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安化,地處湘中偏北,位於資江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內山峰林立,溪谷縱橫。

在這裡,至今仍保存有清代至民國時期的風雨橋共29座,數量之多為全國罕見,堪稱世界之最。

風雨橋——這種常見於侗族人聚居地的傳統建築,為何大量出現在漢人佔95%以上的安化縣?

在安化曾經繁榮了很長時期的茶馬古道,深山中的茶農、背夫經由風雨橋,演繹了怎樣的故事?

新湖南客戶端特別策劃《讀故事,品古建》本期走進安化風雨橋。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蜈蚣成為梅山地區風雨橋橋墩上最常見的石雕吉祥物

安化,古稱梅山。梅山,既是一個歷史的地域名稱,也是一個文化符號。地理上的梅山地區是指現今湖南省中部以新化、安化兩縣為中心的一塊廣袤的高山林地。

梅山文化是一種集巫道儺等多種信仰體系與民間藝術元素為一體,由梅山地區人們世代創造、傳承的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梅山地區風雨橋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梅山地區獨特的文化氣息和純樸的民俗民風,是解讀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由於梅山境內群峰疊翠,溪河網布,木材豐富,梅山地區風雨橋多為木構廊橋。開門見山、出門淌河的地理環境使得風雨橋成了梅山地區人們生活必需的交通設施。而梅山文化的影響,則讓梅山地區風雨橋蒙上了神祕古樸的藝術面紗。

梅山直至宋初仍處於射獵採摘、刀耕火種的社會狀態,保存了神祕而獨特的民族文化。

古梅山人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和人的生老病死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濃郁的巫覡崇信色彩,是梅山地區宗教民俗活動的典型特色。在梅山人眼中,建造一座風雨橋遠非斫木架樑這般簡單,而是關係整座村莊甚至每個村民的大事。

如今梅山各派宗教已成相容共處之勢。因此風雨橋裝飾題材如此豐富,裝飾造型變化多端。

蜈蚣是梅山地區風雨橋橋墩上最常見的石雕吉祥物。用蜈蚣來裝飾橋墩,是為了達到“厭勝”的目的。梅山人希望利用這種古老的巫術鎮壓住預想中可能會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情。傳說洪水與蛟龍同行,蛟龍搖頭擺尾易把橋墩打垮,而蜈蚣可以制服蛟龍。石墩上雕刻蜈蚣是對橋的祈福保護,起到鎮龍護橋的作用。人們以石頭的靈性寄託美好的願望。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中國梅山(安化)文化園

1595年,安化黑茶被定為官茶銷往歐美

安化多山也多水,俗話說,橋為水而生。多山多水的地方,自然橋也會多。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地域風格,再加上那條曾經繁榮了很長時期的茶馬古道,造就了風雨橋這一古建築群落的形成。

湖南省安化縣素有“茶鄉”之稱,產茶製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鐵” 的記載,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明萬曆年間朝廷頒佈《安化黑茶章程》,正式定安化黑茶為運銷西北的官茶。明末清初,晉陝甘鄂湘等地茶商紛紛到安化經營茶葉,安化境內茶行、茶號最盛時達 300 餘家,形成了“茶市斯為最,人煙兩岸稠”的繁華景象。

紅、黑茶號茶行的原料主要來自本縣。與安化毗鄰的縣也產部分黑茶、紅茶,但是這些地方所產茶葉品質均不如安化,因此茶商將安化所產的茶稱為 “道地茶 ”,外地茶稱為“外路茶”。

茶行收購毛茶原料之後,適當加工處理,再通過茶商或茶行自己銷售至各銷區。安化茶葉的銷售分內銷和外銷,內銷是指銷於西北地區的黑茶,外銷是指銷於歐美的紅茶和銷於蘇聯的部分紅、黑茶。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安化的橋將建築工藝與文學藝術相結合

安化風雨橋是安化先民在縣城境內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設的便民交通設施,供過往行人歇腳、避風躲雨,故名風雨橋。

安化風雨橋均由青石橋墩、木質橋身和小青瓦橋頂三部分組成。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思賢橋(1770年),湖南風雨橋的重要代表,兩臺兩墩,稜形分水,五層鵲木,全長57.5米

橋身為長廊式通道,鵲木拾樑,全部採用卯榫結構,不用一顆鐵釘,橋面用木板鋪成,兩旁有固定的雙邊木登供行人休息,橋身兩側都是豎式木欄杆,通風采光極好,視線通透。大多歇山重簷,小青瓦橋頂簷角飛翅,頂上有塔或寶葫蘆等裝飾。有的風雨橋旁還建有免費為過往行人提供茶水的茶亭。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永錫橋(1878年),安化縣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木構風雨廊橋,兩臺三墩,六層鵲木

安化風雨橋單體數量達29座,規模宏大,建築藝術獨特,又承載著古梅山地區獨特的文化氣息和純樸的民俗民風,是多種文明元素濃縮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馬渡橋(1917年),全長約46.5米,歇亭共22空,每空長2.1米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十義橋(1887年),通高10.2米,寬3.9米

橋樑裝飾,在安化總的來說不算很發達,主要體現在石構橋樑中,其部位大致在人們易於駐足觀瞻的地方。如常見的有螭龍、鳳、獅、象、犀牛,並有兔、猴、馬、狗、雲朵、蓮花、芳草等圖案,也有少數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

安化的橋不僅在造型上造詣精深,更是將建築工藝與文學藝術相結合,這一點特別是體現在眾多的橋聯上。

橋聯記述史實,描繪景色,寓意深刻,令人額首稱頌。這些橋聯耐讀、耐人尋味,古人通過這種方式,將文學語言巧妙地揉入橋樑建築環境中,為人們提供了鑑賞指引。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燕子橋(1822年),東、西橋頭和橋中間各有一個四邊翹角閣樓式硬山頂;中間的脊上壓三星寶頂,兩側為花形裝飾,脊角聳立龍形泥塑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仙牛石橋(1874年),歇山重簷小青瓦頂、懸臂挑梁木結構樑架,四層鵲木,全長34.7米

安化|29座風雨橋和梅山、茶馬古道的往事

△復古橋(1907年),兩臺兩墩,稜形分水,五層鵲木,全長30.8米,兩側為歇亭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銘俊 整理

參考資料:《中外建築》、《茶葉通訊》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