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西一代名醫——隰縣劉光盛

在上世紀初至70年代,臨汾地區西山各縣有四位著名的中醫,號為“四大名醫”。他們在缺醫少藥的山村,懸壺濟世,深得各界讚譽。隰縣劉光盛,就是其中的一員。

劉光盛,字德甫,世居隰縣北莊鄉上留村,光緒九年(1883年)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讀私塾1年,13歲時便輟學務農,後來成為晉西一代名醫,享譽70餘年。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上留村來了一位孤身的河南難民,身患重病,無人照應,境遇可哀。劉光盛覺得出門人舉目無親,本來就難,而身患重病,更為難上加難。出於隰縣山民忠厚的天性,就將其收留於家。在一家人精心護理下,養息有半年多,這位名叫曹培元的洛陽人,終於從死亡線上揀回了一條命。活命之恩無以為報,看著年未弱冠的德甫,曹培元決心把一生從醫絕技傾心相授。而光盛在步入人生旅途之初就遇上這樁事,深深體會到醫生乃山區人民的救命神,是多麼的重要,從而孜孜以求,誠心拜師學醫,18歲便能開診行醫,而且隨叫隨到,手到病除,一時聲名鵲起。

民國6年即被縣城同心堂藥房聘為坐堂醫生,繼而主醫同壽堂。日軍侵隰期間,先生返居回鄉。1946年冬隰縣解放,1948年與同仁曹文選、喬世臣等積極籌備成立城關醫藥合作社(後發展為藥材公司)。先生任經理併兼主治醫生。1952年,轉到新成立的縣衛生院任主治中醫。其時,劉光盛早已“盛名光大”,隰縣及周邊各縣,凡提起“老劉先生”、“大先生”者,可謂婦孺皆知。

晉西一代名醫——隰縣劉光盛

先生學歷不深,而成為杏林佼佼者,絕不是像人們傳說那樣,是“天賜神授”,全在於其以濟世救困為己任,聰明穎悟,勤奮苦學,善於總結,凡遇病追源窮理,辯證施治,用藥靈活,不泥古方。一生治癒疑難怪病無數,尤以傷寒、婦科、鍼灸、把脈見長。先生用藥,猶如將軍調兵,具有峻險急猛之特點。他牢牢把握識症、立法、處方三關,看似奇險危猛之方,偏產生意外神奇之效。時常有各地被大醫院推出之所謂“絕症”患者,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慕名投醫,為此,先生老年常發感嘆“這成啥才來找我,這不是難為我嗎!”但又急病人所急,認認真真的望、聞、問、切,“調兵遣將”,步步留神。完了總是好說:“先吃兩劑試試吧!不行就別再找我!”可是往往這兩劑藥大顯功效。先生的脈學達到出神人化、判定生死時間的程度。1963年一位汾西患者前來求醫。劉老先生一把脈就囑其家人安排後事,只能活3個月,最多100天。後經服藥,看似好轉,但第99天晚一睡不起。因而,晉西各縣視先生為傳奇式人物。

抗戰前城內青年李某,忽然口鼻出血,一次就約半盆,幾天便倒人形,性命垂危,城內幾個醫生束手無策。等到劉先生出診回來,認作“血癥傷寒”,一副藥便止血,十來副藥就痊癒。1960年有一位汾陽眼疾患者,求醫於汾陽、太原、西安等處均未奏效,後慕名來隰投醫於劉先生,當時兩眼紅腫,已不能視物。先生嘆道:“天!成了這個樣子才來找我,叫我咋辦!吃兩劑藥試試吧!”結果,第一茬藥服完便止了痛,一劑藥服完兩眼就能睜開,兩劑服下,基本消腫復明。後將所服藥方與先生藥方相比,餘皆相同,唯白蒺藜較他人多用3錢!聞者莫不神服。60年代初,一位兌鎮青年夫婦幾經輾轉來就醫,言婚後女方一直髮無名燒,渾身如燙,婚後數年不能生育。先生給服藥20餘副,良好如初,後來生女,專程來隰感謝老劉先生。先生醫術之高,即在太原,亦折服不少同仁。1966年春,縣內一青年女老師突發青光眼,先服先生藥,數劑末見效,急切之間,便下臨汾、上太原求治,太原市中研所一位老大夫開處方時詢及以前所服藥方,患者拿出先生處方。該老大夫看後拍案叫絕:“你們縣有這麼好的醫生,你真不該來!”隨囑立即回縣照先生之方耐心服藥,兩月便好,再無犯病。

晉西一代名醫——隰縣劉光盛

劉先生不僅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更是感人。他向以“治病就是救人”之格言律己授徒,從不把治病視為斂財之道。凡求治者不論窮人、富人,有錢、無錢,均盡力施治,毫不懈怠,以至常常有食住其家的患者。還在同心堂時,就為一不知名的貧困急症患者竭誠診治,使其恢復健康,病人清醒過來後才知道自己是突然暈過去不省人事,被人送到這裡搶救。但身上不名一文,先生讓他走,他又不忍就此離去,猛然間強行給先生叩頭為謝。泉泉村一婦女患腸梗阻,在別科已做手術的決定,但患者為出不起手術費而痛苦煎熬。先生聞知,即施以鍼灸,搶救過來,即省了手術費,又免了開腸劐肚之苦。

1974年,老劉先生離開縣醫院回到上留村安享天年,而各地慕名求診者接踵而至,先生輒恨自己年老指僵,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而淚下。北溝河村有一位被大醫院推出的心臟病患者就住在先生家裡求治,終於又多活了數年。可是,倍受群眾尊敬和愛戴的老先生,一生嘔心瀝血,不幸於1975年1月9日在本宅辭世,享年93歲。

老劉先生囿於少年失去求學機會,在醫學理論上無多建樹,但有豐富的臨床經驗。1959年,將300多個行之有效的驗方無償交給國家,晚年曾將一生臨床心得口授於孫女劉芳筆錄,約有數百條之多,但在申請出版過程中丟失,誠為憾事。

晉西一代名醫——隰縣劉光盛

老劉先生歷經清、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閻錫山、日本人在隰縣時,先生就避居鄉下種田,不再在城開業。某次,閻錫山身邊高幹薄佑承得一怪症,隨侍軍醫均無可奈何,始召劉先生前來診治,經服用老先生兩副藥便去其半。為此閻當他的面訓斥軍醫。均為同行,劉老先生很為軍醫受過而不安,治病後,謝絕了閻的挽留,又回到了上留村。

上留村塬上共有8個村落,舊社會沒有一處小學,兒童大多失學。先生以其行醫所蓄,自費辦了上留小學,鄉親子女為此獲益數十年,直至解放。

縣城解放前夕,陳賡司令員曾以解放隰縣戰鬥陣亡烈士遺骨相托,劉老先生一直以此為己任。當時,他是石家莊、上留等村的官社糾首,戰後他將所接受的烈士遺骨妥善厝葬於石家莊、龍神溝等處。建國後又一直向縣領導建議安葬烈士一事。解放隰縣,犧牲烈士不少,但到1967年烈士陵園修起安放烈士遺骨時,唯此處遺骨保存完好而入陵園安葬。

晉西一代名醫——隰縣劉光盛

先生一生帶徒17人,大多成為當地醫界砥柱。1958年,衛生部部長李德全親自簽發了對先生的獎狀。先生歷任一、二屆縣人大代表,一、二、三屆縣政協委員,對發展隰縣醫藥衛生事業頗多建言。先生病逝後,縣、社醫藥界領導、同仁,全村老幼均來與先生送行,其場面感人至深。

來源:微信公眾號美麗隰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