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殺慕尼黑》:體育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 羅幹

近年來,觀眾對進口片的口味趨多樣化,好萊塢不再“霸屏”,越來越多的小語種影片“黑馬”走入人們視線。在電影市場略顯沉悶的6月,俄羅斯體育片《絕殺慕尼黑》就是這樣一匹“黑馬”,憑藉好口碑獲取了高票房。

《絕殺慕尼黑》:體育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絕殺慕尼黑》劇照

國內市場每年都會引進3-6部俄羅斯電影,多數是“雷聲大、雨點小”,票房成績不溫不火。但標準體育片《絕殺慕尼黑》實現了逆襲,高質量的改編讓中國觀眾感受到了俄羅斯的電影工業水準。

近年國內引進俄羅斯電影部分影片與票房

2015年以來,國內先後引進了《摔跤吧!爸爸》《李宗偉:敗者為王》《花滑女王》等12部海外體育電影,同時期的國產體育影片數量也不斷攀升,《破風》《羞羞的鐵拳》《我是馬布裡》《飛馳人生》等作品均有不俗表現。毋庸置疑,呈“井噴”式發展的體育電影會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股”。而《絕殺慕尼黑》的創作模式和戲劇改編技巧,對國產體育電影有諸多的借鑑意義。

《絕殺慕尼黑》:體育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近年國內已上映的部分引進與國產體育電影信息

電影《絕殺慕尼黑》改編自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中前蘇聯籃球隊打敗美國隊獲得金牌的真實事件。影片沒有受限於原型事件,進行了自由的戲劇化改編,降低了歷史的嚴肅氣質、強化了角色的戲劇性。電影緊扣籃球主線,將敘事重心放在教練和四個核心球員身上,沒有俗套的煽情橋段或生硬的說教氣息,巧妙處理了個體困境與國家榮譽的關係。在對具體人物的刻畫中自然、適當地展現了蘇聯社會的矛盾、慕尼黑慘案、冷戰對立等歷史細節。通過幾條簡潔的敘事輔線,飽滿、流暢地塑造了人物性格與戲劇邏輯。電影節奏張弛有度、連接緊密,用角色情緒與壓力積蓄的敘事能量,堆積了一個“前方高能”的敘事高潮;角色積壓的所有關乎尊嚴、信心、榮譽、情感壓力,都在最後的比賽段落中實現了蛻變。《絕殺慕尼黑》的類型結構完整準確、主題明白豐富、敘事清晰流暢、視聽成熟高效,觀賞性極強。

《絕殺慕尼黑》:體育片的正確打開方式

《絕殺慕尼黑》最後40分鐘的比賽拍攝了30天

體育運動的競賽性、對抗性充滿了戲劇張力,競技結果的不確定性增強了影片的觀看趣味;體育的直觀性、真實性魅力與電影藝術也有著共通之處。《絕殺慕尼黑》後半段持續40分鐘(超過影片三分之一時間)的籃球比賽,是影片最為精彩的高潮段落。為了高度還原比賽現場,導演採用了等長的時間來呈現這一場面,他大量剝離了比賽中的非對抗時間,利用高速攝影、多場景切換、插入細節刻畫等豐富的視聽技巧,讓比賽全程都充滿著激烈緊張的對抗畫面和高壓氛圍。

雖有“先天優勢”護體,但體育運動的專業性壁壘卻也是電影的“桎梏”。一方面,考驗著演員的體育專業知識、經驗和訓練水平;另一方面,考驗著團隊的拍攝水平。為了完美呈現《絕殺慕尼黑》中的40分鐘比賽,團隊耗時30天、研究錄像300多次,演員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籃球專業訓練。此外,為呈現體育運動的美感,拍攝團隊使用手持攝影增強畫面的真實參與感,運用多機位、多空間的自由切換來進行藝術化處理;運用高速攝影與升格鏡頭在關鍵幀與快速剪輯中放大運動員的動作,強化或減弱局部段落的運動音響讓全景空間與近景特寫呈多視點對比……這些視聽技巧並不具備操作難度,但卻實現了體育運動過程的影視化表現,顯示出導演對電影技巧超強的掌控能力和成熟嚴謹的影視化創作思維。

《絕殺慕尼黑》的成功,並非在於其藝術內涵,而在於其成熟的類型模式和準確的影視改編思維。相比較西方體育片類型的成熟與多樣,中國的體育片在數量和質量上“發育”比較遲緩,處於成長的“進行時”。希望還未上映的《攀登者》《李娜傳》《中國女排》等改編自中國體育故事的電影,在兼顧商業格局同時尊重藝術創作規律,或許能開闢本土體育片“先河”,為國產體育片的類型發展打開一個新局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