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吳王光鑑冰鎮酒水示意圖

在河南省永城市的西漢樑孝王劉武陵中,特意設置了一個冰窖。《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之後歷代,設置“掌冰”的官員和官署、冬日存冰而夏日用冰就成為慣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大清會典》載,藏冰要求“明淨堅厚”,規格不小,“以方尺有五寸為塊”,藏冰規模極大,“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此外,“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算起來歷年的總藏冰量超過十萬塊。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吳王光鑑冰鎮酒水示意圖

在河南省永城市的西漢樑孝王劉武陵中,特意設置了一個冰窖。《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之後歷代,設置“掌冰”的官員和官署、冬日存冰而夏日用冰就成為慣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大清會典》載,藏冰要求“明淨堅厚”,規格不小,“以方尺有五寸為塊”,藏冰規模極大,“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此外,“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算起來歷年的總藏冰量超過十萬塊。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吳王光鑑冰鎮酒水示意圖

在河南省永城市的西漢樑孝王劉武陵中,特意設置了一個冰窖。《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之後歷代,設置“掌冰”的官員和官署、冬日存冰而夏日用冰就成為慣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大清會典》載,藏冰要求“明淨堅厚”,規格不小,“以方尺有五寸為塊”,藏冰規模極大,“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此外,“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算起來歷年的總藏冰量超過十萬塊。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得益於藏冰習俗,帝王的夏天頗有些別緻的享受,喝冰水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了,還常常為此壞了腸胃。《宋史》中說,宋孝宗“飲冰水過多,忽暴下”,李時珍也記錄說宋徽宗趙佶食冰過量,脾胃患病,得楊介進獻“大理中丸”而痊癒。楊介聲稱,雖然宋徽宗已經服用過好幾次大理中丸而未見其效,但他這不是普通的大理中丸,而是用冰煎的大理中丸——既然是因為吃冰而生病,冰煎就可以“對症”了。

(二)林泉花香以解暑

宋代帝王避暑,光有冰還不夠。他們避暑的做法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方方面面均有考慮。夏日蟬聲陣陣,為了保持宮中寧靜,宋守約為“殿帥”時,專門安排十多個軍校負責捕蟬。如果聽見蟬鳴,負責的軍士就要飽嘗皮肉之苦了,“有鳴於前者,重笞之,人頗不堪”。此外,“宋人尚意”,不但要解暑,而且要解得清新雅緻。這些雅緻的解暑方式可參看《乾淳歲時記》:

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竒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蓞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婆、簷卜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紗廚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餘,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當三伏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

這段描寫很有趣,為我們瞭解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提供了很大幫助。

首先我們看到,帝王以大量積存在冰窖中的冰雪來消暑,所謂“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這是降低氣溫以解暑的利器。洪景盧學士在翠寒堂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一則可能因為存放的冰雪過多、氣溫過低,二則堂外為三伏的暑氣,堂內有冰雪的冷氣,冷熱相激,身體感到不適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皇帝賜以“北綾半臂”保暖。

其次,帝王選擇的消暑之地,多在林邊水邊。所謂“濃翠蔽日”的長鬆修竹,可十畝的大池。這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解暑方式。南宋詩人陸游,到了夏天也去松竹間避暑,寫出了《獨至遯庵避暑,庵在大竹林中》和《避暑松竹間》這樣的詩歌,所謂“赤日黃塵厭垢紛,竹林深處寄幽欣。如聽嵩雒風前笛,似看瀟湘雨後雲。”帝王們自然也懂得借樹蔭乘涼的道理,因此避暑之地也就是花木繁茂之地。

水面所起涼風,對避暑來說太重要了。宋代官員趙葵有避暑水亭,大約是在水面上建一亭,借水通風生涼,他作詩云:“水亭四面朱欄繞,簇簇游魚戲萍藻。六龍畏熱不敢行,海水煎徹蓬萊島”。帝王避暑之處比趙葵水亭更佳,規模更大,有寒瀑飛空,又有十畝大池,應當是以避暑為目的而建設的“人造小環境”。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吳王光鑑冰鎮酒水示意圖

在河南省永城市的西漢樑孝王劉武陵中,特意設置了一個冰窖。《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之後歷代,設置“掌冰”的官員和官署、冬日存冰而夏日用冰就成為慣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大清會典》載,藏冰要求“明淨堅厚”,規格不小,“以方尺有五寸為塊”,藏冰規模極大,“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此外,“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算起來歷年的總藏冰量超過十萬塊。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得益於藏冰習俗,帝王的夏天頗有些別緻的享受,喝冰水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了,還常常為此壞了腸胃。《宋史》中說,宋孝宗“飲冰水過多,忽暴下”,李時珍也記錄說宋徽宗趙佶食冰過量,脾胃患病,得楊介進獻“大理中丸”而痊癒。楊介聲稱,雖然宋徽宗已經服用過好幾次大理中丸而未見其效,但他這不是普通的大理中丸,而是用冰煎的大理中丸——既然是因為吃冰而生病,冰煎就可以“對症”了。

(二)林泉花香以解暑

宋代帝王避暑,光有冰還不夠。他們避暑的做法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方方面面均有考慮。夏日蟬聲陣陣,為了保持宮中寧靜,宋守約為“殿帥”時,專門安排十多個軍校負責捕蟬。如果聽見蟬鳴,負責的軍士就要飽嘗皮肉之苦了,“有鳴於前者,重笞之,人頗不堪”。此外,“宋人尚意”,不但要解暑,而且要解得清新雅緻。這些雅緻的解暑方式可參看《乾淳歲時記》:

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竒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蓞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婆、簷卜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紗廚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餘,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當三伏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

這段描寫很有趣,為我們瞭解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提供了很大幫助。

首先我們看到,帝王以大量積存在冰窖中的冰雪來消暑,所謂“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這是降低氣溫以解暑的利器。洪景盧學士在翠寒堂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一則可能因為存放的冰雪過多、氣溫過低,二則堂外為三伏的暑氣,堂內有冰雪的冷氣,冷熱相激,身體感到不適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皇帝賜以“北綾半臂”保暖。

其次,帝王選擇的消暑之地,多在林邊水邊。所謂“濃翠蔽日”的長鬆修竹,可十畝的大池。這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解暑方式。南宋詩人陸游,到了夏天也去松竹間避暑,寫出了《獨至遯庵避暑,庵在大竹林中》和《避暑松竹間》這樣的詩歌,所謂“赤日黃塵厭垢紛,竹林深處寄幽欣。如聽嵩雒風前笛,似看瀟湘雨後雲。”帝王們自然也懂得借樹蔭乘涼的道理,因此避暑之地也就是花木繁茂之地。

水面所起涼風,對避暑來說太重要了。宋代官員趙葵有避暑水亭,大約是在水面上建一亭,借水通風生涼,他作詩云:“水亭四面朱欄繞,簇簇游魚戲萍藻。六龍畏熱不敢行,海水煎徹蓬萊島”。帝王避暑之處比趙葵水亭更佳,規模更大,有寒瀑飛空,又有十畝大池,應當是以避暑為目的而建設的“人造小環境”。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據傳為郭忠恕所作的《明皇避暑宮圖》,絹本水墨

再次,帝王們還採取了非常有意思的“以香解暑”的方法。不但要以冰雪降低氣溫,還要有賞心悅目的奇花異草來調適心境,使皇帝免於暑天裡的心浮氣躁。這些花包括大池中的紅白菡蓞,以及庭院中的數百盆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等花卉。茉莉花原產印度、波斯等地,也譯為沒利、抹利、末麗、抹厲等,王十朋的詩“沒利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因其潔白素樸,又有幽香,宋人極愛茉莉,史浩在《洞仙歌》中稱其為“瓊肌太白”、“無限真香”,趙師俠《酹江月》讚美茉莉“玉骨無塵,冰姿有豔,雅淡天然別”。素馨花亦通體雪白,香氣清淡。宮中別出心裁地設置風輪,把這些清淡的香氣吹入殿中,“清芬滿殿”。這種解暑方式真是既富貴又有韻味,令人心曠神怡。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吳王光鑑冰鎮酒水示意圖

在河南省永城市的西漢樑孝王劉武陵中,特意設置了一個冰窖。《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之後歷代,設置“掌冰”的官員和官署、冬日存冰而夏日用冰就成為慣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大清會典》載,藏冰要求“明淨堅厚”,規格不小,“以方尺有五寸為塊”,藏冰規模極大,“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此外,“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算起來歷年的總藏冰量超過十萬塊。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得益於藏冰習俗,帝王的夏天頗有些別緻的享受,喝冰水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了,還常常為此壞了腸胃。《宋史》中說,宋孝宗“飲冰水過多,忽暴下”,李時珍也記錄說宋徽宗趙佶食冰過量,脾胃患病,得楊介進獻“大理中丸”而痊癒。楊介聲稱,雖然宋徽宗已經服用過好幾次大理中丸而未見其效,但他這不是普通的大理中丸,而是用冰煎的大理中丸——既然是因為吃冰而生病,冰煎就可以“對症”了。

(二)林泉花香以解暑

宋代帝王避暑,光有冰還不夠。他們避暑的做法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方方面面均有考慮。夏日蟬聲陣陣,為了保持宮中寧靜,宋守約為“殿帥”時,專門安排十多個軍校負責捕蟬。如果聽見蟬鳴,負責的軍士就要飽嘗皮肉之苦了,“有鳴於前者,重笞之,人頗不堪”。此外,“宋人尚意”,不但要解暑,而且要解得清新雅緻。這些雅緻的解暑方式可參看《乾淳歲時記》:

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竒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蓞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婆、簷卜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紗廚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餘,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當三伏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

這段描寫很有趣,為我們瞭解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提供了很大幫助。

首先我們看到,帝王以大量積存在冰窖中的冰雪來消暑,所謂“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這是降低氣溫以解暑的利器。洪景盧學士在翠寒堂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一則可能因為存放的冰雪過多、氣溫過低,二則堂外為三伏的暑氣,堂內有冰雪的冷氣,冷熱相激,身體感到不適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皇帝賜以“北綾半臂”保暖。

其次,帝王選擇的消暑之地,多在林邊水邊。所謂“濃翠蔽日”的長鬆修竹,可十畝的大池。這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解暑方式。南宋詩人陸游,到了夏天也去松竹間避暑,寫出了《獨至遯庵避暑,庵在大竹林中》和《避暑松竹間》這樣的詩歌,所謂“赤日黃塵厭垢紛,竹林深處寄幽欣。如聽嵩雒風前笛,似看瀟湘雨後雲。”帝王們自然也懂得借樹蔭乘涼的道理,因此避暑之地也就是花木繁茂之地。

水面所起涼風,對避暑來說太重要了。宋代官員趙葵有避暑水亭,大約是在水面上建一亭,借水通風生涼,他作詩云:“水亭四面朱欄繞,簇簇游魚戲萍藻。六龍畏熱不敢行,海水煎徹蓬萊島”。帝王避暑之處比趙葵水亭更佳,規模更大,有寒瀑飛空,又有十畝大池,應當是以避暑為目的而建設的“人造小環境”。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據傳為郭忠恕所作的《明皇避暑宮圖》,絹本水墨

再次,帝王們還採取了非常有意思的“以香解暑”的方法。不但要以冰雪降低氣溫,還要有賞心悅目的奇花異草來調適心境,使皇帝免於暑天裡的心浮氣躁。這些花包括大池中的紅白菡蓞,以及庭院中的數百盆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等花卉。茉莉花原產印度、波斯等地,也譯為沒利、抹利、末麗、抹厲等,王十朋的詩“沒利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因其潔白素樸,又有幽香,宋人極愛茉莉,史浩在《洞仙歌》中稱其為“瓊肌太白”、“無限真香”,趙師俠《酹江月》讚美茉莉“玉骨無塵,冰姿有豔,雅淡天然別”。素馨花亦通體雪白,香氣清淡。宮中別出心裁地設置風輪,把這些清淡的香氣吹入殿中,“清芬滿殿”。這種解暑方式真是既富貴又有韻味,令人心曠神怡。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最後,帝王們也有適應於夏季的飲食。在宋代,夏日裡的各類果品、飲品眾多,除了令宋孝宗、宋徽宗腸胃不適的冰水以外,《乾淳歲時記》說“都人”可以享受到的有“新荔枝、軍庭李,二果產閩,奉化項裡之楊梅,聚景園之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來禽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水荔枝膏、金橘水團,麻飲芥辣,白醪涼水,冰雪爽口之物”,這些對宮廷來說想必不算難得。所謂“蔗漿金碗,珍果玉壺”, 指的就是這些適合夏日享用的糖水與瓜果了。

《四朝聞見錄》記載了一件趣事。宋高宗時,有一位名醫王繼先。有一次高宗腹瀉,召王繼先來治病。王繼先到了之後,先奏曰:“臣很渴,乞先賜瓜而後靜心診御。”高宗就賜以瓜。王繼先吃完以後,高宗看他吃得很“甘美”,就問:“朕可食此乎?”王繼先說:“臣死罪,臣討要瓜吃,就是為了提醒陛下吃這個。陛下患暑,故瀉,瓜能消暑。”高宗吃了瓜,治好了腹瀉。

這裡所吃的瓜,很可能是西瓜。西瓜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四千年前埃及已有栽培,大概在五代時傳入中國,首先在西部地區種植,所以稱作“西瓜”。宋代時,西瓜已頗流行,范成大《西瓜園》說,“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

夏天到了,無論南方北方,都到了難熬的時候。日頭高照,酷暑難耐,簡直不想出門——我這條命是空調和冰箱給的。

那麼在古代沒有空調和冰箱的時候,又該怎麼消夏呢?翻一翻宋人所寫的筆記,你就會發現,宋代度夏的方式各種各樣,有的還挺詩情畫意樂在其中。我們舉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為例。

(一)宮中夏日亦煩愁

據說有的人體質極好,本身就不怕熱。比如《邵氏聞見後錄》說,宋仁宗“稟天地衝和之氣”,寒暑之氣不傷,因此“四時衣夾,冬不御爐,夏不揮扇”,也就是冬日不覺冷、夏天不覺熱。這大約是一種誇大了的傳言。《事實類苑》說得就更誇張了,畫家郭忠恕“盛夏曝日,體不沾汗,窮冬鑿冰而浴,浴旁冰皆釋”,盛夏時不出汗,冬天在冰窟窿裡洗澡,居然把冰都暖融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郭忠恕《雪霽江行圖》卷,上有宋徽宗趙佶題識,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就算這兩則筆記是真實的,像宋仁宗和郭忠恕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只能在酷暑的淫威下苦苦支撐。由於天氣原因,給帝王也造成了額外的煩憂。比如:

到了夏天,人身上容易出汗,體味重。如果有哪位官員生活習慣不大好,對與之打交道的皇帝來說,那就是無妄之災。

諫官餘靖(韶州曲江人,今廣東省韶關市)為官清正,與歐陽修、蔡襄、王素同為“慶曆四諫官”。但他“不修飾”,大約身有比較濃的異味。他向宋仁宗進諫,要求不修開寶塔。當時正值盛暑,餘靖的體味把宋仁宗薰得欲仙欲死。結束之後,宋仁宗入內抱怨說“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我們似乎可以體會到皇帝被薰得難受卻又只能忍住的那種痛苦心情。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外,夏日高溫,即使宮中採取了一些降溫消暑的手段,也難以保證時時舒爽,炎熱環境下更讓人心浮氣躁。《續名臣言行錄》等多部書中都記載有向子諲的一則小故事:

向子諲陛對,日昃未退。良貴越班厲聲曰:“向子諲以無益之言,久勞聖聽!”叱之退者再,上驚而怒,欲抵良貴於法。

向子諲是臨江(今江西清江縣)人,宋代官員,頗有政聲。他與皇帝(應為南宋的宋高宗)交談時間太長,起居郎潘良貴就忍不住厲聲說:“你淨說些浪費皇上時間的廢話!”再三讓向子諲趕緊退下。

潘良貴這種做法相當出格,皇帝驚怒,欲治潘良貴之罪,後來張九成對皇帝解釋,潘良貴認為夏天太熱,向子諲說得太多太久,大家(不只是潘良貴,可能也包括皇帝)“朝膳未進,而流汗津津”,又餓又熱,向子諲這麼囉裡囉嗦,簡直是對在場眾人的“虐待”。張九成替潘良貴說,潘擔心皇帝太勞累,語氣就重了些,這兩人並沒有私仇。皇帝這才作罷。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高宗趙構

天熱又少雨的話,容易發生旱情,這對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政權來說是一場大天災,使皇帝的夏天過得更難舒心。

大旱的應對措施多種多樣,有的尚不需過多勞動皇帝,比如紹興乙卯夏大旱,宋高宗仿照過去的做法,下詔禁屠宰。這次禁屠還出了個趣事,諫議大夫趙霈建議說:“自來斷屠,止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並禁止。”他認為斷屠作為面對大旱時的禳弭活動,禁屠豬羊還不夠,最好連鵝鴨也不準殺,因此被嘲笑為“鵝鴨諫議”。

有的應對措施則需要在炎炎夏日辛苦帝王了。慶曆年間,京師夏旱,諫官王素(也是慶曆四諫官之一)請宋仁宗親自祈雨。祈雨之事,要在炎熱的天氣裡奔波勞累,就連皇帝也不情不願。宋仁宗就說,太史說二日的時候下雨,我想一日去祈雨(這樣顯得祈雨靈驗,是宋仁宗的小心思)。王素說,那二日肯定是不會下雨的。宋仁宗問為什麼,王素說:“因為皇上心不誠,所以不可以動天,因此我知道二日不會下雨。”宋仁宗無奈,說:“那明天去醴泉觀禱雨!”王素說:“去醴泉觀這麼幾步路,就好比是在外朝,皇帝怎麼能因為夏天天氣熱就不肯遠出!”宋仁宗耳根子都紅透了,只好說:“那我去西太乙宮禱雨!”王素跟著說:“請降詔。”宋仁宗說:“車駕出郊,從不降詔的,你不知道嗎?”王素回答說:“建國初年,為了安全才保密。現在承平日久,沒什麼好擔心的。”第二天前往西太乙宮的路上,天氣酷熱難耐,車隊行進又掀起漫天塵土,所謂“日色甚熾,埃霧漲天”,宋仁宗“玉色不怡”,非常不開心。不過這次祈雨的效果倒是立竿見影,“少時雷電,雨大至”。

可見夏天對皇帝來說,也是頗頭疼的事。所謂人間好時節,就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可是涼風來或者不來,即以皇帝之尊,也是無法控制的事情。

《清波雜誌》記載說,宋徽宗宣和年間,重用道士,道士“出入禁闥,號‘金門羽客’,氣焰赫然”。溫州人林靈素是著名的神霄派道士,宋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據說有一天,宋徽宗在水殿避暑,還是感到太熱了、難以忍受,居然下詔要求林靈素作法祈雨。林靈素回覆說,“四瀆,上帝皆命封閉,唯黃河一路可通,但不能及外。”宋徽宗繼續下詔要求興雨,過了一會,雷聲大作,大雨落下,少頃即止。有人稟告說,“內門以外,赫日自若”,下雨僅在宮中。宋徽宗大奇。這如果不是巧合,恐怕只能視之為荒誕無稽的傳說了。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宋徽宗

(二)消夏法寶:藏冰與用冰

為了抵禦暑熱侵襲,宮廷中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消暑。消暑之利器,莫過於冰。

在今天,家家都有冰箱,喝一杯冰飲、吃一根冰棍非常容易。但是在古代,夏天無從製冰,只能取用冬日裡存儲在冰窖裡的冰。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中描寫虛竹和天山童姥進到了西夏國的冰庫中:

“只見石屋牆壁均以四五尺見方的大石塊砌成,厚實異常,大門則是一排八根原棵松樹削成半邊而釘合。……虛竹握住門上大鐵環,拉開大門,只覺這扇門著實沉重。大門之後緊接著又有一道門,一陣寒氣從門內滲出。……童姥已晃亮火折,霎時之間,虛竹眼前出現了一片奇景,只見前後左右,都是一大塊、一大塊割切得方方正正的大冰塊,火光閃爍,照射在冰塊上,忽青忽藍,甚是奇幻。”

這些冰塊的用途,天山童姥說道:

“這冰塊在冬天不值分文,到了炎夏,那便珍貴得很了。你倒想想,大街上、田野間,太陽猶似火蒸炭焙,人人汗出如漿,要是身邊放上兩塊大冰,蓮子綠豆湯或是薄荷百合湯中放上幾粒冰珠,滋味如何?”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電視劇《天龍八部》中西夏皇宮的冰庫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另一個版本中的冰窖

這就是帝王消暑的祕訣了。將冬天的冰儲存起來,夏天取用,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們就已經採用了這種做法。《詩經·豳風·七月》中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周禮》記載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可見在周代時就成立了叫做“冰政”的管理機構,“凌人”是其負責人。他在冬天組織人手將天然冰塊運到“凌陰”中儲藏,“凌陰”即冰窖之名。

1976年—1977年間,在陝西鳳翔發現了春秋時秦國的凌陰遺址,這是目前可見的最早冰窖。戰國時期的冰窖已經發現了多處,可見挖井藏冰之舉已相當流行。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春秋時期凌陰遺址

冰的利用方式亦有多種。1978年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其設計思路為利用冰塊來冰鎮食物和飲料,這被稱為我國最古老的“冰箱”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曾侯乙銅方鑑

也有人根據曾侯乙銅方鑑認為,吳王光鑑等青銅器也是用來“冰鎮”酒水食物的,可備一說。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吳王光鑑冰鎮酒水示意圖

在河南省永城市的西漢樑孝王劉武陵中,特意設置了一個冰窖。《水經注》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 ,曹操修建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冰井臺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間,上有冰室,室有數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之後歷代,設置“掌冰”的官員和官署、冬日存冰而夏日用冰就成為慣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大清會典》載,藏冰要求“明淨堅厚”,規格不小,“以方尺有五寸為塊”,藏冰規模極大,“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二萬六千七百塊”,此外,“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算起來歷年的總藏冰量超過十萬塊。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得益於藏冰習俗,帝王的夏天頗有些別緻的享受,喝冰水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了,還常常為此壞了腸胃。《宋史》中說,宋孝宗“飲冰水過多,忽暴下”,李時珍也記錄說宋徽宗趙佶食冰過量,脾胃患病,得楊介進獻“大理中丸”而痊癒。楊介聲稱,雖然宋徽宗已經服用過好幾次大理中丸而未見其效,但他這不是普通的大理中丸,而是用冰煎的大理中丸——既然是因為吃冰而生病,冰煎就可以“對症”了。

(二)林泉花香以解暑

宋代帝王避暑,光有冰還不夠。他們避暑的做法是“全方位、立體式”的,方方面面均有考慮。夏日蟬聲陣陣,為了保持宮中寧靜,宋守約為“殿帥”時,專門安排十多個軍校負責捕蟬。如果聽見蟬鳴,負責的軍士就要飽嘗皮肉之苦了,“有鳴於前者,重笞之,人頗不堪”。此外,“宋人尚意”,不但要解暑,而且要解得清新雅緻。這些雅緻的解暑方式可參看《乾淳歲時記》:

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層巒竒岫,靜窈縈深,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蓞萬柄,蓋園丁以瓦盎別種,分列水底,時易新者,庶幾美觀。又置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闍婆、簷卜等南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紗廚後先皆懸掛伽蘭木、真臘龍涎等香珠百餘,蔗漿金碗,珍果玉壺,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聞洪景盧學士嘗賜對於翠寒堂,當三伏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上問故,笑遣中貴人以北綾半臂賜之,則境界可想見矣。

這段描寫很有趣,為我們瞭解宋代帝王的消暑方式提供了很大幫助。

首先我們看到,帝王以大量積存在冰窖中的冰雪來消暑,所謂“御笐兩旁各設金盤數十架,積雪如山”,這是降低氣溫以解暑的利器。洪景盧學士在翠寒堂中“體粟戰慄,不可久立”,一則可能因為存放的冰雪過多、氣溫過低,二則堂外為三伏的暑氣,堂內有冰雪的冷氣,冷熱相激,身體感到不適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皇帝賜以“北綾半臂”保暖。

其次,帝王選擇的消暑之地,多在林邊水邊。所謂“濃翠蔽日”的長鬆修竹,可十畝的大池。這是中國古代常見的解暑方式。南宋詩人陸游,到了夏天也去松竹間避暑,寫出了《獨至遯庵避暑,庵在大竹林中》和《避暑松竹間》這樣的詩歌,所謂“赤日黃塵厭垢紛,竹林深處寄幽欣。如聽嵩雒風前笛,似看瀟湘雨後雲。”帝王們自然也懂得借樹蔭乘涼的道理,因此避暑之地也就是花木繁茂之地。

水面所起涼風,對避暑來說太重要了。宋代官員趙葵有避暑水亭,大約是在水面上建一亭,借水通風生涼,他作詩云:“水亭四面朱欄繞,簇簇游魚戲萍藻。六龍畏熱不敢行,海水煎徹蓬萊島”。帝王避暑之處比趙葵水亭更佳,規模更大,有寒瀑飛空,又有十畝大池,應當是以避暑為目的而建設的“人造小環境”。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據傳為郭忠恕所作的《明皇避暑宮圖》,絹本水墨

再次,帝王們還採取了非常有意思的“以香解暑”的方法。不但要以冰雪降低氣溫,還要有賞心悅目的奇花異草來調適心境,使皇帝免於暑天裡的心浮氣躁。這些花包括大池中的紅白菡蓞,以及庭院中的數百盆茉莉、素馨、建蘭、麝香藤等花卉。茉莉花原產印度、波斯等地,也譯為沒利、抹利、末麗、抹厲等,王十朋的詩“沒利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因其潔白素樸,又有幽香,宋人極愛茉莉,史浩在《洞仙歌》中稱其為“瓊肌太白”、“無限真香”,趙師俠《酹江月》讚美茉莉“玉骨無塵,冰姿有豔,雅淡天然別”。素馨花亦通體雪白,香氣清淡。宮中別出心裁地設置風輪,把這些清淡的香氣吹入殿中,“清芬滿殿”。這種解暑方式真是既富貴又有韻味,令人心曠神怡。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最後,帝王們也有適應於夏季的飲食。在宋代,夏日裡的各類果品、飲品眾多,除了令宋孝宗、宋徽宗腸胃不適的冰水以外,《乾淳歲時記》說“都人”可以享受到的有“新荔枝、軍庭李,二果產閩,奉化項裡之楊梅,聚景園之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來禽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水荔枝膏、金橘水團,麻飲芥辣,白醪涼水,冰雪爽口之物”,這些對宮廷來說想必不算難得。所謂“蔗漿金碗,珍果玉壺”, 指的就是這些適合夏日享用的糖水與瓜果了。

《四朝聞見錄》記載了一件趣事。宋高宗時,有一位名醫王繼先。有一次高宗腹瀉,召王繼先來治病。王繼先到了之後,先奏曰:“臣很渴,乞先賜瓜而後靜心診御。”高宗就賜以瓜。王繼先吃完以後,高宗看他吃得很“甘美”,就問:“朕可食此乎?”王繼先說:“臣死罪,臣討要瓜吃,就是為了提醒陛下吃這個。陛下患暑,故瀉,瓜能消暑。”高宗吃了瓜,治好了腹瀉。

這裡所吃的瓜,很可能是西瓜。西瓜原產於非洲熱帶地區,四千年前埃及已有栽培,大概在五代時傳入中國,首先在西部地區種植,所以稱作“西瓜”。宋代時,西瓜已頗流行,范成大《西瓜園》說,“碧蔓凌霜臥軟沙,年來處處食西瓜。”

烈日炎炎,何以消夏:宋代皇帝在夏天裡的苦與樂

有冰雪、有林泉之景,有花香解暑,有冰飲、瓜果,原本熱氣蒸騰的夏天也變成了清涼芬芳的世界。否則,不知道帝王的宮中夏日,有多麼難捱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