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藝術》這部書一共有四個章節,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章第二節。這一章節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標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人類愛的能力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一無所知的,他既沒有愛的能力,也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人們往往以為,一個新生兒對母親是十分依戀的,其實不然,他根本不是依戀母親,他只是本能的依戀食物。對於新生兒來說,媽媽就等同於乳汁。他們感知不到母親的存在,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不知道那揮舞著、踢打著的小手小腳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更不可能感知到父親的存在。孩童天生需要母親,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需要。弗羅姆在文章中有一段唯美的闡述:

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所以母愛是生而可得的,是無條件的。母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甚至揮霍。因為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母愛。同時它也是無法通過努力獲得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就擁有了母親的愛;你不是母親的孩子,你再怎麼做也贏得不了母愛。這是母愛最溫暖人心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消極的地方。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藝術》這部書一共有四個章節,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章第二節。這一章節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標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人類愛的能力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一無所知的,他既沒有愛的能力,也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人們往往以為,一個新生兒對母親是十分依戀的,其實不然,他根本不是依戀母親,他只是本能的依戀食物。對於新生兒來說,媽媽就等同於乳汁。他們感知不到母親的存在,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不知道那揮舞著、踢打著的小手小腳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更不可能感知到父親的存在。孩童天生需要母親,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需要。弗羅姆在文章中有一段唯美的闡述:

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所以母愛是生而可得的,是無條件的。母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甚至揮霍。因為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母愛。同時它也是無法通過努力獲得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就擁有了母親的愛;你不是母親的孩子,你再怎麼做也贏得不了母愛。這是母愛最溫暖人心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消極的地方。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無條件的愛讓人心安,也讓人軟弱。無需努力就能獲取,容易讓人墮落;無法贏得,容易讓人有強烈的挫敗感。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這一種愛,他的性格必然有缺陷。他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十分依賴母親的人。這種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他們身上可能會缺少另外一些些特點,比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些特點是母愛給不了的,它們來自父愛。

孩子成長到8歲左右,開始慢慢具備贏得愛的能力。比如節日來臨的時候,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是最樂於給父母、老師、朋友送禮物的,而且是他們親手製作的禮物。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需要父愛,他們和父親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母親代表的是自然,那父親代表什麼呢?

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是:我努力達到你的要求,以贏得你對我的愛。這種愛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它催人奮進。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即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時則有可能失去父愛。一個人如果只擁有父愛,沒有母愛,往往只服從於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他們更容易發展成極端的人格,比如強迫症。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藝術》這部書一共有四個章節,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章第二節。這一章節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標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人類愛的能力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一無所知的,他既沒有愛的能力,也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人們往往以為,一個新生兒對母親是十分依戀的,其實不然,他根本不是依戀母親,他只是本能的依戀食物。對於新生兒來說,媽媽就等同於乳汁。他們感知不到母親的存在,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不知道那揮舞著、踢打著的小手小腳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更不可能感知到父親的存在。孩童天生需要母親,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需要。弗羅姆在文章中有一段唯美的闡述:

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所以母愛是生而可得的,是無條件的。母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甚至揮霍。因為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母愛。同時它也是無法通過努力獲得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就擁有了母親的愛;你不是母親的孩子,你再怎麼做也贏得不了母愛。這是母愛最溫暖人心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消極的地方。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無條件的愛讓人心安,也讓人軟弱。無需努力就能獲取,容易讓人墮落;無法贏得,容易讓人有強烈的挫敗感。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這一種愛,他的性格必然有缺陷。他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十分依賴母親的人。這種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他們身上可能會缺少另外一些些特點,比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些特點是母愛給不了的,它們來自父愛。

孩子成長到8歲左右,開始慢慢具備贏得愛的能力。比如節日來臨的時候,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是最樂於給父母、老師、朋友送禮物的,而且是他們親手製作的禮物。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需要父愛,他們和父親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母親代表的是自然,那父親代表什麼呢?

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是:我努力達到你的要求,以贏得你對我的愛。這種愛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它催人奮進。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即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時則有可能失去父愛。一個人如果只擁有父愛,沒有母愛,往往只服從於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他們更容易發展成極端的人格,比如強迫症。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戒尺

2、需要母親的懷抱,更需要父親的戒尺。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父愛和母愛進行一次重新闡述。有人提出質疑:母親就不可能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嗎?母親就必定會縱容孩子嗎?再者,父親就不能溫情了嗎?

我們在讀《愛的藝術》時,可以從廣義上去理解父愛與母愛。或者我們可以換成兩個更能理解的詞語:父性的愛、母性的愛。

父性的愛,是規則教育;母性的愛,是感化教育。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有一個經典情節:寶玉捱打

賈寶玉因為交結賈家敵對勢力忠順親王的戲子,犯了大忌;又因為賈環在政面前誣告寶玉“強姦未遂,賭氣投井”。賈政聞而暴怒,回書房關門將寶玉一頓毒打。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藝術》這部書一共有四個章節,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章第二節。這一章節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標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人類愛的能力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一無所知的,他既沒有愛的能力,也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人們往往以為,一個新生兒對母親是十分依戀的,其實不然,他根本不是依戀母親,他只是本能的依戀食物。對於新生兒來說,媽媽就等同於乳汁。他們感知不到母親的存在,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不知道那揮舞著、踢打著的小手小腳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更不可能感知到父親的存在。孩童天生需要母親,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需要。弗羅姆在文章中有一段唯美的闡述:

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所以母愛是生而可得的,是無條件的。母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甚至揮霍。因為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母愛。同時它也是無法通過努力獲得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就擁有了母親的愛;你不是母親的孩子,你再怎麼做也贏得不了母愛。這是母愛最溫暖人心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消極的地方。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無條件的愛讓人心安,也讓人軟弱。無需努力就能獲取,容易讓人墮落;無法贏得,容易讓人有強烈的挫敗感。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這一種愛,他的性格必然有缺陷。他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十分依賴母親的人。這種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他們身上可能會缺少另外一些些特點,比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些特點是母愛給不了的,它們來自父愛。

孩子成長到8歲左右,開始慢慢具備贏得愛的能力。比如節日來臨的時候,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是最樂於給父母、老師、朋友送禮物的,而且是他們親手製作的禮物。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需要父愛,他們和父親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母親代表的是自然,那父親代表什麼呢?

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是:我努力達到你的要求,以贏得你對我的愛。這種愛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它催人奮進。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即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時則有可能失去父愛。一個人如果只擁有父愛,沒有母愛,往往只服從於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他們更容易發展成極端的人格,比如強迫症。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戒尺

2、需要母親的懷抱,更需要父親的戒尺。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父愛和母愛進行一次重新闡述。有人提出質疑:母親就不可能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嗎?母親就必定會縱容孩子嗎?再者,父親就不能溫情了嗎?

我們在讀《愛的藝術》時,可以從廣義上去理解父愛與母愛。或者我們可以換成兩個更能理解的詞語:父性的愛、母性的愛。

父性的愛,是規則教育;母性的愛,是感化教育。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有一個經典情節:寶玉捱打

賈寶玉因為交結賈家敵對勢力忠順親王的戲子,犯了大忌;又因為賈環在政面前誣告寶玉“強姦未遂,賭氣投井”。賈政聞而暴怒,回書房關門將寶玉一頓毒打。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寶玉捱打

這就是父愛的戒尺!賈政打過寶玉後也十分心疼,曾三番落淚。但我猜想,如果可以重來,賈政還是會選擇狠狠教訓寶玉一番。做錯了事,必須接受懲罰,這是規則。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就是規則教育。

我老家有一戶徐姓人家,夫妻倆不育,抱養了一個兒子。意外的是大兒子五歲的時候,兩人竟然自然懷孕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倆人不錯,對大兒子不差,但是總歸還是偏愛小兒子一些。村裡人種西瓜,兄弟倆一起去偷,回家後媽媽把大兒子一頓痛打,還在耳朵上扎眼穿了根線。對小兒子則是不痛不癢地數落了幾句。

十年後,大兒子在大城市當白領,生活幸福美滿。小兒子因為偷盜,被判刑9年。

這是慣子如殺子現實版的例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同時也一定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規矩,讓他們敬畏道德和法律。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藝術》這部書一共有四個章節,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章第二節。這一章節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標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人類愛的能力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一無所知的,他既沒有愛的能力,也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人們往往以為,一個新生兒對母親是十分依戀的,其實不然,他根本不是依戀母親,他只是本能的依戀食物。對於新生兒來說,媽媽就等同於乳汁。他們感知不到母親的存在,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不知道那揮舞著、踢打著的小手小腳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更不可能感知到父親的存在。孩童天生需要母親,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需要。弗羅姆在文章中有一段唯美的闡述:

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所以母愛是生而可得的,是無條件的。母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甚至揮霍。因為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母愛。同時它也是無法通過努力獲得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就擁有了母親的愛;你不是母親的孩子,你再怎麼做也贏得不了母愛。這是母愛最溫暖人心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消極的地方。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無條件的愛讓人心安,也讓人軟弱。無需努力就能獲取,容易讓人墮落;無法贏得,容易讓人有強烈的挫敗感。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這一種愛,他的性格必然有缺陷。他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十分依賴母親的人。這種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他們身上可能會缺少另外一些些特點,比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些特點是母愛給不了的,它們來自父愛。

孩子成長到8歲左右,開始慢慢具備贏得愛的能力。比如節日來臨的時候,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是最樂於給父母、老師、朋友送禮物的,而且是他們親手製作的禮物。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需要父愛,他們和父親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母親代表的是自然,那父親代表什麼呢?

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是:我努力達到你的要求,以贏得你對我的愛。這種愛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它催人奮進。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即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時則有可能失去父愛。一個人如果只擁有父愛,沒有母愛,往往只服從於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他們更容易發展成極端的人格,比如強迫症。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戒尺

2、需要母親的懷抱,更需要父親的戒尺。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父愛和母愛進行一次重新闡述。有人提出質疑:母親就不可能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嗎?母親就必定會縱容孩子嗎?再者,父親就不能溫情了嗎?

我們在讀《愛的藝術》時,可以從廣義上去理解父愛與母愛。或者我們可以換成兩個更能理解的詞語:父性的愛、母性的愛。

父性的愛,是規則教育;母性的愛,是感化教育。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有一個經典情節:寶玉捱打

賈寶玉因為交結賈家敵對勢力忠順親王的戲子,犯了大忌;又因為賈環在政面前誣告寶玉“強姦未遂,賭氣投井”。賈政聞而暴怒,回書房關門將寶玉一頓毒打。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寶玉捱打

這就是父愛的戒尺!賈政打過寶玉後也十分心疼,曾三番落淚。但我猜想,如果可以重來,賈政還是會選擇狠狠教訓寶玉一番。做錯了事,必須接受懲罰,這是規則。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就是規則教育。

我老家有一戶徐姓人家,夫妻倆不育,抱養了一個兒子。意外的是大兒子五歲的時候,兩人竟然自然懷孕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倆人不錯,對大兒子不差,但是總歸還是偏愛小兒子一些。村裡人種西瓜,兄弟倆一起去偷,回家後媽媽把大兒子一頓痛打,還在耳朵上扎眼穿了根線。對小兒子則是不痛不癢地數落了幾句。

十年後,大兒子在大城市當白領,生活幸福美滿。小兒子因為偷盜,被判刑9年。

這是慣子如殺子現實版的例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同時也一定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規矩,讓他們敬畏道德和法律。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3、一個人,必須會學自我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裡有一篇文言文,堪稱經典,叫做《觸龍說趙太后》。趙太后剛剛掌權,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情急之下,趙太后只好向齊國求救。齊國卻要求用長安君作為人質,否則不出兵。趙太后斷然拒絕並勃然大怒。別人不敢妄言,而觸龍的一番話卻讓趙太后改變了主意。觸龍說: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觸龍的意思是說:

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並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還給他很多貴重的寶器,卻不趁現在讓他有功於國,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

"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埃裡希·弗羅姆)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蘇東坡畫像

在讀埃裡希·弗羅姆的《愛的藝術》之前,關於“成熟”,最讓我佩服並感動的,是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裡的表述:

成熟是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成熟是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成熟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成熟是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讀這段闡述有一種被擊中內心的感覺,可是弗羅姆的闡述卻讓我醍醐灌頂。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我打個比方,就猶如一個只會吃牛肉的人,忽然有一天能像庖丁一樣拿刀解牛,而且遊刃有餘!這大概就叫頓悟吧。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1、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愛的藝術》這部書一共有四個章節,關於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在第二章第二節。這一章節被選入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教材,標題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人類愛的能力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當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是一無所知的,他既沒有愛的能力,也沒有感受愛的能力。人們往往以為,一個新生兒對母親是十分依戀的,其實不然,他根本不是依戀母親,他只是本能的依戀食物。對於新生兒來說,媽媽就等同於乳汁。他們感知不到母親的存在,甚至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他們不知道那揮舞著、踢打著的小手小腳是他們自己的。

他們更不可能感知到父親的存在。孩童天生需要母親,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需要。弗羅姆在文章中有一段唯美的闡述:

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

所以母愛是生而可得的,是無條件的。母愛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肆無忌憚地享受甚至揮霍。因為孩子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失去母愛。同時它也是無法通過努力獲得的。你是母親的孩子,你就擁有了母親的愛;你不是母親的孩子,你再怎麼做也贏得不了母愛。這是母愛最溫暖人心的地方,同時也是最消極的地方。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無條件的愛讓人心安,也讓人軟弱。無需努力就能獲取,容易讓人墮落;無法贏得,容易讓人有強烈的挫敗感。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這一種愛,他的性格必然有缺陷。他極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十分依賴母親的人。這種人往往孤立無援,需要得到保護。他們身上可能會缺少另外一些些特點,比如紀律、獨立性和駕馭生活的能力。

這些特點是母愛給不了的,它們來自父愛。

孩子成長到8歲左右,開始慢慢具備贏得愛的能力。比如節日來臨的時候,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是最樂於給父母、老師、朋友送禮物的,而且是他們親手製作的禮物。這個階段,孩子開始需要父愛,他們和父親的關係會越來越密切。母親代表的是自然,那父親代表什麼呢?

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孩子和父親的相處模式是:我努力達到你的要求,以贏得你對我的愛。這種愛有積極的一面,它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它催人奮進。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即達不到父親的要求時則有可能失去父愛。一個人如果只擁有父愛,沒有母愛,往往只服從於法律、秩序、權威的原則,他們更容易發展成極端的人格,比如強迫症。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戒尺

2、需要母親的懷抱,更需要父親的戒尺。

在此我們有必要對父愛和母愛進行一次重新闡述。有人提出質疑:母親就不可能對孩子進行嚴格要求嗎?母親就必定會縱容孩子嗎?再者,父親就不能溫情了嗎?

我們在讀《愛的藝術》時,可以從廣義上去理解父愛與母愛。或者我們可以換成兩個更能理解的詞語:父性的愛、母性的愛。

父性的愛,是規則教育;母性的愛,是感化教育。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有一個經典情節:寶玉捱打

賈寶玉因為交結賈家敵對勢力忠順親王的戲子,犯了大忌;又因為賈環在政面前誣告寶玉“強姦未遂,賭氣投井”。賈政聞而暴怒,回書房關門將寶玉一頓毒打。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寶玉捱打

這就是父愛的戒尺!賈政打過寶玉後也十分心疼,曾三番落淚。但我猜想,如果可以重來,賈政還是會選擇狠狠教訓寶玉一番。做錯了事,必須接受懲罰,這是規則。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就是規則教育。

我老家有一戶徐姓人家,夫妻倆不育,抱養了一個兒子。意外的是大兒子五歲的時候,兩人竟然自然懷孕生下了一個兒子。夫妻倆人不錯,對大兒子不差,但是總歸還是偏愛小兒子一些。村裡人種西瓜,兄弟倆一起去偷,回家後媽媽把大兒子一頓痛打,還在耳朵上扎眼穿了根線。對小兒子則是不痛不癢地數落了幾句。

十年後,大兒子在大城市當白領,生活幸福美滿。小兒子因為偷盜,被判刑9年。

這是慣子如殺子現實版的例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同時也一定會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規矩,讓他們敬畏道德和法律。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3、一個人,必須會學自我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裡有一篇文言文,堪稱經典,叫做《觸龍說趙太后》。趙太后剛剛掌權,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情急之下,趙太后只好向齊國求救。齊國卻要求用長安君作為人質,否則不出兵。趙太后斷然拒絕並勃然大怒。別人不敢妄言,而觸龍的一番話卻讓趙太后改變了主意。觸龍說:

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觸龍的意思是說:

現在您把長安君的地位提的很高,並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給他,還給他很多貴重的寶器,卻不趁現在讓他有功於國,一旦您百年之後,長安君憑什麼在趙國立身呢?

弗羅姆《愛的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能自己站立

一個人,想要能立足於社會,必須要讓自己有足夠的分量。一個孩子,想要成長、成熟、成才,必須要從父母的羽翼下走出來。一個人,必須要由享受母親的呵護接受父親的督促,發展到能夠自我調節情緒,主動約束自己,才算成為了獨立的人。

也就是說,我們要從依賴父母的教育,過渡到能夠自我教育。我們自己能夠以母性之愛的溫情撫慰自己的內心,又要能夠以父性之愛的嚴肅深沉來嚴格要求自己。

一個成熟的人,將不需要依賴父母,他就是他自己的父母。這就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讓人能自己站立,成為能自立於社會的人,不再需要他人的攙扶,包括父母。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七,專說關於教育的那些事,擅長從中學教材中發現教育話題與方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