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分期租房,法院怎麼看?

租房 法律 金融 經濟 民法 徵地拆遷周律師 2019-05-10
互聯網分期租房,法院怎麼看?

案例要旨

互聯網分期租房引發的合同糾紛,租房中介公司應依照合同約定承擔違約責任,提供連帶責任擔保的中介公司的股東,應當與中介公司一同承擔連帶責任。

案例概要

2016年2月29日,一互聯網分期服務A公司與一租房中介B公司簽署了《“會分期”合作框架協議》,約定由A公司為B公司的租客提供網上分期付房租的服務;A公司、B公司和租客三方簽訂《分期服務協議》,約定由A公司推介的資金方C先行墊付租金至B公司指定賬戶,之後租客向A公司償還借款,並由B公司或租客向A公司支付服務費。如租客未能按期還款,則B公司向A公司承擔還款義務;同時,B公司股東黃某對B公司的全部債務承擔連帶保證責任。

截至2018年4月22日,1166份《分期服務協議》中的租客違反約定不再償還借款。2018年5月2日,A公司將《“會分期”合作框架協議》項下對B公司的全部債權轉讓給了D公司,B公司及其連帶保證人黃某未向D公司退還所欠租金款項。

D公司將B公司及其擔保人黃某訴至法院,要求B公司退還所欠房屋剩餘租金、償還服務費、支付違約金及逾期違約金;並要求黃某對上述款項的清償承擔連帶責任。B公司及其擔保人黃某經公告傳喚未到庭,法庭依法缺席審判。

裁判理由

法院經審理認為,《“會分期”合作框架協議》與《分期服務協議》合法有效,當事人均應履行各自合同義務。

第一, D公司受讓債權後通知了債權轉讓事項,B公司未依照合同約定如期付清所欠房租,構成違約,應當退還房屋剩餘租金。

第二,涉案合同中,有1165份分期服務協議中約定了B公司就租客在借款合同項下的分期還款及服務費承擔擔保責任,該擔保責任不因相關債權的流轉而失效,故B 公司應向D公司支付服務費。

第三,涉案分期服務協議中,僅有部分合同中約定租客違約應向A公司支付逾期違約金,該條款並非是約束B公司的合同條款,故B公司無需向D公司支付逾期違約金。

第四,本案中,A公司將涉案合同債權轉讓給D公司超過了黃某的保證責任期限,D公司亦未提交證據證明在保證期間內,故黃某免除保證責任。

律師提示

近期,互聯網分期租房盛行於租房市場,不少年輕人也紛紛嘗試。但是,互聯網分期租房存在諸多風險,一旦資金鍊斷裂,多方主體利益均將遭受損失。

實踐中,互聯網分期租房案件存在如下特徵:一是參與主體眾多,互聯網分期租房相關主體包括房東、房屋中介公司、租客、互聯網服務平臺和資金方。互聯網服務平臺作為撮合方,促使租客與資金方達成借款協議,而後資金方一次性將全部租金支付給房屋中介公司,房屋中介公司支付給房東,租客分期還款並支付服務費。通常,中介公司股東還就租客的借款向資金方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二是法律關係複雜,“互聯網+房租分期”的模式下主要形成三重法律關係:房東與房屋中介公司的租賃法律關係,房屋中介公司與租客的租賃法律關係(轉租)以及租客與資金方的借貸關係。

三是審判難度較大,由於互聯網分期租房的涉眾性,一旦出現糾紛易引發大量同類訴訟。加之涉案房屋中介公司、租客分佈於全國各地,訴訟中,房屋中介公司及擔保人亦大多下落不明或身處外地不積極應訴,法院缺席審理的比重較大。本案中,A公司將債權打包轉讓給D公司,涉案債權對應租房協議千餘份,審理中需對每份協議中的標的金額、房屋租期、服務費用、違約情形等一一審查。

互聯網分期租房類案件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池與期限錯配易引發金融風險。在互聯網分期租房模式下,資金方將房租一次性支付給中介公司,而後中介公司分期向房東交付房租,期限錯配導致閒置資金在中介公司處形成了巨大的不受監管的資金池。由於無法監控此部分資金的流向與用度,一些房屋中介公司藉此筆資金激進擴張、搶佔房源哄抬房價,導致資金鍊斷裂後果。

二是監管缺位致使多方利益難受保護。互聯網分期租房模式下,一旦中介公司破產或卷錢跑路,資金方以及大量租客和房東將蒙受經濟損失,其涉眾屬性亦導致維權困難。實踐中,第三方租房分期機構往往以兜底的方式承擔了租客的損失而向中介公司追責,但由於資金鍊已斷裂,即便中介公司股東提供了連帶責任保證,仍難以補償其造成的高額損失。

三是部分中介涉嫌虛假宣傳與民事欺詐。租房分期業務中還存在虛假宣傳與故意隱瞞等不規範行為,一些中介為賺取服務費及套現全年租金,在介紹租房分期時隱瞞分期信貸和涉及徵信等問題,甚至誤導租客接受與其風險認知不相符的產品。許多租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貸款”,不僅侵害了租客的知情權與選擇權,也引發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對此法官提示有租房需求的租客,在租房時應選擇正規的租房中介公司,簽約時要特別留意租賃合同中有關付款方式的約定。如果選擇分期付款則要認準有資質的平臺,並仔細閱讀借款金額、貸款利率與期限、違約責任及解除條款,確保自身退租或中介跑路時的退出機制。如出現中介公司隱瞞真實情況涉嫌民事欺詐的行為,可依法申請變更或撤銷合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