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 范蠡 黃金 楚莊王 國學 國學書舍 2019-09-17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

萬事萬物有因就有果,事物也是存在著不同層面,這都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去思考,無形之中就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最後會招致災禍。

有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個道理。

萬物有得就有失,你所認為的一個得到,未必會真正的失去。你所認為的一個失去,未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只有做到順應自然,“學會捨得”,不拘泥於外物,不強求外物,外物來到的時候順應自然的接受,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狀態。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

萬事萬物有因就有果,事物也是存在著不同層面,這都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去思考,無形之中就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最後會招致災禍。

有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個道理。

萬物有得就有失,你所認為的一個得到,未必會真正的失去。你所認為的一個失去,未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只有做到順應自然,“學會捨得”,不拘泥於外物,不強求外物,外物來到的時候順應自然的接受,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狀態。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相依,這句話是讓我們讓用平常心去看待事情,以道的清靜無為去對待那些得到和失去。

凡事以自身為重,懂得捨去外物的束縛,才能收穫內心真正的一個通達,從而保全自我。

“貴大患若身”,沒有什麼是比自身更重要的,以這樣的心態作為基礎,才能更好的捨得萬物。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

萬事萬物有因就有果,事物也是存在著不同層面,這都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去思考,無形之中就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最後會招致災禍。

有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個道理。

萬物有得就有失,你所認為的一個得到,未必會真正的失去。你所認為的一個失去,未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只有做到順應自然,“學會捨得”,不拘泥於外物,不強求外物,外物來到的時候順應自然的接受,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狀態。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相依,這句話是讓我們讓用平常心去看待事情,以道的清靜無為去對待那些得到和失去。

凡事以自身為重,懂得捨去外物的束縛,才能收穫內心真正的一個通達,從而保全自我。

“貴大患若身”,沒有什麼是比自身更重要的,以這樣的心態作為基礎,才能更好的捨得萬物。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陶朱公范蠡在陶地的時候生下了第三個小兒子,有一次他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

陶朱公本來想派他的小兒子前去,但是他的長子執意要去,沒辦法,陶朱公就派他的長子前去。

去之前他告訴長子:“你到了那裡之後,找一個叫莊生的人,聽從他的安排,不要和他爭執。”

後來長子帶著一千黃金照父親的話去做,見了莊生之後,莊生說:“你趕快離開這裡,不要停留,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原因。”

這個時候長子假裝離去,但是並沒有離開楚國,而是住在一個朋友家裡。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

萬事萬物有因就有果,事物也是存在著不同層面,這都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去思考,無形之中就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最後會招致災禍。

有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個道理。

萬物有得就有失,你所認為的一個得到,未必會真正的失去。你所認為的一個失去,未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只有做到順應自然,“學會捨得”,不拘泥於外物,不強求外物,外物來到的時候順應自然的接受,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狀態。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相依,這句話是讓我們讓用平常心去看待事情,以道的清靜無為去對待那些得到和失去。

凡事以自身為重,懂得捨去外物的束縛,才能收穫內心真正的一個通達,從而保全自我。

“貴大患若身”,沒有什麼是比自身更重要的,以這樣的心態作為基礎,才能更好的捨得萬物。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陶朱公范蠡在陶地的時候生下了第三個小兒子,有一次他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

陶朱公本來想派他的小兒子前去,但是他的長子執意要去,沒辦法,陶朱公就派他的長子前去。

去之前他告訴長子:“你到了那裡之後,找一個叫莊生的人,聽從他的安排,不要和他爭執。”

後來長子帶著一千黃金照父親的話去做,見了莊生之後,莊生說:“你趕快離開這裡,不要停留,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原因。”

這個時候長子假裝離去,但是並沒有離開楚國,而是住在一個朋友家裡。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莊生家一向貧窮,他一直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陶朱公送他的一千兩黃金,他根本不想要,想在事情辦好之後就歸還給陶朱公,以表誠信。

但是陶朱公的兒子卻不瞭解莊生,認為他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

莊生利用機會見了楚王,對他說:“某某星宿不利於楚國,需要修德,大赦天下才可以解除。”

楚王就封閉三錢之府,要大赦天下,陶朱公的長子見這一情形,又跑來找莊生說:“我弟弟很幸運,遇到了楚王要大赦天下,所以來辭行。”

莊生知道他想要回那1000兩黃金,就讓他自己去拿黃金離開。

這個時候莊生覺得自己受到了陶朱公長子的戲弄,感到羞愧,就跟楚莊王說:“大王想修德大赦天下,但是老百姓傳言,陶朱公的次子被您囚禁了起來,他拿了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如果你這時候大赦天下,別人會懷疑你只是為了釋放陶朱公。”

楚王聽了很生氣,於是下令,第二天就殺掉了陶朱公次子。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

萬事萬物有因就有果,事物也是存在著不同層面,這都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去思考,無形之中就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最後會招致災禍。

有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個道理。

萬物有得就有失,你所認為的一個得到,未必會真正的失去。你所認為的一個失去,未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只有做到順應自然,“學會捨得”,不拘泥於外物,不強求外物,外物來到的時候順應自然的接受,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狀態。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相依,這句話是讓我們讓用平常心去看待事情,以道的清靜無為去對待那些得到和失去。

凡事以自身為重,懂得捨去外物的束縛,才能收穫內心真正的一個通達,從而保全自我。

“貴大患若身”,沒有什麼是比自身更重要的,以這樣的心態作為基礎,才能更好的捨得萬物。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陶朱公范蠡在陶地的時候生下了第三個小兒子,有一次他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

陶朱公本來想派他的小兒子前去,但是他的長子執意要去,沒辦法,陶朱公就派他的長子前去。

去之前他告訴長子:“你到了那裡之後,找一個叫莊生的人,聽從他的安排,不要和他爭執。”

後來長子帶著一千黃金照父親的話去做,見了莊生之後,莊生說:“你趕快離開這裡,不要停留,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原因。”

這個時候長子假裝離去,但是並沒有離開楚國,而是住在一個朋友家裡。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莊生家一向貧窮,他一直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陶朱公送他的一千兩黃金,他根本不想要,想在事情辦好之後就歸還給陶朱公,以表誠信。

但是陶朱公的兒子卻不瞭解莊生,認為他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

莊生利用機會見了楚王,對他說:“某某星宿不利於楚國,需要修德,大赦天下才可以解除。”

楚王就封閉三錢之府,要大赦天下,陶朱公的長子見這一情形,又跑來找莊生說:“我弟弟很幸運,遇到了楚王要大赦天下,所以來辭行。”

莊生知道他想要回那1000兩黃金,就讓他自己去拿黃金離開。

這個時候莊生覺得自己受到了陶朱公長子的戲弄,感到羞愧,就跟楚莊王說:“大王想修德大赦天下,但是老百姓傳言,陶朱公的次子被您囚禁了起來,他拿了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如果你這時候大赦天下,別人會懷疑你只是為了釋放陶朱公。”

楚王聽了很生氣,於是下令,第二天就殺掉了陶朱公次子。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對於陶朱公的大兒子來說,就是因為不捨得這可有可無的一千兩黃金,而葬送了自己弟弟的姓名。

雖然說這不能直接怪他,他也並無心這樣做,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重視錢財而喪失了弟弟的姓名。

所以對於人生來說,任何事情要有舍有得,“外物名利”本來就是身外之物,我們要對於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權衡和取捨。

懂得捨棄外在的事物,也會從另外一個方面去得到相應的收穫。

"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天下因果得失,其實皆是一個循環。

萬事萬物有因就有果,事物也是存在著不同層面,這都是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總是以主觀的思想去思考,無形之中就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最後會招致災禍。

有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塞翁失馬》,就很好的說明這一個道理。

萬物有得就有失,你所認為的一個得到,未必會真正的失去。你所認為的一個失去,未必不會讓你得到更多的東西。

所以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一個人只有做到順應自然,“學會捨得”,不拘泥於外物,不強求外物,外物來到的時候順應自然的接受,這才是一個良好的狀態。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道德經》中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相依,這句話是讓我們讓用平常心去看待事情,以道的清靜無為去對待那些得到和失去。

凡事以自身為重,懂得捨去外物的束縛,才能收穫內心真正的一個通達,從而保全自我。

“貴大患若身”,沒有什麼是比自身更重要的,以這樣的心態作為基礎,才能更好的捨得萬物。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陶朱公范蠡在陶地的時候生下了第三個小兒子,有一次他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殺了人被囚禁在楚國。

陶朱公本來想派他的小兒子前去,但是他的長子執意要去,沒辦法,陶朱公就派他的長子前去。

去之前他告訴長子:“你到了那裡之後,找一個叫莊生的人,聽從他的安排,不要和他爭執。”

後來長子帶著一千黃金照父親的話去做,見了莊生之後,莊生說:“你趕快離開這裡,不要停留,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原因。”

這個時候長子假裝離去,但是並沒有離開楚國,而是住在一個朋友家裡。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莊生家一向貧窮,他一直以廉潔正直,被人尊重,陶朱公送他的一千兩黃金,他根本不想要,想在事情辦好之後就歸還給陶朱公,以表誠信。

但是陶朱公的兒子卻不瞭解莊生,認為他根本沒什麼了不起的。

莊生利用機會見了楚王,對他說:“某某星宿不利於楚國,需要修德,大赦天下才可以解除。”

楚王就封閉三錢之府,要大赦天下,陶朱公的長子見這一情形,又跑來找莊生說:“我弟弟很幸運,遇到了楚王要大赦天下,所以來辭行。”

莊生知道他想要回那1000兩黃金,就讓他自己去拿黃金離開。

這個時候莊生覺得自己受到了陶朱公長子的戲弄,感到羞愧,就跟楚莊王說:“大王想修德大赦天下,但是老百姓傳言,陶朱公的次子被您囚禁了起來,他拿了錢來賄賂大王左右的人,如果你這時候大赦天下,別人會懷疑你只是為了釋放陶朱公。”

楚王聽了很生氣,於是下令,第二天就殺掉了陶朱公次子。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對於陶朱公的大兒子來說,就是因為不捨得這可有可無的一千兩黃金,而葬送了自己弟弟的姓名。

雖然說這不能直接怪他,他也並無心這樣做,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重視錢財而喪失了弟弟的姓名。

所以對於人生來說,任何事情要有舍有得,“外物名利”本來就是身外之物,我們要對於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權衡和取捨。

懂得捨棄外在的事物,也會從另外一個方面去得到相應的收穫。

《道德經》:捨得,是人生最好的“策略”

就如同“善惡終有報”這一個因果循環一樣,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總會產生出效應,會左右你未來的人生。

有舍就有得,有善因就有善果,這就是萬物需要明白的一個規律。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