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枯竭的P2P,安有完卵?(下篇)

我們接著上一篇繼續聊

6


這一趴,我們迴歸流動性問題,討論一下為什麼流動性風險在P2P這個行業會如此的明顯?

原因有很多,我們撿最為核心的幾點一起討論。

1、傳統金融市場之所以流動性強,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相對公開的市場,市場認可度高。

比如債券,全市場發行,大家都會去認購,當你不想繼續持有的時候,你可以拋出,只要不是黑天鵝已經出現,不缺接盤想繼續持有的投資人。

比如銀行間市場,大家都是來回的換持,只要價格合適,符合自己的投資策略,拋不出去的風險是比較小的,而且,這個市場很少發生極端的系統性風險,基本以個別債權風險為主。

反觀P2P市場,市場雖大,平臺數量雖多,但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戰,A平臺不會去購買B平臺的債權,同時A平臺的客戶也不見得會接B平臺的盤,整個市場就是一盤散沙,就像一群絕戶門過日子,關上門,誰也不理誰,甚至還會互相抨擊。

當你買了其中一家的債權時,如果想退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賣給這家平臺的客戶,其他人不認,一旦出現風險,大家也都是大難臨頭各自飛,誰會顧得上誰,所以流動性差也是必然。

2、平臺多為民間草根建立,所謂的背景全都不值得推敲,資金背書更是沒有,最好的也無非就是獲得幾個創投公司的財務投資,真假先不論,實際效用有多少?

反觀傳統機構,銀行背後有央媽,面對擠兌時,隨時提供流動資金給予支持

信託產品延期,大股東援持,再不行,還會聯繫各路資金支持,所以才會有白衣騎士的美譽。

哪怕是上市公司這種公司層面的,前期市場不好面臨資金困難時,也有大量的紓困資金安排。

P2P有什麼?這次的流動性危機即使不是監管舉刀所致,試想,會不會有白衣騎士騰雲駕霧來救駕??

3、投資人構成不同

先不說債券、基金公司的投資人,哪怕就是二線白馬的上市公司股東里面都是社保基金、險資、公募基金這種大佬級資金。

P2P的投資人都有哪些?有多少機構資金在裡面?

這裡不接受反駁!P2P裡面的機構戶,也都是個人小老闆以名下企業的名義投進去而已,和其個人名義沒有任何區別。

不同的投資人,面對風險的表現必然不同,大資金不光是資金多,經驗也多,而散戶面對風險時,更多的表現是憤怒與不理智。更容易出現牆倒眾人推的狀態,一旦出現,那會是一種惡性循環,最終進入不可控的狀態。

所以,當金融去槓桿的大刀舉向全市場的時候,最為難受的是野蠻生長的P2P,流動性風險也就更加的明顯。

7


關於債權的質量這方面,本來不想提,因為前面提過,流動性風險你都過不去,討論這塊沒太大意義。

其真正體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最終到底能夠回款多少。目前看,已經被流動性風險所掩蓋。

既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類風險,那我們就說一說,怎麼去看待這個問題。

先明確一點,覺得P2P資產質量好的,就請先歇一歇,從質量上講,這類資產並不是什麼優質資產,即使我們把“714”高炮這種純高利貸扔出去不談,其質量也不能算是優質一類。

具體為什麼,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中國人的習慣裡面,除了買房子,很少有人喜歡貸款,哪怕是銀行的低息貸款。

這是中國多年的傳統生活習慣決定的,而應對超前消費,信用卡基本就夠用。

再不濟還有花唄、白條這種間接的信用卡可以用,應對日常的消費、線上購物,這些服務端口提供的額度基本夠了,何必去網貸平臺借錢?

2、如果這些都夠用了,那什麼人會去借網貸?大家看新聞就能夠知道,一般就是學生、打工仔、無業等此類的低收入人群,要麼就是以貸養貸的人。

而此類人,不管怎麼劃分,也不能算是優質人選。

在宣傳的過程中很多平臺稱其借款人多為公務員、教師等收入穩定人員,這點存疑。

3、如果我們把自己定義為普羅大眾,能夠代表中國最典型普通階層的話,不妨可以多注意一下週邊的朋友,有多少是使用網貸產品的。

而P2P發展了這麼多年,積累了大量的資金在裡面,規模一度超10萬億,如此大規模的資金集結,甚至說身邊很多人都有P2P資產,如果按照P2P小額且分散的模式去推算的話,投資人人數必然是少於借款人人數的,這兩類人群的規模是不對等的。

那這兩類人的出現在自己身邊的比例為何發生了失真?看到更多的是拿不回投資款,而不是基數更為廣泛的不還款。

其實這個簡單的問題,很好回答,如果不違背常理的話,必然10萬億所對應的債權中很大一部分是虛假的。

所以說,當流動性風險再也扛不住的時候,接下來才是真正風險爆炸的時刻,當然,誰也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但事情終究會發生。

8


數據上看,經過這波流動性風險的清理,存量平臺數量從早期的幾千家下降到目前的800餘家,其中還包括了雖然沒有選擇退出,但實際業務基本停擺,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的。

類似這種殭屍型平臺,應該屬於現存大部分平臺的現狀。

有人說清洗過後就是剩者會拿到畢業證,真的是這樣嗎?

這裡就特別容易在投資人心裡產生一個“偽結論”:剩下的就是好的。

說到底,最終能不能留下來,靠的還是合規合法的運營模式。

其天生的兩大頑疾,必須要剔除,同時還要努力提高底層資產的抗風險能力,這個抗風險能力可不是準備金的計提這麼簡單。我們一個個分析。

1、先說期限錯配,期限錯配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讓你的產品表面上看起來很靈活,甚至做到隨時提取。

這個噱頭也是P2P招攬客戶的法寶,同時,很大一部分投資人也是奔著這個去的,如果拿掉,本身就會損失很大一部分投資群體。

失去期限錯配的P2P就好像人少了一條腿,符合監管的P2P方向是借款人的債權放在平臺,平臺作為信息中介,實際上就是個地攤,和大家看到的58同城啊差不多,上面的債權你喜歡你就買。

那如果是這樣,投資人的情況就發生了超級大的變化,出借的時候就不會是像現在這樣,你想出借多少就出借多少,而是借款人的標的是多少你就能只能買多少,大額的資金購買,就不是打包了,就是你要分筆出去,分別持有了,而拿回來的時間期限就要看你購買的這筆債權具體是借款多久的了。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出現,債權的持有人如果想提前出來,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你要別人來把你替出來,就是有人購買你手裡還有剩餘時間的債權,那就會出現債權轉讓的問題,這裡有個誤區,那就是債權轉讓的發起人是誰??其目的又是什麼?如果像現在這樣,平臺提前特意設置固定期限的產品,通過中間的倒手轉讓來實現,那就是違規,就是期限錯配沒跑,如果是投資人在投資期內發起,平臺只負責公示,其他投資人看到之後,按照自身的意願去選擇接與不接,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債權轉讓。

所以說,同樣是通過轉讓的方式退出,也有不同的操作,設計好的轉讓,一概劃為期限錯配!

如果P2P想有未來,那這個產品設計就是一道坎,以設計好的債權轉讓掩蓋期限錯配事實的,絕對過不了監管這關!

2、資金池和資產池的問題

這兩個大池子同樣要解決,資金池的問題,可以通過銀行的存管介入來規避,但目前看,效果也不是很好。相對比基金的存管,P2P的存管還需要銀行體系的推進。

資產池比較好理解,就是每個資產不是獨立的,是個資產包,既然是包,那就是裝了很多東西,這個很麻煩,在資產包裡每個資產的規模、期限都不相同,這樣去對接,必然是錯配的方式,和禁止期限錯配是相悖的,資金要分筆處理,意味著資產也不允許歸集,必須一筆是一筆的去對接。

3、資產質量到底怎麼樣?怎麼去防範風險?

前邊說過,質量處於垃圾債券的級別沒有什麼好反駁的,關鍵是,如何去保證質量是重中之重,也決定了你到底能夠在這堆垃圾債權中走多遠。

關於這一點,個人認為短期內還沒法妥善解決,壞賬率如果通過流動性風險爆出來,一定是嚇死人的數據!

究其原因,還是目前國內個人徵信體系不完善導致的:

①因為個人違約的成本過低,沒有相應的懲罰制度,導致不還款意願較低。所以這也是監管一直打擊逃廢債的原因,但是,沒有體系化、制度化的基礎,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只能是處理極個別的案例,廣泛性的打擊力度有限。

②P2P公司各自為王,因為缺失個人信用體系的數據,導致一人多貸,單一抵押物做了多次抵押,關於這點,目前連銀行都很害怕,都作為重點風險去排查,別忘了,銀行的數據體系也是比較完善的,更何況沒有任何根基的P2P,想徹底規避,談何容易。

前幾年,宜信聯合幾家平臺,做行業的數據庫,這點,給點個大大的贊,但是,一家公司終究不能解決行業問題,也說明這事必須國家牽頭,而且要經歷數年才會有成效,短期內很難看到效果。

綜上幾點,目前要解決的問題還是非常之多,而且對於P2P來講,不敢說是不可能,起碼不太現實。

所謂的畢業證,短期內,依然看不到能夠拿到的資格,像監管文件所提,如果經過驗收,拿到個名單管理,倒是有可能實現,但目前很多人想象的變成持牌機構,這張牌照這代人估計是看不到。

所以,P2P的未來在哪裡?目前看,並不樂觀,能做的也許就剩下作壁上觀。

9


最後,我們再聊一聊,目前的投資人,該怎麼辦?

目前因為行業冰點,最優的解決方案就是提高流動性,提高流動性的方案無非就兩點

1、大資金進入,評估債權,如果違約風險可控,充當接盤俠,把大家替出來,目前看,沒有哪路大資金出手。

去年倒是聽過有社會資金來市場接收打折債權,基本上是5折,3折的都有,說實話也就是監管剛下那會會有這種投機分子,一年後的今天,也再沒看到類似的情況,說明這撥人當時也是低估了事態的嚴重性,本想敲個竹槓,結果可想而知。

2、投資人重拾信心,再次達成共識。

這個有點難了,以目前的情況看,很難再達成這個共識,除非個別高口碑公司,以市場的普遍情況看,很難。

可以說,現在還真沒的什麼實際有效的辦法,不管接受不接受,這都是事實。

投資人要主動去辨識所投平臺,如果平臺本身問題很大的,比如資金池、超短期這種,不管立案沒立案,我都建議你先去監管部門申請立案,這個有點反人性哈,有人會說這不自己找難受嘛?其實不然,這類平臺最終跑路的可能性非常大,即使沒關,也是在轉移資產,早一天報案,可以早一天減少你的損失,在這種監管強度下,就不要有任何僥倖的心理了。

那如果其他都還好,只是流動性風險的,大家有兩個選擇,要麼一起熬,如果平臺主動退出,那就積極配合監管核查,該登記的登記。配合好監管部門工作就好了,這個時候就耐心等待了。

最怕的就是,明明已經立案,還在妄圖通過大規模人員的集結,試圖給監管部門壓力,讓其撤案的,這種的操作,個人真的不建議,此舉只會讓監管更加的反感,只會適得其反。

哪個平臺到底能不能在未來活下來,投資人說了不算,老闆說了也不算,關鍵還是看符不符合要求,所以,這是個硬性的,不會改變的標準,做任何過激的行為也是徒勞。

人生有很多路,不見得走的每一條都是陽光大道,碰到死衚衕的時候,該回頭也得回頭,該認輸也得認輸。

至於在考慮現在進入的投資人,我不推薦,不管哪家,都不推薦,現在事態不明朗,最終的結果沒有出來之前,一切都有變數,這個時候進入,不叫理財,不叫投資,叫投機!

市場上的資產千千萬,何必吊死在一個樹上,多放眼看看,也許你會發現更大的森林!

10


P2P只是一個瘋狂理財時代的縮影,同樣的路數,不同的稱號比比皆是,吃過虧不怕,怕的是連續吃虧。

眼看其高樓起,眼看其大廈傾,在其中學會吃一塹長一智,也不枉走過一段刻骨銘心的路。

最後給大家一份行走江湖必備的祕籍,讀完再上路,走的才安心。

1、財富管理公司不具備發行產品的資格,只是銷售公司,具體的產品還要看背後的產品運營主體。

2、底層是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產品,而你買賣的是其份額,起點低於100萬的,這種拆分基金份額出售的,從法律角度看,可定性為非法集資,其危害性更大,不能碰。

3、運營主體與底層項目有股權關聯關係,涉及自融自用的,不碰,都得死。

4、底層資產非常雜,且概念寬泛,看不到具體標的的,不能碰,兩個大池子在等著你。

5、背景大的嚇人的,不要信,出不出風險和這個沒關係。

6、收益權轉讓、債權轉讓,涉及P2P個人借貸的,不明朗,不能碰。

7、多關注公開市場,那裡機會更多。指數基金、行業等窄帶基金都可以參與,起碼不會有道德風險。

8、銀行、資管的產品碰到不錯的,該出手也要出手,別局限在三方市場。

9、收益高低不是評判未來風險大小的硬性標準,關鍵還是看運營成本,看的是總的票面蛋糕有多大。

10、不要人云亦云,多學習,多思考,才是對自己財富最大的負責。

寫在最後

流動性枯竭的P2P,安有完卵?(下篇)


P2P只是理財市場的冰山一角,掛羊頭賣狗肉的大有人在,拋開迷霧,看到其底層的業務模式,才能真正的分辨真偽,下期,我們在與大家暢談財富管理的是非黑白!還大家一個真實的市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