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這麼喜歡跟廣西人說白話呢?

10 個回答
荒也资讯
2019-08-19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閩語覆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臺灣海南等地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閩語覆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臺灣海南等地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閩語覆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臺灣海南等地圖片中僅顯示了漢語,沒有顯示大量原住民(高山族)語言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閩語覆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臺灣海南等地圖片中僅顯示了漢語,沒有顯示大量原住民(高山族)語言客家話的分佈則遍佈各省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閩語覆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臺灣海南等地圖片中僅顯示了漢語,沒有顯示大量原住民(高山族)語言客家話的分佈則遍佈各省安徽省同樣是包含了官話吳語徽語贛語幾大語言

這裡需要先科普一個很多中國人都不瞭解,但又十分重要的常識,即中國行政區劃的原理。中國的每一代中央集權政權,都會吸取前朝覆滅的經驗而儘可能延長國祚。而唐朝覆滅的最重要原因,即是藩鎮割據。因為唐朝的行政區劃基本按照地理人文環境來劃分,導致最後藩鎮勢力過強,崩潰成五代十國。後世王朝吸取這一教訓,在劃分省份的時候故意令省份間人文地理互相交錯,以防止內部團結從而獨立割據。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代中國很多省份,會有很多很奇葩的組合:最著名的當屬大內鬥省江蘇,蘇南蘇北完全是兩個民系,語言不通文化不同,而同樣是江南文化的蘇杭卻被拆成了江蘇和浙江兩個省份。再如隴右地區,和關中文化相近語言相通,和蘭州相異,卻劃分到甘肅而非陝西。而安徽省的皖北、皖中、皖南則是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三個文化的集合。而廣東省則是眾所周知的,集合了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民系的省份。而同屬廣府民系的南寧貴港梧州等地區,則被劃分到廣西。

這種完全違背自然和人文地理的行政區劃方式,也給很多人造成了很嚴重的誤導。語言的分類即是其中一項。例如“廣東話”、“福建話”、“河南話”、“湖南話”等稱謂就是這一錯誤認知的產物(假使行政區劃和語言都有一一對應關係,那最慘的當屬客家人,因為我國沒有“客家省”)。行政區劃是每次改朝換代都會人為界定的規則,而人文地理是自然演化的結果。這種誤導性概念也在廣東省內人民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廣東省內的粵語人群對自己母語的認知就有一定差異。以最簡單的稱謂為例,廣州市區內的人,大多稱呼自己的母語(粵語)為「廣州話」或沿用香港的稱呼「廣東話」。而珠三角以外的粵人,則會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與廣西地區的粵人一致。(順帶一提,與粵語的“廣東話”稱謂類似,閩南語也經常被稱為“福建話”和“臺灣話”。事實上福建省內有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五種互不相通的語言,臺灣則除了閩南語還有客家話和高山族的幾十門互不相通的原住民語言,詳見答案後附的圖)

而這種誤導出來的錯覺,就容易造成現實生活中各種問題,例如題主所問的,珠三角地區粵語人群對粵西口音的歧視。其實類似的情況在很多地區都有發生。珠三角地區的粵人會因為地理和經濟優勢,缺乏對省內其他地區認知,從而產生了所謂的“優越感”。例如南寧白話儘管和廣州話有90%以上的互通度,但部分廣州人可能會覺得粵西和廣西地區口音的粵語“撈”或者“土”,粵西地區的人也會因此產生自卑感而更不願在廣州人面前講粵語。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香港人覺得廣州人“爆鄉音”,還有上海人歧視其他吳語口音等(經評論區指出,此句有爭議,我一開始就說只是我個人經歷,請不要抬槓)。這種錯覺帶來的矛盾不只發生在粵語區,而是全國都有,樓下的答案也對我國其他地區的類似情況有相關描述。在粵語區中,此類認知缺失主要發生在珠三角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廣州。粵西地區的人群,大都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也清楚廣西地區的粵人同樣講白話(粵語)這一事實。

事實上「白話」這個稱謂的歷史更悠久,嶺南地區人民歷來稱呼自己的母語為「白話」,而「廣東話」這個稱謂是建國以後香港傳入的(也有外省人習慣稱呼的因素)。「白話」這個概念與「官話」相對,特指平時日常生活交流所用的通用語言。從語言學分類來講,都屬於粵語。粵這個字本義指嶺南,即兩廣一帶地區,和廣東還是廣西無關,只是建國後強行把“粵”字綁定到廣東省上。所以「白話」這個概念和行政區劃沒有任何關係,廣西地區的粵人也稱呼自己的語言為「白話」,和「廣州話」、「廣東話」同屬一門語言。

“白話”這個詞彙因為歷史因素承載了太多涵義,在不同語境下詞義都不一樣。在新文化運動的語境下,“白話”指代與文言相對的,以日常通俗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明清社會語境下,白話指代與官話相對的語言。例如明清四大白話,京白(北京話)、韻白(明代南京話)、蘇白(蘇州話)、廣白(廣州話)。其中在兩廣粵人的語境下,白話即指與官話(普通話)相對的日常交流用語,即粵語。理論上說,其他方言區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非官話母語稱作“白話”。但目前除了粵語區人群,我似乎還沒聽過有哪些地方的人會這樣稱呼。我不清楚現在的蘇州人還會不會把蘇州話叫白話(只知道會叫蘇白),反正北京人是肯定不會把北京話稱作白話的了。(經評論區指出,大多數地方人民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土話”而非白話)

所以結論就是,很多國人都需要儘快破除“行政區劃綁定人文地理和語言文化”這一認知誤區。行政區邊界只是人為劃出來的一條線,每次王朝更替都會有所變動,不是什麼反映出自然規律或者科學原理的東西。這一錯覺造成了大量的誤解、偏見和地域歧視,讓人在不斷破壞自己的文化而不自知。與其用行政區名稱來指代某個群體,例如河南人江蘇人廣西人福建人等,更合適的叫法應該是用地理稱謂,例如中原人江南人關中人嶺南人潮汕人。

附南方部分漢語的分佈地圖:

粵語覆蓋兩廣嶺南地區廣西境內的漢語包括西南官話、粵語(平話)、閩語、客家話、湘語等廣西境內的西南官話(主要是桂柳話)分佈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粵語壯族自治區的本土語言當然是壯話閩語覆蓋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江西臺灣海南等地圖片中僅顯示了漢語,沒有顯示大量原住民(高山族)語言客家話的分佈則遍佈各省安徽省同樣是包含了官話吳語徽語贛語幾大語言大內鬥省的語言分佈,不用多說了

清风看云淡
2019-04-12

兩廣的朋友回家看看族譜,你會有新的發現的。我的籍貫是廣西,屬朱氏沛國堂在廣西的分支。族譜記載,我的祖先們有的是沛國人(這個沛國具體在哪我也不清楚,我理解是漢時期的沛縣),有的是江蘇人,有的是福建人,有的是廣東人,有的是廣西人,再往下就沒有記載了。最近發生遷移的是從廣東沿西江到廣西。不止是我們朱氏沛國堂,歷史以來兩廣人口流動就非常頻繁,因為戰亂、剝削、自然環境變化兩廣互相遷移封建歷史上可不少;再加上近代廣東大開發,多少廣西青年男女選擇到廣東發展,聯姻的選擇也更多在語言相近的兩廣範圍。兩廣本來就有很多人是同宗同族,同樣說白話就沒什麼奇怪的了,經過時間和環境的融合,口音有些變化那也是肯定的。說句很直白的話,雖然全國普及普通話,但也不意味著要放棄家鄉話,平時交流大家應該還是會說家鄉話的,遇到一個與你有著同樣家鄉話的朋友,你也會感到更親切吧,那麼兩廣人更願意講白話那不是很自然的事?當然客家話和潮汕話不在討論範圍。

断刺飘雪
2019-06-16

做為廣西南寧人,我來說說的看法。


白話,是廣西南寧的一種語種,它和粵語從聽感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粵語因為香港被世界人民認知,粵語甚至和普通話一樣,被外國人定義為中國的特有語言。


再說回白話。其實廣西真正說白話的,就南寧和附近一些地方。廣西最大的語種還是桂柳話和壯語。你在廣西會說桂柳話,真的可以周邊大廣西了。白話出了南寧,可能也就再梧州能用用。


做為廣西南寧人,我來說說的看法。


白話,是廣西南寧的一種語種,它和粵語從聽感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粵語因為香港被世界人民認知,粵語甚至和普通話一樣,被外國人定義為中國的特有語言。


再說回白話。其實廣西真正說白話的,就南寧和附近一些地方。廣西最大的語種還是桂柳話和壯語。你在廣西會說桂柳話,真的可以周邊大廣西了。白話出了南寧,可能也就再梧州能用用。



說到梧州,它是廣西與廣東的交接,那邊的生活方式和語言體系幾乎和廣東一致。也有人說梧州人更願意說自己是廣東人,當然這個僅僅是聽說,無從證實。


也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廣東人覺得梧州人都說白話,那麼梧州屬於廣西,廣西也應該能說白話,所以才有了樓主的這個問題吧。

做為廣西南寧人,我來說說的看法。


白話,是廣西南寧的一種語種,它和粵語從聽感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粵語因為香港被世界人民認知,粵語甚至和普通話一樣,被外國人定義為中國的特有語言。


再說回白話。其實廣西真正說白話的,就南寧和附近一些地方。廣西最大的語種還是桂柳話和壯語。你在廣西會說桂柳話,真的可以周邊大廣西了。白話出了南寧,可能也就再梧州能用用。



說到梧州,它是廣西與廣東的交接,那邊的生活方式和語言體系幾乎和廣東一致。也有人說梧州人更願意說自己是廣東人,當然這個僅僅是聽說,無從證實。


也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廣東人覺得梧州人都說白話,那麼梧州屬於廣西,廣西也應該能說白話,所以才有了樓主的這個問題吧。


而且在大中國層面,有一個詞叫“兩廣”,這就是廣東廣西的合稱。這也使得在語言上雙方都覺得是一致的。但實際上,真的不一樣。


最後想說,我大南寧的白話,我們稱為土白話,平時交流還沒什麼,真的上電視的話,和聽粵語真的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我是劉言繼語,專注分享讀書心得。

做為廣西南寧人,我來說說的看法。


白話,是廣西南寧的一種語種,它和粵語從聽感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粵語因為香港被世界人民認知,粵語甚至和普通話一樣,被外國人定義為中國的特有語言。


再說回白話。其實廣西真正說白話的,就南寧和附近一些地方。廣西最大的語種還是桂柳話和壯語。你在廣西會說桂柳話,真的可以周邊大廣西了。白話出了南寧,可能也就再梧州能用用。



說到梧州,它是廣西與廣東的交接,那邊的生活方式和語言體系幾乎和廣東一致。也有人說梧州人更願意說自己是廣東人,當然這個僅僅是聽說,無從證實。


也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廣東人覺得梧州人都說白話,那麼梧州屬於廣西,廣西也應該能說白話,所以才有了樓主的這個問題吧。


而且在大中國層面,有一個詞叫“兩廣”,這就是廣東廣西的合稱。這也使得在語言上雙方都覺得是一致的。但實際上,真的不一樣。


最後想說,我大南寧的白話,我們稱為土白話,平時交流還沒什麼,真的上電視的話,和聽粵語真的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我是劉言繼語,專注分享讀書心得。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2019-04-06

說廣東人愛跟廣西人講白話得分清具體情況。

廣東人主要可分為三大民系:講白話又稱為粵語廣府民系、講客家話的客家民系、講屬於閩南話分支方言的潮汕人和講黎話的雷州人、電白人等。會講廣府白話約為6700萬人。會講客家話2300萬人。會講閩南方言3000萬人。

廣西沿海和廣西中部以東靠近廣東一帶很多人講白話,與廣東中部及西部靠近廣西的地方人講的話基本相同,只是口音有差別。約有2500萬人使用。

廣西中部與東部也有不少人講客家話,約有500萬人使用。廣西北部則主要講桂柳話,屬於西南官話,約有1500萬人會用。

當然,廣西的很多壯族人又主要講壯族話。

說廣東人愛跟廣西人講白話得分清具體情況。

廣東人主要可分為三大民系:講白話又稱為粵語廣府民系、講客家話的客家民系、講屬於閩南話分支方言的潮汕人和講黎話的雷州人、電白人等。會講廣府白話約為6700萬人。會講客家話2300萬人。會講閩南方言3000萬人。

廣西沿海和廣西中部以東靠近廣東一帶很多人講白話,與廣東中部及西部靠近廣西的地方人講的話基本相同,只是口音有差別。約有2500萬人使用。

廣西中部與東部也有不少人講客家話,約有500萬人使用。廣西北部則主要講桂柳話,屬於西南官話,約有1500萬人會用。

當然,廣西的很多壯族人又主要講壯族話。

(廣西漢語方言分佈圖)

說廣東人愛跟廣西人講白話得分清具體情況。

廣東人主要可分為三大民系:講白話又稱為粵語廣府民系、講客家話的客家民系、講屬於閩南話分支方言的潮汕人和講黎話的雷州人、電白人等。會講廣府白話約為6700萬人。會講客家話2300萬人。會講閩南方言3000萬人。

廣西沿海和廣西中部以東靠近廣東一帶很多人講白話,與廣東中部及西部靠近廣西的地方人講的話基本相同,只是口音有差別。約有2500萬人使用。

廣西中部與東部也有不少人講客家話,約有500萬人使用。廣西北部則主要講桂柳話,屬於西南官話,約有1500萬人會用。

當然,廣西的很多壯族人又主要講壯族話。

(廣西漢語方言分佈圖)



(廣東漢語方言分佈圖)

所以,說廣東人喜歡與廣西人講白話是很不準確的。

因為講白話的廣東人、廣西人很多,6700萬對2500萬,生活地域相連,遇到一起交流的機率很高。又有兩廣一家親的說法。歷史上兩廣在唐朝同屬嶺南道。廣東講白話人普遍認為不講白話的其它省人是“撈佬”,但唯獨不認為廣西人是“撈佬”。

因此,只能說,講廣府白話的廣東人遇到講白話的廣西人,因為彼此白話基本能溝通,當然就用白話交流。兩地這些人若用大家不太擅長的普通話溝通,反而覺得彆扭。因為,大家都慣白話,為什麼用其它不熟悉的其他方言或自己使用得詞不達意普通話來交流?顯得很拿腔拿調?又生分。

我知了哥是土生土長粵西人,從小講白話,但初到貴港、桂平一帶,與白話的人交流,也不是完全能聽懂。所以,也得分時候,分具體情況,白話不行就試試普通話。

同樣,兩廣人若都屬客家人,都通客家話,不用客家話而用其它話,也顯得很奇怪。但兩廣這兩部分人喜歡彼此講白話,不太可能。

至於廣西桂柳話的遇到廣東講閩南話方言的,愛講白話更不可能。

汉说
2019-08-20

其實廣東和廣西同處嶺南,天然的屏障五嶺與紐帶珠江,把兩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曾經長期隸屬同一政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兩廣的關係可謂是源遠流長的。

廣東廣西兩地的方言—白話區別不大,幾乎相同。廣西的白話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城區,使用的人口有100萬。此片在廣西粵語中與廣州話最接近!還有其他片區的發音區別較大~例如:

1.勾漏片主要特點;(1有漢語極其少見的d、b全濁聲母或內爆濁聲母。(2精清與端透合流。這是勾漏片白話的普遍特點。(3古濁聲母不論平仄都不送氣。

2.欽廉片主要特點:(1沒有嘬口呼【y】(2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氣(3有邊擦音;聲調有7-8個。

3.邑潯片主要特點:(1有舌尖元音(2部分有邊擦音f或其變體齒間音。

其實廣東和廣西同處嶺南,天然的屏障五嶺與紐帶珠江,把兩廣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曾經長期隸屬同一政區。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依賴,兩廣的關係可謂是源遠流長的。

廣東廣西兩地的方言—白話區別不大,幾乎相同。廣西的白話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城區,使用的人口有100萬。此片在廣西粵語中與廣州話最接近!還有其他片區的發音區別較大~例如:

1.勾漏片主要特點;(1有漢語極其少見的d、b全濁聲母或內爆濁聲母。(2精清與端透合流。這是勾漏片白話的普遍特點。(3古濁聲母不論平仄都不送氣。

2.欽廉片主要特點:(1沒有嘬口呼【y】(2古全濁聲母今讀塞音和塞擦音的字基本送氣(3有邊擦音;聲調有7-8個。

3.邑潯片主要特點:(1有舌尖元音(2部分有邊擦音f或其變體齒間音。

既然兩廣的白話相互聽得懂,所以廣東人乾脆用白話跟廣西人交流。這樣既可以避免普通話說得不標準帶來的不便,更可以體會到“同聲同氣”的感受!兩廣都是嶺南地區,廣東人不會歧視廣西人,兩廣是一家!

用户9467898650041
2019-07-15

我是貴港人,我發表個人見解:首先講文族,才有文族語言,我們的祖先是漢族講白話,客家話,是中華人口最多的民族,後來滿洲族奪位,定性滿洲話為普通話,但它必須得承認普通話為漢語,新中國出版的漢語拼音新華字典就是由白話讀音延變過來的,字典後面保留有白話拼音,在香港依然是用白話教中國文字。至於其它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在廣西講桂柳話的是南蠻族(滿洲族)漢族講白話與客家話發音同源。所以同民族之人喜歡講母語。

huihuang啊
2019-07-28

白話真的聽不懂,電影的香港話能聽懂一點,我廣西柳州壯族人,祖上是廣東過來的,只會說壯話和桂柳話。小時候在我們這個鎮不管什麼名族包括漢族說話交流都是以壯話為住。後來讀書用桂柳話教學才普及的,60歲以上的基本只會壯話其他話聽不懂。

武大东湖
2019-05-04

別說什麼廣東人為什麼喜歡和廣西人說白話,實際上廣東人根本都不喜歡和廣西人說話!

正眼都不會看一眼傳銷農民。

朝剑传媒
2019-08-19

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眾所周知道,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嶺南最早的“首府”設於今梧州;經靈渠通長江水系的灕江才有可能成為古代水上“絲綢之路”。依據:《前漢書》雲:“蒼梧……有灕水關”;“有灕水東南至廣信”。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雖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說廣信是在今之廣東封開(封川、封州),但不為大多數嚴謹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學者所取。例如,被唐憲宗稱為“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的杜佑,其史學名著《通典》,說到“封川”、“封州”時,均從晉代說起,此前之沿革均隻字不提。

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呂嘉之亂,完成了南中國歸漢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南蠻之地的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五年後,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那時尚未有廣州之名。

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蒼梧古郡和古廣信有什麼了不起?兩漢四百多年間,先後出了“三陳六士”為首的一批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和宗教的精英,尤其“三陳六士”,更是享譽全國,堪稱一流,無愧為領袖、先驅、核心的人物。“左氏遠在蒼梧”當時全國學術界的這一定評,足見南蠻之地的嶺南在全國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當時的蒼梧故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還是全國學術文化一時之中心和頂峰,可謂輝煌矣!

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並無疑議。

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產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與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唐末與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來的漢族移民勢力已十分強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遷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標準的中原漢語,但傳入嶺南之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傳播“窮學富”的原則,有些地區的客家話受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據調查.全世界有三個城市的粵語是最標準的,他們是香港,廣州和梧州~~

又說粵語各次方言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的市縣,包括梧州市,還有香港、澳門的話語為基礎,這是粵語系統中最為通行的主體方言。第二層次是屬於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其中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雲浮、羅定、交州、化州一帶,以及岑溪、玉林、南寧等地。這些地方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彙共同點仍然較多,大同小異。第三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粵語片,包括粵西的陽山、連縣等,粵中的新會、台山、陽江等,廣西的合浦、靈山等地,這一非西江流域的粵語,無論在語音還是語彙方面,跟廣州話都有較大差別。


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眾所周知道,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嶺南最早的“首府”設於今梧州;經靈渠通長江水系的灕江才有可能成為古代水上“絲綢之路”。依據:《前漢書》雲:“蒼梧……有灕水關”;“有灕水東南至廣信”。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雖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說廣信是在今之廣東封開(封川、封州),但不為大多數嚴謹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學者所取。例如,被唐憲宗稱為“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的杜佑,其史學名著《通典》,說到“封川”、“封州”時,均從晉代說起,此前之沿革均隻字不提。

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呂嘉之亂,完成了南中國歸漢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南蠻之地的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五年後,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那時尚未有廣州之名。

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蒼梧古郡和古廣信有什麼了不起?兩漢四百多年間,先後出了“三陳六士”為首的一批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和宗教的精英,尤其“三陳六士”,更是享譽全國,堪稱一流,無愧為領袖、先驅、核心的人物。“左氏遠在蒼梧”當時全國學術界的這一定評,足見南蠻之地的嶺南在全國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當時的蒼梧故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還是全國學術文化一時之中心和頂峰,可謂輝煌矣!

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並無疑議。

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產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與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唐末與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來的漢族移民勢力已十分強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遷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標準的中原漢語,但傳入嶺南之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傳播“窮學富”的原則,有些地區的客家話受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據調查.全世界有三個城市的粵語是最標準的,他們是香港,廣州和梧州~~

又說粵語各次方言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的市縣,包括梧州市,還有香港、澳門的話語為基礎,這是粵語系統中最為通行的主體方言。第二層次是屬於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其中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雲浮、羅定、交州、化州一帶,以及岑溪、玉林、南寧等地。這些地方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彙共同點仍然較多,大同小異。第三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粵語片,包括粵西的陽山、連縣等,粵中的新會、台山、陽江等,廣西的合浦、靈山等地,這一非西江流域的粵語,無論在語音還是語彙方面,跟廣州話都有較大差別。



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眾所周知道,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嶺南最早的“首府”設於今梧州;經靈渠通長江水系的灕江才有可能成為古代水上“絲綢之路”。依據:《前漢書》雲:“蒼梧……有灕水關”;“有灕水東南至廣信”。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雖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說廣信是在今之廣東封開(封川、封州),但不為大多數嚴謹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學者所取。例如,被唐憲宗稱為“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的杜佑,其史學名著《通典》,說到“封川”、“封州”時,均從晉代說起,此前之沿革均隻字不提。

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呂嘉之亂,完成了南中國歸漢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南蠻之地的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五年後,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那時尚未有廣州之名。

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蒼梧古郡和古廣信有什麼了不起?兩漢四百多年間,先後出了“三陳六士”為首的一批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和宗教的精英,尤其“三陳六士”,更是享譽全國,堪稱一流,無愧為領袖、先驅、核心的人物。“左氏遠在蒼梧”當時全國學術界的這一定評,足見南蠻之地的嶺南在全國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當時的蒼梧故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還是全國學術文化一時之中心和頂峰,可謂輝煌矣!

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並無疑議。

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產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與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唐末與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來的漢族移民勢力已十分強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遷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標準的中原漢語,但傳入嶺南之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傳播“窮學富”的原則,有些地區的客家話受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據調查.全世界有三個城市的粵語是最標準的,他們是香港,廣州和梧州~~

又說粵語各次方言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的市縣,包括梧州市,還有香港、澳門的話語為基礎,這是粵語系統中最為通行的主體方言。第二層次是屬於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其中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雲浮、羅定、交州、化州一帶,以及岑溪、玉林、南寧等地。這些地方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彙共同點仍然較多,大同小異。第三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粵語片,包括粵西的陽山、連縣等,粵中的新會、台山、陽江等,廣西的合浦、靈山等地,這一非西江流域的粵語,無論在語音還是語彙方面,跟廣州話都有較大差別。




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眾所周知道,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嶺南最早的“首府”設於今梧州;經靈渠通長江水系的灕江才有可能成為古代水上“絲綢之路”。依據:《前漢書》雲:“蒼梧……有灕水關”;“有灕水東南至廣信”。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雖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說廣信是在今之廣東封開(封川、封州),但不為大多數嚴謹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學者所取。例如,被唐憲宗稱為“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的杜佑,其史學名著《通典》,說到“封川”、“封州”時,均從晉代說起,此前之沿革均隻字不提。

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呂嘉之亂,完成了南中國歸漢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南蠻之地的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五年後,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那時尚未有廣州之名。

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蒼梧古郡和古廣信有什麼了不起?兩漢四百多年間,先後出了“三陳六士”為首的一批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和宗教的精英,尤其“三陳六士”,更是享譽全國,堪稱一流,無愧為領袖、先驅、核心的人物。“左氏遠在蒼梧”當時全國學術界的這一定評,足見南蠻之地的嶺南在全國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當時的蒼梧故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還是全國學術文化一時之中心和頂峰,可謂輝煌矣!

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並無疑議。

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產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與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唐末與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來的漢族移民勢力已十分強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遷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標準的中原漢語,但傳入嶺南之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傳播“窮學富”的原則,有些地區的客家話受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據調查.全世界有三個城市的粵語是最標準的,他們是香港,廣州和梧州~~

又說粵語各次方言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的市縣,包括梧州市,還有香港、澳門的話語為基礎,這是粵語系統中最為通行的主體方言。第二層次是屬於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其中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雲浮、羅定、交州、化州一帶,以及岑溪、玉林、南寧等地。這些地方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彙共同點仍然較多,大同小異。第三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粵語片,包括粵西的陽山、連縣等,粵中的新會、台山、陽江等,廣西的合浦、靈山等地,這一非西江流域的粵語,無論在語音還是語彙方面,跟廣州話都有較大差別。





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眾所周知道,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嶺南最早的“首府”設於今梧州;經靈渠通長江水系的灕江才有可能成為古代水上“絲綢之路”。依據:《前漢書》雲:“蒼梧……有灕水關”;“有灕水東南至廣信”。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雖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說廣信是在今之廣東封開(封川、封州),但不為大多數嚴謹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學者所取。例如,被唐憲宗稱為“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的杜佑,其史學名著《通典》,說到“封川”、“封州”時,均從晉代說起,此前之沿革均隻字不提。

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呂嘉之亂,完成了南中國歸漢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南蠻之地的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五年後,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那時尚未有廣州之名。

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蒼梧古郡和古廣信有什麼了不起?兩漢四百多年間,先後出了“三陳六士”為首的一批政治、經濟、文化學術和宗教的精英,尤其“三陳六士”,更是享譽全國,堪稱一流,無愧為領袖、先驅、核心的人物。“左氏遠在蒼梧”當時全國學術界的這一定評,足見南蠻之地的嶺南在全國學術界的崇高地位。當時的蒼梧故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還是全國學術文化一時之中心和頂峰,可謂輝煌矣!

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並無疑議。

漢族文化及語言也就從廣信逐漸向東傳播,粵語也逐漸成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帶的通行語言。粵語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點,又有一定流通範圍之後,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甚至對這種同化產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漢語受北方遊牧民族語言的影響,與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漢語的粵語與拉開了距離。

粵語從廣信東傳時,具有相對穩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漢語的進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現在它對客家話的態度上。客家人從中原進入嶺南,在唐末與宋高宗南渡時形成高潮。那時,嶺南原來的漢族移民勢力已十分強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兩岸平原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因而新遷來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嶺南山區。本來,客家話在當時要算是較標準的中原漢語,但傳入嶺南之後卻無法同化已經形成自己特點的粵語。相反,根據文化傳播“窮學富”的原則,有些地區的客家話受粵語的滲透,成為“雙方語言”,甚至成為粵語區.據調查.全世界有三個城市的粵語是最標準的,他們是香港,廣州和梧州~~

又說粵語各次方言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廣州話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兩岸的市縣,包括梧州市,還有香港、澳門的話語為基礎,這是粵語系統中最為通行的主體方言。第二層次是屬於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圍或邊遠地區,其中包括東莞、增城、從化、清遠、雲浮、羅定、交州、化州一帶,以及岑溪、玉林、南寧等地。這些地方的方言與廣州話比較起來,雖有各種不同的特點,但語音、詞彙共同點仍然較多,大同小異。第三層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粵語片,包括粵西的陽山、連縣等,粵中的新會、台山、陽江等,廣西的合浦、靈山等地,這一非西江流域的粵語,無論在語音還是語彙方面,跟廣州話都有較大差別。





一把弓一支箭
2019-07-24

本人廣州農村的,在廣西梧州到南寧,北海一帶基本都是白話通行,氣候,飲食,生活習慣,甚至很多暱語都差不多,根本就不覺得是外省,可能口音會有差別,但交流是完全沒問題啊。能用白話交流為什麼要說普通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