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補水“解渴”白洋澱

白洋澱 唐河 拒馬河 張行 河北新聞網 2017-04-26
生態補水“解渴”白洋澱

府河深水河槽內碧波盪漾,採藕人張行滿載而歸。 張偉亞攝

□記者 張偉亞

“水來了!”4月的白洋澱,碧波盪漾,生機勃勃。從王快、西大洋兩座水庫奔湧而出的清澈水流,自西而東歡快地流淌,通過唐河灌渠、府河深水河槽,最終匯入白洋澱。

自4月5日開始補水,至4月24日8時,逾千萬立方米生態補水已注入白洋澱。

“有‘華北明珠’美譽的白洋澱是雄安新區的重要生態支撐,要實現規劃建設新區要求的水城共融,就必須全面修復白洋澱的水環境。”安新縣水利局副局長高克軍說,此次補水預計持續兩個月,補水量為3300萬立方米。

高克軍介紹,白洋澱承載著蓄洪、滯洪、調節氣候等重要功能,但由於華北近年乾旱少雨,造成白洋澱經常遇到缺水的考驗。白洋澱處於九河下梢,上游瀦龍河、孝義河、唐河、府河、漕河、白溝引河等九條河流注入,但一些河流現在只有細小徑流,甚至根本沒水。外來補水,對於維護白洋澱生態顯得尤為重要。自1996年以來,共實施生態補水32次。

在西塹村北,記者發現白溝引河上游河流南拒馬河干涸見底。沿著河道驅車而行兩公里後,隨著河道地勢漸低,才看到了水,大約一米多深。河邊有村民悠閒地垂釣。

南北拒馬河在王家營村北交匯後,流入大清河,水面才變得寬闊起來。這裡已經初現藍綠交織的畫面:在兩岸蔥鬱挺拔的楊樹映襯下,汪汪一碧的河水,向南經白溝引河匯入澱中。

目前,引黃入冀補澱工程也在快速建設中。建成後,每年將向白洋澱生態補水2.55億立方米,除去損耗,白洋澱可受水1.1億立方米。這也是白洋澱補水的長效機制,對促進白洋澱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至關重要。

水多了,靠水生活的澱區人享受著舟楫之利。

在府河深水河槽內,幾隻漁船順流而下,船頭上整齊堆放著一捆又細又長的潔白蓮藕。記者奔到河邊招呼駕船人,一位肌肉健壯的男子笑呵呵地臨時停船。原來他是採藕歸來,他叫張行,是安新縣端村鎮寨南村人。看著河道里流向澱區的水,張行高興地說:“這水補得好,我行船就省事多了。”張行告訴記者,他家幾代都採藕,一天能採一兩百斤。

“通過補水,白洋澱形成的生態優勢對於雄安新區非常重要。做好水的文章,應將大氣環境、地表水、地下水一併加以研究規劃。”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熱中心主任龐忠和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們當然喜歡擇水而居,在各方努力下,將來雄安新區一定會成為人與水相和諧的宜居之所。

白洋澱的生態維護,除了補水還要設法保持水體的清潔。安新縣水產畜牧局副局長劉立新說,現在大家幹勁很足,熱情高漲,正進行第五階段清網行動,目標是清除澱區全部網箱、網欄,清理4000畝重點水域的網圍。這些網圍養殖不但影響水質,更影響交通和美觀。

“水城共融,就是人保護水,水滋養人。”劉立新介紹,安新縣正積極進行增殖放流行動,放流花鰱魚、白鰱魚、鯽魚、蝦、蟹以及一些觀賞魚,一方面對水體有好處,另一方面還可以發展漁業、休閒旅遊、觀光垂釣等。

水城共融猶如江南水鄉,地底通道汽車穿梭忙,被綠樹隔離帶包圍的白洋澱碧波盪漾……未來雄安新區的描述,為人們展開一幅迷人的畫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