只發生80個賠付,那少賠那20份保額,就是“死差益”。

利差,是指保險公司資金的實際收益情況和預計收益情況的差異。

比如按照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投資預計收益是3.5%,但沒想到經濟大環境回暖啊,年底一看實際收益率居然有4%,那多出來的0.5%,就是“利差益”。

費差,是保險公司實際運營費用和預計運營費用的差額。

比如年初定的全年運營成本預算是2000萬,年底發現預算沒花完,剩了300萬,那就是“費差益”。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這“三差”加起來,就組成了分紅這張“大餅”。

  • 然而,在國內保險市場,各家保險公司的“死差”不會相差很大,因為都是用同一個生命表做產品設計。
  • “利差”也不會有顯著差異。國內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向和範圍,都受到銀保監會的嚴格監管,大比例是穩健投資,所以風險有限,收益自然也有限。
  • 至於“費差”嘛,事在人為。賺錢不容易,花錢還不容易嗎?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 總體而言,國內保險公司給產品的分紅水平差別不會太大。

2、份額是怎麼確定的?

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上還是很好理解的——

保額越高,賬戶存續時間越長,或者累積的保單賬戶價值越高,佔的份額就越大唄。

但佔多少?

抱歉,保單太多,涉及各種因素過於複雜,算出來了你也看不懂。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險公司每年給印發紅利通知書,通知書上寫了多少錢,就領多少錢。

三、分紅險到底“坑”在哪?

根據《分紅保險精算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在每一次精算結餘確定之後,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可分配盈餘比例不低於70%。

挺好的啊,全年利潤至少分出7成,給投保人分紅呢。

但是,規定終歸是規定,和實務還是有差距的。

分紅的來源是利潤,至於一年下來實際利潤是多少,最終還是保險公司說了算。

每一個投保人該佔多少份額,也是保險公司絕不外傳的內部數據。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紅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費者終歸是無從知悉。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在給保戶分紅這件事上,保險公司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所以分紅險到底好不好賺,想必大家也懂了。

從理念上看,分紅險本身設想是好的,尷尬在於關鍵數字都在這名“裁判員”手中把控。

作為消費者,頗有一種“看天吃飯”的無力感。

四、分紅險適合哪些人購買?

分紅險看上去特別完美,又有保障,又能參與公司利潤分配,等於既買了保險,又做了理財。

但上文我們也搞明白了,國內大多數分紅險既沒有周全保障,收益水平也難堪大任。

退一步說,即使分紅險的收益是在合理水平,也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買分紅險。

所以大家購買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家人的基本保障都做好了嗎?

我們一直強調,第一份保單一定要給家中的經濟支柱購買,隨後再按不同需求去配置其他成員的保障。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早期全民保界面直接用高檔收益率演示,且未顯著提示收益率有分檔

其次,像當前的經濟環境,理財險回報在中檔是較為合理的,但是依然是有風險的,會波動的,不確定的。根據合同,只有低檔收益是白紙黑字保證的。但低檔收益往往比銀行定存利率還要差。

所以,購買前展示的收益和購買後實際的回報差距較大,成為分紅險常被投訴的一個重要原因。

2、概念混淆

在多數的年交型分紅險中,單年保費保單保額的數字往往不會相差太大,但是累計保費(=單年保費×年數)和保單保額相比可能會多出一個數量級。

分紅保險一般逐年分紅返錢,個別業務不精的業務員會說成是以累計保費作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返錢,但實際上合同約定的是以保單保額作為基數計算。

這裡差別就太大了。

3、一旦急用錢取不出來

分紅保險的好處是,能給未來以確定的經濟回報,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一旦急著用錢,想要取出來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想通過分紅險賺錢,務必要用近幾年都確定不會用到的款項,切忌將日常生活用度都搭進去了。

因為一旦因為週轉不來而選擇退保取現,往往損失極大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痛如割肉

二、分紅險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分紅≠利息

利息是顯而易見的,就等於本金×利率×時間,這三個因素都是投資者心裡有數的。

分紅,實質是以保險公司或者該類分紅險產品全年產生的利潤,挖出一塊作為“可分配盈餘”,也就是一塊“大餅”,投保人按各自份額比例“分大餅”。

這裡涉及可分配盈餘和份額兩個大問題。

1、可分配盈餘是怎麼來的?

可分配盈餘是該產品全年利潤的一部分,而保險產品利潤就三個來源:死差,利差,費差。

死差,是實際死亡率和預計死亡率的差別,而產生的損益。

比如按照生命表,每1萬人裡每年預計有1個賠付。假設保險公司今年銷售了100萬張保單,按比例應有100個賠付案例。但是年底一看,今年只發生80個賠付,那少賠那20份保額,就是“死差益”。

利差,是指保險公司資金的實際收益情況和預計收益情況的差異。

比如按照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投資預計收益是3.5%,但沒想到經濟大環境回暖啊,年底一看實際收益率居然有4%,那多出來的0.5%,就是“利差益”。

費差,是保險公司實際運營費用和預計運營費用的差額。

比如年初定的全年運營成本預算是2000萬,年底發現預算沒花完,剩了300萬,那就是“費差益”。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這“三差”加起來,就組成了分紅這張“大餅”。

  • 然而,在國內保險市場,各家保險公司的“死差”不會相差很大,因為都是用同一個生命表做產品設計。
  • “利差”也不會有顯著差異。國內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向和範圍,都受到銀保監會的嚴格監管,大比例是穩健投資,所以風險有限,收益自然也有限。
  • 至於“費差”嘛,事在人為。賺錢不容易,花錢還不容易嗎?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 總體而言,國內保險公司給產品的分紅水平差別不會太大。

2、份額是怎麼確定的?

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上還是很好理解的——

保額越高,賬戶存續時間越長,或者累積的保單賬戶價值越高,佔的份額就越大唄。

但佔多少?

抱歉,保單太多,涉及各種因素過於複雜,算出來了你也看不懂。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險公司每年給印發紅利通知書,通知書上寫了多少錢,就領多少錢。

三、分紅險到底“坑”在哪?

根據《分紅保險精算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在每一次精算結餘確定之後,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可分配盈餘比例不低於70%。

挺好的啊,全年利潤至少分出7成,給投保人分紅呢。

但是,規定終歸是規定,和實務還是有差距的。

分紅的來源是利潤,至於一年下來實際利潤是多少,最終還是保險公司說了算。

每一個投保人該佔多少份額,也是保險公司絕不外傳的內部數據。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紅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費者終歸是無從知悉。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在給保戶分紅這件事上,保險公司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所以分紅險到底好不好賺,想必大家也懂了。

從理念上看,分紅險本身設想是好的,尷尬在於關鍵數字都在這名“裁判員”手中把控。

作為消費者,頗有一種“看天吃飯”的無力感。

四、分紅險適合哪些人購買?

分紅險看上去特別完美,又有保障,又能參與公司利潤分配,等於既買了保險,又做了理財。

但上文我們也搞明白了,國內大多數分紅險既沒有周全保障,收益水平也難堪大任。

退一步說,即使分紅險的收益是在合理水平,也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買分紅險。

所以大家購買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家人的基本保障都做好了嗎?

我們一直強調,第一份保單一定要給家中的經濟支柱購買,隨後再按不同需求去配置其他成員的保障。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在購買分紅險之前,一定要確保家人的重疾、醫療及意外險都配置好了,頂樑柱的壽險額度足夠。

這些都沒有漏洞了,才是可以考慮通過保險理財賺錢的時候。

2、你有沒有強制儲蓄的習慣?有沒有懂一點理財知識?

分紅險賬戶內的資金流動性很差,萬一急用錢,是很難取出來的。

如果你有兼顧收益率和流動性的理財渠道,那麼不建議你購買分紅險。

分紅險的收益水平並不高,如果有一款產品的年利率能到4%,那就已經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之輩了。

大多數分紅險產品收益能力甚至連銀行定存利率都打不過。

但是如果你沒有養成強制儲蓄的習慣,倒也可以考慮通過分紅險強迫自己做儲蓄。

3、手頭上預留的現金夠不夠半年開銷

我們通常建議大家手頭上預留六個月份額的備用現金,這個現金可以放在餘額寶,或者其他一些風險低、隨時可取用的投資渠道。

主要是為了預防突然失業,或者突發疾病導致的收入暫時中斷等風險。

分紅險正因為有強制儲蓄的功能,所以流動性特別弱。

就是說你急用現金的時候,這筆錢不是你想取就能取出來的。

所以,在考慮清楚購買分紅險的時候,務必要確保這筆錢是你在短期內都用不上的。

"

每到年初,朋友圈裡的保險公司“開門紅”廣告就非常多,很多代理人也經常會拿著分紅保險向客戶推銷。無論是朋友圈文案,還是貼出來的盈利演示圖,都特別好看。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描述得極其誘人是不是?

諸如只需交十萬,若干年後,賬戶數字就輕鬆變成百萬級別,錢生錢的能力從來都沒有如此簡單粗暴地體現過——只要坐等著,五位數存款就能成為六位數,甚至七位數。

可是一旦興沖沖地買了,可能很快你很就要失望了——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畢竟保險公司也是商人,人家的錢可不是那麼好賺的。

一、為什麼分紅險是“投訴高發區”?

1、買前買後收益落差大

很多業務員在展示分紅險計劃書時,話術往往是:每年交個十萬,交三年,如果一直不領,到了80歲就能有很多錢。這是真的嗎?

錢會“自己長大”是不假,可是這裡面需要注意兩點。

首先,絕大部分理財險的收益一般分低中高三檔,但是展示時為了誘人,常用的是高檔收益,但實際上獲得這檔收益的難度很高。

支付寶力推的“全民保”年金險也曾做過這種事,後來質疑聲音大了,才把其餘兩檔收益也放到明顯位置。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早期全民保界面直接用高檔收益率演示,且未顯著提示收益率有分檔

其次,像當前的經濟環境,理財險回報在中檔是較為合理的,但是依然是有風險的,會波動的,不確定的。根據合同,只有低檔收益是白紙黑字保證的。但低檔收益往往比銀行定存利率還要差。

所以,購買前展示的收益和購買後實際的回報差距較大,成為分紅險常被投訴的一個重要原因。

2、概念混淆

在多數的年交型分紅險中,單年保費保單保額的數字往往不會相差太大,但是累計保費(=單年保費×年數)和保單保額相比可能會多出一個數量級。

分紅保險一般逐年分紅返錢,個別業務不精的業務員會說成是以累計保費作為基數,乘以一定比例返錢,但實際上合同約定的是以保單保額作為基數計算。

這裡差別就太大了。

3、一旦急用錢取不出來

分紅保險的好處是,能給未來以確定的經濟回報,缺點就是流動性差,一旦急著用錢,想要取出來相當麻煩。

所以,如果想通過分紅險賺錢,務必要用近幾年都確定不會用到的款項,切忌將日常生活用度都搭進去了。

因為一旦因為週轉不來而選擇退保取現,往往損失極大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痛如割肉

二、分紅險到底是什麼?

首先要明確,分紅≠利息

利息是顯而易見的,就等於本金×利率×時間,這三個因素都是投資者心裡有數的。

分紅,實質是以保險公司或者該類分紅險產品全年產生的利潤,挖出一塊作為“可分配盈餘”,也就是一塊“大餅”,投保人按各自份額比例“分大餅”。

這裡涉及可分配盈餘和份額兩個大問題。

1、可分配盈餘是怎麼來的?

可分配盈餘是該產品全年利潤的一部分,而保險產品利潤就三個來源:死差,利差,費差。

死差,是實際死亡率和預計死亡率的差別,而產生的損益。

比如按照生命表,每1萬人裡每年預計有1個賠付。假設保險公司今年銷售了100萬張保單,按比例應有100個賠付案例。但是年底一看,今年只發生80個賠付,那少賠那20份保額,就是“死差益”。

利差,是指保險公司資金的實際收益情況和預計收益情況的差異。

比如按照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投資預計收益是3.5%,但沒想到經濟大環境回暖啊,年底一看實際收益率居然有4%,那多出來的0.5%,就是“利差益”。

費差,是保險公司實際運營費用和預計運營費用的差額。

比如年初定的全年運營成本預算是2000萬,年底發現預算沒花完,剩了300萬,那就是“費差益”。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這“三差”加起來,就組成了分紅這張“大餅”。

  • 然而,在國內保險市場,各家保險公司的“死差”不會相差很大,因為都是用同一個生命表做產品設計。
  • “利差”也不會有顯著差異。國內保險資金的投資方向和範圍,都受到銀保監會的嚴格監管,大比例是穩健投資,所以風險有限,收益自然也有限。
  • 至於“費差”嘛,事在人為。賺錢不容易,花錢還不容易嗎?所以基本可以忽略。
  • 總體而言,國內保險公司給產品的分紅水平差別不會太大。

2、份額是怎麼確定的?

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規定,但總體上還是很好理解的——

保額越高,賬戶存續時間越長,或者累積的保單賬戶價值越高,佔的份額就越大唄。

但佔多少?

抱歉,保單太多,涉及各種因素過於複雜,算出來了你也看不懂。

投保人能做的就是,等保險公司每年給印發紅利通知書,通知書上寫了多少錢,就領多少錢。

三、分紅險到底“坑”在哪?

根據《分紅保險精算規定》,保險公司必須在每一次精算結餘確定之後,分配給保單持有人的可分配盈餘比例不低於70%。

挺好的啊,全年利潤至少分出7成,給投保人分紅呢。

但是,規定終歸是規定,和實務還是有差距的。

分紅的來源是利潤,至於一年下來實際利潤是多少,最終還是保險公司說了算。

每一個投保人該佔多少份額,也是保險公司絕不外傳的內部數據。

所以究竟能有多少紅利送到投保人手中,消費者終歸是無從知悉。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在給保戶分紅這件事上,保險公司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所以分紅險到底好不好賺,想必大家也懂了。

從理念上看,分紅險本身設想是好的,尷尬在於關鍵數字都在這名“裁判員”手中把控。

作為消費者,頗有一種“看天吃飯”的無力感。

四、分紅險適合哪些人購買?

分紅險看上去特別完美,又有保障,又能參與公司利潤分配,等於既買了保險,又做了理財。

但上文我們也搞明白了,國內大多數分紅險既沒有周全保障,收益水平也難堪大任。

退一步說,即使分紅險的收益是在合理水平,也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買分紅險。

所以大家購買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家人的基本保障都做好了嗎?

我們一直強調,第一份保單一定要給家中的經濟支柱購買,隨後再按不同需求去配置其他成員的保障。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在購買分紅險之前,一定要確保家人的重疾、醫療及意外險都配置好了,頂樑柱的壽險額度足夠。

這些都沒有漏洞了,才是可以考慮通過保險理財賺錢的時候。

2、你有沒有強制儲蓄的習慣?有沒有懂一點理財知識?

分紅險賬戶內的資金流動性很差,萬一急用錢,是很難取出來的。

如果你有兼顧收益率和流動性的理財渠道,那麼不建議你購買分紅險。

分紅險的收益水平並不高,如果有一款產品的年利率能到4%,那就已經是同類產品中的佼佼之輩了。

大多數分紅險產品收益能力甚至連銀行定存利率都打不過。

但是如果你沒有養成強制儲蓄的習慣,倒也可以考慮通過分紅險強迫自己做儲蓄。

3、手頭上預留的現金夠不夠半年開銷

我們通常建議大家手頭上預留六個月份額的備用現金,這個現金可以放在餘額寶,或者其他一些風險低、隨時可取用的投資渠道。

主要是為了預防突然失業,或者突發疾病導致的收入暫時中斷等風險。

分紅險正因為有強制儲蓄的功能,所以流動性特別弱。

就是說你急用現金的時候,這筆錢不是你想取就能取出來的。

所以,在考慮清楚購買分紅險的時候,務必要確保這筆錢是你在短期內都用不上的。

分紅險是騙局嗎?增值慢,取出難,這賣給我的是什麼玩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