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山鎮位於鄒城市城南約10公里處,北鄰千泉街道、西鄰唐村鎮、南鄰看莊鎮、東與香城鎮相連。全鎮總面積為1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67公頃,50個行政村,總人口5.3萬人。被譽為“岱南奇觀”“鄒魯秀靈”的山東省風景名勝區——嶧山,座落在境內,故名嶧山鎮。

該鎮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屬邾國,戰國中期邾穆公改“邾”為“鄒”。到明清時期屬顏莊社。清末稱嶧山區,民國初年改為第四區。1945年為嶧山區,後改第二區。1958年成立嶧山公社。1983年改為嶧山區公所,1987年撤區為嶧山鄉,1989年11月18日改為嶧山鎮。

邾國故都位於紀王城村,金代稱之“紀王莊”,明代稱之為“紀子城”,俗稱“紀王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邾國都城。據《史記?楚世家》載:邾國於楚順襄五十八年(前281年)為楚所滅。邾文公建國都於嶧山之陽。此處河流縱橫,山勢險峻,易於防守,經幾代國君擴建,成為一座壯觀的新都城。邾國故城宮殿遺址位今嶧山街東齊氏林前。俗稱“紫禁城”。故城西南隅見臺址,高八尺,方圓裡許,俗稱皇臺。城北里許金水溪上有鳧雁坡,嶧山北麓有鬥雞臺,東西倉,“皆邾故事”。

邾文公是邾國曆史上較有作為的國君,其執政以德著稱。邾國相傳29世,共334年。此地自春秋至秦、漢、魏、晉、南北朝,都是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齊年間,鄒縣治遷至鋼山之陽,故城逐年荒廢,漸成村落。今城垣、宮殿臺基尚依稀可辯,地下埋藏了大批珍貴文物。當地農民耕作時曾出土秦陶量、五株範等文物,現分別陳列在省、市博物館。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嶧山鎮野店村,距今有5000多年的歷史。遺址發現大量磨製精緻的石器工具、骨、角器、陶器和大量製作精細的象牙雕刻品。1971—1973年,山東省博物館專家會同鄒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對該遺址進行了三次發掘,出土大量文物,遺址周圍還發現了東周至漢代的墓葬群。1997年深翻土地時,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陶文、兵器、禮器等。鬥雞臺遺址位於嶧山西麓,曾出土春秋時期銅鼎兩件,現陳列在鄒城市博物館內。


「鄉村記憶」濟寧市>鄒城市 嶧山鎮


「鄉村記憶」濟寧市>鄒城市 嶧山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