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一個宅男在1900年的選擇!

看完整部電影的大多數人,都會思索這麼一個問題——1900為什麼不願下船?

當自由女神像緩緩從濃霧中浮現時,一聲提醒眾人的大喊“美國!”,所有期待終點的人都會隨之歡呼。這個場景重複了多次,在“追求自由,民主,人權”的時代背景下,1900的故事並沒人想聽。決定賣掉自己小號的MAX,略帶不捨的擦拭著。他吹完最後一曲,在店主的追問下,講述了他的傳奇一生。

《海上鋼琴師》:一個宅男在1900年的選擇!

“對比”是藝術表現力不可或缺的手法。片子一開始,就在刻畫眾人對“自由的追求”。這一點,與1900的“獨守空船”顯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對船上的乘客來說,海上只是一段路途,美國就是終點。但對於1900,海上才是他的世界,曼哈頓只是一個港口。MAX聽說他從不下船,也好奇的問1900,why?

下等艙休息室裡,在客人的要求下,1900演奏著歡快的舞曲。一聲“美國!”響起,人群停止了狂歡,換了一種欣喜,蜂擁而出。海上的音樂也到此為止,略顯孤獨。即便還有人想聽,1900卻不願在港口裡演奏。還有鬥琴的全部過程,都證明了他的演奏並不是為了聽眾,也從未在乎過那些眾人在乎的東西。為一個女孩,準備下船的他,站在連接輪船和陸地的階梯上,停下了腳步。

“我認為,你們陸地上的人,浪費了太多時間在思考為什麼。冬天來了,期待夏天,夏天來了,你們擔心冬天又要來了。所以從不厭倦旅行,總是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春的地方。”

每當眾人離去,孤獨便給予他足夠的時間。讓他在獨立思考中獲得自我,同樣也失去從眾的資格。作為陸地人的我們,當然無法理解1900面對陸地的恐懼。換個角度,看看霍金的警告“千萬不要回答宇宙信號。”相信,作為地球人,大概就能體會這種恐懼了。

《海上鋼琴師》:一個宅男在1900年的選擇!

不由得想起,《莊子》裡有這麼一個故事:

沼澤邊的野雞十步才能找到吃的,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是它不願被養在籠子裡。

籠子的大小不斷被人類擴展。跨越海洋形成世界。走出地球,還在不斷地探索。自由,這個被太多宗教、哲人、政客不斷詮釋的字眼,含義依舊模糊。其含義也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改變。

經歷過戰爭的1900,他的思想是絕對自由的,但他仍舊拒絕下船。最後的獨角戲裡,更帶有一種“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戲謔禪味。與其說,1900恐懼上岸,不如說他在船舷階梯上,連同帽子,拋去了世俗的一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