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丨麥家、阿來、張嘉佳的13歲奇遇

文學 阿來 張嘉佳 麥家 小說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2018-12-08

13歲,似乎有道神奇的門。

如今的大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阿來、“中國諜戰小說之父”麥家、“最會講故事的跨界導演”張嘉佳,原本各居一隅,年齡相差甚遠,卻都在13歲少年時,神奇地進了同一道門,從此開始神奇的交集……

這個神奇,也同樣在許多人身上重演,只是有些人尚未發覺。

麥家與《林海雪原》

悅讀丨麥家、阿來、張嘉佳的13歲奇遇

1977年春節,13歲的初中生麥家,和父親去鄉村醫生阿牛家拜年。麥家在阿牛家的土灶柴火堆裡,無意中發現了一本書,封面尚在,但書後缺了十幾頁。

這本書名為《林海雪原》,是阿牛從街上撿來的,“它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引火的”。大人們都在客房聊天,麥家無聊,只好“翻翻看”,卻不料,很快被迷得連吃飯的時候也不肯放下了。阿牛說:“你趕緊吃飯,書你拿回家去。”

如今以《暗算》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麥家,以系列諜戰小說早早地成為“中國特情文學之父”“諜戰小說之王”。而關於13歲的故事,彷彿成為人生的起點,他時常津津樂道:“這(《林海雪原》)是我的第一本課外書,也成了我們班上的稀奇。我看完給同學們講,他們充滿了好奇,都巴結我,找我借書,不但看還抄。”

那一年,因家庭出身“糟糕”和父親的一次“暴力”,麥家正處於青春的苦悶期。《林海雪原》如一份特殊的禮物,打開了一個倔強少年封閉的心門,讓他進入一道神奇的門。

麥家時常想:“如果我年少時沒有遇到那本書,我現在會是什麼樣?還會不會是今天的我,以讀和寫小說為生?

阿來與《沙家浜》

悅讀丨麥家、阿來、張嘉佳的13歲奇遇

13歲的阿來,同樣上著學。每天翻山越嶺,走150多裡的山路。這一路,他雙手還不能閒著,採草藥、打柴,他要以此籌集書費和學費。

好多同村的孩子堅持不下來,又回到山上放牛放羊。一次課餘放羊的路上,阿來偶然看到一張報紙,上面有篇關於京劇《沙家浜》的報道。“它跟我在學校唸的毛主席語錄很不一樣。”阿來被“很不一樣”的漢字吸引,認為組合文字是高級智力遊戲,這是他接觸到的“首部文學作品”。

以《塵埃落定》獲得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的阿來曾說:“我是藏族血統,可是比很多漢族人更熱愛漢語。漢語是中國人祖先偉大的、目前唯一完整留存的珍貴遺產,在有些人那裡卻一再受到汙染。我力求自己的作品中的漢語是純淨、優雅的,猶如我童年時代的大自然。

沒有當年的《沙家浜》帶來的震撼,或許阿來此生將與舞文弄墨無緣,與麥家等人無緣,只能繼續在四川大渡河上游一個叫“嘉絨藏族”村莊遊蕩。

張嘉佳與武俠

悅讀丨麥家、阿來、張嘉佳的13歲奇遇

13歲的張嘉佳,最愛做的事就是看武俠書。他覺得從武俠小說中可以獲取精神力量,可以空中轉折,可以跳崖不死,可以同生共死地談情說愛

語文教師蘇牛一教了張嘉佳初中三個學期。在《我的學生張嘉佳》裡,他描述張嘉佳,“白淨臉,目光炯炯,眉眼間駐著靈性,一臉閱盡紅塵氣度”;上課的時候“分身有術,耳朵聽課,眼睛閱讀”,作文尤其擅長,“文字如流水一般,絕無塗改,標點與修辭叫你驚訝,語不驚人死不休”,“我試探過突襲式地提問,他也總能不假思索對答如流。為了避免其他同學自卑,我不讓他先回答,留些難題給他”。

因《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的暢銷,張嘉佳廣受追捧,作品《擺渡人》亦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這個“會講故事的人”筆下流淌的,大多是青春裡那些最燦爛的記憶。

蘇牛一至今還記得,“一有空,母親捧一本書,父親拿一本雜誌,張嘉佳捧一本書,各自神遊各自的世界,是小鎮上的美談”。

他們的神奇交集

13歲左右的那些少年時光,阿來遇到了《沙家浜》,麥家遇到了《林海雪原》,張嘉佳愛上了武俠小說。它們如一道閃電,劈開了少年的懵懂生活。

於是,他們相信書的價值,閱讀的力量。他們都進了那道神奇的門。

“我們都說自己是中國人,都很驕傲漢唐盛世。你們用過漢朝的錢嗎?住過唐朝的房子嗎?沒有。那我們為什麼覺得漢唐時期驕傲呢?無非就是古人傳下來的文化。我們是靠這種東西,而不是物質懷念的。所以,相信書是有力量的,是開始閱讀的第一步。”阿來說。

本文授權轉自微信公眾號青年文摘(微信號:qnwzwx)

悅讀丨麥家、阿來、張嘉佳的13歲奇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