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決定每個人上限的終極因素

三國演義 大學 讀書 管錐編 射鵰英雄傳 知乎李栩然 2018-12-16
這才是決定每個人上限的終極因素


文 | 李栩然

首發 | 栩先生(ID:superMr_xu)


正文開始前,說點題外話。

這篇文章裡的核心內容我曾經作為壓軸放在自己的書《所有的奮鬥都是一種不甘平凡》裡了,但很多人看了後反映說一知半解。

但我認為,這是決定每個人上限的終極因素。

所以,這一次我儘量用通俗化的語言重新梳理下。

希望能夠更易於大家理解。

更新完這篇,加上前面的《如何像擁有性衝動一樣,擁有自我改變的衝動?》和《怎樣才能說服一個墮落多年的人?》,就形成了關於自我改變完整的“栩三篇”了,也總算兌現自己的承諾了。

不甘現狀、想要自我改變的同學,這三篇文章一定要看。

1

在很早的一篇文章裡,我談到自己了讀書經歷。

小學時,因為家太遠,我就住在學校裡。

那時候,總有城裡的人喜歡組織“給偏遠山區的孩子們捐款捐書”。

捐來的書都集中放在學校的一個破舊教室裡,擺了整整一教室。

吃過晚飯或者週末,我經常就在裡面看很久的書。

現在回想起,那些書只有八個字可以形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既有像《十萬個為什麼》、《十萬個智鬥故事》、《鄭淵潔童話》、《火炬在燃燒》這種適合小學生看的書。

也有《煙雨濛濛》、《萬家燈火》、《白狐》之類適合單身青年老師們看的書。

還有《濟公傳奇》、《三國演義》、《射鵰英雄傳》這種老少咸宜和《機械大全》、《摩托車維修》、《燙髮染髮技術》之類莫名其妙的書。

然而,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這裡面還有不少《金瓶豔史》、《寡婦鬧江湖》、《素女真經》之類少兒不宜的作品。

這些書都極大地開拓了我的眼界、知識面以及生理健康等的理論深度。

當然,我至今都難以揣測,那些給“偏遠山區貧困小學生”捐《素女真經》的人。

腦子裡到底在想些啥玩意兒?

2

到了中學以後,我更如飢似渴地閱讀我能看到的各種書。

這些書裡有路邊攤上賣的《故事大全》、《厚黑學》,也有學校旁邊租書店裡的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還有非常正規的中學生必讀文學名著系列。

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就蹲在一家書店的地上,似懂非懂地看著《管錐編》、《存在與虛無》等逼格很高,其實根本駕馭不了的“天書”。

結果因為看得書太雜,導致自己的想法也很混亂。

進了大學,這種情況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因為我開始不繫統地去讀歷史和哲學了,一看就是一書架。

又因為沒人指點,結果越讀越困惑。

那些大部頭的“思想著作”和我當年讀的地攤書以及現實生活的頹廢混亂交織在一起,變得更加一塌糊塗。

總結起來就是:自以為看過太多的書,走過很多的路,想過很多的問題,結果大腦裡卻一片混亂,很多想法相互打架。

今天覺得“古之成大事者,無不臉厚心黑”,過一天就又覺得“整天沉浸在與人爭鬥中格局太低”。

照這個趨勢下去,我不變成民科估計也得變成民哲了。

自以為看得通透,想的明白,實則不過是坐井觀天、盲人摸象。

這才是決定每個人上限的終極因素


3

大學畢業前夕,我開始靜下心來專門思考和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發現,人的一生都處於內在與外界的不斷接觸、交流過程中,他們時時刻刻改變著你的想法、你做人處事的方式、你的行為舉止。

而歸結起來,對人的內在觀念影響最深刻的就是三方面內容:一是你所經歷的特定的人、物、事;二是外在信息的輸入影響。

以及最重要的,你自己內在的思考和總結。

雖然,我們終其一生都免不了受到上述三方面內容的反覆影響和觸動,但有很多人可能當下會感觸很深、有過一些想法,時過境遷很快就又忘了,永遠難以從中汲取有用的營養。

另一種人,學會了“吃一塹長一智”,但形成的卻都是碎片化的經驗和想法,看似懂得很多道理、說起很多東西來頭頭是道,但並沒有形成更高層面的思維體系,也沒有去探究其中蘊含的規律。

還有一種人,他們在這過程中,或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反覆分析、總結、提煉,或藉助一些書籍(思維工具),或得到高人指點,逐漸形成一套自己完備、自洽的思維體系,為人處世均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法則,他們的人格完善而獨立,年紀輕輕而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微信公重號“栩先生”回覆“思想”,看我的說的這個人是誰)。

他們是這個社會裡,能真正做到自我控制的人。

想通了這一點,我開始第一次完全從內在思考和總結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我所經歷的人、物、事,去分析我獲得過的外在信息輸入。

直白地說,就是系統性地去回溯和整理了那些年裡我所經歷的所有事,我認識的人、看過的書、聽過的話,我吃過的虧、體驗過的成功,特別是過去形成過的各式各樣、亂七八糟的想法,一點一點地去反覆分析、探尋源頭,去努力將它們融會貫通,搭建一個全新的框架。

在這些年裡,這樣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從一個頹廢、狹隘、屢次失敗的貧寒大學生快速成長為了職場裡的成功者,獲得了工作上的持續進步,不僅實現了在大城市裡的安家立業,更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優秀朋友。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自洽的、從行動到思維的體系,我基本不太可能被宗教或者成功學、傳銷之類的東西洗腦。

他們要想說服我,需要逐層瓦解、甚至顛覆我的這種體系,但因為這中間每一層都是反覆思索、不斷驗證和修改後的結果,所以可能性很小。

而這樣的巨大改變,一共用了我5年時間。

4

下面就是真正的乾貨。

搭建思維體系的第一步,就是要給自己的思維體系設計一個合理的框架。

這個框架可以是很洋氣的什麼“3W”(what—是什麼,why—為什麼,how——怎麼做到),也可以是老祖宗傳統的格物致知、內聖外王,甚至可以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世界觀、辯證法。

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形式來切割分塊,把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想法,去粗取精後放到不同的地方去。

當年,我開始嘗試搭建新思維體系的時候,去圖書館看了不少心理學、社會學的書,希望從中找到借鑑,後來發現那些心理學的研究太過學術和繁複,對我這種門外漢而言極不實用,所以最終從自己熟悉的武俠小說裡,借鑑了幾個簡單術語,形成自己最終的體系構建。

真的很簡單,就是六個字:

招式、內功、心法

這六個字代表了不同的層次和維度,卻又是一體化的。

齊白石說“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就是因為你最多隻能學到他的技巧,但他幾十年繪畫的獨特經驗,他畫畫時的思考和精神境界,你永遠也學不了。

心法是境界和觀念,內功是經驗和學識,招式是工具和手段

先說最外層的。

——招式

武俠小說裡,招式就是你用來攻擊或防守的具體手段,比如有鳳來儀,比如黑虎掏心,猴子摘桃。

又比如黃飛鴻教十三姨的幾招防身術“插眼鎖喉扭腰馬”。

而在生活中,就是指你直接與外部溝通的手段,做事的方式,使用的工具

在這個體系中,招式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個層面是,不同的招式更適宜不同的心法,比如武俠小說中不同性格的人,使用的招式都不一樣。

蕭峰、郭靖等大俠就一定要用降龍十八掌這種大氣磅礴、正大光明的武功;段譽這種文弱書生就要使用凌波微步之類靈巧的武功。

丁春秋這種老奸賊當然要用毒用邪招;而像令狐沖這樣浪蕩江湖的,瀟灑、飄逸的獨孤九劍當然最適合他。

另一個層面是,習練不同的招式,有助於增強自己某方面的內功,修煉某方面的心法。

比如我原本喜歡作詩,後來喜歡跑步,顯然跑步更適合我去建立“頹而後振、破而後立”的心法。

招式是最好學的,大家平時交流工作經驗,更多也是集中在“招式”層面,工作方案怎麼寫啊,什麼調查怎麼做啊,會議如何安排啊。

甚至很多招式花錢去培訓機構都能學。

其實,這些年我在寫作、人際交往、演講技巧、會議組織、PPT和 EXCEL製作以及各類職稱考試等等與工作職場相關的招式上都用心鑽研過很多。

也分享了不少乾貨,但最近卻很少寫了,因為我越來越發現:這些招式能幫助你前三年當一個優秀員工,卻很難幫助你在後三十年走向更大的成功。

如果沒有建立你的思維體系,光是學招式你根本得不到真正的進步,你根本不明白你學了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對你人生能造成什麼長遠的影響。

你不要只是為了工作、收入之類的東西才去學這些招式,要把它們當做你修煉和增強內功的途徑,是你實現和驗技巧證心法的工具和手段,最終體現提升效果的都是你自己。

這才是決定每個人上限的終極因素


5

再說中間層。

——內功

《笑傲江湖》裡有這麼一段。

令狐沖尋思:“原來本門武學如此厲害,任何一招劍法在師父手底下施展出來,又有誰能破解得了?”

又想:“後洞石壁上刻了種種圖形,註明五嶽劍法的絕招盡數可破。但五嶽劍派卻得享大名至今,始終巍然存於武林,原來各劍派都有上乘氣功為根基,劍招上倘若附以渾厚內力,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破去了。這道理本也尋常,其實同是一招‘有鳳來儀’,在林師弟劍下使出來,又或是在師父劍下使出來,豈能一概而論?石壁上使棍之人能破林師弟的‘有鳳來儀’,卻破不了師父的‘有鳳來儀’。”

同樣一招“有鳳來儀”,在嶽不群和林平之劍下使出來之所以不一樣,欠缺的就是這個“內功”。

林平之自宮前的辟邪劍法和自宮後的辟邪劍法之所以天差地別,差距也是在這個內功上。

我剛畢業時在單位的人事部門實習,當時全公司都在搞績效考核,其中最核心的一個東西叫“平衡計分卡”,但是推行的矛盾重重亂七八糟。

後來花重金請了諮詢公司來推,他們使用的也是“平衡計分卡”,但效果就是很好,推行的也很順利。

同樣的“平衡計分卡”,最終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這中間差的也是“內功”。

如果說,招式幫助你學會更好的做人做事,與人相處,那內功就是在不斷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火候。

修煉內功不是閉門造車,關起門來搞小週天、大周天,而應該是不斷和外部進行交流,汲取各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你看過的書是修煉內功,你走過路的是修煉內功,你和誰交往聊天也是修煉內功,就像那句雞湯說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你要像學了“吸星大法”一樣,如飢似渴地吸收各種內力。

但如果只是像任我行一樣吸內力,最終結果可能也會像他一樣,太過亂七八糟,自己都鎮壓不住,矛盾重生,最終反噬自身。

所以要吸高手的內力,不要吸低手的內力(選擇高質量的輸入)。

要系統化的吸,不要碎片化地吸(要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吸來的內力就要用,使其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要在實踐運用中不斷去粗取精)。

6

最後是最底層。

——心法

“心法”是一個武俠小說術語,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就是你看世界的思維、做事情的總指南。

這些年裡,從看待世界到面對生活、對人對事,我都已逐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看法。

比如,在對待生活方面,建立的最重要心法就是八個字——“頹而後振,破而後立”。

它讓我堅信一個人是可以從頹廢中走出來的,人生每一次低谷都是在為新的奮起積蓄力量。

換句話說:人生沒有真正的低谷。

過去我之所以一敗再敗,陷入失敗的悔恨痛苦難以自拔,就是因為我總以為一次關鍵性的失敗就可能讓自己永遠站不起來,總是在面對挫折時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但當我建立了這樣的心法後,我很難再將一時的失利放在心上,相反會將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看做讓自己檢討問題、重新振作的一次好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心法這個東西,與時代無關、與年齡無關,一個四五十歲的人即使積累再多生活的經驗也可能在思考上非常淺薄,有些偉人則可以在二十多歲時,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體系和人格;現代人每天拿著手機天天看東西、接受各種信息的衝擊,但思考的層次、境界可能還遠遠趕不上兩千多年前的古人。

至少我在看莊子、韓非子、柏拉圖等的時候,總不時為他們思考的廣博精深而驚歎。

說白了,心法這種東西,就是你最底層的思維,元認知,是你看待一切問題的根本大法。

到底這個世界是善的還是惡的?

面對誘惑,我到底要屈從利益還是堅持原則?

對他人的幫助我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還是升米恩鬥米仇?

看到那麼多人走後門、拍馬屁上去了,我要不要羨慕、嘗試?

人這一輩子到底什麼最重要,是金錢、名利還是愛情和快樂?

……

你對所有這些根本性問題的思考和回答,就是你的心法。

建立自己的心法後,在面對諸如“金錢和愛情”、“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道德和利益”之類的兩難問題或人生抉擇時,你都將會有自己堅定不移的答案。

最後的最後,整合內心衝突建立框架只是基礎,能否穩定有效,靠的就是後續的不斷實踐和完善了。

我在另一篇文章《長大後,你悟出過哪些不一樣的道理?》曾經寫過,很多人之所以看過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很可能只是因為對那些道理——記不住。

不要高估你自己的記憶力,你形成的這些整合性的思想,要想持續、穩定,最好的還是拿筆記錄下來,沒事自己多去看看。

否則,很可能夜裡想得深入肺腑,早上起來什麼都不記得。

而在整個過程中,你需要努力將自己抽象出來,想象自己是一臺沒有裝機的電腦。要如何給自己重寫底層代碼(心法),升級操作系統(內功),安裝各種應用(招式)。

相信我,這樣持續幾年後,你將會發現你在格局、認知和思維上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種自我改變,才是真正根本性的改變。

也是最終決定每個人上限的終極因素。


—— END ——

栩先生說:我是栩先生,文章來自我的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文章,歡迎轉發評論。


關注我的公眾號,更可以在菜單欄可以直接讀,我的更多全網熱文,和關於毛主席的精品文章(這裡不能發……)

我還會寫很多的成長乾貨和思維方法。

比如:《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麼決定了格局》

比如:《堅持跑步到底有哪些改變?》

比如:《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思想深度卻遠超常人?》

也非常適合剛畢業的年輕人和大學生。(關注微信-公眾號-栩先生後,分別回覆“格局”“跑步”“思想”可以獲取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