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條件讓蔣介石差點同意與日和談

1937年11月2日,日本東京,外務省。

外相廣田弘毅拿出一份絕密文件,他禮貌而嚴肅地對來人說:“這是日本能接受的最低條件,這七項條件,只要中國願意接受,大日本帝國願意停戰。”

正是這份文件,日後差點讓八年抗戰半途而廢,然而,接過這份文件的人,卻不是一箇中國人,而是當時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

為什麼日本向中國提出的條件,卻要給一個德國人呢?日本究竟想讓中國答應什麼樣的最低條件呢?

兩個月前,1937年9月,淞滬戰爭爆發。

在淞滬戰場上,國軍調集六十萬精銳部隊,薛嶽、張治中、王耀武等名將雲集,廣大抗日將士捨生忘死,正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

一封封求援電報,從前線日軍發向東京。

手握調兵大權的,是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石原莞爾,他認為,派兵越多,日軍陷入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可能性就越大。這種消極侵華的立場,讓日軍高層極為不滿。

九月中旬,缺乏增援的上海日軍在中國軍隊攻擊下,瀕臨崩盤,日本的援軍才緊急開始登船,前往上海,幾乎同時,因消極侵華導致上海局勢被動的石原莞爾,被髮配到關東軍,他收拾行李,準備到自己起家的中國東北。

這時,石原一個叫馬奈木敬信的朋友,前來給他送行,這讓石原大喜過望。

石原莞爾知道,馬奈木是日本陸軍中的德國專家,他有兩條人脈,如果連接起來,也許局勢就會大不相同。

這兩條人脈與中日兩國淵源都較深,狄克遜,德國駐日大使,陶德曼,德國駐華大使。

半個月後,石原莞爾前往中國東北,去見自己討厭的東條英機,而馬奈木應石原的要求,前往上海,去聯繫陶德曼。

正是他要聯通起來的這兩條人脈,差一點改變了中、德、日三國的歷史。

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親華派,希望日本早日停止侵華戰爭,背後有著外交部長牛萊特,國防部長勃洛姆堡,以及戈林的支持。

是什麼條件讓蔣介石差點同意與日和談

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親日派,希望中國早日向日本投降,背後則有裡賓特洛甫支持。裡賓特洛甫,德國政壇實力派人物,正是他在柏林與日本簽署"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也正是他日後促成了德意日三國同盟。

當馬奈木提出,希望調停中日戰爭時,陶德曼和狄克遜,這兩個觀點相反的人,卻立即達成了共識。

讓馬奈木倍感振奮的是,自己的請求還得到希特勒本人的認可。

十月底,希特勒同時向陶德曼和狄克遜發去指令,要求促使中日兩國停戰。

希特勒此舉源自一個承諾。

四個多月前,希特勒剛剛會見了中國的財神爺,財政部長孔祥熙。

在希特勒的別墅中,孔祥熙無暇顧及壯麗的阿爾卑斯風景。他焦急地詢問希特勒本人,德國能不能反對日本侵略中國,對輸送給中國的軍事物資,能不能做出保證。

希特勒私下曾告訴孔祥熙,一戰末期,德國在青島的駐軍孤立無援,日本趁機發起襲擊,將德軍全部消滅。此種奇恥大辱,日爾曼民族永不會忘懷。

是什麼條件讓蔣介石差點同意與日和談

然而,僅僅三個月後,希特勒在同樣的地方,會見了日本天皇的弟弟,秩父宮雍仁親王,卻說了完全相反的話。

但有一個承諾,希特勒遵守了,那就是如果中日開戰,德國一定出面調停,然而,在中國和日本之間,德國究竟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1937年10月22日,日本當局決定,當軍事行動達成目的,就到了和中國談條件的時候了,同日本友好的德國,也就該做為中間人出場了。

11月,日軍第十軍祕密到達杭州灣附近,做好包抄中國軍隊,佔領上海的準備。就在這時,日本政府提出了條件。

日本利用德國轉交給中國的七項條件

一、成立內蒙自治政府,地位同外蒙相同;

二、劃定從偽滿到平津一帶為非武裝區,華北的領導人必須親日;

三、擴大上海非武裝地帶;

四、放棄抗日政策;

五、協助日本鎮壓共產主義;

六、減輕日貨關稅;

七、尊重外國權利。

是什麼條件讓蔣介石差點同意與日和談

看到日本人的條件,蔣介石召集政府要員徵求意見。與會者均認為,日本沒有要求承認偽滿,也沒有要求賠款,條件不算苛刻。

生怕日本人出爾反爾的蔣介石,特別提出,日本一定要保證,恢復七七之前的狀態。不過蔣介石也認為,日本提出的條件並非亡國條件,並在12月2日下午5時,會見了陶德曼,表示中國已準備接受調停。(貼士:蔣介石與日本兩次議和內幕詳情,請關注《中日百年戰爭全紀實》之《絕密談判》。)

德國人長舒一口氣,中日戰爭,持續四個多月,終於要結束了。

但生性嚴謹的德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日本人反悔了。

12月10日,廣田弘毅向德國人表示,日本要防止中日再起衝突,那麼,那些條件是遠遠不夠的。

有兩個問題必須解決,中國正式承認滿洲國,向日本進行賠償。

新的條件驚呆了德國人,究竟發生了什麼?

就在幾天前,日本內閣就停戰條件進行了討論。內務大臣末次信正突然起身,憤怒地說,我們在上海死了四萬多人,不承認滿洲國,不賠錢,國民會接受嗎?

末次信正的發言,立即得到了多數與會者的支持。

隨後,日本在1月16日強硬宣佈,不與國民政府就所提出的條件進行談判,中國只能回覆接受或不接受。

當看到日方新條件,蔣介石拍案而起,氣憤地說:倭寇所提條件,等於征服與滅亡我國,與其屈服而亡,不如敗戰而亡。

中國和日本,已經徹底決裂,

德國必須二選一了,

德國會站在中國一邊嗎?

是什麼條件讓蔣介石差點同意與日和談

孔祥熙訪問德國時,曾告訴希特勒,日本的友誼不一定可靠,而希特勒回覆道,德國非常希望中國強大,因為德國只願意“同強有力的政府訂立長期性協定。”

身為強者的日本,自然成了德國的選擇。親華的陶德曼在1938年被召回國,備受冷落,親華的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相繼遭到解職,而親日的狄克遜則步步高昇。

國家間的友誼沒有信義,只靠實力,法西斯德國和法西斯日本,因此走到了一起,但這樣的友誼能走多久?德國和日本的互相欺騙,才正剛剛開始。

德日法西斯越走越近,為什麼德國民間,卻洋溢著同情中國的氣氛,為什麼德國在抗戰初期支援中國?一個過去的“親日派”,為什麼變成了“親華派”,還為中國製定了抗日作戰計劃呢?詳情請關注下集《德國援華——日本友好國對華援助之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