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一點」——蔡文姬

「靈犀一點」——蔡文姬

「靈犀一點」——蔡文姬

《悲憤詩》節選

【東漢】 蔡文姬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譯文賞析

走啊走啊割斷了母子依依不捨的情感,疾速的行走一天比一天遙遠。漫長的道路阻隔啊,什麼時候我們母子再能交相見面?想想從我腹中生出的兒子啊,我心中撕裂一樣地疼痛。到家後發現家人早已死絕,甚至沒剩下一個姑表親戚。城裡城外一派荒蕪變成了山林,庭院和屋簷下長滿了艾草和荊棘。眼前的白骨分不清是誰,橫豎交錯沒有覆蓋掩埋。門外聽不到人的聲音,只有豺狼嗚嚎哭叫。孤零零對著自己的影子,不停地哭喊聲撕肝裂肺。爬到高處向遠方望去,突然覺得魂魄出竅飛逝離去。奄奄一息好像是壽命將盡,旁人們相繼安撫寬慰。掙扎著睜開眼睛又勉強活了下去,雖然沒死可又有什麼希冀?把命運寄託於再嫁的丈夫董祀,盡心竭力自我勉勵努力生活下去。自從流離後成為鄙賤之人,常常害怕丈夫廢婚拋棄。想人生能有多少時間,懷著憂傷一年又一年。(《悲憤詩》其一節選)

人物簡介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詳。東漢陳留郡圉縣(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初嫁於衛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裡,後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賢王擄走,嫁給匈奴人,並生育了兩個兒子。十二年後,曹操統一北方,用重金將蔡琰贖回,並將其嫁給董祀。歷史上記載蔡琰的事蹟並不多,但“文姬歸漢”的故事卻在歷朝歷代被廣為流傳。

蔡琰擅長文學、音樂、書法。《隋書·經籍志》著錄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經失傳。現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憤詩》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靈犀一點」——蔡文姬

人物故事

蔡文姬是東漢大學問家蔡邕的掌上明珠,從小受父親薰陶,能夠妙解音律。

蔡文姬六歲那年,有一天晚上,她描紅描到最後一個字時,只見父親點燃一支清香,席地而坐,彈起了七絃琴,優美動聽的琴聲在靜夜起伏迴盪。蔡文姬雙手托腮,望著窗外,屏息靜氣地聆聽著,彷彿進入了一個美妙神奇的世界。

突然,“嘣”的一聲,文姬一驚,忙道:“爹,第二根琴絃斷了。”

蔡邕低頭一看,果真是第二根琴絃斷了,不禁感到十分驚奇,心裡又想,莫不是女兒碰巧猜中的。他裝生氣的樣子說:“我叫你認真描紅習字,怎麼開小差啦?”

“爹,女兒早就描完啦!”文姬說著,雙手把描紅本從窗口舉出。

蔡邕仔細檢查一遍,見女兒習字又有了進步,十分高興,道:“既然你喜歡聽琴,爹就再彈一曲。”

蔡邕說罷,一面將第二根斷絃接好,又繼續彈奏起來。他見文姬沉醉在琴聲之中,心像藏蜜。想到剛才女兒隔窗辨音斷絃,不知是猜對的,還是聽出來的,這次倒要試她一試。悠揚的琴聲伴著縷縷青煙,又在夜空中迴盪。蔡邕彈著彈著,故意把第四根琴絃撥弄斷了。他雙手按住琴絃,問道:“文姬,這次斷的是第幾根弦?”

蔡文姬不假思索地應聲答道:“第四根!”

蔡邕見女兒小小年紀,有如此辨音之才,又驚又喜,就笑問道:“哪根琴絃斷了,你是怎麼辨出來的?”

蔡文姬撲閃著一雙大眼睛答道:“爹爹給我講過,古人季札聽了琴聲,能判斷一個國家的興亡;師曠聽琴聲,能判斷出楚國要打敗仗。女兒天天聽您彈琴,難道哪根琴絃斷了還聽不出來嗎?”

蔡邕聽後,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打從心底稱讚女兒超人的音樂才華。從此後,蔡邕不僅教文姬寫詩作文,還把自己的琴技傳授給女兒。

蔡文姬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愈發勤奮,詩文琴技進步很快,終於成為千古聞名的才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