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國學 道教 淮南子 老子 周粟鈞 周粟鈞 2017-08-29

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從創立之初一直延續到現當代,給中國人乃至周邊國家的文化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這些傳承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知識和內涵需要我們去了解、掌握。

——社群營銷諮詢 白磚家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寡慾

所謂“寡慾”,就是少私慾或節慾。《老子》第十九章在談到治理社會時,要求能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道教將“寡慾”作為教義的一個重要內容,認為人的慾望是罪惡和災難的根源,無論是治國理政、個人修養都要時時對慾望加以抑制。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道德經》多處說到“欲”,而且都是指私慾和貪慾。第四十六章有“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的名句,並且以“少私寡慾”(十九章)作為主要的道德規範之一;對治理天下的君王來說,則“我無慾而民自樸”(五十七章)。《南華真經·天地》中所謂“古之畜天下者,無慾而天下足”,也就是這個意思。《淮南子》說得更為透徹,認為“至人之治”,要“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慾,損其思慮。”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早期道教承襲並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慾觀,《老子想爾注》中稱,“道常無慾,樂清靜”、“王者亦當法之”,這就能“令天地常正”。同時,對於世俗的人來說,也應是“道之所說無私,少欲於世俗耳”。這是因為“道性於俗間都無所欲”。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唐宋以後,“寡慾”與內修術結合在一起,從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達到“無慾”的境界。《道德經》所說的“寡慾”,其實並不是“絕欲”、“無慾”的意思,只不過是應該“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極端、不奢侈、不過分。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不爭


道教認為天地萬物以及人的處世都要按道行事,無論是天道和人道都是柔弱謙下,彼此兼容而不害的,因此,學道者應該返本還元,避而不爭。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道德經》述及“不爭”思想的地方很多。最後一章的最後一句曾經高度概括稱“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不爭”思想,是與“道”的“柔弱”的特性相聯繫的。由於道是“柔弱”的,因而“道”也是謙下而不爭的。當然,“道”的不爭,並非是一種消極逃避,百事退讓。得道的人可以應付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內心之中卻不能失去按道行事的本性。人要有所得,主要是因為有得的時機,而不在人的爭利的願望。治理國家依靠的是道,而不在於是否是聖人。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在道教教義中,“不爭”是指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原則。而這種原則,是天地萬物的運行以及人的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道教徒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需一心為善,絕不造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著一個道教徒的修為境界。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不爭”在道教規戒中也成為道士的一項行為規範。《老君二十七戒》,分道戒為上中下三行,要求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行知足等。每行各有九戒,明確規定:“戒勿與人爭,曲直得失,避之”。並且稱“九行”(二十七戒)備者神仙,六行(十八戒)備者壽,三行(九戒)備者增年”。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柔弱


道教以“道”為基本信仰,認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徵之一。主張治理國家、社會行為以及內丹修煉等等都應該剛柔相濟,以柔克剛。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道德經》指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認為道的運動是循環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運動特點是持久而不帶有壓力感的。另外,《道德經》又以“柔弱”和“剛強”相對,認為“柔弱勝剛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卻能駕御天下最剛強的東西。因此,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的“德”的體現和代表。

刨根問底每日說道學文化:道學的核心思想是什麼?(2)

《老子想爾注》中繼承了《道德經》的思想,也讚揚“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夠“去高就下,避實歸虛,常潤利萬物”;認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當法之”。明確要求學道之人學習水的“柔弱”。金元以後,道教全真派興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指導自己的內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