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科學家提出質疑

【僑報綜合編輯】《科技日報》26日消息,“一對基因經過修改的雙胞胎嬰兒已於11月健康誕生,基因編輯使她們將來可能具有天然抵抗艾滋病的能力。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佈了這一消息。

人類基因編輯被視為“禁區”

賀建奎介紹,基因編輯手術比起常規試管嬰兒多一個步驟,即在受精卵時期,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導序列,用5微米、約頭髮二十分之一細的針注射到還處於單細胞的受精卵裡。他的團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能夠精確定位並修改基因,也被稱為“基因手術刀”。

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該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此前資料顯示,在北歐人群裡面有約10%的人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擁有這種突變的人,能夠關閉致病力最強的HIV病毒感染大門,使病毒無法入侵人體細胞,即能天然免疫HIV病毒。

CRISPR/Cas9技術自問世以來就因簡單、高效備受矚目,吸引全球各地科學家在醫學、動植物育種、藥物篩選等不同領域進行研究。但與之相伴而生的爭議也從未停止過,尤其是針對人類基因編輯幾乎被視為“禁區”。

業內基本共識是,無論是藉助基因編輯技術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來達到生殖目的還是增強人類性狀和能力的做法,均得不到倫理上的辯護,因為這種嘗試有著不可接受的風險-收益比、漠視了胎兒開放性未來的權利,甚至背離了人類尊嚴。

賀建奎說:“對於少數家庭來說,基因手術是治癒遺傳性疾病和預防嚴重疾病的新希望。”他還認為,基因技術研究和應用領域需遵循的“核心價值”,包括對真正需要的群體保持“悲憫之心”、僅僅用於嚴重疾病的“有所為更有所不為”、尊重孩子自主性為前提的“探索你自由”、命運不能由基因來決定的“生活需要奮鬥”、“促進普惠的健康權”等5項倫理原則。

賀建奎的公開身份是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南科大官網顯示,其2010年獲得美國萊斯大學生物物理學博士學位,2011年至2012年曾在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其研究方向為基因測序技術、免疫基因組學、個體化醫療、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但目前南科大尚未就此項研究作出任何表態。賀建奎的助理稱,這項研究是“科學家(賀建奎)的自主探索”。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誕生 科學家提出質疑

賀建奎實驗室研究人員在做胚胎注射。(圖片來源:人民網/賀建奎實驗室供圖)

合理or不倫理?科學家觀點不同

對於賀建奎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這項研究,《科技日報》提出了四點疑問:

CCR5這個靶點是不是已經公認的會感染HIV?敲除這個靶點有沒有其他潛在威脅?會導致其他疾病?

如何能夠證明這對雙胞胎嬰兒能夠天然抵抗艾滋病?因為也不可能現在就讓嬰兒接觸艾滋病傳染,這是有悖倫理道德的。如果這對雙胞胎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環境或行為,又如何證明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

對試管嬰兒進行基因編輯是否有悖倫理道德,經過什麼部門審批?一個民營醫院就能做這樣的實驗嗎?

此前中國有沒有過基因編輯手段用於人體的實驗?

澎湃新聞報道,賀建奎這項在人類胚胎上“動刀子”的研究,外界已經準備好了嗎?答案是措手不及。

2018年7月,美國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對2537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調查表明,76%的人認為,為治療嬰兒出生時可能罹患的嚴重疾病,改變未出生胎兒的遺傳特徵屬於醫學技術的適當應用;60%的人支持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降低嬰兒一生中患嚴重疾病的風險。

至於使用這一技術讓嬰兒變得更聰明,只有19%的人認為是合適的,80%的被調查對象認為這將使這項技術走得太遠。

同月,英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協會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到,在充分考慮科學技術及其社會影響的條件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倫理上可接受”。

但這些均尚在討論中,而目前賀建奎宣佈的基因編輯雙胞胎是已經出生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

長期從事基因編輯研究的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教授謝安勇表示:“第一感覺是難以相信,不是技術上行不通,只是許多副作用難以排除,只能為這兩個嬰兒的未來祝願。”

至於其提到的副作用,謝安勇簡單總結:敲除的這個CCR5基因難道在人生長髮育思想行為其他功能方面無用嗎?脫靶怎麼辦? 目前的脫靶檢測足夠嗎? 即使不脫靶,能排除掉涉及該斷點其他修復事件嗎?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表示:“這事件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問題的範疇,後果將是不可預測的嚴重。”

北大教授饒毅則表示,已知CCR5缺失導致心血管異常。

美聯社報道中也提到,幾位科學家審閱了相關材料後表示,到目前為止的測試還不足以證明編輯工作有效,或排除了傷害。

至於這對雙胞胎嬰兒是否有必要通過這項技術來預防艾滋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表示:“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100%可以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 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這對新生兒是不倫理的,一個健康和受教育的好孩子,是不會被HIV感染的。”

不過,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基因工程知名專家George Church 對此似乎持支持觀點。他表示,“考慮到HIV 對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脅有擴大的趨勢,我認為賀建奎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目標基因。”在美聯社的報道中,他認為,“這是合理的。”

陳志偉同時強調,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是不倫理的,“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另外,陳志偉提到,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健康人的。(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