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苦、口甜、口酸、口鹹?可能暗示著這些疾病

有時有些人會有口苦的感覺,也有很多人嘴裡經常有其他的味道,如口酸、口甜、口鹹、口淡。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嘴裡五味雜陳可能是疾病造成的。傳統醫學認為,脾開竅於口,口味變化主要與脾胃運化失常有關,同時也和其餘臟腑有所關聯。口中五味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多種並存。

一味:口苦

表現:

口苦口臭,性急易怒,面紅目赤,便祕,小便氣味重,舌紅苔黃。

原因:

多由肝膽有熱、胃熱燻蒸所致,常與膽汁代謝失常有關,多見於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和肝膽腫瘤患者,還可見於慢性胃炎、高血壓、糖尿病、口腔疾病患者,或者精神壓力大、性情暴躁、抑鬱寡歡者。

應對策略:

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在飲食上注意忌食辛辣、油煎、燒烤、乾果等燥熱之品,可多進食甘涼湯水,以甘潤飲食為主;在情緒上要保持心境平和,不可急躁,不可憂思過度,性格宜開朗。

二味:口甜

表現:

口甜黏濁,口渴喜飲,口舌生瘡,易泛酸水,納呆噁心,神疲乏力,身重肢倦,舌苔白膩。

原因:

多由脾胃虛弱、溼熱內蘊所致,常見於糖尿病和消化功能紊亂患者,或年老體弱者。其次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嗜食肥甘油膩、辛辣,吸菸、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溼生熱。

應對策略:

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菸,勿飲酒等。出現口甜症狀,可以用佩蘭、藿香各少許煎水作茶飲服用或漱口。熱象明顯者可以加用一些清熱的草藥。而比較虛弱的患者,適合用健脾益氣的方藥,酌加芳香化濁的中藥。

三味:口酸

表現:

口中酸臭,噁心,嘔吐酸苦黃水,大便粘膩臭穢,排便欠爽,脘腹脹滿,舌苔濁膩。

原因:

由肝膽之熱犯脾所致,多見於食積、胃炎、消化道潰瘍病患者,與胃酸增多有關。

應對策略:

應設法消除誘發因素,如徹底治療慢性胃炎,避免對胃有刺激的辣、硬的飲食及藥物,治療口腔及咽喉部慢性感染等。食積者的口酸常出現在暴飲暴食或大量應酬之後。

另外,小兒脾胃虛弱,若餵養不當容易出現食積而口中酸臭,這時只要用一些消食的藥物如山楂、雞內金等,或中成藥保和丸、越鞠保和丸等即可見效。凡胃酸過多者,應禁食濃雞湯等濃縮鮮湯、酸性食品、甜食、大量蛋白質等,避免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宜進食蘇打餅乾、粥、麥面等。

四味:口鹹

表現:

口及咽喉發鹹,口水有鹹味,伴腰膝痠軟,神疲乏力,頭暈耳鳴,食慾減退,可有喜歡鹹食或厭惡鹹食的情況出現。

原因:

多由腎虛所致,以偏腎陰虛為主,也可見於脾虛的患者,多見於神經官能症、慢性腎炎、慢性咽炎、口腔潰瘍患者。

應對策略:

以滋補腎陰為主,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左歸飲之類。若心腎不交,可選黃連阿膠湯;肝腎陰虛,可選杞菊地黃湯;相火妄動,可選知柏地黃丸;肺腎陰虛可選百合固金湯、麥味地黃丸。

因為補腎藥物大多比較滋膩,如果伴有比較明顯的胃部不適、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還要在補腎的同時加用調理脾胃的藥物,脾腎兩治,以助藥效。

五味:口淡

表現:

口淡乏味,食慾不振,食量減少,稍食即飽,喜歡重口味、焦香炒貨之品,以刺激味覺,大便祕結或偏稀軟,神疲乏力。

原因:

多由脾胃虛弱引起,常見於慢性胃腸病、免疫力低下患者,或見於感冒之時,或久病大病之後,或大病初癒之時。

應對策略:

不可盲目進食重口味的食物以刺激食慾,宜耐心調理脾胃甚至整體體質。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逐漸加量,不可遇到喜歡的食物就不加節制地食用,調理期間不宜進行重體力勞作和大量腦力工作,以免加重身體負擔。情況較嚴重者可以用淮山藥、黨蔘、黃芪、茯苓、白朮、扁豆等具有健脾益氣化溼功效的中藥做藥膳加以調養。

文:江丹妮

編輯:閔青

校對:張士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