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河”不是一條河'

"

“資陽河”不是一條河,它是川劇流派之一,同以成都為中心的上河派、以重慶為中心的下河派、以南充為中心的川北河派並稱川劇四大流派。

據有關資料記載,清光緒四年(1878),戲狀元樂春等人招收青年30人,創辦“名威科班”,在實踐中探索逐步形成川劇“資陽河流派”基礎。“資陽河流派”發源於以資陽雁江區為中心的沱江流域,興起並形成於明清時期規模宏大的資陽城隍廟會,流行於資陽、資中、內江、富順、威遠、榮昌、自貢、宜賓等地。

有人在著文談及“資陽河流派”時,認為有四多:觀眾雜而戲班多、人才眾而名角多、重“三上”而高腔多、“潑戲”甚而名人多,尤其是以高腔著稱,以“潑戲”聞名,為其他流派所不及。“資陽河”川劇藝術最大特色是它獨樹一幟的高腔藝術,其前輩藝人用本地音樂改造弋陽腔而創造的“資陽河”川劇高腔,在音樂性和戲劇性的結合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在中國戲曲聲腔音樂中堪稱一枝獨秀。

清中晚期是“資陽河流派”最為鼎盛輝煌的時期,特別是清朝乾隆、光緒兩代皇帝加封賜匾資陽城隍,助推“資陽河流派”走向頂峰。自清朝末期以後,整個中國風雨飄搖、戰火紛飛,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態也使得資陽城隍廟會逐漸凋零,荒廢殆盡。而隨城隍廟會興盛的“資陽河”也隨著戲班、戲社的散夥而人才凋敝,藝人各自飄零。隨著老藝人、老戲迷的逐漸老去,“資陽河流派”走入暮年。如今的“資陽河”要唱一個完整的戲,連角色都很不容易湊齊了。

2006年,川劇“資陽河流派”被資陽市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成為資陽的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

記者吳憂整理

(責編:袁菡苓、羅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