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白酒固態蒸餾技術應該是從元朝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時已經加入了萃取技術,其白酒濃度要比以前的液態蒸餾技術濃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僅次於鹽鐵,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酒精飲品。1985年之後,啤酒躍居中國酒飲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佔據中國酒品類重要地位,雖然引進了很多其他品類的酒飲料,但是其地位無法動搖。我們的婚喪嫁娶、迎賓宴請等還是離不開白酒。這與我們獨特的酒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關。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白酒固態蒸餾技術應該是從元朝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時已經加入了萃取技術,其白酒濃度要比以前的液態蒸餾技術濃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僅次於鹽鐵,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酒精飲品。1985年之後,啤酒躍居中國酒飲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佔據中國酒品類重要地位,雖然引進了很多其他品類的酒飲料,但是其地位無法動搖。我們的婚喪嫁娶、迎賓宴請等還是離不開白酒。這與我們獨特的酒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關。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喝酒是否有益健康

關於喝酒,中國有句古話“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指的是喝酒要適量,稍微喝一點能夠助興,喝多了對身體傷害就非常大了,那麼喝多少算是怡情呢?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40個國家,來自500多名學者,調查了1990年到2016數據,發表了一篇關於喝酒與健康的論文,其認為喝酒沒有所謂的安全標準,如果想要健康,最好不要喝酒,應該說滴酒不沾。

據《柳葉刀》統計,喝酒成為全球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七大因素,僅在2016年,全球就有280多萬人死於飲酒,而且這些死亡者大都集中在15-49歲年齡段,而且有12.2%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是死於飲酒。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還有肺結核、交通事故、自我傷害等,50歲之後飲酒引發癌症的風險也逐漸增多。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白酒固態蒸餾技術應該是從元朝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時已經加入了萃取技術,其白酒濃度要比以前的液態蒸餾技術濃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僅次於鹽鐵,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酒精飲品。1985年之後,啤酒躍居中國酒飲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佔據中國酒品類重要地位,雖然引進了很多其他品類的酒飲料,但是其地位無法動搖。我們的婚喪嫁娶、迎賓宴請等還是離不開白酒。這與我們獨特的酒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關。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喝酒是否有益健康

關於喝酒,中國有句古話“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指的是喝酒要適量,稍微喝一點能夠助興,喝多了對身體傷害就非常大了,那麼喝多少算是怡情呢?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40個國家,來自500多名學者,調查了1990年到2016數據,發表了一篇關於喝酒與健康的論文,其認為喝酒沒有所謂的安全標準,如果想要健康,最好不要喝酒,應該說滴酒不沾。

據《柳葉刀》統計,喝酒成為全球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七大因素,僅在2016年,全球就有280多萬人死於飲酒,而且這些死亡者大都集中在15-49歲年齡段,而且有12.2%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是死於飲酒。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還有肺結核、交通事故、自我傷害等,50歲之後飲酒引發癌症的風險也逐漸增多。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中國2016年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人數達到124萬人,其中男性65萬人,女性59萬人,這個數據是我們近鄰印度的一倍。而且《柳葉刀》對每週攝入的酒精量也有建議,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群,每週攝取酒精量不要超過350克。每週攝取酒精超過350克,也就相當於每天喝超過兩罐500ml的啤酒,男性預期壽命會減少將近5年,女性會減少4.5年左右。而且喝酒還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硬化、肺結核等疾病。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白酒固態蒸餾技術應該是從元朝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時已經加入了萃取技術,其白酒濃度要比以前的液態蒸餾技術濃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僅次於鹽鐵,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酒精飲品。1985年之後,啤酒躍居中國酒飲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佔據中國酒品類重要地位,雖然引進了很多其他品類的酒飲料,但是其地位無法動搖。我們的婚喪嫁娶、迎賓宴請等還是離不開白酒。這與我們獨特的酒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關。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喝酒是否有益健康

關於喝酒,中國有句古話“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指的是喝酒要適量,稍微喝一點能夠助興,喝多了對身體傷害就非常大了,那麼喝多少算是怡情呢?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40個國家,來自500多名學者,調查了1990年到2016數據,發表了一篇關於喝酒與健康的論文,其認為喝酒沒有所謂的安全標準,如果想要健康,最好不要喝酒,應該說滴酒不沾。

據《柳葉刀》統計,喝酒成為全球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七大因素,僅在2016年,全球就有280多萬人死於飲酒,而且這些死亡者大都集中在15-49歲年齡段,而且有12.2%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是死於飲酒。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還有肺結核、交通事故、自我傷害等,50歲之後飲酒引發癌症的風險也逐漸增多。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中國2016年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人數達到124萬人,其中男性65萬人,女性59萬人,這個數據是我們近鄰印度的一倍。而且《柳葉刀》對每週攝入的酒精量也有建議,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群,每週攝取酒精量不要超過350克。每週攝取酒精超過350克,也就相當於每天喝超過兩罐500ml的啤酒,男性預期壽命會減少將近5年,女性會減少4.5年左右。而且喝酒還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硬化、肺結核等疾病。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白酒固態蒸餾技術應該是從元朝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時已經加入了萃取技術,其白酒濃度要比以前的液態蒸餾技術濃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僅次於鹽鐵,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酒精飲品。1985年之後,啤酒躍居中國酒飲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佔據中國酒品類重要地位,雖然引進了很多其他品類的酒飲料,但是其地位無法動搖。我們的婚喪嫁娶、迎賓宴請等還是離不開白酒。這與我們獨特的酒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關。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喝酒是否有益健康

關於喝酒,中國有句古話“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指的是喝酒要適量,稍微喝一點能夠助興,喝多了對身體傷害就非常大了,那麼喝多少算是怡情呢?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40個國家,來自500多名學者,調查了1990年到2016數據,發表了一篇關於喝酒與健康的論文,其認為喝酒沒有所謂的安全標準,如果想要健康,最好不要喝酒,應該說滴酒不沾。

據《柳葉刀》統計,喝酒成為全球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七大因素,僅在2016年,全球就有280多萬人死於飲酒,而且這些死亡者大都集中在15-49歲年齡段,而且有12.2%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是死於飲酒。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還有肺結核、交通事故、自我傷害等,50歲之後飲酒引發癌症的風險也逐漸增多。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中國2016年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人數達到124萬人,其中男性65萬人,女性59萬人,這個數據是我們近鄰印度的一倍。而且《柳葉刀》對每週攝入的酒精量也有建議,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群,每週攝取酒精量不要超過350克。每週攝取酒精超過350克,也就相當於每天喝超過兩罐500ml的啤酒,男性預期壽命會減少將近5年,女性會減少4.5年左右。而且喝酒還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硬化、肺結核等疾病。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2016年喝酒致死數據

當然喝酒並不是全無好處,例如這篇論文介紹,如果60歲以上、患有缺血性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女性,喝點酒反而能起到保護作用。

酒文化

喝酒能夠讓人產生幻覺,能夠改善情緒,甚至提高認知能力,但是也容易讓人產生成癮性。就和我們糖、食鹽一樣,能夠通過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的快感,甚至還有迷幻的效果,這就是喝酒成癮性的由來。

"

我們平日所喝的白酒、啤酒、紅酒本質上都是酵母在無氧環境下分解糖分產生的。這個化學反應其實也不神祕,5000年前各個文明都能夠掌握,只要保證在無氧環境,讓酵母和糖分產生反應就能夠產生酒精。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的釀造

理論上來講,每一種植物都能夠產生酒精,也就是說只要是植物,都能拿來釀酒,不過由於各種植物所含的糖分不一樣,導致酒精濃度也不一樣。從經濟角度考慮,需要本地能採集,或者大面積種植的作物,而且這種植物需要澱粉含量高,單位產出的酒量才能足夠大。

釀酒最好的材料是大麥,因為大麥相對於其他植物,它更容易發酵,我們用穀物釀造酒的時候需要把穀物煮熟,這樣才能把澱粉轉化為糖分,但是大麥只需要加水就可以發酵,而且大麥澱粉含量達到60%以上,所以釀酒過程中經常要加入大麥。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釀酒還有一項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蛋白質,由於種子幼苗生長需要蛋白質,所以在澱粉周圍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比如我們的小麥,這個全世界種植面積非常廣的植物,就是因為周圍含了大量蛋白質,導致其釀酒就非常困難。

中國的米酒和日本的清酒,看上去很類似,都是用稻米釀造的,但是其實這兩種酒完全是不同的,中國的米酒主要成分是糯米,日本清酒主要成分是粳米。由於糯米的蛋白質含量比較高,所以釀造出來的米酒酒精度數不高,而且因為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讓酒看上去非常渾濁。而日本的粳米,它的澱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很低,所以看上去比較清澈。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白酒歷史

最早關於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有“儀狄造酒”、“杜康造酒”的說法,就像上文所說的,只要有採集的水果,或者種植的稻穀都能夠拿來釀酒。在距今6000多年山東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與葡萄酒相似的容器。距今5000年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有專門用來釀酒的陶具。距離現在3000多年二里頭遺址中,也發現了釀酒的作坊,這些表明釀酒已經職業化。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秦朝流行煉製丹藥,丹藥煉製過程中催生了化學技術的發展,比如蒸餾技術,特別是蒸餾器具的發展,這些都為白酒的釀造奠定了基礎。馬承源先生在他的《漢代青銅蒸餾器的考察和實驗》中介紹,他經過對出土釀酒文物,漢代白酒蒸餾技術的還原,認為當時漢朝釀酒技術能夠釀出20°左右的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唐朝時期我看到大量關於白酒的詩篇,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當時的蒸餾工藝,應該類似於今天的米酒釀造,酒精濃度依然不高。從出土了大量唐朝時期的15-20毫升的酒杯來看,當時酒文化非常盛行。

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詳細記錄了白酒的二次蒸餾技術,有些還採用了三次蒸餾,因此此時的酒精濃度已經比較高了。據《宋史》記載:“太平興國七年,瀘州自春至秋,酤成鬻,謂之小酒,其價自五錢至卅錢,有二十六等;臘酒蒸鬻,候夏而出,謂之大酒,自八錢至四十八錢,有二十三等。凡醞用秫、糯、慄、黍、麥及曲法酒式,皆從水土所宜。”此時不但用了二次蒸餾的方法,而且加入了不同釀酒材料,並且還利用酒糟發酵等技術,可見此時的釀酒業已經相當發達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有人認為中國現在白酒固態蒸餾技術應該是從元朝開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代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時已經加入了萃取技術,其白酒濃度要比以前的液態蒸餾技術濃度要高很多。

白酒一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商品,重要地位僅次於鹽鐵,到了明清時期白酒成為我們國家主要的酒精飲品。1985年之後,啤酒躍居中國酒飲品第一,但是白酒依然佔據中國酒品類重要地位,雖然引進了很多其他品類的酒飲料,但是其地位無法動搖。我們的婚喪嫁娶、迎賓宴請等還是離不開白酒。這與我們獨特的酒文化,以及風俗習慣有關。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喝酒是否有益健康

關於喝酒,中國有句古話“小酌怡情,大飲傷身”,指的是喝酒要適量,稍微喝一點能夠助興,喝多了對身體傷害就非常大了,那麼喝多少算是怡情呢?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40個國家,來自500多名學者,調查了1990年到2016數據,發表了一篇關於喝酒與健康的論文,其認為喝酒沒有所謂的安全標準,如果想要健康,最好不要喝酒,應該說滴酒不沾。

據《柳葉刀》統計,喝酒成為全球導致死亡和傷殘的第七大因素,僅在2016年,全球就有280多萬人死於飲酒,而且這些死亡者大都集中在15-49歲年齡段,而且有12.2%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是死於飲酒。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還有肺結核、交通事故、自我傷害等,50歲之後飲酒引發癌症的風險也逐漸增多。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中國2016年因為飲酒導致死亡的人數達到124萬人,其中男性65萬人,女性59萬人,這個數據是我們近鄰印度的一倍。而且《柳葉刀》對每週攝入的酒精量也有建議,特別是40歲以上的人群,每週攝取酒精量不要超過350克。每週攝取酒精超過350克,也就相當於每天喝超過兩罐500ml的啤酒,男性預期壽命會減少將近5年,女性會減少4.5年左右。而且喝酒還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癌症、肝硬化、肺結核等疾病。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2016年喝酒致死數據

當然喝酒並不是全無好處,例如這篇論文介紹,如果60歲以上、患有缺血性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女性,喝點酒反而能起到保護作用。

酒文化

喝酒能夠讓人產生幻覺,能夠改善情緒,甚至提高認知能力,但是也容易讓人產生成癮性。就和我們糖、食鹽一樣,能夠通過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讓人產生愉悅的快感,甚至還有迷幻的效果,這就是喝酒成癮性的由來。

終於搞明白,中國經歷5千年,為什麼還是喜歡白酒

古有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也有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今天我們在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在酒精的作用下,人處於了半酣的狀態,自己非理性、潛意識的一面就會暴露出來,自己真實的想法不用再隱藏了。

用尼采的話講,“酒神狀態的迷狂,它對人生日常界線和規則的破壞,其間,包含著一種恍惚的成分,個人過去所經歷的一切都淹沒在其中了”。這種微醺時的快感,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在這種狀態下,共有信息會上升為大眾信息,大家達成共識。但是大家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飲酒量,畢竟身體是人的根本,短暫的快樂造成了身體傷害,就得不償失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