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爆發在19世紀50年代。那時,中國封建社會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開始瓦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遭受封建統治階級和外國資本主義雙重壓迫和剝削,災難更加深重。全國各族人民紛紛起來進行反抗鬥爭,從1841年到1850年間,各地人民反抗清朝統治者的大小暴動連連發生,此起彼伏。在北方,有捻黨的暴動;在南方,有“天地會”的鬥爭;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回、苗、壯、瑤等各族的反抗鬥爭;在浙江也發生許多次農民暴動和起義。最後終於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太平天國在衢州

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等於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正式宣佈起義。太平軍於1852年出廣西、入兩湖,1853年2月沿長江東下,勢如破竹,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建為首都,改稱天京。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歷時19年,轉戰8個省,先後攻克過600多座城市,運動的大風暴席捲全國,千百萬農民捲進運動的洪流,影響極為深遠。

太平天國是由農民起義創建的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作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運動讓江南小城衢州也未能倖免於難。衢州南接閩(福建)南平,西連贛(江西)上饒、景德鎮,北鄰皖(安徽)黃山,東與浙(浙江)省內金華、麗水、杭州三市相交。“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陽之肘腋,制閩越之喉吭,通宣歙之聲勢”。史上即為浙、閩、贛、皖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太平天國運動在衢州的戰事,大致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55年太平軍首次入浙到1858年,這三年是太平軍游擊戰階段,戰事初步影響衢州。第二階段是1858—1862年 ,這四年是太平軍主動進攻階段,與清軍在衢州城下發生了三次比較大的交鋒。這三場戰役使衢州損失慘重,經濟、社會、文化受到了極大的的破壞 。第三階段是1862—1863年,這兩年是清軍反攻階段,名將左宗棠坐鎮衢州,將太平軍趕出衢州,衢州戰事也隨之結束。

太平天國在衢州

咸豐五年(1855年)二月,皖南太平軍範汝傑部佔領徽州府,浙江告急。金華知府石景芬、副將魁齡率領浙軍收復徽州,範汝傑敗退。三月,範汝傑所部佔領江西婺源,不久又被石景芬領清軍攻克,範汝傑所部轉戰江西德興、上饒、玉山,此後往來於浙贛邊境。據史料記載,三月三十日,太平軍由玉山大舉進攻常山,同日又佔領開化。四月初,太平軍由開化進入遂安境內,隨後佔領縣城。不久再次退兵,向西轉戰徽州。在這一時期,太平軍主力與清軍正交戰於皖、贛、鄂、豫之間,無力顧及浙江。直至咸豐八年(1858年),太平軍範汝傑所部一直遊走於皖贛邊境,對浙江,對衢州威脅不大。

太平天國在衢州

咸豐八年(1858年),在經歷了太平天國內亂——“天京事變“之後,翼王石達開離開了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為欲開闢浙閩根據地,與國都天京連成一體,率領20餘萬太平軍由蘇、皖、贛入浙攻衢,開始了衢州歷史上一場殘酷而漫長的91日圍城之戰。

太平天國在衢州

咸豐八年(1858年)農曆三月初二,石達開部由江西廣豐進攻江山,清軍敗走衢州,江山被攻克。三月初五,太平軍大舉攻衢,從江西進入浙江,數百里間,“戈戟如林“。金衢嚴道繆梓率兵勇數百人擊退太平軍前隊,其後與總兵饒廷選、知府馬椿齡、知縣李甫田等退守衢州城。衢州城牆堅固壕深,四面皆為護城之河,易守難攻。初六日,石達開率大隊圍衢,自東跡渡而南,環爛柯山、石室堰、鏗溪,西過萬川、馬棚嶺,直到西北的白渡,連營數十里,只留下東北一隅未合圍。初七日,清廷將軍福興率部抵衢,紮營于徐家塢、樟樹潭。次日,清軍總兵周天受、江長貴率師來會,紮營於城西北。初九日,石達開分兵佔領常山,同時抓緊圍困衢州。十五日,太平軍又佔領開化。二十一日,福興軍與石達開部開戰於城東,石部稍卻。而福興軍因向衢城索要兵餉未果,於是按兵不動,結營自保。其後石達開部下石鎮吉又率兵進攻遂昌、松陽、處州,清總兵周天受率部至武義堵截。四月初七日,周天受所部與太平軍石鎮吉部交戰於銀場山,周天受大敗,退守金華。初八日,石鎮吉占領縉雲。同日,石達開決石室堰,斷衢城水道,而城中井水不絕。二十日,石達開自衢州南郊青草灘欲掘地道至城下,陷於衢城壕溝而不能達,水入地道,淹斃多人。二十三日,石達開與衢州守軍戰於城東,清軍敗績。二十六日,清廷命欽差大臣和春赴浙督辦江南、浙江兩省軍務,總兵周天受幫辦軍務。五月十六日,石達開再掘地道,從壕溝下掘進,轟塌光遠門(今大南門)城牆數丈。金衢嚴道繆梓令衢城居民人手一磚,立時築就,並開城突擊,石達開部退卻。二十六日,清廷命曾國藩赴浙江辦理軍務,並命蕭啟江、張運蘭、王開化率軍援衢州。六月初四,石達開登高遠眺衢城,見城牆之上有鮮稻草晒之,召見鄉紳,得知衢城之內菱湖(今孔廟以北)有良田百畝,糧食尚能自給自足。石見久圍衢州,屢戰不克,且野草皆盡,軍糧不繼,加之江西建昌、撫州失守,入浙部隊失去了大後方,為免四面受敵,石達開決定放棄攻浙,撤往福建。次日,石軍分兵兩路,由處州(今麗水)入閩,衢州圍解。從農曆三月初二到六月初五(公曆4月15至7月15),石達開圍衢整整91日。此後月餘,清軍先後收復常山、江山、武義、永康、縉雲、處州、雲和、松陽、龍泉等地,至七月初十,石達開所部全部退出浙境,南出福建。

翼王石達開出走天京,造成太平軍勢力大減,標誌著極盛的太平天國開始走向衰落。石達開在衢州城下的失敗,使其喪失了一個全面佔據浙江,建立穩固根據地的大好時機。此後,石達開轉戰福建、江西、湖南,於1861年9月自桂南北上,1862年初經湖北入四川。五月,搶渡大渡河不成,石達開決心捨命以全三軍而自願背俘。1863年6月27日在四川成都被清政府凌遲處死,英勇就義。

太平天國在衢州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底,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及所部汪洋海、童容海、朱衣點、黃添理等率20萬大軍先後自江西廣豐、玉山發兵三路入浙,開始了太平軍在衢州城下的第二次圍城作戰。

九月初一,左路軍由開化轉戰遂安。次日,忠王李秀成自率中路軍攻克常山,直指衢州城。同日,右路軍也從江山東至,與左路、右路軍會師衢州,駐龍遊的太平軍也進至安仁街一帶。初二申刻,衢州城下的太平軍達到了十餘萬人。衢州守軍金衢嚴道江允康、知府吳艾生、總兵李定太、崇志等倉促應戰,斷通和浮橋,閉城固守。李秀成屯兵馬棚嶺,揚兵四出,縱橫數十里。為抵禦太平軍的進攻,清軍發動衢城老少登城協助防守。因衢城四面環壕,城高牆固,槍彈弓矢均不易及,太平軍多次猛攻而城不克。 初三日,李秀成部增兵,將衢城四面合圍,用土填滿護城河,突擊攻城,與清軍整整打了一天,還是沒有攻克。其後,李秀成左路軍由遂安東進嚴州(今建德地區)。初五,李秀成見衢州舊攻不下,準備撤兵東去。初八,太平軍全軍由常山東撤,右路軍進攻湯溪,圍衢之兵亦夾江東下,經龍遊、蘭溪,數百里不絕。至此,衢州解圍。

太平天國在衢州

九月初十,太平軍中左兩路軍會師嚴州,李秀成率前隊轉戰新登(今屬富陽)、臨安,進攻杭州。十二月,李秀成攻克杭州。這年歲末,浙江全境杭嘉湖為李秀成軍,金嚴寧紹臺溫處為李世賢軍,太平軍佔據了浙江絕大部分地區。而清軍左宗棠部侷促於贛東一隅,浙江境內僅存衢州、溫州兩座孤城。

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衢州解圍之後,清軍在衢州地區的被動局面並沒有得到改觀。此後,太平軍憑藉優勢兵力斷斷續續圍困衢州城長達半年之久。左宗棠至衢後,以主力對陣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所部,意圖徹底解衢州之圍,此為衢州第三次圍城之戰。

同治元年(1862年)二至四月間,雙方對戰於常山、江山、遂安等地,互有勝負。五月初四,左宗棠自江山進援衢州,與李世賢部戰於城西,雙方勝負未決。五月十二日,雙方再戰。 左部自浙江按察使劉典、道員王德榜、總兵李太定以下,九路並進;李部則兵分兩路,分別迎戰。從衢州至龍遊百餘里皆為戰場,雙方激戰數日不決。十五日,清北路軍劉典等所部與李部大戰於云溪、赤山、蓮花、峽口等處,攻陷太平軍營壘數十座,太平軍東退龍遊。六月初七日,清劉典等所部與李部再戰於蓮花、峽口、裡黃、外黃、盈川等處。清軍大勝,毀太平軍營壘三十餘處。初九日,清南路軍王德榜等所部與李部合戰於城南柯山、大洲等處,毀太平軍營壘十餘處,太平軍向龍遊、湯溪退撤。至此,清軍徹底解了衢州之圍。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三次圍衢之戰均以失敗告終。儘管太平軍一度佔領了浙江的絕大部分地區,但是並沒有徹底掌握戰略優勢。三次衢州圍城之戰充分印證了清《浙江通志》對於衢州軍事地位的總結:“守兩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與敵也;爭兩浙而不爭衢州,是以命與敵也。”衢州解圍之後,清軍掌握了浙西戰場上的主動權。湘軍名將左宗棠坐鎮衢州,顯示了其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衢州既是他鎮壓太平軍的大本營,也是他官運亨通的發跡地。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廷以左宗棠為浙江巡撫。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十五日,左宗棠由安徽婺源率軍入開化,與知府劉典所部會師開化華埠為左宗棠入浙之始,開始主管浙江各路清軍與太平軍的戰鬥。同治元年二至六月間,左宗棠部與李世賢部大戰於衢州城下,擊退了太平軍對衢州的圍困。此後直至年底,左部全力牽制李部回援天京,雙方多次激戰於龍遊、湯溪等地,雙方均損失慘重。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初十至正月二十二日,左宗棠收復金、衢兩地。三月十八日 ,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坐鎮衢州,全力圍剿太平軍。同年,因大水成災加戰亂,左宗棠奏免衢州錢糧。至次年七月,左部又與太平軍激戰於嚴、杭、嘉、湖等地,太平軍連連敗退。七月二十七日,清軍攻克湖州。八月,開化境內太平軍由常山撤往江西玉山,後又退至廣豐。至此,浙江全境收復。

在清政府和外國勢力的聯合剿滅下,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了。太平天囯失敗的原因很多,有戰略上錯誤的問題,有內部矛盾、爭權奪利、內訌相殺、分裂問題,有貪汙腐化、生活奢華和脫離群眾的問題等等。太平軍在浙江的活動中,暴露出不少導致失敗的現象。

地處金衢盆地的衢州是太平軍進出浙江、江西兩省的要道。太平軍輾轉衢州地區近八年(1855—1863年),與清軍大大小小戰役數百場,涉及兵士前後上百萬,殃及衢州民眾數十萬。期間,除了雙方戰亂燒殺掠搶之外,史書記載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間,戰爭造成“疾疫大戰,江南、浙江各軍,十病六七,死者尤眾,往往不得棺木,隨死隨埋,衢(州)、龍(遊)、湯(溪)、壽(昌)各縣,至數十里無人煙”。戰爭需要的民工、民伕及兵丁補充,造成城郊鄉村“丁壯逃亡,十室九空,土地荒蕪”。太平天國攻衢之戰對衢州來說應該是影響深遠而巨大的。它對衢州經濟、文化、社會造成巨大損失,八年戰爭致使城內商貿凋零,物資匱乏,手工業人員大幅降低。史料記載,戰爭造成衢州府人口數量銳減,至建國後人口才略有增長。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失敗,但是通過此次運動重傷清廷元氣,加劇了清皇朝的衰敗與滅亡。其影響力對後世不管在精神還是實質上都是漢民族的一次振興。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大批辛亥革命黨人曾在很多場合表達過深受太平天國的影響,以太平天國後繼者自居。可以說,太平天國起義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民族革命的思想基礎。

太平天國在衢州

太平天國運動至今已過去160餘年,其留下的不僅是精神層面的,還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古蹟遺物。譬如作為太平天國浙江主戰場的金衢地區,曾是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在浙江的軍事指揮所——[侍王府],位於金華市酒坊巷,至今完好保留。它是全國現存的太平天國建築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壁畫等藝術品最多的一處。是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清廷從民間大量蒐羅太平天國相關物件加以毀之,導致太平天國的物件也十分少見,時至今日存世寥寥,因此價格亦昂貴。民間對太平天國題材的收藏鍾愛有加,尤其太平天國貨幣收藏熱一直未曾停歇。太平天國貨幣制度裡對貨幣流通的管理。凡行使錢文都用足錢,不準扣串,三令五申,厲行禁此,其佈告中有:“天朝萬事滿足,不準絲毫欠缺”等語,一掃以往錢文扣串的流弊。太平天國貨幣促進了當時的商品交換,繁榮了市場,改善了天朝管轄區的經濟狀況,因而使民心得到了穩定,從另一方面樹立了當時天朝的威信。

太平天國錢幣除初期名稱為通寶外,其餘均稱為聖寶。聖字取意於耶穌為救世主的宗教綱領,故太平軍的聖庫、聖糧、聖兵等等多用“聖”字,錢幣亦如此。太平天國錢幣材質有金、銀、銅、鐵、鉛等。面值分為小平(當一)、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等多種,同時書體版式較為複雜。太平天國晚期在浙江的鑄幣緊隨戰爭的發展由北向南循序發展。由嘉興到杭州,再由杭州輻射到紹興,流通於整個浙江省及周邊地區。太平天國沒有打進過衢州,所以我們今天在衢州地區發現的太平天國錢幣多為太平天國在浙江其他地區鑄造,這也正好佐證了那段歷史。太平天國錢幣在中國錢幣鑄造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也為幾代錢幣學家、錢幣收藏家所青睞。歷史沉澱記錄在小小的錢幣上,我們可以通過太平天國錢幣以不同視角再去閱讀回味那段歷史——鐵衢州,太平天國攻不破的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