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八旬老人幹活賽小夥,農閒出去旅遊,秋收上海北京孫子都回來幫忙
一雙慧眼
1/8 眼前這位老人,八十多歲了,他耳不聾眼不花,滿口牙一個都不少。他種著二十多畝河灘地,都是自己開墾的,玉米是他拿鎬頭種出來的,秋收的時候,兒孫們都回來幫忙收秋。老人家說,不用你們,我自己用自行車慢著點就能把這些玉米收回來,你們來回機票錢早就超過這些玉米賣的錢了。別看老人家這樣說,其實還是挺喜歡孩子們回來的。坐在跟前的是老家人的大女兒,她在上海給兒子哄孩子,到了秋收的時候,一定要回來幫老爸掰玉米。
2/8 眼前吃西瓜的這位是大女兒的兒子,也就是老人的外孫子,他在上海是一個小老闆,聽說媽媽要回內蒙幫著姥爺收玉米,他就也跟著回來了,因為這個孩子小時候是在姥姥家長大的,所以跟姥爺的感情很深,隔兩年姥爺就要到上海外孫子家裡住一段時間,外孫子在秋收的時候,也儘量抽出時間來回來割穀子收玉米,這種土地上培養起來的親情關係,好像只要回到田地裡才更親切。
3/8 到了國慶節,不僅上海的一行人都回來幫忙收秋,在北京工作的唸書的孩子們也都回來幫著老人家收秋,穿紅上衣的小夥子在北京是個小老闆,他是老人家唯一的孫子,是爺爺看著長大的,也是爺爺最疼愛的孩子,這個孫子國慶節把其他的事情都推了,年年都回來幫爺爺收秋,這麼多人,雖然有二十多畝地,一起幹兩三天也就差不多了,剩下的零散活計老人家慢慢幹。
4/8 老人家的老伴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現在他就一個人在農村種地,自己做飯自己吃,每天都是勞作不輟,每天天亮準時下地幹活,太陽落山才回家做飯吃飯,吃完晚飯看看新聞聯播就開始睡覺。每年農閒的時候老人家都要出去旅遊一次,他去過雲南,香港,江西,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北京好多地方,今年去了湖南在橘子洲頭毛主席雕像前面坐了許久。
5/8 老人家種的地都是自己開出來的河灘地,老人家曾經當過村長,當過生產隊長,當年就帶著全村人栽樹種樹,現在分田單幹了,他還是不斷植樹造林,荒山沒有了,他就開始治理河灘,他一個人挖河不止,疏浚了河道,在河岸栽上了樹木,洪水不再氾濫成災,還淤出來好多田地,夏天有時間了就出來旅遊,這是在毛主席故居前面留影。
6/8 老人家看到同齡人或者比他還年輕的人,佝僂著腰肢,齜牙咧嘴成天病懨懨的樣子,很是納悶,覺得他們缺少的是一種精神和意志,兒女們給老人在城裡買了一套樓房,他只是在冬天的時候,才去住一兩個月,平時一定要回到農村去幹活,除了種地就是治理河道。因為不斷勞動,老人看上去精神狀態很好,也很年輕。在武陵源景區門口,誰都看不出這是八十多的老人。
7/8 老人今年虛歲都已經八十七了,念過六年私塾,在村裡也算是識文斷字的人。他這一生的經歷還挺複雜的,小的時候當過兒童團員,後來給區長當通訊員,部隊南下的時候,區長要帶著他走,結果他的奶奶死活不答應,後來就在村裡一直務農,老人說憑他的文化水平,要是跟著部隊走了,前途不可限量,但是老人不後悔,他說只有當農民才如此健康長壽,要是當個一官半職的,可能早就不在了。年輕的時候沒有跟著部隊南下,七八十歲開始到南方旅遊
8/8 老人家因為經常勞動,幾乎都不感冒,就是感冒了也不吃藥,拿起鎬頭到河灘去刨石頭刨沙子磊壩,出一身汗就好啦。有時候樹枝把手扎傷了,他從地上抓一把土揚到傷口上就不管了,從來都不感染,出來跟團旅遊,爬山過棧道,他比年輕人手腳都利落,從老人家身上你可以看出來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不服老的心態,這是支撐他的精神動力,正因這樣他身上才充滿了青年人的活力。
2018-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