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產到戶前長清一村莊已實行“小包工”,家家有自行車

自行車 小麥 齊魯壹點 2018-12-17
包產到戶前長清一村莊已實行“小包工”,家家有自行車

受訪人張洪印(右)和張兆國(左)。

受訪人:張洪印(原長清縣雙泉公社河東崖村大隊長)

張兆國(今長清區雙泉鎮賈莊村委會主任)

我(張洪印)是長清縣雙泉鎮賈莊大隊河東崖村的,1948年出生。14歲(虛歲)上六年級時,村裡沒大有識字的,叫我邊上學邊當村裡的保管。16歲我在龍灣上完初一就不念書了,回村當生產隊副隊長,18歲當河東崖村生產隊長兼總大隊(紅廟9個村)的團支部副書記,21歲擔任總大隊副大隊長兼河東崖村生產隊長。改革開放前後,擔任賈莊支部委員兼河東崖村生產隊長,1984年,因病辭去村幹部職務。早在全國實行包產到戶前,我就在村裡悄悄搞起了“小包工”,這在長清應該是最早的。

“小包工”讓每家每戶買上了自行車

河東崖村不到150口子人,有290多畝山坡地。我當保管、副隊長時,社員糧食不夠吃的,就吃那個菜窩窩,上山上捋那個洋槐葉。我們全大隊24個生產隊,提倡的是300多斤糧食,就是俺這個村,我當了隊長後就叫人們吃到400斤口糧,當時是粗糧、細糧都加起來,還有瓜幹。

從1972年、1973年起,我就開始實行了這個“小包工”,當時這麼做也是冒著風險,上邊政策不叫那麼辦,就不能辦!要不這樣,社員的生活提不上去呀。好比說坡裡栽上一百畝地瓜,我就按勞力搭配下去了,自己薅秧子、自己打水去栽,要是打呼隆(方言:混在一起)去栽呢,三四十個人栽不了多少。刨地瓜也這樣,通過抓鬮各人認各人那個地,到時候統一往哪個地裡聚堆去,一天刨1萬多斤,否則得幹三天。

那個時候誰喂一頭豬,隊裡給他二分飼料地,你交一百挑子糞。這個飼料地他個人種著個人收,喂大了豬歸自己,光給生產隊交糞就行。這達到了他們的積極性,有喂兩頭的,有喂三頭的。“小包工”其實就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這個辦法。從這窩哩(方言:這事兒上)他們才富裕起來的。那時候雖然別的莊都不少荒地,不見麼(方言:沒收成),俺莊裡就基本上沒荒地。

那時候俺莊裡都達到什麼程度了呢,自行車子,縫紉機,收音機,每家每戶都有。我們全鎮三四十個村,別的村都沒大有。雙泉公社是1975年、1976年開始搞大寨田,俺莊的小青年都騎著車子出去。別的莊裡你像北邊尹莊這麼好,也沒三輛兩輛的,就是俺村一出發就是二三十輛自行車子,人家都看著眼熱呀!

從前俺莊這裡有個小學校,喂幾個豬,喂點瓜幹,到年上殺上兩頭豬,一個人分上三斤二斤的肉,別的莊都沒這事兒。

“包產到戶”在當地也是最早的

當時開三中全會的時候,我知道這事兒。當時咱搞包產到戶,在咱這一塊也是最早的。我記得是從1978年開始,那一年沒敢大面積地分,一家子幾分地。到第二年、還是第三年啊,就全面放開了。當時分地是按人口分,好地和差一點的搭配開。

那時候是公社第二把手和第四把手都在俺這個莊裡駐隊。當時分地的時候沒簽合同,生產隊的牲口、工具還沒分開。牲口好像是1981年分開的。生產隊有七八個牲口,有牛也有驢,沒有馬,馬車、耬車也沒有,就是光有推車子。一頭牛吧那時候有值一千的、有值幾百塊錢的,當時就按這個錢數來分配牲口,或者三戶或者五戶分一個牲口。剛分地的時候,村民那個心氣比原來在隊上那個計工強得多了。他們到點就自己就上坡了,沒早沒晚地去幹活。聯產承包以後,勞動強度實際上增加一倍也多,產量比吃工分肯定得多呀。

從1980年以後,慢慢形成了糧食的增長,由一口人二三十斤棒子達到了一百斤,能吃個棒子麵窩窩啦,地瓜面的黑窩窩、菜窩窩就吃得少了。全部吃上白麵得1985年以後,當時的麥子是自產的。1985年以前,就是俺和房莊,麥子達到了一口人七八十斤,光吃麵也不夠呀。1985年俺這裡才安的電,以後村裡就有買電視的了,記得當時看過重播的電視劇《霍元甲》。這9個自然村還屬俺莊裡安得早,安上電好幾年後,別的村裡才安的。

1990年以後,咱這裡大面積種的是地瓜和花生。地瓜是切成幹以後在地裡晒了,幹什麼呢,咱長清就一個酒廠嘛。從那開始經營就開始活了,咱這所有的瓜幹三四毛錢一斤、六七毛錢一斤,都隨著在家裡就裝走了。從那以後,用地瓜幹換面吃,給他230斤瓜幹換一百斤、兩袋子的面。

栽核桃200多畝,不用下大力了

我(張兆國)是1966年出生的。1986年當兵入伍,在部隊上入的黨。1990年12月復原回來後,就和家屬在家裡種點地,人家有讓地的,就趕緊地呼啦,一畝地給人家200塊錢,包人家的地種,最多的時候我種過五六十畝地。那時候,光穀子一年弄4000來斤。

後來有了孩子,在家裡也出不去啊。到了2000年以後,我在北京待了幾年又回來了。也沒掙著錢,咱沒技術,掙的錢都不夠給孩子上學要交的錢。2010年以後,我就上村委來了,在村裡直接選上以後,2011年擔任任賈莊村支部委員兼河東崖村組長,2018年擔任賈莊村村委會主任。河東崖是個自然村,現在與邵家背、賈莊三個村合起來是一個賈莊行政村。

過去咱這裡種玉米、地瓜,現在地瓜老些年不種了。從前適應紅皮的白瓤地瓜,現在能賣動的是那種紅瓤的、烤地瓜用的,俺東山上不適應,種了裂口子,人家沒人要。白瓤的出地瓜幹、地瓜面,可用來加工粉皮粉條,現在這一塊有汙染,不讓幹了。就是種點玉米、麥子。河東崖原來有個小灣,七八年前,國家又給修了一米多的那個攔河壩,這一存水成了大灣,賣了個水泵,安上機器管子,原來澆不到的地就可以把水揚上去了。有了水澆地,一畝地打1200來斤麥子,和平原基本上差不離。這二年村裡種地,沒大有用牲口的了,現在都機械化了。

現在賈莊行政村是625口子人,205戶,光孤寡老人有60多個常在河東崖(自然村)這裡住的,有戶口的有125人,這些年村子裡出去的得佔2/3。有的在濟南、在長清買房子了,孩子就在外邊上學了。基本上家裡光剩些老人了。從去年11月到今年11月,整個隊才出生倆孩子。現在,實際上平均土地比以前還要多。從2010年前後,這個村的山頂、山坡地開始栽種核桃樹,現在有200多畝,等於退耕還林。現在最起碼來說,不用和過去出那麼大的力了,老人夠個核桃他可以夠到吧。核桃收下來,人家有要的,隨著就可以銷售了,比如說我這裡打下來一千斤,兩塊錢一斤,給他2000塊錢就裝走了。其他經濟作物還有牡丹,咱全鎮普及的。再有二三年,基本上這些地都不能用的,都成核桃樹了。效益這幾年不展現的(方言:不明顯),今年也不知道怎麼弄的,核桃都爛樹上了。

莊裡最熱鬧的時候還是春節

原來這個莊沒自來水,2014年,我和村幹部帶人把這個大井挖出來,衝乾淨,鎮上給咱建的水池子,直接加壓然後再循環回來,讓全莊都吃上了自來水。河東崖原來進村沒一米水泥路(水泥路之前有過瀝青路,好像是上世紀90年代修的),2014年交通局給修了400米的水泥路,到了2016年,咱有個土地整理項目,又爭取了一個,就把山上這個路也修通了,今年11月9日,村裡又完成了水泥路戶戶通,全村7800來平方。原來,進村街裡的路是一米半左右寬,這幾年把基礎打了,擴展到四米多寬,兩邊壘了花池子,栽上了綠化樹。上山的路咱去年也綠化了,栽上了海棠麼的。

現在村子裡最熱鬧的時候還是春節,孩子們出去的都回來了,私家車街上基本上都滿了。你像這個地方,到年上停著六七輛。基本上都是在外面的有汽車,家裡的這些人沒有。春節俺這個莊有個鬧十五的風俗,和花燈會似的,村民自辦的,各家各戶都出人。跳個舞啦,扭扭秧歌啦,俺叔他們這些老人在前面砸個鼓,挨家挨戶串串門。

這些出去的人呢,在外面都買了房子,但也沒忘老家。你像大智學校的董事長張維東,就是俺村的,也不大(方言:不擺譜),春節回來挨家挨戶轉一圈。過去的時候,過年給村裡老人買面呀這些東西的。現在,所有村裡這些綠化都是他提供的,光給村裡今年的綠化樹,大智學校裡就花了10萬。一期工程搞完了,他還讓再搞二期。就想把村裡弄得挺漂亮的,家來時看看最起碼有花有草的,那就行了,這是他的一個願望。咱這裡過春節的時候,初一到初六還唱六天的戲,也是張維東請來的。從今年起他叫連著唱6年,聽說把錢已經給(戲團)撥過去了。

(生活日報記者 鄭希平 通訊員 張呈柱 王化營)

文獻鏈接

本年(1979)濟南市農村開始推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部分社隊發展為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和包乾到戶生產責任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全年糧食總產達7.9億公斤,比上年增長5%。

——1997年版《濟南市志》

(1981)12月底農村實行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實行“包產到戶”的已佔78.2%;實行“包產到組”的佔16.5%;實行“專業承包”的佔1.8%;其他形式的佔3.5%。

——1992年版《長清縣誌》

相關推薦

推薦中...