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

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你耳邊這樣的話越來越多: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於是你面臨著一次次催買房、一次次催結婚、一次次催生娃……似乎你的人生就該像個時鐘一樣,按部就班。

這些“催促”,更多是一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它迫使著你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時鐘。

"

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你耳邊這樣的話越來越多: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於是你面臨著一次次催買房、一次次催結婚、一次次催生娃……似乎你的人生就該像個時鐘一樣,按部就班。

這些“催促”,更多是一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它迫使著你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時鐘。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節奏,而這種生活節奏,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這種“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就拿結婚年齡來說:

西周時期:男30歲,女20歲

春秋戰國:男20歲,女15歲

秦朝至清代:男15-20歲,女13-17歲

現代:男滿22週歲,女滿20週歲

而這個,也就是社會時鐘的體現。畢竟到了某個階段做某個階段的事,很多時候就是由這些規定來決定的。

"

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你耳邊這樣的話越來越多: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於是你面臨著一次次催買房、一次次催結婚、一次次催生娃……似乎你的人生就該像個時鐘一樣,按部就班。

這些“催促”,更多是一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它迫使著你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時鐘。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節奏,而這種生活節奏,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這種“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就拿結婚年齡來說:

西周時期:男30歲,女20歲

春秋戰國:男20歲,女15歲

秦朝至清代:男15-20歲,女13-17歲

現代:男滿22週歲,女滿20週歲

而這個,也就是社會時鐘的體現。畢竟到了某個階段做某個階段的事,很多時候就是由這些規定來決定的。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可是按照正常的社會時鐘走,就一定是正確嗎?自己就一定幸福嗎?

在現實社會中,一旦你在某個時間段,沒有完成某些事情,就會被周圍的人質疑和評判。

“這個女娃都30了還沒結婚。”

“這個人都35歲卻一事無成。”

“明明都40歲了還讀什麼書。”

“都70歲的人了還一個勁工作。”

……

當你被質疑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你有自己的時區,管他的呢。”

"

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你耳邊這樣的話越來越多: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於是你面臨著一次次催買房、一次次催結婚、一次次催生娃……似乎你的人生就該像個時鐘一樣,按部就班。

這些“催促”,更多是一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它迫使著你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時鐘。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節奏,而這種生活節奏,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這種“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就拿結婚年齡來說:

西周時期:男30歲,女20歲

春秋戰國:男20歲,女15歲

秦朝至清代:男15-20歲,女13-17歲

現代:男滿22週歲,女滿20週歲

而這個,也就是社會時鐘的體現。畢竟到了某個階段做某個階段的事,很多時候就是由這些規定來決定的。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可是按照正常的社會時鐘走,就一定是正確嗎?自己就一定幸福嗎?

在現實社會中,一旦你在某個時間段,沒有完成某些事情,就會被周圍的人質疑和評判。

“這個女娃都30了還沒結婚。”

“這個人都35歲卻一事無成。”

“明明都40歲了還讀什麼書。”

“都70歲的人了還一個勁工作。”

……

當你被質疑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你有自己的時區,管他的呢。”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人這一生,一味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為自己偏離“社會時鐘”進度而產生的焦慮感也實屬沒有必要。

“社會時鐘”的本質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下所做的自我選擇,是在書寫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尊重他人留下來的經驗軌跡。與其跟著“社會時鐘”轉動生命的齒輪,不如學會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節奏。

"

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你耳邊這樣的話越來越多: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於是你面臨著一次次催買房、一次次催結婚、一次次催生娃……似乎你的人生就該像個時鐘一樣,按部就班。

這些“催促”,更多是一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它迫使著你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時鐘。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節奏,而這種生活節奏,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這種“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就拿結婚年齡來說:

西周時期:男30歲,女20歲

春秋戰國:男20歲,女15歲

秦朝至清代:男15-20歲,女13-17歲

現代:男滿22週歲,女滿20週歲

而這個,也就是社會時鐘的體現。畢竟到了某個階段做某個階段的事,很多時候就是由這些規定來決定的。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可是按照正常的社會時鐘走,就一定是正確嗎?自己就一定幸福嗎?

在現實社會中,一旦你在某個時間段,沒有完成某些事情,就會被周圍的人質疑和評判。

“這個女娃都30了還沒結婚。”

“這個人都35歲卻一事無成。”

“明明都40歲了還讀什麼書。”

“都70歲的人了還一個勁工作。”

……

當你被質疑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你有自己的時區,管他的呢。”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人這一生,一味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為自己偏離“社會時鐘”進度而產生的焦慮感也實屬沒有必要。

“社會時鐘”的本質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下所做的自我選擇,是在書寫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尊重他人留下來的經驗軌跡。與其跟著“社會時鐘”轉動生命的齒輪,不如學會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節奏。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就算我20歲前都渾渾噩噩,40歲時才發憤圖強,那又怎麼樣?

就算我40歲才結婚,那又怎麼樣?

就算我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那又怎麼樣呢?

每個人幸福的尺度其實把握在自己手裡,僅憑別人的一句話,就按照他們的人生軌跡去生活,很大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幸福。

所以你不需要改變社會規則,也無需改變社會時鐘。你只需要堅持你自己的“個人時鐘”就可以了。

"

年紀越大,你越會發現,你耳邊這樣的話越來越多: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

於是你面臨著一次次催買房、一次次催結婚、一次次催生娃……似乎你的人生就該像個時鐘一樣,按部就班。

這些“催促”,更多是一種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它迫使著你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情。而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社會時鐘。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不同的社會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生活節奏,而這種生活節奏,會迫使每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按照這種“社會時鐘”的節奏來生活。

就拿結婚年齡來說:

西周時期:男30歲,女20歲

春秋戰國:男20歲,女15歲

秦朝至清代:男15-20歲,女13-17歲

現代:男滿22週歲,女滿20週歲

而這個,也就是社會時鐘的體現。畢竟到了某個階段做某個階段的事,很多時候就是由這些規定來決定的。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可是按照正常的社會時鐘走,就一定是正確嗎?自己就一定幸福嗎?

在現實社會中,一旦你在某個時間段,沒有完成某些事情,就會被周圍的人質疑和評判。

“這個女娃都30了還沒結婚。”

“這個人都35歲卻一事無成。”

“明明都40歲了還讀什麼書。”

“都70歲的人了還一個勁工作。”

……

當你被質疑的時候,你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你有自己的時區,管他的呢。”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人這一生,一味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不意味著就能成功,為自己偏離“社會時鐘”進度而產生的焦慮感也實屬沒有必要。

“社會時鐘”的本質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環境下所做的自我選擇,是在書寫自己的故事同時也尊重他人留下來的經驗軌跡。與其跟著“社會時鐘”轉動生命的齒輪,不如學會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節奏。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就算我20歲前都渾渾噩噩,40歲時才發憤圖強,那又怎麼樣?

就算我40歲才結婚,那又怎麼樣?

就算我一輩子都是碌碌無為,那又怎麼樣呢?

每個人幸福的尺度其實把握在自己手裡,僅憑別人的一句話,就按照他們的人生軌跡去生活,很大可能會失去自己的幸福。

所以你不需要改變社會規則,也無需改變社會時鐘。你只需要堅持你自己的“個人時鐘”就可以了。

什麼年紀就該做什麼事?你要找到你自己的社會時鐘

當然了,如果你想要挑戰時鐘的存在,也必將要承受時鐘所帶來的壓力。

但歸根到底,社會時鐘是由我們來決定的。我們每一次的發聲和決定,都在改變著社會時鐘的走勢。

當全新的社會共識凝聚起來,社會時鐘的寬容度也會不斷被拉大。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還擁有選擇的權利。如果已經選擇了,就請更加真實與勇敢的去面對即將到來的一天~

#本期話題:你也被催著做什麼事情了嗎?#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討論

·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