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表演的《琵琶記·吃糠遺囑》。 圖片/網絡

而另一個與顧阿瑛相識的人叫做高明,亦曾參加玉山雅集,七年之後,寫成了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吃糠奉親的趙五娘這一對苦命鴛鴦,為其後的明清戲曲傳奇樹立了典範。

不知高明寫成後,是否曾寄與當日熱情的東道主顧阿瑛,顧阿瑛是否曾在家鄉命人以崑山腔歌《琵琶記》,因為元明之際有關崑山腔的記載依然稀少。要看到崑山腔膾炙人口,家家爭唱,還需好些時日。

蛻 變


“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樑伯龍。”

——《琵琶行》吳偉業

崑山腔的飛躍,要屬魏良輔的改革。

在他看來,當時的崑山腔尚處於平直粗陋的狀態,遠不到雅正的程度。於是他在其中納入了北曲中州調南曲海鹽腔的唱法,為此,還招了一個“善歌北曲”的上門女婿張野塘,與之一同改良崑山腔。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表演的《琵琶記·吃糠遺囑》。 圖片/網絡

而另一個與顧阿瑛相識的人叫做高明,亦曾參加玉山雅集,七年之後,寫成了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吃糠奉親的趙五娘這一對苦命鴛鴦,為其後的明清戲曲傳奇樹立了典範。

不知高明寫成後,是否曾寄與當日熱情的東道主顧阿瑛,顧阿瑛是否曾在家鄉命人以崑山腔歌《琵琶記》,因為元明之際有關崑山腔的記載依然稀少。要看到崑山腔膾炙人口,家家爭唱,還需好些時日。

蛻 變


“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樑伯龍。”

——《琵琶行》吳偉業

崑山腔的飛躍,要屬魏良輔的改革。

在他看來,當時的崑山腔尚處於平直粗陋的狀態,遠不到雅正的程度。於是他在其中納入了北曲中州調南曲海鹽腔的唱法,為此,還招了一個“善歌北曲”的上門女婿張野塘,與之一同改良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誕生於崑山,從南方戲種發展為人類共同的遺產。 攝影/張治富

在這對翁婿的努力下(當然還有魏良輔的一干徒弟),崑山腔定下了一系列準則範式:例如,唱曲平上去入講求端正又要“婉協”,字音的頭腹尾要唱得“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唱長腔“貴圓活”,唱短腔“要遒勁”;過腔接字乃“關瑣之地,最要得體”,要交代清楚。拍板“最要得中”,須要板眼分明。

經此改革,崑山腔呈現出了清俊柔美、溫潤如玉的特點,時人謂之曰“水磨腔”或“崑腔新聲”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表演的《琵琶記·吃糠遺囑》。 圖片/網絡

而另一個與顧阿瑛相識的人叫做高明,亦曾參加玉山雅集,七年之後,寫成了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吃糠奉親的趙五娘這一對苦命鴛鴦,為其後的明清戲曲傳奇樹立了典範。

不知高明寫成後,是否曾寄與當日熱情的東道主顧阿瑛,顧阿瑛是否曾在家鄉命人以崑山腔歌《琵琶記》,因為元明之際有關崑山腔的記載依然稀少。要看到崑山腔膾炙人口,家家爭唱,還需好些時日。

蛻 變


“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樑伯龍。”

——《琵琶行》吳偉業

崑山腔的飛躍,要屬魏良輔的改革。

在他看來,當時的崑山腔尚處於平直粗陋的狀態,遠不到雅正的程度。於是他在其中納入了北曲中州調南曲海鹽腔的唱法,為此,還招了一個“善歌北曲”的上門女婿張野塘,與之一同改良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誕生於崑山,從南方戲種發展為人類共同的遺產。 攝影/張治富

在這對翁婿的努力下(當然還有魏良輔的一干徒弟),崑山腔定下了一系列準則範式:例如,唱曲平上去入講求端正又要“婉協”,字音的頭腹尾要唱得“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唱長腔“貴圓活”,唱短腔“要遒勁”;過腔接字乃“關瑣之地,最要得體”,要交代清楚。拍板“最要得中”,須要板眼分明。

經此改革,崑山腔呈現出了清俊柔美、溫潤如玉的特點,時人謂之曰“水磨腔”或“崑腔新聲”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演員在後臺梳妝。 攝影/張治富


而將這種“水磨腔”真正應用於崑曲的,正是正儀(今巴城鎮正儀街道)人梁辰魚,他曾隨魏良輔學習唱曲,“轉喉發調,聲出金石”;且相傳身高八尺,是一位長髯美丈夫,“歌兒舞女,不見伯龍,自以為不祥也”,幾乎就是曲界的周郎了!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表演的《琵琶記·吃糠遺囑》。 圖片/網絡

而另一個與顧阿瑛相識的人叫做高明,亦曾參加玉山雅集,七年之後,寫成了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吃糠奉親的趙五娘這一對苦命鴛鴦,為其後的明清戲曲傳奇樹立了典範。

不知高明寫成後,是否曾寄與當日熱情的東道主顧阿瑛,顧阿瑛是否曾在家鄉命人以崑山腔歌《琵琶記》,因為元明之際有關崑山腔的記載依然稀少。要看到崑山腔膾炙人口,家家爭唱,還需好些時日。

蛻 變


“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樑伯龍。”

——《琵琶行》吳偉業

崑山腔的飛躍,要屬魏良輔的改革。

在他看來,當時的崑山腔尚處於平直粗陋的狀態,遠不到雅正的程度。於是他在其中納入了北曲中州調南曲海鹽腔的唱法,為此,還招了一個“善歌北曲”的上門女婿張野塘,與之一同改良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誕生於崑山,從南方戲種發展為人類共同的遺產。 攝影/張治富

在這對翁婿的努力下(當然還有魏良輔的一干徒弟),崑山腔定下了一系列準則範式:例如,唱曲平上去入講求端正又要“婉協”,字音的頭腹尾要唱得“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唱長腔“貴圓活”,唱短腔“要遒勁”;過腔接字乃“關瑣之地,最要得體”,要交代清楚。拍板“最要得中”,須要板眼分明。

經此改革,崑山腔呈現出了清俊柔美、溫潤如玉的特點,時人謂之曰“水磨腔”或“崑腔新聲”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演員在後臺梳妝。 攝影/張治富


而將這種“水磨腔”真正應用於崑曲的,正是正儀(今巴城鎮正儀街道)人梁辰魚,他曾隨魏良輔學習唱曲,“轉喉發調,聲出金石”;且相傳身高八尺,是一位長髯美丈夫,“歌兒舞女,不見伯龍,自以為不祥也”,幾乎就是曲界的周郎了!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巴城正儀老街的“浣紗記”。 攝影/張靜雨


而出自其手的《浣紗記》,敷演了人所熟知的吳越相爭之事,既有越國君臣復國滅吳的激昂慷慨,又有范蠡、西施二人的離合情事,兩相結合,突破了南戲素來以生旦故事為主的格局。《浣紗記》以崑腔新聲上演,迅速地風靡開去,直到清末仍然大體完整,基本上能全本上演,足見其影響之持續。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表演的《琵琶記·吃糠遺囑》。 圖片/網絡

而另一個與顧阿瑛相識的人叫做高明,亦曾參加玉山雅集,七年之後,寫成了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吃糠奉親的趙五娘這一對苦命鴛鴦,為其後的明清戲曲傳奇樹立了典範。

不知高明寫成後,是否曾寄與當日熱情的東道主顧阿瑛,顧阿瑛是否曾在家鄉命人以崑山腔歌《琵琶記》,因為元明之際有關崑山腔的記載依然稀少。要看到崑山腔膾炙人口,家家爭唱,還需好些時日。

蛻 變


“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樑伯龍。”

——《琵琶行》吳偉業

崑山腔的飛躍,要屬魏良輔的改革。

在他看來,當時的崑山腔尚處於平直粗陋的狀態,遠不到雅正的程度。於是他在其中納入了北曲中州調南曲海鹽腔的唱法,為此,還招了一個“善歌北曲”的上門女婿張野塘,與之一同改良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誕生於崑山,從南方戲種發展為人類共同的遺產。 攝影/張治富

在這對翁婿的努力下(當然還有魏良輔的一干徒弟),崑山腔定下了一系列準則範式:例如,唱曲平上去入講求端正又要“婉協”,字音的頭腹尾要唱得“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唱長腔“貴圓活”,唱短腔“要遒勁”;過腔接字乃“關瑣之地,最要得體”,要交代清楚。拍板“最要得中”,須要板眼分明。

經此改革,崑山腔呈現出了清俊柔美、溫潤如玉的特點,時人謂之曰“水磨腔”或“崑腔新聲”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演員在後臺梳妝。 攝影/張治富


而將這種“水磨腔”真正應用於崑曲的,正是正儀(今巴城鎮正儀街道)人梁辰魚,他曾隨魏良輔學習唱曲,“轉喉發調,聲出金石”;且相傳身高八尺,是一位長髯美丈夫,“歌兒舞女,不見伯龍,自以為不祥也”,幾乎就是曲界的周郎了!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巴城正儀老街的“浣紗記”。 攝影/張靜雨


而出自其手的《浣紗記》,敷演了人所熟知的吳越相爭之事,既有越國君臣復國滅吳的激昂慷慨,又有范蠡、西施二人的離合情事,兩相結合,突破了南戲素來以生旦故事為主的格局。《浣紗記》以崑腔新聲上演,迅速地風靡開去,直到清末仍然大體完整,基本上能全本上演,足見其影響之持續。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乘船出行,以崑曲娛人。攝影/朱健


此後,崑曲風靡一時,先後粉墨登場的還有才子佳人、琴瑟和鳴的《玉簪記》、男子懼內傳為笑談的《獅吼記》和鍼砭時弊、痛斥嚴嵩父子的《鳴鳳記》等,下至街頭巷尾,上至廟堂宮廷,皆好昆聲。


"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正在化妝,準備上臺的崑曲演員。 攝影/朱銳

-風物君語-

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崑山之名得自崑崙崑曲之名出於崑山

崑山腔的由來,眾說紛紜,難以細考。不過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之中,我們隱隱發現了一座江南小鎮,與崑山腔有著深厚的緣分,那便是陽澄湖畔的巴城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1998年,陽澄湖上養蟹人。 攝影/陸敏


緣 起

“俺也曾在梨園籍上題姓名,親向那沉香亭花裡去承值,華清宮宴上去追隨。”

——《長生殿·彈詞》洪昇

相傳崑山腔起於唐玄宗時的樂師黃幡綽(亦作黃旛綽)。他以善演詼諧滑稽的“參軍戲”,與善歌的李龜年、善琵琶的賀懷智等人並立於宮廷。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的多種配器,其中包括絃索。 圖/匯圖網

而後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極而衰,黃幡綽隨明皇入蜀,又由四川逃向了江南。南宋龔明之《中吳記聞》有載:“崑山縣西二十里,有村曰綽墩,故老相傳:此黃幡綽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語。”

綽墩村即在如今的巴城,飽經喪亂的黃幡綽流落至此,在湖邊演唱傀儡戲(參軍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並且開館傳藝。黃幡綽死後葬於此地,湖成了“傀儡湖”,埋葬他的山就成了“綽墩山”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綽墩遺址,是太湖地區文化序列最完整且遺存頗豐的史前文化遺址。 攝影/王楠楠

直至清代,洪昇《長生殿》之中亦有黃幡綽這一角色出場,作為開元天寶之世盛極而衰的見證人;而後世崑曲傳奇中常有如黃幡綽一般詼諧打諢的角色出現,如《桃花扇》中的柳敬亭、蘇崑生,從而往使曲風變得悲喜交加,愈發動人,這大抵也屬於善演參軍戲的黃幡綽的遺澤


傳 唱


“聞崑山腔甚佳,爾亦能謳否?”

——《涇林續記》周玄暐

崑山腔再次見諸史冊,要到元明之際

1960年,明末崑山人張醜的手抄本《真跡日錄》意外面世,其中含有一部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僅僅千餘言,卻將崑山腔的記載從明代前中期推進至元代末年。書中有載:“惟崑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旛綽所傳。”並提到了另一位自號“金粟道人”的戲曲愛好者——顧阿瑛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山腔創始人顧堅,與顧阿瑛交好。 圖片來源/央視網


這位崑山鉅富在綽墩村西南的於界溪附近壘石為山,築起草堂,名喚“玉山佳處”。一時間,名士紛紛來此聚會,好不熱鬧,被稱為“玉山雅集”。雅集活動持續了十多年,參與之人眾達數百,留詩五千多首,既有“元四家”中的黃公望、倪瓚、王蒙,還有詩書畫皆能的趙孟頫。雅集少不了聲歌伎藝活動,伶人們既演北曲雜劇,也演南曲戲文,催生了崑曲的先聲——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表演的《琵琶記·吃糠遺囑》。 圖片/網絡

而另一個與顧阿瑛相識的人叫做高明,亦曾參加玉山雅集,七年之後,寫成了被譽為“南戲之祖”的《琵琶記》,塑造了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吃糠奉親的趙五娘這一對苦命鴛鴦,為其後的明清戲曲傳奇樹立了典範。

不知高明寫成後,是否曾寄與當日熱情的東道主顧阿瑛,顧阿瑛是否曾在家鄉命人以崑山腔歌《琵琶記》,因為元明之際有關崑山腔的記載依然稀少。要看到崑山腔膾炙人口,家家爭唱,還需好些時日。

蛻 變


“里人度曲魏良輔,高士填詞樑伯龍。”

——《琵琶行》吳偉業

崑山腔的飛躍,要屬魏良輔的改革。

在他看來,當時的崑山腔尚處於平直粗陋的狀態,遠不到雅正的程度。於是他在其中納入了北曲中州調南曲海鹽腔的唱法,為此,還招了一個“善歌北曲”的上門女婿張野塘,與之一同改良崑山腔。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誕生於崑山,從南方戲種發展為人類共同的遺產。 攝影/張治富

在這對翁婿的努力下(當然還有魏良輔的一干徒弟),崑山腔定下了一系列準則範式:例如,唱曲平上去入講求端正又要“婉協”,字音的頭腹尾要唱得“畢勻”,啟口輕圓,收音純細。唱長腔“貴圓活”,唱短腔“要遒勁”;過腔接字乃“關瑣之地,最要得體”,要交代清楚。拍板“最要得中”,須要板眼分明。

經此改革,崑山腔呈現出了清俊柔美、溫潤如玉的特點,時人謂之曰“水磨腔”或“崑腔新聲”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演員在後臺梳妝。 攝影/張治富


而將這種“水磨腔”真正應用於崑曲的,正是正儀(今巴城鎮正儀街道)人梁辰魚,他曾隨魏良輔學習唱曲,“轉喉發調,聲出金石”;且相傳身高八尺,是一位長髯美丈夫,“歌兒舞女,不見伯龍,自以為不祥也”,幾乎就是曲界的周郎了!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巴城正儀老街的“浣紗記”。 攝影/張靜雨


而出自其手的《浣紗記》,敷演了人所熟知的吳越相爭之事,既有越國君臣復國滅吳的激昂慷慨,又有范蠡、西施二人的離合情事,兩相結合,突破了南戲素來以生旦故事為主的格局。《浣紗記》以崑腔新聲上演,迅速地風靡開去,直到清末仍然大體完整,基本上能全本上演,足見其影響之持續。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乘船出行,以崑曲娛人。攝影/朱健


此後,崑曲風靡一時,先後粉墨登場的還有才子佳人、琴瑟和鳴的《玉簪記》、男子懼內傳為笑談的《獅吼記》和鍼砭時弊、痛斥嚴嵩父子的《鳴鳳記》等,下至街頭巷尾,上至廟堂宮廷,皆好昆聲。


崑山巴城,在崑曲裡聽見水鄉柔情

▲ 崑曲《牡丹亭·遊園》,水中的倒影,恰似杜麗娘美麗的夢。供圖/崑山市文化館毛宇龍

時至今日,“四大聲腔”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已衰落失傳,唯有崑山腔歷經六百年滄桑,依舊風靡於世。而巴城作為崑山腔的“有緣之地”,慢悠悠地佇立在五湖之間,盡顯水鄉戲鄉“咿咿呀呀”的無限柔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